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21阅读
  • 20回复

[唐]唐易定鎮(義武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11-30
建中三年(782年)二月,置易定滄等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理定州。以定州刺史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觀察使。五月,易定節度使賜軍號“義武軍”,遂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處置使。
《舊唐書·德宗紀》:二月戊午,惟岳將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加朱滔檢校司徒,以張孝忠檢校兵部尚書、易定滄三州節度使。
舊唐書·德宗紀》:建中三年五月辛亥辛亥,易定節度賜名義武軍。


建中三年(782年),又以滄州為橫海軍,滄州刺史充橫海軍使。嵗以滄州稅錢十二萬貫供義武軍。
《舊唐書·張孝忠傳》:滄州本隸成德軍,既移隸義武,其刺史李固烈者,惟岳妻兄也,請還恆州。是歲,孝忠遣牙將程華往滄州交檢府藏。固烈輜車數十乘上路,滄州軍士呼曰:「士皆菜色,刺史不垂賑恤,乃稇載而歸,官物不可得也!」殺固烈而剽之。程華聞亂,由竇而遁,將士追之,謂曰:「固烈貪暴,已誅之矣,押牙且知州務。」孝忠即令攝刺史事。及硃滔、王武俊稱偽國,華與孝忠阻絕,不能相援。華嬰城拒賊,一州獲全,朝廷嘉之,乃拜華滄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橫海軍使,仍改名日華,令每歲以滄州稅錢十二萬貫供義武軍。
《舊唐書·程日華傳》:初,李寶臣授恆州節度,吞削籓鄰,有恆、冀、深、趙、易、定、滄、德等八州。寶臣既卒,惟岳拒朝命,以圖繼襲。寶臣部將張孝忠以定州歸國,授成德軍節度使,令與硃滔討惟岳。及惟岳誅,朝廷以恆、冀授王武俊,深、趙授康日知,易、定、滄授張孝忠,分為三帥。時惟岳將李固烈守滄州,孝忠令華詣固烈交郡。固烈將歸真定,悉取滄州府藏,累乘而還。軍人怒,殺固烈,皆奪其財,相與詣華曰:「李使君貪鄙而死,軍州請押牙權領。」不獲已,從之。孝忠因授華知滄州事。未幾,硃滔合武俊謀叛,滄、定往來艱阻,二盜遂欲取滄州,多遣人游說,又加兵攻圍,華俱不聽從,乘城自固。久之,錄事參軍李宇為華謀曰:「使君受圍累年,張尚書不能致援,論功獻捷,須至中山,所謂勞而無功者也。請為足下至京師,自以一州為使。」華即遣之。宇入闕,備陳華當二盜之間,疲於矢石。德宗深嘉之,拜華御史中丞、滄州刺史。復置橫海軍,以華為使。尋加工部尚書、御史大夫,賜名日華,仍歲給義武軍糧餉數萬。自是別為一使,孝忠唯有易、定二州而已。
註:筆者認為,從建中三年至貞元二年,可以看做滄州·橫海軍屬於義武軍下“高度自治”,但名義上仍然隸屬於義武軍。故筆者將橫海軍仍斷限在貞元二年。


貞元二年(786年),滄州、景州置橫海軍節度、滄景等州觀察處置使。滄州遂不隸義武軍·易定道。
《舊唐書·程懷直傳》:懷直習河朔事,父卒,自知留後事。朝廷嘉父之忠,起復授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升橫海軍為節度,以懷直為留後。又於弓高縣置景州,管東光、景城二縣,以為屬郡。累加至檢校尚書右僕射。五年,起復正授節度觀察使。
《舊唐書·德宗紀》:貞元二年五月癸未,橫海軍使、滄州刺史程日華卒,以其子懷直權知軍州事。


貞元十三年(797年),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舊書》(德宗紀):(貞元十三年九月)甲辰,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范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 (並序)》:…… 特詔所理郡為大都督府……
《唐故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度使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河中尹上柱國延德郡王食邑三千戶贈太師張公墓誌銘(並序)》:…… 始公割符,三年而分閫,又四年而進律,以州為都府而為長吏,又七年而為公,明年作相,最凡盛大。
按,貞元七年至貞元十三年,以虛計,“三年而分閫,又四年而進律,以州為都府而為長吏”,所言為確。自貞元十三年至貞元二十年,恰為七年。明年(貞元二十一年)則為使相。


元和十四年(819年),定州大都督府仍為上州。
《舊書》(憲宗紀):(元和十四年六月)辛酉,敕定州大都督府復上州。
《加陳楚檢校左仆射義武軍節度使制》:可檢校左仆射使持節定州諸軍事兼定州刺史充義武軍節度使。
《舊書》(憲宗紀):元和十一年十二月丙午,以易州刺史陳楚為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恆陽縣為曲陽縣。
《舊書·穆宗紀》:元和十五年正月己未,改……定州恆陽縣為曲陽縣。


景福二年(893年),以定州無極、深澤二縣置祁州,理無極縣。遂為義武軍節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使。
《舊書》(地理志):義武軍節度使。治定州,領易、祁二州。…… 祁州,中,景福二年,定州節度使王處存奏請於本部無極縣置祁州。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5-26 05:15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11-30
可以重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唐代卷》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12-06
飛狐軍

據《舊書》張孝忠傳:上元中,奏授左領軍郎將,累加左金吾衛將軍同正、試殿中監,仍賜名孝忠,歷飛狐、高陽二軍使。…… 悉以易州諸鎮兵馬令其統制

高陽軍,史載很清楚,開元十年由瀛州移至易州。由後所稱易州諸鎮兵馬,李寶臣時代,易州不止高陽軍一個軍鎮。

飛狐軍未知其所在。然蔚州有飛狐縣,疑在此。《冊府元龜》存在飛狐城、高陽軍使,飛狐高陽二軍使兩種稱謂。

又,貞元五年張孝忠因擅自出兵蔚州,降其朝官檢校司空為左僕射。筆者高度懷疑與張孝忠曾經駐防的飛狐軍有關。

又,大和八年蔚州有飛狐鎮。(舊書文宗紀:蔚州飛狐鎮置鑄錢院。)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3-12-06 15:55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12-06
附張孝忠史料

一、家世
《舊書》(張孝忠傳):張孝忠,本奚之種類。曾祖靖,祖遜,代乙失活部落酋帥。父謐,開元中以眾歸國,授鴻臚卿同正,以孝忠貴,贈戶部尚書。

《新書》(張孝忠傳):張孝忠,字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父謐,開元中提眾納款,授鴻臚卿。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公諱孝忠,字孝忠,其先燕人。八代祖奇,北齊右北平太守,封右北平王,齊季喪亂,寔邊隙,代有長技,軼於外區。曾王父靖,乙失活部落節度使。王父遜,部落刺史。父謐,早襲先職,來朝上京。星環北極,輸君長之贄幣,鵬變南溟,發邊關之導譯。拜開府儀同三司,他日以公之勤,累贈至戶部尚書。

妻 谷氏
《唐故義武軍節度支度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傅上穀郡王張公夫人鄧國夫人穀氏神道碑銘(並序)》:皇帝以文明禦方夏,以德禮序人倫。貞元十二年秋九月,詔侍臣德輿以故義武節度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傅上穀郡王張孝忠夫人穀氏之淑行內則,俾刻金石。臣聞風有《采蘋》、《采蘩》,《易》曰中饋貞吉,所以表柔明於內子,昭節信於元侯,宣力獻功,抑有其助。夫人之先,魏郡昌樂縣人也。在漢元、成之代,衛司馬吉,以勳勞致命於絕域;大司農永,以文學盡規於本朝。前史書之,以勵臣節。四代祖那律,皇朝諫議大夫宏文館學士,正直之道,播於清時。曾祖補袞,左羽林軍長史。祖倚相,秘書省正字,仍代藏器,晦而不耀。考崇義,天寶末有行師北鄙之勞,累書勳伐,至左金吾衛大將軍兼殿中監,贈特進。夫人即特進府君之第八女也。稟是門風,鍾於女士,淑間之度,中外宜之。初太傅始自軍校,建功河朔,克彰婦順,敬讚宗事,正位於內,尚柔有儀。洎太傅自易部領常山,遂分節旄,以至公相。上略兼資於明智,中壺載揚其惠和,二姓有輝,六姻是憲,盡褕翟之飾,動珩璜之聲。建中元年封魏郡夫人,三年進封鄧國夫人,旌淑哲也。鵲巢之均一,家人之悔厲,籩豆敬齋之色,琴瑟靜好之儀,夫人備有焉。帷堂晝哭,良弓繼誌,上慈下厚,就養無方,此又令嗣之能致其敬也。貞元十一年冬,以門承勳績之崇,恩有選尚之貴,方築外館,聿來上京。十二年二月丁卬,以疾終於萬年縣安仁裏私第,年四十九,遺章上陳,敬而得禮,皇情憫惻,恩贈有加。嗣子茂昭,義武軍節度易定等州觀察處置等使,起復左金吾衛上將軍檢校工部尚書定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延德郡王,博陵上穀之師,以續休緒,戎車委重,優詔抑情。次曰茂宏,雅王府司馬。茂宣,舒王府長史。嗣雍,杞王府諮議參軍。嗣慶,試將作少監兼御史丞。幼曰茂宗,銀青光祿大夫行光祿少卿員外置同正員駙馬都尉。皆以純孝裕蠱,居喪執禮。以其年冬十月甲戌,奉夫人之青車,葬於京師少陵原,不祔舊封,式遵古道,恩延戚裏,有命從之。初夫人之兄從政,實傳戎韜之訓,以中執法剖符定州。有妹四人,所天皆貴,異姓之社,從夫以尊。公宮之教,率性而中,象服交映,魚軒並馳。其後婚親,無非勳德,故太尉中書令西平王,今太尉中書令琅琊王,夫人之姻也。納徵佐餕,焜燿於一時,此又閨門之盛,而積善有類也。柔正之風,本於王化,愷悌之澤,洽於幽泉,此臣之所以拜受德音,銘諸樂石也。銘曰:在漢子雲,侃然中正。昌言獻可,遠緒傳慶。降及特進,策勳斯盛。乃生夫人,如玉之溫。婉彼淑質,宜乎盛門。金鉉石窌,所從益尊。亦既晝哭,道彰訓育。中權之貴,克繼藩服。下嫁之榮,方承湯沐。生也有涯,壽胡不遐。奄然冥漠,喪此柔嘉。遽還黃壤,空悲白華。秦原隱嶙,丹徐引。此焉幽宅,自昔同盡。追琢徽音,終古不泯。

二、早年經歷
《舊書》(張孝忠傳):孝忠以勇聞於燕、趙。時號張阿勞、王沒諾干,二人齊名。阿勞,孝忠本字;沒諾干,王武俊本字。孝忠形體魁偉,長六尺餘,性寬裕,事親恭孝。天寶末,以善射授內供奉。安祿山奏為偏將,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陣,以功授果毅折沖。

《新書》(張孝忠傳):孝忠始名阿勞,以勇聞,燕、趙間共推張阿勞、王沒諾干,二人齊名。沒諾干,王武俊也。孝忠魁偉,長六尺,性寬裕,事親孝。天寶末,以善射供奉仗內。安祿山奏為偏將,破九姓突厥,以功擢漳源府折沖。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公雄姿正志,沈毅英達,傳兵符於百勝,襲王爵於九代。年未弱冠,入侍明庭,才為異倫,射必命中。以日磾之信愛,受秦仲之車服,自他有耀,至是來歸。
……惟公推本於是,闇然而彰。德宇宏大,色容厲肅。長才經武,奇表出倫。喬枝戛雲,以直上雄。劍發匣而耀穎,始以天寶十載,受詔即戎,授范陽郡洪源府右果毅,破九姓突厥,改上黨郡漳源府折衝。

三、安史之亂
《舊書》(張孝忠傳):祿山、史思明繼陷河洛,孝忠皆為其前鋒。

《新書》(張孝忠傳):祿山、史思明陷河、洛,常為賊前鋒。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時凶(玄)宗禦天下四十餘載,習文事而去武備,人不知戰,恬於已然。幽陵首禍,穀洛恇駭,公跡染汙俗,心堅本朝。豈求生以害仁,將蹈難以明義。史羯繼亂,猶居劫中,質其所恃,無路自奮,閑道旁午,密陳嘉猷。

