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ianyuxuepai.home.news.cn/blog/home.do?aid=210526137&page=detail俗话说的“京油子、卫嘴子”,“卫”字是指的屏卫京都的
天津。可您知道“卫”字最初是指的哪里吗?
周初,周公姬旦平定管蔡殷奄四国造反后,封康叔姬封于殷地,创立起“卫国”。并在那里演延出了“卫水、卫辉”等相关
地名。于是人们一见到“卫”字,都片面的以为单单是指的屏护成周洛阳、障阻
河北夷狄人侵扰的豫北缓冲带。甚至连同《尚书》说的大禹治水“恒卫既作”,也被解读在了那里。可综合文献记载,“卫”字又似乎不仅仅都是指向那里。
《史记·赵世家》载:成侯“十年,攻卫,取甄”;《田齐世家》亦有:“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还有《太史公自序》篇中的“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司马迁的这三说中,哪个“卫”字能与其时苟延残喘在濮阳一带的小卫国儿贴得上边儿呢?赵成侯能在濮阳夺占无极的甄村吗?齐威王又岂能在濮阳夺回刚被赵军占领的中山人新筑在新乐藁城界边的“
中国第一座长城”哩?司马赒在濮阳也恐怕难以担任灵寿中山国的宰相吧?还有东汉集经学之大成者郑玄也曾把《五帝本纪》中舜帝讨饭的“负夏”注释“在卫地”、把《夏本纪》中的“常卫即从,大陆既为”注释作“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巨鹿”以及《晋书·
地理志》中的“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等。其“卫地”的“负夏”,正是晋荀吴-528年灭鼓前指派部队假装购买粮食的“负甲”—赵武灵王-306年“略中山地”的“宁葭”--今石家庄环城高速交正无路处的藁城“只甲村”;其灵寿的“卫水”即舜帝娶妻生子的古“沩汭”—今慈峪北边交汇磁河的“燕川河”;而并州则毫无争议的是指的石家庄西边的太原一带。不然,难道说连安阳、郑州也被舜帝划归了并州地面儿了吗?这充分说明着不管是西汉的司马迁还是东汉的郑玄,连同编撰《晋书》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们都是把石家庄一带也视作卫地的。
之所以今人单纯地把卫地仅仅解读为豫北,是意识僵化在了人与人的纷争层面,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均说明人类的生存发展恰恰是在首先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开始的。看看每天中央气象台的
天气预报,大气环流、恶劣天气都是由西向东铺开的。而巍巍太行恰似一堵高墙,为我华北平原遮挡了西北迩来的寒流。正由于这样,才为中华文明创立于该域提供了天然的护卫屏障。所以最初的“卫地”也自当是环卫唐虞帝都的石家庄一带。随着夏商周的政治
文化中心南下、西走以及“卫”字概念的更新发展,才由石家庄周边儿迁至了豫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