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18阅读
  • 22回复

[山东]滨州市的诞生。关于惠民地区迁往北镇(滨州)的原因,终于翻出来了!史海钩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9-28
以下为鲁北晚报某栏目的原文,道出了我困惑好久的问题,貌似关于惠民行署迁往北镇,以前的相关资料很少:








【老滨州那些事儿】1952年,惠民地委行署为啥搬到兔子不拉屎的北镇,成就了现代的大滨州?


2014-09-24 鲁北晚报

1952年,惠民地委行署为啥搬到兔子不拉屎的北镇,成就了现代的大滨州?曾在原渤海区四地委、惠民地委工作过的老干部邢天才见证当时的决策经过,谈起地委行署驻地的搬迁,思绪就回到过去的岁月。
选择惠民区域中心—北镇作为行政文化中心建设两大院1950年5月11日,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人民政府根据建国后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撤销渤海区党委、渤海区行政公署,同时建立中共惠民地方委员会和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垦利专署所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利津、垦利、滨县、蒲台和清河专署所辖广饶、博兴、高青、齐东共12县划归惠民专区。地委、专署机关驻惠民县城。邢天才从1947年就在渤海区四地委(驻阳信)从事组织工作,惠民地委和专署就是在四地委和四专署(垦利专署)基础上组建的。此前,渤海区党委行政公署驻在惠民城里和河坊,党委在文庙,行政机关在阁老府,军政则在东门里的旧衙门。奉命撤销后,四地委和专署就从阳信搬到了惠民县城,组建了惠民地位和专署。邢天才随之来到惠民地委工作,当时就住在文庙。据邢天才老人说,1950年地委专署成立,1951年就有了搬迁的动议,地委书记段林,副书记张力群、杨岩酝酿搬到一个区域的中心位置。惠民历史上是有名的府城,地盘也较大,党政机关都能住下,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位置偏西,往西过了石庙就到了德州地界,从广饶到惠民县城120公里。当时交通不便,路是土路,没有柏油路。唯一的公路沧潍路(从沧州至潍县)也是土路,其余都是马车道,再无正规路。没有班车,从县城到地委开会最好的是骑自行车,遇到阴雨天气,一天都到不了。那时,只有从惠民到济南有一班车,还是用木炭烧的,经常坏,路上不知要停多少次。记得有一次坐班车去济南,早晨6点钟从惠民出发,晚上八点才到济南。渤海区撤销的时候,党委留下了一辆美式吉普,很旧了,常出故障,只有一二把手能够坐坐。因此,地委便酝酿选择一个区域的中心位置作为办公地点。经过考察,就选在了滨县的北镇,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当时考虑到北镇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北镇地处惠民地区的区域中心,当时邹平、长山、桓台还没有划过来,最远的广饶距北镇60公里,无棣、惠民也都60公里左右。二是北镇历来是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在解放前就是个中心。它是工业产品交流的大集市,也是城乡产品交流的集散点。老北镇大集很有名,每到秋天,济南、青岛、天津等大城市的客商就来收购棉花、大豆、花生等农产品。据《渤海区1949年4月份工作总结》载,北镇集每集粮食销6万斤以上,多至12万斤;棉花2万斤至4万斤,土布最多时3万尺。当时我们地区人口少土地多,几乎年年丰收,农产品富余。所以这里是个发展经济很有利的地方。三、北镇是道旭渡口的北码头,这是黄河下游济南以下最大的码头,有两只大摆渡来回穿梭,能渡马车,过往的小船也很多。而且当时黄河水面宽阔,水运发达,上可以达济南,下可以出海。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可以说是从华东到华北、东北的要塞,就是在今天其交通地位仍很显要。据史志记载,道旭渡口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古渡口之一,明代登、莱、青三府进京驿道就从这里经过。清光绪年间辟为码头渡口。1946年渤海行署交通局在道旭重建渡口,同年十月第一条摆渡下水,一次可渡4辆汽车或15辆马车,当时日渡大车150辆,汽车8辆。同年十二月第二条摆渡下水。1954年新建石码头240平米,设两艘机动轮渡对开,昼夜不停,日渡车辆340辆次。地址定了以后,立即组织了建设委员会,由行署建设科长于廉东负责筹建。具体位置建到哪里呢,机关不能到村里去,就选在了北镇村外的西北角,当时村东村北比较洼,不利于排水,而这里原是北镇村高姓人家的一片墓地,地势较高,有两条大沟往北排水。
当时行政文化中心的建设是超前的城市的规划费了脑子,不能依老办法,要有新意,就仿照济南的经纬路建路起名,黄河向北,东西路都叫黄河路;从东向西,南北路叫渤海路。规模是东西十条路、南北十条路,先建渤海五路以西。地委行署、公安局在渤海七路以西、黄河三路以北、渤海八路以东这个大方格之内建设,面积约375亩。工厂企业就建在渤海五路以东。当时纵路叫渤海路、横路叫黄河路。一开始建设的时候需要很多建材,砖和瓦都要到济南去采购,咱这里只烧青砖和青瓦,还没有机制砖瓦。黄河航道畅通,用船从济南运到道旭渡口,卸船后用马车运到建筑工地。那时道路初建,没有标示,常常找不到指定位置。一次,一位车夫赶车到渤海七路和黄河三路路口,结果找了半天没找到。先建起了黄河二路、黄河三路、渤海五路、渤海六路、渤海七路、渤海八路,搭起了城市框架。道路设计的很超前,很宽,从全省来说是数得着的。1953年,省领导来检查,说马路太宽,浪费土地太多,就点名让当时地区主要领导检讨。地区主要领导的城建意识很超前,不愿意检讨,说现在叫我检讨,30年后就得给我平反。事实证明,这位领导做法是符合发展潮流的。现在这几条路除黄河二路、渤海五路、渤海七路进行了有限的拓宽外,基本上还是原来的宽度。地委大院建了百十间平房,大致范围在现在报社大楼到过道楼之间,中间的道路仍是原先的路,路东有四排房子,为地委各部门办公之地。四排房子的北侧是伙房,旁边也有几间房子。路西有两排房子,是地委领导办公住宿之地。两排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大会议室。一排房子共十五间,每间约17平米左右。一把手三间,其他负责人两间,部门领导是地委委员的也在路西,也是两间房。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号办公楼建成以后。行署大院建了十来排平房,格局与地委大院基本相似。1952年10月,两大院基本建成,开始陆续搬迁过来。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区机关驻张店,原惠民专区机关并入淄博专区,人员迁入张店。在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中,滨县并入惠民县,惠民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两大院。行政机关从张店迁回后,两大院又重新开始建设1961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决定,撤销淄博专区,同时恢复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同时批准恢复滨县的建制。这样,惠民县机关撤出两大院,回到惠民县城,专区机关从张店迁回北镇的两大院。从张店回来后,两大院里又建了些新房子,把办公室与宿舍分开。在现在的报社大楼位置建了组合式平房,约有20多间,地委各部门都在这里办公,在路东(工商银行储蓄所的后面)建设了一个大图书馆,收藏了渤海区党委图书馆留下来的大批书籍及一部分书画,可惜的是,“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地委一号楼建于1973年。当时没有钱,将老地委党校(现滨州医学院黄河三路北宿舍区)卖给医学院,得钱30万,这才建起了一号办公楼。此后,其他办公楼陆续建起来。1980年左右建行署办公大楼。居住条件也不断改善,渐渐地由平房改成了楼房,至2004年迁住黄河小区前,全部住进了楼房。