四、事李寶臣

《舊書》(張孝忠傳):史朝義敗,入李寶臣帳下。上元中,奏授左領軍郎將,累加左金吾衛將軍同正、試殿中監,仍賜名孝忠,歷飛狐、高陽二軍使。李寶臣以孝忠謹重驍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諸鎮兵馬令其統制。前後居城鎮十餘年,甚著威惠。

《新書》(張孝忠傳):朝義敗,乃自歸,授左領軍將軍,以兵屬李寶臣。累加左金吾衛將軍,賜今名。寶臣以其沈毅謹詳,遂為姻家,易州諸屯委以統制,十餘年,威惠流聞。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 :俄而成德軍節度李寶臣錫姓撫封,同信臣之任,就義若渴,推心於公,綜其都軍,以壯支郡,乃策崇勳,累居大官。凡軍師之禁令,攻守之奇正,成德之重,必谘於公。
……
乾元初轉左領軍衛翊府左郎將,實鎮飛狐之地。實應中拜左武衛大將軍,加金印紫綬,曆左金吾大將軍兼太仆卿殿中監。

《冊府元龜》:……張孝忠為飛狐高陽二軍使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以孝忠謹直驍勇以其妻妹谷氏妻焉仍令悉統易州諸鎮前後十年威惠甚著。

五、防禦冀州

《舊書》(張孝忠傳):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寶臣俾孝忠以精騎數千御之。承嗣見其整肅,嘆曰:「張阿勞在焉,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

《新書》(張孝忠傳):田承嗣寇冀州,寶臣付兵四千,使出上谷,屯貝丘。承嗣見其軍整嚴,嘆曰:「阿勞在焉,冀未可圖也。」即焚營去。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鄰帥猖蹶,皇赫問罪,公出自上穀,覘於貝邱,冠徒六萬,將犯中冀,乘轅外向,方陣而前。公以駟介千數,飆,馳急擊,冞入其阻夾攻其堅,敵人力屈,昏夜引去。

《新書》(李寶臣傳):承嗣弟廷琳方守貝州,遣高嵩巖將兵三千戍宗城,寶臣使張孝忠攻破之,斬嵩巖,逸所執將四十餘人。

《冊府元龜》:張孝忠為高陽軍使統易州田承嗣之寇。冀州成德軍節度李寶臣使以精騎四千禦之承嗣睹其嚴肅歎曰:張阿勞在焉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阿勞孝忠小字也。

六、剖符易州
《舊書》(張孝忠傳):及寶臣與硃滔戰於瓦橋,常慮滔來攻,故以孝忠為易州刺史,選精騎七千配焉,使捍幽州。奏授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陽郡王。

《新書》(張孝忠傳):寶臣與硃滔戰瓦橋,奏孝忠為易州刺史,分精騎七千,當幽州。擢太子賓客,封符陽郡王。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遷御史中丞,封范陽郡王,尋拜易州刺史,加太子賓客,以軍之輯睦移於郡,以郡之班制葉於軍,文理武毅,交修四暢,師貞人和,為列郡表儀。

《冊府元龜》: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與朱滔戰於瓦橋嘗慮滔來攻故乃以飛狐城高陽軍使張孝忠為易州刺史選精卒七千配焉前後十年威惠甚著。

七、寶臣疑忌
《舊書》(張孝忠傳):既而寶臣疑忌大將,殺李獻誠等四五人,使召孝忠,孝忠懼不往。寶臣使孝忠弟孝節召焉。孝忠命孝節復命曰:「諸將無狀,連頸受戮,孝忠懼死不敢往,亦不敢叛,猶公之不覲於朝,慮禍而已,無他志也。」孝節泣曰:「兄不行,吾歸死矣!」孝忠曰:「偕往則並命,吾留無患也。」乃歸,果無患。

《新書》(張孝忠傳):寶臣晚節稍忌刻,殺大將李獻誠等而召孝忠,孝忠不往,復使其弟孝節召之。孝忠復命曰:「諸將無狀,連頸受戮。吾懼禍,不敢往,亦不敢叛,猶公不覲天子也。」孝節泣曰:「即歸,且僇死。」孝忠曰:「偕往則並命,吾留,無患也。」果不敢殺。然寶臣素善孝忠,及病不能語,以手指北而死。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初公與寶臣,感慨於少年之場,周旋於多難之際,迎導善氣,切劘良規,若驂有靳,如熱斯濯,異時自代,前定於公。且曰:「輿師之心,勳力之冠也。」俄而寢疾,瘖不能言,猶以手指北,瞠然注目。

《冊府元龜》:    張孝忠德宗貞元中事李寶臣為易州刺史後寶臣疑忌殺大將李獻誠等四五人使召孝忠曰:將無狀聯頸受戮孝忠懼死不敢往亦不敢叛猶公之不覲於朝慮禍而已無他志也。孝節泣曰:兄之不行吾歸死矣。孝忠曰:偕則併命吾留。若無患也。及歸果安孝忠後為橫海軍(義武軍)節度使。


八、建中年事
1.幽州勸說
《舊書》(張孝忠傳):無幾,寶臣死,其子惟岳阻兵不受命,朝廷詔幽州節度使討之。滔以孝忠宿將善戰,有精兵八千在易州,慮軍興則撓其後,乃使判官蔡雄說孝忠曰:「惟岳小子驕貴,不達人事,輒拒朝命。滔奉命伐罪,使君何用助逆,不自求多福耶!今昭義、河東攻破田悅,淮西李僕射收下襄陽,梁崇義投井而卒,臨漢江而誅者五千人,即河南軍計日北首,趙、魏滅亡可見也。使君誠能去逆效順,必受重任,有先歸國之功矣!」

《新書》(張孝忠傳):子惟岳擅立,詔硃滔以幽州兵討之。滔忌孝忠善戰,慮師出為己患,使判官蔡雄往說曰:「惟岳孺子,弄兵拒命,吾奉詔伐罪,公乃宿將,安用助逆而不自求福也?今昭義、河東軍已破田悅,而淮西軍下襄陽,梁崇義尸出井中,斬漢江上者五千人,河南軍計日北首,趙、魏滅亡可見。公誠去逆蹈順,倡先歸國,可以建不世功。」

《燕南記》(輯於通鑒):忠志末年,惟納妖妄之人、兼陰陽、術數、諂媚苟且之輩,爭獻圖讖,稱有尊位,詐作朱草、靈芝,鑿石上作名字。又于後堂院結壇場,清齋菜食,置金杯、玉斝、銀盤,云甘露神酒自至其內。又言天符下降。忠志自謂命符上天,將吏罔有諫者。使行文牒,布告州縣云:『靈芝朱草,王者之瑞輒生壇上,香滿院中,靈石呈祥,天符飛應,甘露如蜜,神酒盈杯,匪我所求,不期自至,各牒管內郡縣,宜令知委,同為喜慶也。』既而日為妖妄者更相矯云:『不日當有天神下降,持金箱玉印至,然後即大位,為天所授也。四方皆自歸伏,不待征討,海內坐而定矣。』忠志大悅。多以金、銀、羅、錦、異物賞之。陰陰、妖妄者自知虛偽,恐事泄見誅,共言:『相公宜服甘露、靈芝草湯,即天神降速。』忠志一任妖者,遂於湯中密著毒藥,既飲畢,便失音,三日而卒。

2.去逆順國,連和幽州
《舊書》(張孝忠傳):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隨雄報滔,又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授孝忠檢校工部尚書、恆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使,便令與滔合兵攻惟岳,仍賜實封二百戶。其弟孝義及孝忠三女已適人在恆州者,悉為惟岳所害。孝忠甚德滔之保薦,以其子茂和聘滔之女,契約甚密……

《新書》(張孝忠傳):孝忠然之,遣將程華報滔連和,遣易州錄事參軍事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擢孝忠檢校工部尚書、成德軍節度使,令與滔並力。孝忠子弟在恆州者皆死。孝忠重德滔,為子茂和聘其女,締約益堅。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既而惡子阻命,陰交匪人,因喪以幹紀,專地而圖禍。公驟諫不入,飛章上陳,請以州兵,首遏亂略。優詔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成德軍節度使。

《舊書》(德宗紀):(建中二年)九月辛酉,以易州刺史張孝忠為恆州刺史,充成德軍節度觀察使。

《新書》(德宗紀):(建中二年)九月,李惟岳將張孝忠以易、定二州降。

《新書》(李惟岳傳):惟岳少為行軍司馬、恆州刺史,寶臣死,軍中推為留後,求襲父位,帝不許。趣護喪還京師,以張孝忠代之。 …… 於是張孝忠以易州歸天子,天子詔硃滔與孝忠合兵討惟岳,盡赦吏士,購惟嶽首有賞。惟岳與滔戰束鹿,大奔。

3.合破惟岳
《舊書》(張孝忠傳):遂合兵破惟岳之師於束鹿,惟岳遁歸恆州。滔請乘勝襲之,孝忠仍引軍西北,還營義豐,滔大駭。孝忠將佐曰:「尚書布赤心於硃司徒,相信至矣。今逆寇已潰,不終其功,竊所未喻。」孝忠曰:「本求破賊,賊已破矣。然恆州宿將尚多,迫之則困獸猶鬥,緩之必翻然改圖。又硃滔言大識淺,可以慮始,難與守成。吾壁義豐,坐待惟岳之殄滅耳!」既而硃滔屯束鹿,不敢進軍。月餘,王武俊果斬惟嶽首以獻,如孝忠所料。

《新書》(張孝忠傳):敗惟岳於束鹿,滔欲乘勝襲恆州,孝忠乃引軍西北,壁義豐。滔疑之,孝忠將佐諫曰:「尚書推赤心於硃司徒,可謂至矣。今逆賊已潰,元功不終,後且悔之。」孝忠曰:「本求破賊,賊已破矣,而恆州多宿將,迫之則死鬥,緩之則改圖。且滔言大而識淺,可以慮始,難與守成。故吾堅壁於此,以待賊之滅耳。」滔亦止屯束鹿。月餘,王武俊果斬惟岳以獻。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一人注意,四履專征,糾合諸侯,連收城縣,敗之於束鹿,走之於常山,以至斬首,且無遺策。

《舊書》(德宗紀):(建中三年春正月)丙寅,幽州節度使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之兵於束鹿。

《舊書》(李惟岳傳):既而惟岳大將張孝忠以郡歸國,朝廷以孝忠為成德軍節度使,仍詔硃滔與孝忠合勢討之。惟岳以精甲屯束鹿以抗之,田悅遣大將孟佑率兵五千助惟岳。建中三年正月,硃滔、孝忠大破恆州軍於束鹿,惟岳燒營而遁。

《舊書》(硃滔傳):建中二年,寶臣死,其子惟岳謀襲父位。滔與成德軍節度張孝忠征之,大破惟岳於束鹿。滔命偏師守束鹿,進圍深州。惟岳乃統萬餘眾及田悅援兵圍束鹿。惟岳將王武俊以騎三千方陳橫進。滔繪帛為狻猊象,使猛士百人蒙之,鼓噪奮馳,賊為驚亂,隨擊,大破之,惟岳焚營而遁。

《新書》(硃滔傳):李惟岳拒命,滔與成德張孝忠再破之束鹿,取深州,進檢校司徒,遂領節度,賜德、棣二州。

《新書》(德宗紀):(建中)三年正月丙寅,朱滔、成德軍節度使張孝忠及李惟岳戰於束鹿,敗之。

《冊府元龜》:    朱滔為幽州留後建中初成德軍李寶臣死其子惟岳謀襲父位滔與成德軍節度使張孝忠征之大破惟岳於……
張孝忠初事李寶臣為易州刺史,後寶臣疑忌,宿將乃舉易州歸順。寶臣死,其子惟岳叛。孝忠乃與朱滔謀攻惟岳,遂與滔合師大破惟岳於束鹿。惟岳隨歸晉州,滔謀乘勝襲之。孝忠乃引軍西北還營義豐。朱滔大駭,孝忠將佐曰:尚書布赤心於朱滔相信至矣。今逆寇已潰不終其功竊所未悟曰:本求破賊賊已破矣。然成德宿將尚多迫之則困獸猶鬥緩之必翻然改圖。又朱滔言大識淺可與慮始難與守成吾壁於義豐坐俟惟岳殄滅耳既而滔屯束鹿不敢進月餘王武俊斬惟岳以獻皆如孝忠之言。

