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24阅读
  • 31回复

[历史人口]同样拥有高产作物,为何乾隆年间的人口增长速度会比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欧美快得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2-11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7-13) —
许多人都说清朝人口快速增长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引进。问题是,在乾隆初年中国人口从明末清初战乱中恢复为明末的峰值1.5亿之后(之后的人口增长就无法用恢复性增长来解释了),在乾隆末年人口便达到了3亿,六十多年里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但快于世界平均速度,也明显快于同样拥有高产作物且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欧美!

乾隆末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居然比汉唐盛世还高!怪哉!

直到进入嘉庆年间,西方的人口增长速度才超过中国……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2-11
数据确否?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2-11
回 1楼(西方失败) 的帖子
中国的人口数据,你可以参考,但要当真,你就太天真了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2-11
附录 1741—1851年历年人口统计

年    度

公元(年)

民    数

校 正 数


乾隆六年
1741

143 411 559




乾隆七年
1742

159 801 551




乾隆八年
1743

164 454 416




乾隆九年
1744

166 808 604




乾隆十年
1745

169 922 127




乾隆十一年
1746

171 896 773




乾隆十二年
1747

171 896 773




乾隆十三年
1748

177 495 039




乾隆十四年
1749

177 495 039

177 538 796


乾隆十五年
1750

179 538 540




乾隆十六年
1751

181 811 359




乾隆十七年
1752

182 857 277




乾隆十八年
1753

183 678 259




乾隆十九年
1754

184 504 493




乾隆二十年
1755

185 612 881




乾隆二十一年
1756

186 615 514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190 348 328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191 672 808




乾隆二十四年
1759

194 791 859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196 837 977




乾隆二十六年
1761

198 214 555

198 214 553


乾隆二十七年
1762

200 472 461

201 013 344


乾隆二十八年
1763

204 299 828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205 591 017




乾隆三十年
1765

206 993 224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208 095 796




乾隆三十二年
1767

209 839 546

209 749 547


乾隆三十三年
1768

210 837 502




乾隆三十四年
1769

212 023 042




乾隆三十五年
1770

213 613 163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214 600 356

214 647 251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216 467 258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218 743 315




乾隆三十九年
1774

221 027 224




乾隆四十年
1775

264 561 355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268 238 181

268 238 182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270 863 760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242 965 618




乾隆四十四年
1779

275 042 916




乾隆四十五年
1780

277 554 431




乾隆四十六年
1781

279 816 070




乾隆四十七年
1782

281 822 675




乾隆四十八年
1783

284 033 785

284 033 805


乾隆四十九年
1784

286 331 307




乾隆五十年
1785

288 863 974




乾隆五十一年
1786

291 102 486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292 429 018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294 852 089

294 852 189


乾隆五十四年
1789

297 717 496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301 487 115

301 487 114


乾隆五十六年
1791

304 354 110

304 354 160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307 467 279




乾隆五十八年
1793

310 497 210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313 281 795

313 281 295


乾隆六十年
1795

296 968 968




嘉庆元年
1796

275 662 044




嘉庆二年
1797

271 333 544




嘉庆三年
1798

290 982 980




嘉庆四年
1799

293 283 179




嘉庆五年
1800

295 237 311




嘉庆六年
1801

297 501 548




嘉庆七年
1802

299 749 770




嘉庆八年
1803

302 250 673




嘉庆九年
1804

304 461 284




嘉庆十年
1805

332 181 403




嘉庆十一年
1806

335 369 469




嘉庆十二年
1807

338 062 439




嘉庆十三年
1808

350 291 724




嘉庆十四年
1809

352 900 024




嘉庆十五年
1810

345 717 214




嘉庆十六年
1811

358 610 039




嘉庆十七年
1812

333 700 560

363 695 492


嘉庆十八年
1813

336 451 672




嘉庆十九年
1814

316 574 895




嘉庆二十年
1815

326 574 895




嘉庆二十一年
1816

328 814 957




嘉庆二十二年
1817

331 330 433




嘉庆二十三年
1818

348 20 037




嘉庆二十四年
1819

301 260 545

371 580 173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353 377 694

373 773 394


道光元年
1821

355 540 258




道光二年
1822

372 457 539




道光三年
1823

375 153 122

380 619 569


道光四年
1824

374 601 132

382 439 631


道光五年
1825

379 885 340

387 026 888


道光六年
1826

380 287 007

386 081 958


道光七年
1827

383 696 095

388 608 215


道光八年
1828

386 531 513

390 755 718


道光九年

1829

390 500 650




道光十年
1830

394 784 681




道光十一年
1831

395 821 092




道光十二年
1832

397 132 659




道光十三年
1833

398 924 036




道光十四年
1834

401 008 574




道光十五年
1835

401 767 053

403 052 086


道光十六年
1836

404 901 448




道光十七年
1837

405 923 174

406 984 114


道光十八年
1838

409 038 799




道光十九年
1839

410 850 639




道光二十年
1840

412 814 828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413 457 311




道光二十二年
1842

414 686 994

416 118 189


道光二十三年
1843

417 239 097




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 441 336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421 342 730