[ 此帖被笑而不语在2014-09-28 16: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9-28
00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9-28
当时没有分出东营,惠民的确太偏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9-28
回 007 的帖子
007:当时没有分出东营,惠民的确太偏了。 (2014-09-28 15:36) 

确实,既然迁移北镇了,就不要分了,一分,滨州又偏了。鲁北缺乏中心城市,鲁北众县群龙无首,试想如还留在惠民,惠民阳信无棣城市带连成一片。。。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9-28
回 笑而不语 的帖子
笑而不语:确实,既然迁移北镇了,就不要分了,一分,滨州又偏了。鲁北缺乏中心城市,鲁北众县群龙无首,试想如还留在惠民,惠民阳信无棣城市带连成一片。。。 (2014-09-28 16:02) 

这个怕也不好说。德州的区位条件比惠民应该要好很多,也没见和陵县、平原县连城一片。

不过北镇的确位置不错。没有县级以上政府一定会成为遗憾。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9-28
很不错的史料!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9-28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年不拆出东营地级市,而是把惠民地区改市,构建北镇-东营双中心的格局,甚至再说得远一些,齐鲁石化也挨着油田设在这个市境内,那鲁北地区今天绝不是这个面貌。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9-28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这个怕也不好说。德州的区位条件比惠民应该要好很多,也没见和陵县、平原县连城一片。
不过北镇的确位置不错。没有县级以上政府一定会成为遗憾。 (2014-09-28 16:39) 