4.建節義武
《舊書》(張孝忠傳):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之地。時既誅惟岳,分四州各置觀察使,武俊得恆州,康日知得深、趙二州,孝忠得易州。以成德軍額在恆州,孝忠既降政義,朝廷乃於定州置義武軍,以孝忠檢校兵部尚書,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等使。

《新書》(張孝忠傳):已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時三分成德地,詔定州置軍,名義武,以孝忠為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使。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轉兵部尚書易州刺史易定滄等州節度觀察使,錫軍號曰義武。

《舊書》(德宗紀):(建中三年二月),以張孝忠檢校兵部尚書、易定滄三州節度使。

《冊府元龜》:張孝忠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使。……
張孝忠肅宗上元中為李寶臣易州刺史及寶臣死其子惟岳阻兵不受徵朝詔幽州節度使朱滔討之滔以孝忠宿將慮軍興則撓其境乃使判官蔡雄說孝忠孝忠然之與滔合兵攻惟岳後王武俊斬惟岳首以獻定州刺史楊正義以州降遂有易定之地時既誅惟岳分四州各置觀察使武俊得鎮州康日知得深趙二州孝忠得易州以成德軍額在鎮州孝忠既降正義朝廷乃於定州置義武軍以孝忠檢校工部尚書為義武軍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等使及朱滔田悅等相扇反逆競以利笛之為亂孝忠孤軍四面受敵修浚壕壘感勵士卒竟不為群凶熒惑。

5.趙燕復叛、襄助李晟

《舊書》(張孝忠傳):及硃滔、王武俊謀叛,將救田悅於魏州,慮孝忠踵後,滔軍將發,復遣蔡雄往說之。孝忠曰:「李惟岳背國作逆,孝忠歸國,今為忠臣。孝忠性直,業已效忠,不復助逆矣!往與武俊同行,且孝忠與武俊俱出蕃部,少長相狎,深知其心僻,能翻覆語,司徒當記鄙言,忽有蹉跌,始相憶也!」滔又啖以金帛,終拒而不從。易定居二兇之間,四面受敵,孝忠修峻溝壘,感勵將士,竟不受二兇之熒惑,議者多之。又加檢校左僕射,實封至三百戶。後孝忠為硃滔侵逼,詔神策兵馬使李晟、中官竇文場率師援之。孝忠以女妻晟子憑,與晟戮力同心,整訓士眾,竟全易定,賊不敢深入。及上幸奉天,令大將楊榮國提銳卒六百從晟入關赴難,收京城,榮國有功。興元元年正月,詔以本官同平章事。

《新書》(張孝忠傳):後滔與武俊叛,復遣蔡雄說之,答曰:「吾既為唐臣,而天性樸強,業已效忠,不復助惡矣。吾與武俊少相狎,然其心喜反覆,不可信。幸謝司徒,志鄙言。」滔復啖以金帛,皆不受。易、定介二鎮間,乃浚溝壘,脩器械,感厲將士,乘城固守。滔悉兵攻之,帝詔李晟、竇文場率師援孝忠,滔解去,遂全其軍。孝忠因與晟結婚。天子出奉天,孝忠遣將楊榮國以銳卒六百佐晟赴難,收京師。興元初,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時三分恒陽之地,錄功有差,而群帥侈心,或懷觖望,太行而東,疆場日駭,且有從約,皆為假王。公居其腹心守正持重,玉立於磷緇之際,雞鳴於風雨之中,靜柯勁草,在我而已。彼朱滔者,以燕啗公,誇大煽結,訁壽張指斥。公乃出和門以蒞眾,援日以誓心,義利之間,死生不惑。且曰:「縣官之所以賦軍宿兵,下尺一之詔者,在排難捍患而已。吾徒之所以乘堅驅良,佩丈二之組者,在畢力致命而已。碎首塗地,吾無悔焉。」一心事君,四面受敵。俄屬京師急變,鑾輅時巡。時太師西平王以禁兵自魏來援於我,於是與公決策,赴行在所。公素約以伯仲,又申之婚姻,分銳師,選良將,授以赴蹈,使居顏行,斷金之契。匪石不轉,定山東為已任;坐制群疑,清轂下為前籌。行戡大憝,赤誠相照,血涕交頤,西平繇是建大勳,立大烈。而公亦靜深以制動,貞厲以代謀,使其徒散約,而無亡矢遺族之費者,公之功也。前此拜尚書左仆射,至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貞元元年就加司空。

《舊書》(李晟傳):王武俊攻趙州,晟乃獻狀請解趙州之圍,欲引兵赴定州與張孝忠合勢,欲圖范陽,德宗壯之,加晟御史大夫,俾禁軍將軍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皆隸焉。晟自魏州引軍而北,徑趨趙州,武俊聞之,解圍而去。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兵合,北略恆州,圍硃滔將鄭景濟於清苑,決水以灌之。田悅、王武俊皆遣兵來救,戰於白樓。賊犯義武軍,稍卻,晟引步騎擊破之,晟所乘馬連中流矢。逾月,城中益急,滔、武俊大懼,乃悉收魏博之眾而來,復圍晟軍。晟內圍景濟,外與滔等拒戰,日數合,自正月至於五月。會晟病甚,不知人者數焉。軍吏合謀,乃以馬輿還定州,賊不敢逼。晟疾間,復將進師,會京城變起,德宗在奉天,詔晟赴難。晟承詔泣下,即日欲赴關輔。義武軍間於硃滔、王武俊,倚晟為輕重,不欲晟去,數謀沮止晟軍。晟謂將吏曰:「天子播越於外,人臣當百舍一息,死而後已。張義武欲沮吾行,吾當以愛子為質,選良馬以啖其意。」乃留子憑以為婚。義武軍有大將為孝忠委信者謁晟,晟乃解玉帶以遺之,因曰:「吾欲西行,願以為別。」陳赴難之意,受帶者果德晟,乃諫孝忠勿止晟。晟得引軍逾飛狐,師次代州,詔加晟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實封二百戶。

《新書》(李晟傳):晟建言:「以兵趨定州,與張孝忠合,以圖范陽,則武俊等當舍趙。」帝壯之,授御史大夫,又俾神策三將軍莫仁擢等隸之。晟自魏引而北,武俊果解去。晟留趙三日,與孝忠連兵,北略恆州。圍硃滔將鄭景濟於清苑,決水灌之。悅、武俊引兵戰白樓,孝忠兵笮,晟引步騎擊破之,清苑益急。滔、武俊大懼,悉起兵來救,圍晟軍。晟內攻景濟而外抗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會晟疾甚,不能興,軍中共計引還定州,而賊猶不敢逼。疾間,將復進,會帝出奉天,有詔召晟即日治嚴。而孝忠以軍介二盜間,倚晟為重,數止晟無西。晟語眾曰:「天子播越,人臣當百舍一息。義武欲止吾,吾當以子為質。」乃以憑約昏,並遺良馬。孝忠有親將謁晟,晟解玉帶遺之,使喻孝忠。乃得逾飛孤,次代州,詔迎拜神策行營節度使。

《舊書》(德宗紀):(建中四年六月庚戌),……李晟屯易定……

《舊書》(馬燧傳):時王武俊已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授武俊恆冀觀察都防禦使;時武俊同列張孝忠已為易定節度使,武俊獨為防禦使,又割趙、深二州為一鎮,以康日知為觀察使,甚為怨望,且素輕孝忠,恥名在下。時硃滔討李惟岳,拔深州,求隸幽州不得,亦怨望。由是滔、武俊同謀救悅。

《新書》(馬燧傳):燧遣晟以兵三千,自邢、趙與張孝忠合攻涿、莫二州,以絕幽、薊路。

《舊書》(王武俊傳):時惟岳偽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順命,深州刺史楊榮國降硃滔,分兵鎮之。朝廷既以定州屬張孝忠。深州屬康日知。武俊怒失趙、定二州,且名位不滿其志。硃滔怒失深州,因誘武俊謀反,斥言朝廷,遂連率勁兵救田悅。…… 賈林又說武俊與抱真合軍,同救魏博,為武俊陳利害曰:「硃滔此行,欲先平魏博,更逢田悅被害,人心不安。旬日不救,魏、貝必下,滔益數萬。張孝忠見魏、貝已拔,必臣硃滔。三道連衡,兼統回紇,長驅至此,家族可得免乎?常山不守,則昭義退保山西,河朔地盡入滔。今乘魏、貝未下,孝忠未附,公與昭義合軍破之,如掇遺耳!此計就,則聲振關中,京邑可坐復,鑾輿反正自公,則勛業無二也。」武俊歡然許之。

《新書》(王武俊傳):是時,惟岳將楊政義以定降,楊榮國以深降,硃滔受而戍之。帝以定賜張孝忠,而日知為深趙觀察使。武俊怨不得節度而失趙、定,滔亦怨失深州,二人相結。 …… 及田緒殺悅,林復說武俊曰:「滔素欲得魏博,會悅死,魏人氣闉,公不救,魏且下。滔益甲數萬,張孝忠將北面事滔,三道連衡,濟以回紇,長驅而南,昭義軍必保山西,則河朔舉入滔矣。今魏尚完,孝忠未附,公與昭義合兵破之,聲振關中,京邑可坐復,天子反正,不朽之業,誰與公參!」

《舊書》(田悅傳):武俊又說張孝忠同援悅,孝忠不從,恐為後患,乃遣小校鄭朅築壘於北境,以拒孝忠;仍令其子士真為恆、冀、深三州留後,以兵圍趙州。

《新書》(硃滔傳):燧遣李晟將兵至易、定,率張茂昭攻涿、莫,以絕滔援。明年,圍清苑,滔將鄭景濟固守。滔使馬寔將兵萬人,與武俊拒燧,自以兵萬餘救清苑,絕晟糧道。兵至定州,晟不知,夜引兵還。滔疑有伏,不敢逼,遽保瀛州。而孝忠、晟合兵千人城萊水,滔驍將烏薩戒以兵七百襲殺城卒數百,晟不出。景濟望滔軍立幟為應。滔進軍薄晟營,晟戰不利,城中兵亦出,晟大敗,奔易州。茂昭走滿城。滔已破晟,則回屯河間不進。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及王武俊攻趙州晟乃獻狀請解趙州之圍欲引兵趨定州與張孝忠合勢欲圖范陽德宗壯之加晟御史大夫……李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兼魏府左司馬時王武俊攻趙州晟獻狀請解趙州之圍次引兵趨定州與張孝忠合勢欲圍范陽德宗壯之俾禁軍將軍莫仁擢趙光銳杜秀Г皆隸焉晟自魏州引軍而北徑趨趙州武俊聞之解兵而去。……張孝忠為易定節度,時朱滔侵逼,詔神策行營兵馬使李晟中官竇文場以眾援之,孝忠與晟戮力同心竟全易定二州。……李晟為神策軍兵馬使討朱滔於范陽德宗居奉天詔晟赴難晟聞命西向而哭趣軍將行時義武軍間於朱滔王武俊倚晟為重不欲晟去數為計以沮止晟軍晟謂將吏曰:天子播越於外人臣當百舍一息死而後已張義武欲沮吾行吾當以愛子為質選良馬以燈湟餑肆餱悠疽暈婚義武軍有大將為張孝忠委信者謁晟晟乃解玉帶以遺之因曰:吾欲西行願以為別因陳赴難之意受帶者果德晟乃諫孝忠勿止晟晟得引軍踰飛狐師次代州詔加晟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
時王武俊已殺李惟岳,傳首獻於闕下,授武俊恒冀觀察都防禦使。時武俊同列張孝忠已為節度使,武俊獨為防禦使,甚怨望;且素輕孝忠,恥居其下,因與悅通謀,遂與朱滔約謀救悅。……
(賈林)又說武俊與抱真合軍同救魏博為武俊陳利害曰:朱滔此行欲先平魏博更逄田悅被害人心不安旬日不救魏貝必下下而益甲數萬張孝忠見貝魏拔必臣朱滔三道連衡兼統回紇長驅至此家族可得完耶。若閣下不利則昭義軍保山西河朔地盡入滔今乘貝魏未下孝忠未附滔與昭義合軍破之如掇遺此計就即震聲關中京邑可坐複鑾輿反正公自勳業無二也。