道光二十六年
1846

423 121 129




道光二十七年
1847

424 938 009

425 106 201


道光二十八年
1848

426 737 016

426 928 854


道光二十九年
1849

412 986 649

428 420 667


道光三十年
1850

414 493 899

429 931 034


咸丰元年
1851

432 164 047

431 894 04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2-11
清朝的人口增长多数是政策性增长。也就是大量的隐性人口变成显性人口。实际人口没有多少增加。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2-11
引用第4楼husong于2010-12-11 18:24发表的  :
清朝的人口增长多数是政策性增长。也就是大量的隐性人口变成显性人口。实际人口没有多少增加。

西方人爱好冒险、殖民等事情,而我们知道,这样做会长时间见不到家人,而这样,是不利于造人的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2-11
引用第5楼PRCCCCP于2010-12-11 19:25发表的  :
西方人爱好冒险、殖民等事情,而我们知道,这样做会长时间见不到家人,而这样,是不利于造人的


嗯,古代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大多没什么娱乐项目,天一黑就回家上炕造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2-11
回 6楼(tigerto2001) 的帖子
这个更倒还真得未曾想过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2-11
引用第4楼husong于2010-12-11 18:24发表的  :
清朝的人口增长多数是政策性增长。也就是大量的隐性人口变成显性人口。实际人口没有多少增加。

乾隆年间哪来的隐性人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2-11
回 8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很多。
至于理由,说不太清楚
但我想,在那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不靠国家,可以不用交赋税,那么民为何要把自己的户口报上去?而乾隆年间,国家稳定,没有了康熙时的动乱,国家有时间和能力去彻查户口。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2-11
Re:回 8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9楼PRCCCCP于2010-12-11 22:09发表的 回 8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很多。
至于理由,说不太清楚
但我想,在那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不靠国家,可以不用交赋税,那么民为何要把自己的户口报上去?而乾隆年间,国家稳定,没有了康熙时的动乱,国家有时间和能力去彻查户口。

乾隆年间的赋税是按照土地面积来交的,不是按照人口来交的。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2-11
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可这依然不能说明,普通人民有意愿去登记户口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2-11
Re: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1楼PRCCCCP于2010-12-11 22:23发表的 回 10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可这依然不能说明,普通人民有意愿去登记户口

但是官府有意愿去虚报户口来增加自己的政绩——坏了,这估计就是乾隆年间人口飞速增长的原因~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12-11
回 12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你发现了……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12-12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中国和西方的饮食结构不同,中国人是以淀粉类为主食的,古时穷人一年吃不上几次肉,但西方则是以肉食为主,在粮食作物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消耗(动物也要消耗),西方的高产作物如玉米大多是当饲料用的,而不是直接给人吃的,前些天看电视一个专题片讲土豆的,土豆在引进西方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吃,只当作饲料用。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2-12
回 14楼(tigerto2001) 的帖子
但这也不能解释啊,因为西方的土地本来就比我们多得多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12-12
引用第14楼tigerto2001于2010-12-12 06:34发表的  :
土豆在引进西方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吃,只当作饲料用。

土豆也是在19世纪才被中国人大规模食用的。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12-13
对于中国的隐性人口问题,是非常专业的问题,隐性人口从东汉后朝就开始发展,到宋,明两朝基本达到顶峰。
隐性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就是按照人口来交的。所以,古代中国就出现了大量隐瞒人口。宋朝户口和人口的比例差不多是1:2,许多州,甚至还只有1点多。事实上中国古代喜欢大家庭,一户7,8口人不算多。
清朝改赋税是按照土地面积来交的,隐瞒户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导致大量被隐瞒人口登记。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12-13
清朝前期的人口很少其实是大量的隐形人口未统计进来,你看看顺治年间的人口数据和明朝峰值的对比,其实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葛剑雄的人口史做了很多探讨,并没有完全采信此前的人口数据。



乾隆末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居然比汉唐盛世还高?这在逻辑上是毫无道理的。两汉乃至唐朝都是战乱频仍的时代,没有全国性战乱的时期少之又少,而清朝相对和平时期要长,也不能说只要是盛世,人口就最多,事实上,上述朝代人口最多的时候未必是所谓的最强盛时期,如同清朝1851年人口最多一样,也不是乾隆时期。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12-13
回 17楼(husong) 的帖子
不能说是东汉才开始的,西汉,乃至先秦时代都有。但由于这个时代,奉行法家,律法严酷,国家的行政能力相当强力
只是由于东汉时期,豪族兴起,才使得隐性人口问题显现出来
说东汉人口最高峰时比西汉低,我是不相信的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2-13
明代的口数和户数都不可信,明初到明末都在一千万户上下浮动,口数有时还不抵西汉人口高峰,显然不真实。明代的人口高峰到到多少,现在也是个迷,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2-24
应该是雍正强力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导致大量明朝就依附于豪门的黑户被统计出来

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奇怪。1980、1990、200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就可以发现,出生于1959-1961年的人口数量是越来越多这样的咄咄怪事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01-14
因为西方人去殖民地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01-14
当时我们的GDP构成是怎样的呢?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03-01
引用第23楼kamelamin于2011-01-14 18:54发表的  :
当时我们的GDP构成是怎样的呢?

号称全球第一,人均未知……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