德州市典型的边界城市,河北省界把市区西、北方向发展卡的死死的,距离陵县平原距离远,从其地级市层面来看要偏离中心很多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9-28
回 yhhuyt 的帖子
yhhuyt:很不错的史料! (2014-09-28 16:41) 

不得不说,滨州的规划确实很好,从城市雏形坯子上就很好,堪称典范!东西黄河,南北渤海,方格设计
[ 此帖被笑而不语在2014-09-29 09:3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9-28
回 yhhuyt 的帖子
yhhuyt: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年不拆出东营地级市,而是把惠民地区改市,构建北镇-东营双中心的格局,甚至再说得远一些,齐鲁石化也挨着油田设在这个市境内,那鲁北地区今天绝不是这个面貌。 (2014-09-28 16:54) 

不得不说,如果不拆分,面积太大。其实人口倒是不多,只是把几个县分给临近市就行,析出个东营市确实是下策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9-28
如果是因为距离远近,为什么不直接驻滨县的县城——滨城镇(现滨北街道)而是驻那底下的北镇。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9-28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如果是因为距离远近,为什么不直接驻滨县的县城——滨城镇(现滨北街道)而是驻那底下的北镇。 (2014-09-28 17:47) 

惠民也是县城,滨城也是县城,驻在镇里大家都没说的,而且空旷的地方好盖大楼。
那个时候虽然盖房子慢,但是在空旷的地方盖个大楼还是气派些。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9-29
既然拆出了东营市,那么北镇就显得偏东了,为何不迁回惠民县?

我觉得惠民县的清河镇风水不错,两河之间(黄河与小清河)。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9-29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如果是因为距离远近,为什么不直接驻滨县的县城——滨城镇(现滨北街道)而是驻那底下的北镇。 (2014-09-28 17:47) 

道旭渡口的原因吧,而且文中也说了,北镇是交通要道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9-29
回 幻象岭 的帖子
幻象岭:既然拆出了东营市,那么北镇就显得偏东了,为何不迁回惠民县?
我觉得惠民县的清河镇风水不错,两河之间(黄河与小清河)。 (2014-09-29 00:15) 

迁来迁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全国有几个南平?呵呵不是小清河,是徒骇河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9-29
鲁西北各地谁也不比谁强,只能看谁更接近地理中心了
劫后重生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9-29
滨州西翼跟德州北部、商河可以整合出一个地级市,然后滨州跟东营合并。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9-30
回 山东官方 的帖子
山东官方:鲁西北各地谁也不比谁强,只能看谁更接近地理中心了 (2014-09-29 09:51) 

这就是缺乏中心城市的症状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9-30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滨州西翼跟德州北部、商河可以整合出一个地级市,然后滨州跟东营合并。 (2014-09-29 23:06) 

你这是要直接滨州的节奏啊,可惜你要整合出的地级市范围内没有合适的行政中心。。。,不然从全省布局来说想必是极好的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9-30
滨州、东营过于靠近,而德州处于冀鲁交界上,作为地级市又过于“偏心”,三地吖有整合空间?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9-30
回 笑而不语 的帖子
笑而不语:这就是缺乏中心城市的症状 (2014-09-30 10:46) 

缺中心的不止这一家
劫后重生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10-03
回 笑而不语 的帖子
笑而不语:你这是要直接滨州的节奏啊,可惜你要整合出的地级市范围内没有合适的行政中心。。。,不然从全省布局来说想必是极好的 (2014-09-30 10:48) 

滨州东西分野太明显,缺乏向心力。至于行政中心,滨州最早的驻地惠民就比较合适呀,历史上也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当时迁治并非地方不好,而是在当时的滨州区位太偏。
ein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21-11-22
回 红花郎 的帖子
红花郎:既然拆出了东营市,那么北镇就显得偏东了,为何不迁回惠民县?
我觉得惠民县的清河镇风水不错,两河之间(黄河与小清河)。 (2014-09-29 00:15) 

济南以下的黄河渡口,除了蒲北镇,就是清河镇了

清河镇渡口的浮桥,91年建成通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