《謝贈亡妻鄭國夫人表》:臣某言:某月日中使某至,特蒙聖慈追贈妻單氏鄭國夫人,捧拜絲綸,載光窀穸。臣某中謝。臣亡妻所生男憑,見任御史中丞充張孝忠軍職務。臣頃應援易、定之日,屬京師變亂之初,臣方誓死回軍,星言赴難。孝忠敵強勢弱,切欲相留。稍住則臣子不安,往來則懷撫交闕。男憑年甚幼小,留定婚姻,恭行廟勝之謀,克睹中興之運。憑雖昧稚,似可優矜。陛下猥賜寵章,贈言聖善。因子及母,恭承孝理之風;念往慰存,為屈哀榮之典。既申翟茀,追詠鵲巢,恩光既洽於幽明,霈澤永流諡泉壤。憑緣所職,久在定州,殊私豈止於邱山,感激實深於內外。臣無任(闕)

九、貞元年事
1.勤儉賢將
《舊書》(德宗紀):(興元元年閏十月乙亥),詔宋亳、淄青、澤潞、河東、恆冀、幽、易定、魏博等八節度,螟蝗為害,蒸民饑饉,每節度賜米五萬石,河陽、東畿各賜三萬石,所司般運,於楚州分付。

《舊書》(張孝忠傳):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復大兵之後,民無蓄積,餓殍相枕。孝忠所食,豆䜺而已,其下皆甘粗糲,人皆服其勤儉,孝忠為一時之賢將也。

《新書》(張孝忠傳):貞元二年,河北蝗,民餓死如積,孝忠與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而已,人服其儉,推為賢將。

《冊府元龜》:張孝忠為義武軍節度使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複大兵之後民無蓄積餓殍相枕孝忠所食豆豆昔而已其下皆甘粗糲人皆服其勤儉孝忠為一時之賢將也。

2.檢校司空、子尚公主
《舊書》(張孝忠傳):三年,加檢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鄧國夫人昧谷氏入朝,執親迎之禮。上嘉之,賞賚隆厚。

《新書》(張孝忠傳):明年,檢校司空。詔其子茂宗尚義章公主,孝忠遣妻入朝,執親迎禮,賞賚甚厚。

3.兵襲蔚州
《舊書》(張孝忠傳):五年七月,為將佐所惑,以兵入蔚州。尋詔歸鎮,仍以擅興削檢校司空。

《新書》(張孝忠傳):五年,為將佐所惑,以兵襲尉州,入之,奉詔還鎮。有司劾擅興,削司空。六年,還其官。

《舊書》(德宗紀):(貞元五年十月)己丑,易定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張孝忠以擅出兵襲蔚州,降檢校司空為左僕射。

《復張孝忠官爵詔》:法令者,國之典章;藩嶽者,朕之屏翰。封域既列,疆裏有經,必守信誠,用永終始。幹紀難虧於常憲,念功宜貸於新恩,酌於厥中,是有茲命。義武節度易定觀察等使檢校司空平章事張孝忠,受委旌鉞,作鎮方夏。頃興士旅,擅入邊城,朝命既臨,不遠而復。有過能改,此誠可嘉。是畀左揆之授,俾參論道之職。懋昭來效,勿替舊勳。可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如故。於戲!君人執信,臣人執忠,忠信允葉,邦家乃乂。朕奉祖宗之法,期於慎守;託王公之上,務以存誠。畫野分圻,皆有定製,逾憲章則彼此交惡,保封疆則烝庶獲安。偃甲息人,所存者大,諮爾方嶽,宏宣永圖,各守爾典,欽承王度。勳賢列辟,宜體至懷。

十、薨
《舊書》(張孝忠傳):七年三月卒,時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追封上谷郡王,贈太傅,再贈魏州大都督,冊贈太師,謚曰貞武。

《新書》(張孝忠傳):卒,年六十二,追封上谷郡王,贈太師,謚曰貞武。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春秋六十二,以七年三月,感疾薨於位。德宗皇帝不視朝三日,冊贈太傅,詔郎吏吊祠,禮賻以加。其後累贈太師,易曰貞武,追封上穀郡王。

《舊書》(德宗紀):(貞元七年三月)癸未,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張孝忠卒。

《舊書》(李謜傳):七年,定州張孝忠卒,以謜領義武軍節度大使、易定觀察等使,以定州刺史張茂昭為留後。

《冊府元龜》:子昇雲以父蔭官累至檢校工部尚書,貞元七年孝忠卒德宗以邕王諒為義武軍節度使以昇雲為定州刺史充節度觀察留後賜名茂昭九年正授節度使。

附: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并序》:
維唐十二葉,皇帝纂大統,建大中。始初清明,敷佑下土。稽四征六服之理,閱先正宗臣之籍,流慶斯復,遺風可懷。繇是博陵上穀列侯二千石元僚司武從事亞旅,上其故府太師貞武公功德,請銘於碑,以示厥後。乃詔小司徒臣德輿,因地域之名物,酌軍師之憲令,舉而敘之雲。……
凡受律行師,十有一歲,承寧諸侯,減黜不端。動有節制,人斯愛戴,贍助其供養,賻補其禮喪。拊循接禮,勞徠安輯。輔以正德,而不怵於邪;濟以守忠,而不回於利。章灼卓異有初有終。其居涼國太夫人憂也,手植鬆檟,倚廬於墓,感致瑞祉,詔旌其門,終身之哀,加人一等,不遺故舊,皆以器使,戲下多善吏,庭中無留事,雖古人之威懷,無以過焉。……
《易》之《大有》曰:「信以發誌。」《禮》之《中庸》曰:「誠之不可揜。」惟公推本於是,闇然而彰。德宇宏大,色容厲肅。長才經武,奇表出倫。喬枝戛雲,以直上雄。劍發匣而耀穎,始以天寶十載,受詔即戎,授范陽郡洪源府右果毅,破九姓突厥,改上黨郡漳源府折衝。乾元初轉左領軍衛翊府左郎將,實鎮飛狐之地。實應中拜左武衛大將軍,加金印紫綬,曆左金吾大將軍兼太仆卿殿中監。以至於專席賓護,剖符建牙,載居六官,乃進左揆,燮和鼎飪,平理水土,真食大封,異姓而王。積功伐以崇厚,履信順而光大。壯武之後,遠繼公台,富平之門,時推德器,豈徒然哉?

嗣子今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延德郡王茂昭,以全才休績,保大宣力,戴翼天子,撫征諸侯。常以工部尚書建博陵,以刑部尚書循方伯之職,特詔所理郡為大都督府,經曆右仆射司空,丞居代官,南北軍衛,爪牙上將,同氣分職,寵冒一時。侯王則銀黃相映,子弟乃金埒對起,流光貽訓,其信矣乎!二十年,延德王以介圭四牡,來朝京師。德宗沃心嘉歎,燕喜蕃錫,如韓侯申伯故事。順宗繼明,崇德報功,及居台宰,進掌邦教,敦喻還鎮,涕就塗。今皇帝以道禦天下,燭明理本,間歲再入覲,為守臣龜龍,乞留京師,以奉朝請。堅若金石,激以肺肝,服勤王家,丕赫宸眷,感念勳節,顧懷義方。直以鄭武公桓公漢韋平父子,古先懿鑠,舉集公門。二邦幼艾千夫長百夫長,沐浴風烈,怵惕慕思。是儀古式,以永光耀,斯不朽之事也。拜君命之辱,而傳信焉。銘曰:
天秉日星,亦有風霆。君用文德,亦資武力。太師矯矯,生我王國。時或艱屯,師惟壯直。大蹇朋來,其心不回。好謀而成,義路乃開。博陵上穀,地直析木。既夷狡童,則理長轂。威謀抗勵,命賜渥縟。回回盜泉,皦嘉玉。凡我所履,與之豐福。士皆賈餘,人以仰足。雕戈袞章,裕此一方。追錫吊祠,禮優職喪。司徒襲慶,道葉仁聖。三朝戴君,皆受四命。覲禮煌煌。嘉猷洋洋。湛露彤弓,威儀有光。甘棠蔽芾,邵伯所憩。緇衣改為,鄭國之詩。仍代洪烈,邦人戴之。永言寘懷,乃刻斯碑。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3-12-09 15:08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12-07
定州大都督府(797-819)

貞元十三年(797年),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舊書》(德宗紀):(貞元十三年九月)甲辰,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范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 (並序)》:…… 特詔所理郡為大都督府……
《唐故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度使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河中尹上柱國延德郡王食邑三千戶贈太師張公墓誌銘(並序)》:…… 始公割符,三年而分閫,又四年而進律,以州為都府而為長吏,又七年而為公,明年作相,最凡盛大。
按,貞元七年至貞元十三年,以虛計,“三年而分閫,又四年而進律,以州為都府而為長吏”,所言為確。自貞元十三年至貞元二十年,恰為七年。明年(貞元二十一年)則為使相。


元和十四年(819年),定州大都督府仍為上州。
《舊書》(憲宗紀):(元和十四年六月)辛酉,敕定州大都督府復上州。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3-12-07 05:00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12-24
【附】建節前定州述略
開元初,定州刺史充嶽嶺軍使。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銀青光禄大夫定州刺史上柱國楊公墓誌銘并序》:開元三年,又特敕追赴京,頻召與語,賜以綵絹數百段,并衣服一稱。昔魏絳和戎,晉悼賜之以倡樂;郭伋討賊,漢光賞之以車馬。未若惠澤滂流,仰天子之穆穆;錫賴繁渥,加束帛之戔戔者乎。尋進位銀青光禄大夫。其年,按察使崔琬以清白强幹名聞,召拜左領軍將軍。未幾,除右威衛將軍。歲餘,授定州刺史,兼岳嶺軍使。
《大唐故嶽嶺軍副使王府君墓誌銘》:先天元年,御史大夫李傑奏稱清謹過人,授本府折衝。地」稱右輔;州枕漦亭,致果一時,折衝千里。」勅與緋及魚袋,定」州嶽嶺軍副使。荊軻殉節之地,歌易水而不還;簡子秘符之□,臨」代川而有喻。君鎮守北嶽,坐免南侵,實賴副軍,廓清邊朔。方欲揮」戈駐日,却從三捨之遊;何圖隟影不留,俄迫九泉之路。開元四年」五月十二日,終定州之館舍,春秋五十有五。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於定州置北平軍,以備突厥。定州刺史充北平軍使。註:元和郡縣圖志雲開元十年置。
《通鑒》:開元十四年四月辛丑:於定、恆、莫、易、滄五州置軍以備突厥。定州置北平軍,恒州置恒陽軍,莫州置唐興軍,易州置高陽軍,滄州置橫海軍。
《舊書》(地理志):北平軍,在定州城西,管兵六千人。
《新書》(地理志):(定州)西有北平軍,開元中置。
《唐會要》:    北平軍。在定州西三里。
《元和郡縣圖志》:北平軍,在州西三裏。開元十年置。

