苏联专家在三门峡的
规划设计阶段不会蠢到不考虑黄河的泥沙问题,苏联专家的主张是用淹没损失换取大的库容与综合效益,360米蓄水600多亿的库容就是考虑了黄河下游百年不淤、兴利和调洪库容得到的。主要功能有:拦砂减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创造时间;防洪,基本上消除了千年一遇洪水对黄河下游的威胁;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多年调节;同时,清水下泄可以冲刷黄河下游成为深水航道,配合低水头航电(引水闸)梯级,可以实现海轮直到西安,并且是当时
中国最大的发电站。
高方案(360米蓄水)比中方案(350米)工程量增加不多,但库容可以增加近一倍(300多亿立方米,和三峡水库总库容差不多,当然淹没面积和移民都要增加一倍),按1960年以来潼关的实际输沙量计算,360米以下剩余库容至今仍然有300多亿立方米,仍可以实现水资源多年调节和防御1843年洪水。按目前前黄河实际输沙量每年不到2亿立方米计算,360米蓄水方案形成的新三门湖大概可以存在几百年。而350蓄水方案,库容只有300多亿,在二十世纪末就会基本被淤死,当然在淤积的过程中会重新形成关中平原。但是由于翘尾巴淤积的问题,渭河将会从中游(咸阳以西)形成地上河。同时,需要在黄河干流其他地方重新建库蓄水。按:当时,不仅苏联在东欧伏尔加-顿河-第聂伯河搞了成千上万平方千米的湖泊型水库,美国、加拿大、英国,全世界都流行修高坝大库,比如英国在前殖民地加纳搞的沃尔特水库(阿科松博坝,Akosombo Dam),淹没面积巨大,但发电装机并不是很大。
陕西方面认为淹没面积太大(整个关中平原不超过1万平方公里),移民困难,始终反对搞大三门峡,更愿意在三门峡搞低水头(50-60米)的径流电站(就像青铜峡一样),回水不超过潼关。果然还没到335米,移民就移不动了,并且开始在渭河洛河下游修建堤防,保护335m以上的平原。不仅340米的初期蓄水计划没有实现,实际上库区水位基本上没有达到过330米。
由于335米以下的库容只有不到100亿,当然难以吃下每年一二十亿t的泥沙,造成大量泥沙在潼关以上溯源淤积,渭河回水影响到西安。为此,周总理又组织协调了三门峡的两次改建,确定了“保下游、保西安”的方针。全国
水利专家集思广益,确定了一方面增大三门峡下泄流量,蓄清排浑,溯源冲刷,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以减轻三门峡水库淤积,实现长期运用,在防洪(凌)的同时兼顾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同时,加强黄河下游堤坝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三次加高黄河大堤),通过上拦下导保障黄河安澜,并综合治理渭河下游内涝和盐碱化的一揽子方案。
小三门峡水库水资源多年调节的作用完全丧失,发电量大为减少,主要作用是防洪。335米的淹没
高程就是主要根据防御1933年型洪水的需要确定的,当然如果发生达到或超过1843年量级的洪水,为了保证下游大堤不决口,三门峡水库蓄水仍然会达到340米甚至更高,淹没关中平原东部。1960年以来三门峡水库共调解大于每秒10000立方米以上洪峰六次,同时由于1970年前大量泥沙在水库中淤积,黄河下游发生冲刷,随后回淤,基本实现了1960-1970 年黄河下游10年不淤。三门峡水库
为战胜1985、1996、2012年洪水、实现近60年来安澜的黄河做出了贡献。今天为了防御1843年洪水,仍然需要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调度,并需要三门峡蓄水到335米高程。根据1990年代的后评价,三门峡大坝封顶三十年来的防洪效益已经超过了工程的总投资。三门峡水库在在
防洪(凌)的同时还以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效益。[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7-09-23 18: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