定州刺史·北平軍使(知北平軍事)
張嘉貞 約開元十四年-開元十七年
《舊書》(張嘉貞傳):十一年,……明年……明年,……復代盧從願為工部尚書、定州刺史,知北平軍事, ……至州,於恆岳廟中立頌,嘉貞自為其文,乃書於石,其碑用白石為之,素質黑文,甚為奇麗。先是,岳祠為遠近祈賽,有錢數百萬,嘉貞自以為頌文之功,納其數萬。十七年,嘉貞以疾請就醫東都,制從之。
《新書》(張嘉貞傳)俄拜工部尚書,為定州刺史,知北平軍事,封河東侯。
《冊府元龜》:張嘉貞開元十七年為定州刺史將行玄宗自賦詩詔百僚於上東門外餞之到州一年以疾上表乞就東都醫療及至都目瞑無所見帝令醫人田休壇鄞療之。……張嘉貞開元初為定州刺史至州於恒嶽廟中立頌嘉貞自為其文乃書於治其碑用白石為文素質黑文甚為奇麗先是嶽祠為遠近祈賽有錢百萬嘉貞自以為頌文之功納其數萬。……張嘉貞雖久歷清要然不立田園及在定州所親有勸田業者嘉貞曰:吾忝歷官榮曾任國相未死之際豈憂饑累。若負譴責雖富田莊亦無用也。比見朝士廣占良田身沒之後皆為無賴子弟作酒色之資甚無謂也。聞者皆歎服位至中書令。
《北嶽恆山祠碑》:(工部)尚書兼……北平軍使、上柱國、河東縣開國侯張嘉貞文……開元丁卯……望立 景(丙)寅歲乃命菲才謬兼軍郡 註:開元丁卯年即開元十五年
《代定州張令公賀老人星見表》:……
《送工部尚書弟赴定州詩序》(張說):《宵旰》,天子送冬卿之詩也。河朔愆歲,恒陽俟牧,借戚六官,導俗千里,俾乎列城遷仰止之化,鄰境蒙波及之澤,不然者,豈一小郡而勞大賢哉?尚書河東侯,朝廷之舊宰也。操法度於掌握,運陶鈞於方寸。是將敷皇惠,寒穀挾纊而知暄;暢君恩,疲人飲德而自飽。蘇其槁瘁,樂我陽和,亢宗殿國,亦望於此。於時春帶餘寒,野銜殘雪,太官重味,禦酒百壺。供帳臨岐,假絲竹以留宴;傾城出餞,會文章以寵行:三台厚常寮之意,八座深聯事之矚。既而離人遽起,班馬爭嘶,尋太行之連山,想邯鄲之長陌。雖仰瞻鴻雁,來往易於前期;而相對桑榆,遲暮難於遠別:送歸之地,歡悵如何?應制華篇,凡若干首,騫翔鸞鳳,欲掛千金之木;糾合蛟龍,附藏群玉之府。置之懷袖,以慰遐心雲爾。
《定命錄》:張嘉貞未遇,方貧困時,曾于城東路,見一老人賣卜。嘉貞訪焉。老人乃粘紙兩卷,具錄官祿,從始至末,仍封令勿開。每官滿,即開看之,果皆相當。后至宰相某州刺史,及定州刺史。病重將死,乃云:“吾猶有一卷官祿未開,豈能即死?今既困矣,試令開視。”乃一卷內并書空字,張果卒也。
段崇簡


寇泚


鄭宏之


賈循

天寶元年,改定州為博陵郡。

天寶十四載(755年),博陵郡陷於安氏。
是年十一月丙寅,安燕殺太原尹楊光翽於博陵郡。
博陵太守·北平軍使
張萬頃
《冊府元龜》:先是博陵太守張萬頃陷賊偽授河南尹。
《博陵太守張萬頃題名》:天寶十四載十月十六日使持節博陵郡諸軍事守太守北平軍使張萬頃奉。
王俌
《新書》(王俌傳):安祿山叛,拜博陵、常山二太守,副河北招討。
《新書》(史思明傳):屬潼關潰,肅宗召朔方、河東兵,光弼引還,使王俌守常山。賊尾追光弼於井陘,敗歸。攻平盧,劉正臣輕之,不設備,敗保北平,兵貲二千乘皆沒。思明得其銳卒,張甚,謀攻常山。俌欲降,諸將殺之,遣使至信都迎刺史鳥承恩鎮守,不聽。
《新書》(表二瑯琊王氏):俌字靈龜,定州刺史。
張獻誠
《新書》(安祿山傳):賊遣高邈、臧均以射生騎二十馳入太原,劫取尹楊光翽殺之,以張獻誠守定州。
《通鑒》(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祿山使其將安忠志將精兵軍土門,忠志,奚人,祿山養為假子;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獻誠,守珪之子也。…… 祿山使張獻誠將上谷、博陵、常山、趙郡、文安五郡團結兵萬人圍饒陽。
張獻誠後,博陵郡當反正於唐。
《通鑒》:殷亮顏氏行狀、舊顏真卿傳、唐曆皆云「十七郡歸順」。蓋河洛春秋不數平原、景城、河間、饒陽先定者耳。顏氏行狀曰:「不款者六郡而已,」時魏郡亦未下,蓋舉其終數耳。其附祿山者,唯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而已。考唐志無盧龍郡,當是改平州北平郡為盧龍郡也。密雲郡,本檀州安樂郡,天寶元年更郡名。漁陽郡,薊州。汲郡,衛州。


上元元年(760年),史燕偽置恒趙節度使(理恆州),定州為恆州管內。
寶應元年(762年),史燕偽恒趙節度使張忠志降唐,定州刺史程元皓以州歸順,以其為成德軍節度副使使持節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北平軍使充本州團練使。
程元皓(寶應元年十一月順唐,十二月薨)
《舊書》(程日華傳):父元皓,事安祿山為帳下將,從陷兩京,頗稱勇力,史思明時為定州刺史。
《新書》程日華傳):父元皓為安祿山帳下,偽署定州刺史,故日華籍本軍,為張孝忠牙將。
《唐定州別駕程君(士庸)墓志銘》:高祖(元)皓,定州刺史;曾祖日華,橫海軍使;祖懷直,歸誠王
銀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使持節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充本州團練守捉使成德軍節度副使……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程府君墓誌銘》:(上缺)寅冬十二月廿五日,有唐銀青光禄大夫、光禄卿兼」(上缺)國伯程公薨於官舍。於戲!我乃祖乃父,保乂周室,翊」(上缺)勤勞王家,罔不克庸茂動,昭厥懿德,以貽燕翼。」(上缺)州長史讓之曾孫,岐州邵吉府折衝滿之孫,右威衛」(上缺)德仍慶於世不薄矣。公生而象賢,弱不好弄,清」(上缺)昭儒墨,不拘小節,有拯横流之心,既學劍遊於燕趙,」(上缺)以武藝絕倫,授儀州遼城府別將,累遷易州武遂府」(上缺)深巨猾構釁,公陷在寇中,為元惡所迫,思全身」(上缺)紓禍焉。洎思明怙亂,反辱上國,公再為脅從,累遷」(上缺)定州刺史北平軍使。僶俛從時,遠害也。公為政」(上缺)以温慈惠和訓俗,是以兵不瀆民,民無厭兵,民兵樂」(上缺)國政有經焉。天既悔禍,凶渠衂喪,公觀時豹變,悟」(上缺)之元勳,天子嘉□忠毅,疇其庸賞,銀印銅符不」(上缺)□新命元年十一月仗義歸順,十二月遘疾告」(上缺)俗□欺偶隨大化賢愚□之公休問覃於樵牧」(以下尚有字一行,僅末行『國人思「三字可辨。)
程元勝
《舊書》(史思明傳):(寶應)二年正月,賊偽范陽節度李懷仙於莫州生擒之,送款來降,梟首至闕下。又以偽官以城降者恆州刺史、成德軍節度張忠志為禮部尚書,餘如故。趙州刺史盧淑、定州程元勝、徐州劉如伶、相州節度薛嵩、幽州李懷仙、鄭州田承嗣並加封爵,領舊職。
《新書》(史思明傳):偽恆州刺史張忠志、趙州刺史盧俶、定州刺史程元勝、徐州刺史劉如伶、相州節度使薛嵩及懷仙、承嗣等皆舉其地以歸。
谷從政
《新書》(谷那律傳):孫倚相,……。子崇義,天寶末為幽州大將,以雄敢聞。歷左金吾衛大將軍,遂客薊門。生子從政,略涉儒學,有風操。事李寶臣,歷定州刺史,封清江郡王。寶臣及張孝忠妻,其女兄弟也。寶臣初倚任,晚稍疏忌,從政乃闔門謝交游不事。及惟岳知節度,與田悅謀拒天子命,從政諫曰:「上神斷,絀諸侯,欲致太平。爾考與燕有切骨恨,天子致討,命帥莫先於燕。誅怨復仇,必盡力後已。前日而考誅大將百餘,子弟存者常不平,乘危相覆,誰不能爾?昔魏有洺、相之圍,王師四集,身投零陵,仰天垂泣,不知所出。賴爾考保佑,頓兵不進,而先帝寬厚,僅獲赦貸。不然,田氏尚有種乎?今悅兇獪,孰與承嗣?爾又幼富貴,不出戶庭,便欲旅拒?且人心難知,天道難欺,軍中諸將乘危投隙,自古豈少哉!今圖久安計,莫若令而兄惟誠攝留後,爾速入宿衛,則福祿可保矣。」不納。從政塞門移疾不出,惟岳所信王他奴等疑其怨望,日伺之。從政懼,乃吐血,即仰藥,五日死。曰:「吾不恨死,而痛渠覆宗矣!」後惟岳被殺於王武俊,如其揣云。
《通鑒》:定州刺史谷從政,惟岳之舅也,有膽略,頗讀書,王武俊等皆敬憚之,為寶臣所忌,從政乃稱病杜門。惟岳亦忌之,不與圖事,日夜獨與胡震、王他奴等計議,多散金帛以悅將士。從政往見惟岳曰:「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爾今首違詔命,天子必遣諸道致討。將士受賞,皆言為大夫盡死。苟一戰不勝,各惜其生,誰不離心!大將有權者,乘危伺便,咸思取爾以自為功矣。且先相公所殺高班大將,殆以百數,撓敗之際。其弟欲復仇者,庸可數乎!又,相公與幽州有隙。朱滔兄弟常切齒于我,今天子必以為將;滔與吾擊柝相聞。計其聞命疾驅,若虎狼之得獸也,何以當之!昔田承嗣從安、史父子同反,身經百戰,凶悍聞于天下。違詔舉兵,自謂無敵;及盧子期就擒,吳希光歸國,承嗣指天垂泣,身無所措。賴先相公按兵不進,且為之祈請,先帝寬仁,赦而不誅,事亦見上卷大曆十年。不然,田氏豈有種乎!況爾生長富貴,齒髮尚少,不更艱危,乃信左右之言,欲效承嗣所為乎!為爾之計,不若辭謝將佐,使惟誠攝領軍府,身自入朝,乞留宿衛,因言惟誠且留攝事。恩命決於聖志;上必侻爾忠義,縱無大位,不失榮祿,永無憂矣。不然,大禍將及。吾亦知爾素疏忌我,顧以舅甥之情,事急,不得不言耳!」惟岳見其言切,益惡之。從政乃復歸,杜門稱病。
《唐故義武軍節度支度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傅上谷郡王張公夫人鄧國夫人谷氏神道碑銘並序》:四代祖那律,皇朝諫議大夫宏文館學士,正直之道,播於清時。曾祖補袞,左羽林軍長史。祖倚相,秘書省正字,仍代藏器,晦而不耀。考崇義,天寶末有行師北鄙之勞,累書勳伐,至左金吾衛大將軍兼殿中監,贈特進。夫人即特進府君之第八女也。…… 初夫人之兄從政,實傳戎韜之訓,以中執法剖符定州。
《成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充管內度支營田使清河郡王李公紀功載政碩並序》:銀青光祿大夫試鴻臚卿使持節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充北平軍使本州團練守捉使同成德軍節度副使上柱國陳留縣開國男谷從政
張南容
《舊書》(李寶臣傳):寶臣暮年,益多猜忌,以惟岳暗懦,諸將不服,即殺大將辛忠義、盧俶、定州刺史張南容、趙州刺史張彭老、許崇俊等二十餘人,家口沒入,自是諸將離心。
《新書》(李寶臣傳):寶臣晚節尤猜忌,自顧子惟岳且暗弱,恐下不服,即殺骨鯁將辛忠義、盧俶、許崇俊、張南容、張彭老等二十餘人,籍入其貲,眾乃攜貳。
楊政義
《舊書》(德宗紀):(建中三年)二月戊午,惟岳將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
《舊書》(張孝忠傳):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之地。
《舊書》(王武俊傳):時惟岳偽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順命,深州刺史楊榮國降硃滔,分兵鎮之。朝廷既以定州屬張孝忠。深州屬康日知。武俊怒失趙、定二州,且名位不滿其志。
《新書》(德宗紀):(建中三年)二月戊午,李惟岳將楊政義以定州降。
《新書》(張孝忠傳):已而定州刺史楊政義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時三分成德地,詔定州置軍,名義武,以孝忠為節度、易定滄等州觀察使。
《新書》(王武俊傳):是時,惟岳將楊政義以定降,楊榮國以深降,硃滔受而戍之。帝以定賜張孝忠,而日知為深趙觀察使。武俊怨不得節度而失趙、定,滔亦怨失深州,二人相結。
《錄李洧等子孫詔》:建中以來,州軍及軍國歸人李洧、李再春、田昂、李士真、康日知、李澄、楊政義、符璘、李惠登、薛翼、蘇清沔等,王者報功,義惟過厚,存則加其殊秩,歿則恤其遺孤,然後忠不徒施,人知所勸。故徐州觀察使李洧等,頃逢艱阻,各著款誠,或以地來歸,或率徒效順,名迹昭顯,史冊具存。先朝念功,皆極封賞,歲月稍久,湮沒日多。再有甄明,用申激勸,宜委中書門下即訪其子孫,量材敘用。
《通鑒》:(建中三年)二月戊午,李惟岳所署定州刺史楊政義降。
《冊府元龜》(將帥部·張孝忠):定州刺史楊正義以州降遂有易定之地。


【附】建節前易州述略


開元二十年,自瀛州(高陽縣)移高陽軍至易州。
《舊書》(地理志):高陽軍,在易州城內,管兵六千人。
《新書》(地理志):(易州)有高陽軍。
《唐會要》:高陽軍。本瀛州。開元二十年移在易州。
《元和郡縣圖志》:高陽軍在州城內,開元二十年置。


大曆十年,高陽軍使張孝忠為易州刺史。
《冊府元龜》:張孝忠為高陽軍使統易州。田承嗣之寇冀州,成德軍節度李寶臣使以精騎四千禦之承嗣。睹其嚴肅歎曰:張阿勞在焉冀州未易圖也。乃焚營宵遁阿勞孝忠小字也。…… 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與朱滔戰於瓦橋嘗慮滔來攻故乃以飛狐城高陽軍使張孝忠為易州刺史選精卒七千配焉前後十年威惠甚著。
《通鑒》:(大曆十年六月)甲戌,承嗣自將圍冀州,寶臣使高陽軍使張孝忠將精騎四千御之,寶臣大軍繼至;承嗣燒輜重而遁。


建中二年(781年),易州刺史張孝忠以易州獻,九月授孝忠恒州刺史,充成德軍節度觀察使。

《舊書》(德宗紀):(建中二年)九月辛酉,以易州刺史張孝忠為恆州刺史,充成德軍節度觀察使。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2-09
救援易定行營
晦象先生:一、家世
《舊書》(張孝忠傳):張孝忠,本奚之種類。曾祖靖,祖遜,代乙失活部落酋帥。父謐,開元中以眾歸國,授鴻臚卿同正,以孝忠貴,贈戶部尚書。
《新書》(張孝忠傳):張孝忠,字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父謐,開元中提眾納款,授鴻臚卿。
....... (2023-12-06 21:29) 

趙燕複叛時,此時組成『救援易定行營』,該行營為馬燧所統領。
見《□□河東節度經略副使九州都知團練兵馬使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建康郡王張公墓誌銘》:洎東關不開,軍次河北,補河北行營右廂兵馬。曾未踰年,恩命改救援易定行營兵馬使、單于都知兵馬使、相國侍中北平王扶風馬公崇其風,烈奏授河東、昭義、河陽三節度都知兵馬使

之前,還存在『河北行營』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2-09
韓威於開成三年至五年節制義武
《舊書》(文宗紀):開成三年十一月壬申,以蔡州刺史韓威為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北平軍等使。
《通鑒》亦系於開成三年十一月。

《唐刺史考全編》據《通鑒考異》及《通鑒·開成五年》認為陳君賞於開元三年任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使。
《通鑒考異·開成三年》十一月引《補國史》:易定張公璠卒,三軍請公璠子元益繼統軍務。公璠乃孝忠孫也。公璠彌留之際,誡元益歸闕,三軍復効幽、鎮、魏三道,自立連帥,坐邀制命,廟謀未決,丞相衛公欲伐而克之。貞穆公議,未可興師,且行弔贈禮,追元益赴闕,若拒命跋扈,討之不遲。上前玄陳短長未行朝典。貞穆公有密疏,進追元益詔意云:敕張元益:卿太祖孝忠,功列鼎彛,垂於不朽。卿乃祖茂昭,克荷遺訓,不墜義風云云。文宗覽詔意,深叶睿謀,詔下定州,元益拜詔慟哭,焚墨衰,請死於衆。三軍將士南向稽首,蹈舞流涕。扶元益就苫廬,請監軍使、幕府,準諸道例,各知留後。公璠遂全家赴闕,詔以神策軍使陳君實為帥。所謂貞穆公者,李珏也。按實録璠,定州衙將,非孝忠孫,又李徳裕此年不為相,補國史葢傳聞之說,不可據。今從實録。
《通鑒·開成五年》八月庚午,義武軍亂,逐節度使陳君賞。君賞募勇士數百人,復入軍城,誅亂者。

《唐刺史考全編》又據《方鎮年表正補》所考證,認為韓威未之任(定州)。
《方鎮年表正補》以李商隱《祭韓氏老姑文》中“晁父先歸,莫之能比。趙母上言,蓋不得已。”認為韓威未之任。

然,根據出土之《唐故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贈太子太保陳公(君賞)墓誌銘》 :開成五年,易定韓威不能軍,軍煞(殺)之,易定亂。上知公,欲起之,廷臣復議論請用。遂拜其軍節度使。至數月,盡誅其為亂者幾七百人。易定定,加檢校尚書右僕射。軍吏請刻碑,上以公之功鉅特,詔許之……

根據上述墓志可知,韓威節制易定于開成三年至開成五年,並被殺於兵亂。開成五年,以陳君賞為義武節度使,數月方定,其間君賞當有為軍士所誅之事,誠如通鑒所言。

又據墓志,“會昌二年五月四日,檢校尚書右僕射義武軍節度使陳公薨於易定,贈太子太保”。可知陳君賞節制易定應斷限至會昌二年為止,而非《唐刺史考全編》所列會昌三年。

相應地,李執方節制義武時間應斷限至會昌二年。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2-09
侯固史料訂補
侯固節制義武僅據《閩書》:侯固,……,官至鄜坊、靈武、易定節度使、同平章事。

《唐刺史考全編》斷限至“咸通十年?”

今據《唐故義武軍節度副使檢校尚書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李公(潯)墓誌□□□》:侯固節制北單于府,生平慕公,因奏以自副,加憲丞,與金紫。未行,侯移治中山,復請公以副。幣未至,得疾殁於復州,大中十四年四月十六日也,壽五十八。

可見侯固在任應不晚於大中十四年。

而據《舊書》盧簡求本傳可知,大中十三年,簡求去任。則可將侯固任義武軍節度使斷限於大中十三年。則《唐刺史考全編》為誤。

又據榮新江《大中十年唐朝遣使冊立回鶻史事新證》、《冊回鶻可汗文》和上述李潯墓志可知,李潯乃此次冊立副使臣。
《冊回鶻可汗文》:皇帝若曰:我國家誕膺天命,光宅中土,君臨九有,包舉八荒,聲教所加,冊命咸及。而況回鶻北方之強,供濟其烈,惠行鄰境,俗慕華風。立國以來,嘗效臣節,代為甥舅,每歲通和,推誠不疑,為我與國。當會昌之際,自屬天災,人罕粒食,上下離散,牙帳為墟,地多種落所侵,國甚《黍離》之歎。朕自登寶祚,每軫素懷,爰發使臣,訪其後嗣,軺車既出,蕃使爰來。谘爾回鶻可汗,挺此雄材,生於貴族,能收既絕之燼,常存再振之心。願嗣天驕,載歸地著,發使請命,誠辭可哀。夫親仁善鄰,國家之寶,興滅繼絕,王者之宜。況朕布德滂仁,施於海外,爾乃堅誠勵節,行乎域中。所以公侯子孫,道在必復,華夏屏衛,理宜長存。既將還定舊封,式承墜緒,克紹崇構,允膺鴻休。今遣使臣朝議郎檢校秘書監兼衛尉少卿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端章、副使臣朝議郎檢校尚書工部郎中兼國子禮記博士御史賜緋魚袋李潯持節備禮,冊命為九姓回鶻嗢祿登里囉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爾其服我恩榮,膺茲位號,勉修前好,恢復故疆。宜克己於蹛林,長歸心於魏闕,無怠爾志,永孚於休。

李潯墓志記載此次冊立:“後登朝爲博士,北狄亂,其種争立,宣宗問可使絶域者,宰相上公名,因得假尚書郎,賜緋衣,介王端章而去。未至虜帳,遇他虜遮我,留磧中,欲盡殺漢使者,劫取一切物,且僞言我爲當立者,索展禮。公曰:「斯□□圖之?」端章曰:「已在虎口中,尚誰與圖!」公曰:「不可即允之。」端章手持册,與讀未畢,虜噪而攻我,凡旗節、車馬、璽幣、裝橐盡劫去。行人幸不死,脱歸。公連坐貶郴州司馬,移復州。”

又據《張議潮變文》:先去大中十載,大唐差冊立迴鶻使中丞王端章持節而卦單于,下有押衙陳元弘走至沙州界內,以(與)遊弈使佐承珍相見。承珍忽于曠野之中,迥然逢著一人,猖狂奔走,遂處分左右領至馬前,登時盤詰。陳元弘進步向前,稱是「漢朝使命,北入迴鶻充冊立使,行至雪山南畔,被背亂迴鶻劫奪國信,所以各自波逃,信足而走,得到此間,不是惡人。伏望將軍希垂照察。」承珍知是漢朝使人,與馬馱至沙州,即引入參見僕射。陳元弘拜跪起居,具述根由,立在帳前,僕射問陳元弘:「使人於何處遇賊?本使伏是何人?」元弘進步向前,啟僕射:「元弘本使王端章,奉敕持節北入單于,充冊立使。行至雪山南畔,遇逢背逆迴鶻一千餘騎,當被劫奪國冊及諸敕信。元弘等出自京華,素未諳野戰,彼眾我寡,遂落奸虞。」僕射聞言,心生大怒。「這賊爭敢輒爾猖狂,恣行凶害。」向陳元弘道:「使人且歸公館,便與根尋。」由未出兵之間,至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差走馬使至,云:「有背叛迴鶻五百餘帳,首領翟都督等將迴鶻百姓已到伊州側。(下缺)」

又《舊書》宣宗紀:大中十一年十月,“貶……副使國子禮記博士李潯為郴州司馬……”,與墓志所言“公連坐貶郴州司馬”相一致。其後“移復州”應已至大中十二年。此時,侯固“節制北單于府”,說明侯固此時任振武軍節度使。為史料所未載。

由上考證可知,約大中十四年前,侯固已拜義武軍節度使。

又,《唐侯固妻嚴珪墓誌》,侯固之妻卒於咸通三年,墓志為侯固所撰,署名為“靈威節度使朝議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侯固”,可知咸通三年侯固已節制靈威。據墓志內容大抵可推測:約咸通二年侯固妻嚴珪患病於侯固赴任道上,入潼關於長安治病。可知,侯固節制靈威當於咸通二年。

又,據咸通五年八月八日《唐故邠寧慶等州節度管內觀察營田處置等使裴公(識)墓志銘並序》:“靈武節使未周歲,自靈武復以本官重領邠郊”。則裴識節制靈武當在咸通四年。

故可推定,侯固節制靈武約在咸通二年至咸通四年。

總的結論:
侯固
於大中末(不晚於大中十二年)至大中十三年,節制振武。
於大中十三年至咸通二年,節制義武。
於咸通二年至咸通四年,節制靈威。
至於有沒有再次持節易定,則不可考。

以上考證,或可訂補《唐刺史考全編》之誤。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2-09 07:29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6-21
永清軍
舊唐書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貞元十五年三月壬申,於易州滿城縣置永清軍。

唐故上谷郡張府君墓誌銘并序:
長慶元年,柳氏按節博陵,遇幽燕狂寇,率兵而來,刼脅我軍,遂選將」爲敵,以公攻之,是爲外扞。陳太保□舉之義,古人不避囗計矣,汝難辭之。乃賜戎馬數十騎,戰衣」一襲,加以貔虎之眾及螫孤。以孝奉親,□□不變,乃署永清軍使,公遂行。

遲至長慶元年,永清軍尚存。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1 19:49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6-21
回 晦象先生 的帖子
晦象先生:貞元十三年(797年),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舊書》(德宗紀):(貞元十三年九月)甲辰,升定州為大都督府。
《唐故義武軍節度使營田易定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范陽郡王贈太師貞武張公遺愛碑銘 (並序)》:…… 特詔所理郡為大都督府……
《唐故河 .. (2023-12-07 04:33) 

唐故定州司倉參軍東鄉府君夫人魯郡夏氏墓誌銘并序

大中八年十一月廿九日終於華州鄭縣少華鄉東鄉之別墅

似於此時為都督府體制

但據舊唐書:大中九年三月,以吏部侍郎鄭涯檢校禮部尚書,兼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武軍節度、易定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大中十一年八月,以義武軍節度、易定觀察等使、檢校禮部尚書、定州刺史、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鄭涯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上柱國,充宣武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宋亳觀察、亳州太清宮等使;以四鎮北庭行軍、涇原渭武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涇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范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盧簡求可檢校工部尚書、定州刺史、義武節度使、易定觀察、北平軍等使

均稱定州刺史

錄此備考。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06-21
高陽軍
易州仍置有高陽軍。至唐末仍存。
唐易州上穀郡故安定梁府君墓誌銘:
〈(闕一字)〉夫昏默未形,爰依大道。龍龜啟象,始敘吉凶;漸著君親,乃陳孝悌。生以溫清色養,歿以封樹烝嚐,人子送終,其來遠矣。梁氏門風祖允,此不備書。蓋以星朔既淹,子孫繁嗣,因官得第,而居此焉。曾祖諱希幹,不仕,素為文業,曾苦詩書,厭官辭榮,隱居畢世。皇祖諱甫平,亦不仕,慎守公方,克勤儉素,外符忠正,內切孝慈,在邦而於人有和,居室而與物無競,年鄰耳順,而終壽焉。皇考諱重立,字顯英,性惟貞謹,言慎樞機,溫鑒而良彥取裁,博達而英髦受旨,羽儀朝市,紀綱人倫,可謂名似玉而長溫,行如鬆而不朽。年逾知命,石火忽臨,以天祐七年正月十二日,〈(闕一字)〉於永樂坊之私第而告終矣。夫人武功蘇氏,郡中之良族也,笄總之〈(闕一字)〉禮赴移天,耳順之秋,風燭長別。痛〈(闕一字)〉履冰,傷彼斷弦。

府君有嗣子三人:孟曰思景,高陽軍押衙充孔目官。仲曰思恩,季曰思度。押衙昆仲幼懷聰敏,長有博聞,蘊季子之詞華,抱安仁之才器,笙簧密職,丹藻列班,孝盡旨甘,讓敦手足。押衙與弟,昊天罔極,何日忘之?荼蓼纏心,鋒針刻骨,晨昏難及,喪薦竭修。押衙昆仲以乾坤吉就,龜筮葉和,以天祐十年癸酉歲孟冬月己巳朔二十三日辛卯,於易州東北隅一里半易縣玉山鄉梁村之右本塋之禮葬也。其勢乃前臨易郭,後倚燕山,左近昭王之祠,右接荊卿之廟,東西遐回,形勝可觀。良恐海變飛塵,山成朽燼,垂之記祀,傳以後昆者歟!銘曰:

乾剛坤柔,有勞有休。人倫終始,難逃去留。嗣子而昊天不報,甘養而叩地無由。府君兮金玉君子,逝水兮萬古千秋。

《唐義武軍節度易州高陽軍故馬軍都知兵馬使銀青光禄大夫兼監察御史樂陵郡石府君墓誌》:
唐義武軍節度易州高陽軍故馬軍都知兵馬使銀青光禄大夫兼監察御史樂陵郡石府君墓誌銘并序」
府君諱默啜,字默啜,得封氏於媧皇之時,振芳猷於晉趙之代,」富可以擊破珊瑚樹,貴可以建趙稱至尊,史籍具列,讀何匪」虛。祖考雄又,並名光玉墀,連還著累代之勳,繼踵播搏天之勢,即」銀青光禄大夫兼監察御史河東縣開國男,賞封食邑五百戶,」是公之爵禄此者,蓋非一度,乃積重遷,應承百戰百勝之勞,」或是七縱七擒之略而致耳。大丈夫到此,孰不□□囗於雲霄矣。」久來展効之所,逆侣止自亡魂;近日遊獵之山,啼猿猶知見□。於」戲!人生運有終極,命無長准,享年七十有三,奄休壽於元和十二」祀季春姑洗之月十三日,在本鎮易縣南坊之別業矣。是用龍泉」隱匣,靈魄歸斗,金骨見瘞,玉舉流芳,武侯斯傾,狂師仍怯」,哀兮忉兮沆一寶,痛兮悼兮傷二龍。即長日少琳,次曰少清,及夫」人康氏。子母聚酷而號訴上天,泣血橫湔。然禮有常格,須安永固,」以其年八月廿四日窆於州西北燕山之陽陵雲鄉之勝埠,卜兆得生」蛇之崗,槃龍之穴,高墳深壘而下貫九泉,仍恐後山河混溶,」勒玄珪而紀實爾。銘曰:榮霸標青史,功勳振大音,」運終樂有極,限到苦難任。慟哭唯妻子,摧殘貫古今,」昔時一國寶,此日九泉沉。高墳千古萬古,松栢前林後林,」盤旋兮唯日與月,相望兮荒塚青岑。人生若是,孰不傷心!」(北京圖書館藏拓本)

府君諱□□□其先 長慶三年
囗□□□□□□□□□□□□□□□□□□□□□□」府君諱□□□其先□□□□□□」(下闕)杖受封上谷石亭府,子孫寄焉。□王父諱」(下闕)美甘棠;大父諱西同,石亭府兵曹、高陽軍判官」(下闕)海霜,刀在指撝之手。府君即判官公之長子也。誕赫炳靈,駿發神秀,彈」冠登□□濟時難,奏受光祿卿,賜紫金魚。光輝燦爛,榮顯受年。何期」大運忽臨,日中見斗,奄然祿殄,以長慶二年三月二日卒於開曜坊之第,」春秋七十有七。嗚呼!皇天何負,喪此賢良,愁雲慘愴,日月沉光,以長慶三」年正月十六日窆於石亭府先塋之原。夫人田氏,頃年謝世玄寢,先妣以相」從合祔禮也。有子二人:仲曰懷順,天寶早終,內外傷嗟,鄘悲慟,長子□舜,」典軍衙前馬軍將、試鴻臚卿、騎都尉、上黨縣開國子,石邑五百戶,銀□□」立身信直成固,頃從戒律,咸著功名,□禦邊疆,邁侵軼而增氣;固□□將,強」敵而轉堅。止戈殄寇,坐策齊驅,恒劍一揮,逆黨盡殪。是時也,日月再□光輝遍」□天日遠降,累德斑崇,酬勳貴秩,遂受銀青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同經略副」口兼監察御史。劍後傳芳,揚名保代。長子重舜,□□□深無改於道□□」□不勝□□□琰於幽泉,託風□於刻石。其銘曰:凜凜□□,勇□□□,揚名」□□,□賜□□□柳之年,劍折囗□□□□□,金□扃兮無返,永訣痛兮傷心。」(古文獻研究室藏拓本)

大唐易州上谷郡故羅府君墓誌銘 乾寧四年
大唐易州上谷郡故羅府君墓誌銘并序粵一氣纔分,覆載之恩爰著;三才既啓,君父之道斯彰。逖聽古風,其來久矣。長沙羅氏姓,本自顓頊末胤,因封羅國,爲楚所并,遂以羅爲氏焉。洎堯至唐,枝葉芳派,莫不珪璋朝野,柱石國邦,因遠□祖從官魏燕,然子孫爲上谷人矣。曾皇諱延新,字貢美,習曉武經,名立當代。皇祖諱秀,博古博今,好仁好義,勇謀超輩,效節從軍。皇考諱亮,性氣孤直,言行卓立,唯儉唯素,厚義厚恩,同古哲之守中,致今人之慕望。豈圖積善無徵,春秋六十有八,以乾寧四年孟夏月五日遘疾,〓於開化坊私第矣。夫人安定梁氏,柔姿不忒,令淑傳聞,誠女同班氏之風,訓男齊孟母之德。笄年契髮,謂茂松蘿,不期匣劍光沉於夜泉,孤鸞恥對於明鏡。一摧一噎,哭斷山震。府君有嗣子五人:長曰元實,神氣閒然,英姿迥異,於家和孝,在□寬仁,少懷明獄之才,長沐府君之用,皆憑直道,而作梯媒。清白既乃,推名軍府,擢之上列。始自軍城□制官,歷授高陽軍押衙兼衙前使,傔軍等制官爾。次曰元景、元安、元襲,小曰元諲,並乃禮樂修身,承顏潤色。新婦五人:長盧氏,次李氏、耿氏、李氏、小田氏,皆婦禮推鄰,坤儀扇德。有孫四人:師瓊、師詁、師禮、師嚴,並始學魯書,即之鴻漸。孫女喜娘子,適衛氏,箴□是功,女範皆聽。小喜、三喜,纔習女功。孝等自鍾兇禍,糜潰六情,縱罔極而纏懷,恨生成之莫報。乃竭情勵志,遷葬考靈。以先祖墳窄,遂取其年丁巳歲十一月壬申朔十九日庚寅,於郡城南約三里易縣界燕城鄉東陳管特窆新穴。其塋披溪水,背煙嵓,爰依周禮而送終焉。是日吊花布野,奠酌聯郊,哀歌吟而慘霧飛,轜車動兮悲風起。仍慮年移灰律,海革桑田,乃刊貞珉,周彰永代云爾。銘曰:地久天長兮物何以休?兔去烏來兮人可能留。府君令譽兮如山岌岌,孤魂玄夜兮似夢攸攸。嗣子哀慟兮血塗草變,白楊挂月兮萬古千秋。(録自《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河北卷第一冊)

唐義武軍節度同經略副使高陽軍馬軍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試殿中監故曹府君墓誌銘并序  會昌三年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4 04:53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06-21
義武經略軍
經略軍 通常為藩鎮直屬部隊。但根據以下幾個資料,均與易州·高陽軍存在關聯。

《全唐文補遺》第七辑《唐易州押衙朝散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谷郡故张府君(佑明)墓志序》:
節將柳公(柳公濟)審以門望, 度以清通, 改經略副使、 易州都押衙

按:柳公濟節制易定時,在長慶-大和年間。


府君諱□□□其先 長慶三年
囗□□□□□□□□□□□□□□□□□□□□□□」府君諱□□□其先□□□□□□」(下闕)杖受封上谷石亭府,子孫寄焉。□王父諱」(下闕)美甘棠;大父諱西同,石亭府兵曹、高陽軍判官」(下闕)海霜,刀在指撝之手。府君即判官公之長子也。誕赫炳靈,駿發神秀,彈」冠登□□濟時難,奏受光祿卿,賜紫金魚。光輝燦爛,榮顯受年。何期」大運忽臨,日中見斗,奄然祿殄,以長慶二年三月二日卒於開曜坊之第,」春秋七十有七。嗚呼!皇天何負,喪此賢良,愁雲慘愴,日月沉光,以長慶三」年正月十六日窆於石亭府先塋之原。夫人田氏,頃年謝世玄寢,先妣以相」從合祔禮也。有子二人:仲曰懷順,天寶早終,內外傷嗟,鄘悲慟,長子□舜,」典軍衙前馬軍將、試鴻臚卿、騎都尉、上黨縣開國子,石邑五百戶,銀□□」立身信直成固,頃從戒律,咸著功名,□禦邊疆,邁侵軼而增氣;固□□將,強」敵而轉堅。止戈殄寇,坐策齊驅,恒劍一揮,逆黨盡殪。是時也,日月再□光輝遍」□天日遠降,累德斑崇,酬勳貴秩,遂受銀青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同經略副」口兼監察御史。劍後傳芳,揚名保代。長子重舜,□□□深無改於道□□」□不勝□□□琰於幽泉,託風□於刻石。其銘曰:凜凜□□,勇□□□,揚名」□□,□賜□□□柳之年,劍折囗□□□□□,金□扃兮無返,永訣痛兮傷心。」(古文獻研究室藏拓本)

唐義武軍節度同經略副使高陽軍馬軍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試殿中監故曹府君墓誌銘并序  會昌三年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4 04:57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06-21
赤岸鎮
元豐九域志:定州唐縣有赤岸鎮。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06-21
宥戎鎮(後唐置)
《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三四:“安肃军,太平兴国六年以易州宥戎镇地置静戎军。景德元年改。宣和七年升为军,隶保州。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4 06:06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06-24
定窯管理機構
義武軍節度·易定觀察處置使轄下有管理定窯的機構
都知瓷窯等三冶
  • 都知瓷窯等三冶
  • 都知瓷窯等三冶判官
  • 都知瓷窯勾當供使細茶器
  • 同勾當茶器


瓷窯冶:
  • 瓷窯冶副將
  • 瓷窯冶散副將
  • 瓷窯冶百將
  • 瓷窯冶虞侯
  • 瓷窯冶驅使官
  • 瓷窯冶押官
  • 瓷窯冶兵曹
  • 瓷窯冶倉曹
  • 瓷窯冶騎曹
  • 瓷窯冶都司
  • 瓷窯冶勾當管內普通使

白土冶
  • 都知白土冶將
  • 白土冶判官
  • 白土冶虞侯
  • 白土冶副將
  • 專知白堡冶將

(註:疑白堡冶為白土冶的下一級)

石城冶
  • 石城冶將
  • 石城冶副將

恆山冶
  • 恆山冶副將

u5b152e7889f78.pdf (dpm.org.cn)
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2018/06/05/u5b165beb40532.pdf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06-24
龍泉鎮(北周)
北周義武軍有龍泉鎮。
據《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記碑》:
□□使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御史充龍泉鎮使鈐轄瓷窯商稅務使冯翱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06-24
關於置祁州
置祁州原因,應該主要為軍事原因。
景福元年-二年,成德王鎔、幽州李匡威與河東李克用、義武王處存處於戰爭期間,無極縣、深澤縣具有關鍵的戰略地位,於此置州可以理解。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06-28
回 晦象先生 的帖子
晦象先生:
《舊書》(文宗紀):開成三年十一月壬申,以蔡州刺史韓威為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北平軍等使。
《通鑒》亦系於開成三年十一月。
《唐刺史考全編》據《通鑒考異》及《通鑒·開成五年》認為陳君賞於開元三年任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使。
《通鑒考異·開成三年》十一月引《補國史》:易定張公璠卒,三軍請公璠子元益繼統軍務。公璠乃孝忠孫也。公璠彌留之際,誡元益歸闕,三軍復効幽、鎮、魏三道,自立連帥,坐邀制命,廟謀未決,丞相衛公欲伐而克之。貞穆公議,未可興師,且行弔贈禮,追元益赴闕,若拒命跋扈,討之不遲。上前玄陳短長未行朝典。貞穆公有密疏,進追元益詔意云:敕張元益:卿太祖孝忠,功列鼎彛,垂於不朽。卿乃祖茂昭,克荷遺訓,不墜義風云云。文宗覽詔意,深叶睿謀,詔下定州,元益拜詔慟哭,焚墨衰,請死於衆。三軍將士南向稽首,蹈舞流涕。扶元益就苫廬,請監軍使、幕府,準諸道例,各知留後。公璠遂全家赴闕,詔以神策軍使陳君實為帥。所謂貞穆公者,李珏也。按實録璠,定州衙將,非孝忠孫,又李徳裕此年不為相,補國史葢傳聞之說,不可據。今從實録。
.......

唐故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陈公墓志铭
朝议郎行起居舍人史馆修撰上柱国崔黯撰
朝散大夫前守太子右庶子上柱国分司东都裴恽书
从孙儒林郎守河南府户曹参军辽篆额
济世者文武二道,文嗣武迹,扬其前烈,使国家各有所取者,斯可以为世家矣。 会昌二年五月四日,检校尚书右仆射、义武军节度使陈公,薨于易定,赠大子大保。公讳君赏,始成童则秀武拳扬,风岸端厚,不弄不戏。 长者视焉, 曰 :“为家嗣子,为国虎臣, 未可涯也。”年余廿,以父统义武,始以子弟朝,授定州司法参军。 后为军之大将,累以勋劳,授祭酒兼宪寮。
元和十二年,除王府司马,归朝,能以有为淡居散位者数年。 长庆初,燕囚故相,赵煞中令,燕围易,赵攻定,两贼相用,约分二郡,合众为寇。 上忧,召公对于近殿,上心乃安。 即赐宝带器锦,授定州长史,以救其军。公遂与燕人战,脑中劲矢,瘖忍不发,阵罢乃出矢镞,破其众二万人,驲遽以闻,复赏以御史中丞。 明年罢兵,拜右威卫将军。 服父丧起,拜左武卫将军。 宝历初,为宁州刺史。 起继母服,拜左卫将军。 公在西班,气深才显,类不敢伍。
文宗之三年,南蛮袭蜀,大掠而去。又授雅州刺史,传骑而往,至则修关益城,开田四百顷,复逃三千户。武重政修,蜀人有托。节度使奏课,征拜盐州刺史,益征马建楼, 以吹击鼓角,马嘶近郊,鼓震远沙,坐视西戎,使之胁息。九年秋,拜右金吾卫将军,冬拜大将军。先是,变起朝堂,十二月十二日,复有讹言曰,兵又至矣。朝士诡服归遁,官次失守,百姓奔走,北望尘起。子城门者皆上关,独丹凤、建福诸门未闭耳。宰相之车未至,至将走矣。公诫门卒曰:“事巳定矣,不宜复有此。吾为若相之,汝第观吾两手, 上而叉者闭之,下而开者勿闭。”即瞻视朝堂,回翔阙上,开手下示,故诸门不闭,顷果无事。时谓门阖,则中外亦否矣。于是名益重。

明年,拜平卢、淄青节度使,在镇三年,仓实府貌,士乐民泰。性质谅,不借声,在廷文士,以故流论,复除右大金吾。时有尹京,约贿贵人,授节梓潼者,给事中封敕,诏行之。至公之敕,复封之。上难两违,改右羽林统军。前此,河南旱蝗,命使巡问。使返,上问:“青州为谁?”曰:“陈某。”上曰:“如何?”使者曰:“臣入其境,虽灾,其百姓安。卸亭虽俭;其吏有礼。与之言语少而与理相遇。其后代公者,受其仓府之实,皆过其望。” 故为前论者始拙,上亦知之。

开成五年,易定韩威不能军,军煞之,易定乱。上知公,欲起之,廷臣复议请用,遂拜其军节度使。至数月,尽诛为乱者几七百人,易定定,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军吏请刻碑,上以公之功巨,特诏许之,以示为乱为理之报。

公之称讳楚,以武略显,为易定节度使。辽阳冀方,迭欲不利,居间六岁,晏然自处。公之祖讳愃,以军功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易州刺史。公之曾讳璋,平州司马。至公三世,将家矣。公之祢出张氏,谓茂昭,为舅,易定节度使。有功归朝,母夫人张氏封清河郡太君。公家洎大外,凡五世于义武矣。

前夫人陇西辛氏,定州别驾兼御史大夫少诚之女也。祖云景,镇州司马;太原节度使云京,盖其兄也。曾祖赞,左卫翊府中郎将。男三人:曰诲、曰谕,其官皆为兼殿中侍御史。曰诚,试太子正字。后夫人大原王氏,成德军节度使、太尉、忠烈公武俊之曾孙也。祖士清,检校刑部尚书、冀州刺史。父承荣,丹王府司马、赠鸿胪卿。男五人,女子四人。长曰护,惠昭大子陵令,年未周星,余皆幼稚。用其年十月三十日,葬河南县金谷乡,祔于先莹,以辛氏祔。铭曰:
直者不随,德者不倚;众人观之,久自言伟。惟公之为,天授以此;不校其诬,乃显于理。彼相在堂,彼讹在耳;纷纷莫明,由公乃止。师臣不武,军恶倳死;黩我旧邦,公至以弭。是曰世家,实能为子;推孝事忠,公之谓矣。铭以识诸,作后人纪。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8 05:27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06-28
回 晦象先生 的帖子
晦象先生:唐故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陈公墓志铭
朝议郎行起居舍人史馆修撰上柱国崔黯撰
朝散大夫前守太子右庶子上柱国分司东都裴恽书
从孙儒林郎守河南府户曹参军辽篆额
....... (2024-06-28 04:44) 

陳楚男王府諮議參軍君賞可定州長史兼御史軍中驅使制
敕:某官陳君賞,夙承義訓,幼有令聞,專繼弓裘之名,通知軍旅這事。因仍憲職,兼佐郡符。敬服寵章,勉從任使

墓志:即赐宝带器锦,授定州长史,以救其军。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06-28
唐故成德軍節度營田副使正議大夫趙州別駕贈壽州都督河間尹府君神道碑銘〈(並序)
《詩》之《小雅》曰:「尹氏太師,秉國之均。」《大雅》曰:「王命尹氏,戒我師旅。」然則人為天子三公大夫,參掌文武,故吉甫有作憲之美,翁歸為兼備之才。周漢以還,似續忠厚。今義武軍節度使相國延德郡王司徒公之從事曰澄,從公來朝。朝有賞典,式寵戎輅當簪法冠,永懷罔極之恩,願回追錫之命,司徒嘉焉。以其詞列上,先皇帝孝理天下,愀然曰:「俞。」繇是輟功次之遷,遂飾終之澤。乃三月丁酉,有詔贈澄之先人正議大夫趙州別駕錟為壽州都督,先夫人吳郡陸氏為吳郡太夫人。綬璜珩,光耀幽穸,哀榮所被,名教多之。澄又稽甲令,繹家牒。以漏泉告第之恩,有螭首龜趺之制。於是傳詩,而係辭雲,都督以諱為字,天姿剛健,經術百氏,陰符六韜,皆所講習,通其旨奧。天寶初舉進士不第,幕府上功盧龍府別將,稍遷瀛州高陽縣令,曆恒州司法參軍槁城令。寶應初以太子中允兼恒州長史,錫金紫綬。廣德中遷易趙二州別駕,節將推其才,表為營田副使。理二縣,佐三郡,勞徠安集,周爰圖慮。以饑饉之歲,丁師旅之殷,敷其慈和,得以安靜,議者以魯仲堪、龐士元方之。既董大田,實居上介,俗知禮節,師以阜饒。方陟勞課,奄然大病,以大曆七年秋七月,啟手足於恒州靈符裏,享年六十一。以明年夏五月,窆於槁城縣東子樂原。夫人嵐州刺史道之孫,密雲令昌嗣之女,能以仁順,洽於宗姻,晝哭既除,喪十四歲,以貞元四年冬十月,歿於道州,以十一年冬十二月祔焉,從魯禮也。有子三人:長曰渾,唐縣尉。次曰濤,趙州司功參軍。皆不幸短命。澄即其幼子也,尚學理文,敏信誠厚,雅有悃愊,不隨波流,山東士大夫多稱其名義。由北平尉為定州功曹掾,辟司徒府,主其謀猷。每懷戎章,驅疾傳。陳賦輿之事,明利害之鄉,葉於中權,皆有功效。洎元侯入覲,天子錄功,賓僚傳校,命賜優重。而登永懷霜露,願賁邱封,感於宸衷,盛此徽數。君子曰:「是舉也,有以見尹氏之孝思,都督之流慶,上公之與善,元首之加恩。以風四方,以厚士教。」雖澄之未貴仕,其所以宏助者多矣。初都督之禰曰本古,仕至常州武進尉。武進之父曰正義,曆許相宋三州刺史司農少卿。司農之父曰良,終滄州司馬。司馬之父曰文哲,仕隋青泗曹濮陝宋洺相等州刺史本郡太守大理卿戶部尚書。皆有德善,揚於官業蓋二雅遺烈之所從來遠矣。德輿門人蘭陵蕭籍,與澄為寮,同在公府,狀其往行,兼列命書。忝貳邦教,敢忘聳善。乃為銘曰:

尹氏代律,聿修文武。自周綿漢,炳耀圭組。懿懿都督,遠承丕矩。方騁夷塗,俄歸野土。慶延嗣結,職佐藩垣。遠從上台,來翊天門。追飾二尊,輝榮九原。密印畫綬,集魚軒。官才掾吏,跡重知已。恩回大君,澤及先子。以盡忠養,以宏孝理。褐立貞瑉,芳馨在此。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4-06-28 15:54重新编辑 ]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