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晚連續火鍋,讓我們上午都腹脹難當。京城傳統的酸奶的確有滑腸下瀉的作用,只是已經出門的時間已經耽擱不少。上了十一時廿五分直達天津的城軌(55元),半小時就到了,非常適合與北京連線作一天遊。
市面上寫
北京的書多的是,但介紹天津的卻是少得可憐。手上從圖書館借來的唯一本
天津導遊書,已經是零九年的產品。裡面倒是有景點的地址,但書中附上的
地圖,卻很少標出來,就連所在的街道也
沒有仔細標示。只好先從火車站乘啟用兩個多月的地鐵三號線到營口道,慢慢摸索。
說起我和天津之間的關係,雖然身邊有幾個來自天津的朋友,但和主流的看法一樣,過去對天津的印象挺淺薄的,除了那裡的名產──例如狗不理包子(第一次還是在北京分店吃的)、天津冬菜、楊柳青年畫──以外,就好像沒有什麼個性可言。像澳門那樣,就是當北京的小弟而已,甚至可能比京城更土氣一點。事實上,由於自英法聯軍入侵起就已開闢作商埠,天津的洋氣,可以比得上上海。也由於有九個西方國家在這裡設置租界,這裡的建築風格比上海更多樣。加上近年中央政府的重視,特別是把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上海浦東新區同級,天津重新獲得了活力,一座座高樓大廈也在海河兩岸拔地而起。了解這一點,你就會發現天津也是個值得前往旅遊的地方。
俗話說「進門要叫人,進廟要拜神」。初到貴境,就想起了這裡的老西開教堂──天主教天津教區的總堂。教堂外部採用羅曼式風格,外牆砌上紅黃相間的磚塊,配以青銅穹頂,氣氛低調。穿過由四聖史(註一)守衛的大門,便是祈禱之所。初雪之下遊人不多,座堂的天藍和白在窗外白光映照下更為柔和。禱告後在楹聯和銅製聖像之間走了一圈,出堂後再在周圍再欣賞建築外觀才離去。
這時我們發現,有兩件基本需要必須滿足,一來已經過了午飯時間,兩人都餓了。二來沒有一張最新市區地圖,要完成今日的行程會變得非常艱辛。在前往古
文化街的路上,上面兩點始終沒有離開過我的思緒。之前談到天津的歷史,很不幸地,天津原來的老城早已消亡了,留給我們的記憶就只是幾條馬路,以及一座重建的鼓樓而已。隔壁的古文化街(註二)也是仿建的(不過後來翻查資料說,因為漕運和天后宮,八國聯軍入侵前這裡也是熱鬧的街區,還比較靠譜),比較有歷史價值的就是天后宮。雖然沒找到吃的和地圖,尚幸還是找到了十八街麻花、楊柳青,還有泥人張──我童年的一點回憶。
麻花終究是吃不飽人的。朋友實在受不了,只好打的去狗不理。沿海河而行,一道又一道的橋樑,中間是仿歐式的建築,收音機傳出的是相聲節目。的士再不能進去了,就下車再前行,走過小路,就是狗不理的老店。導遊書上、天津朋友都曾經說過狗不理很貴,而事實一籠八個包子六七十塊人民幣(附送點心兩味)的確不便宜。當年在北京吃過以後,我曾起誓要在天津吃正宗的。雖然不是第一次吃狗不理,到底還是實現了一個願望。
在著名的瓷房子前留影後,向解放北路進發。歐派的建築佈滿筆直的街道,加上雪地和街燈,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老上海,又好像到了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這裡昔日是天津銀行的集中地,日資、俄資、法資,甚至是當地資金的金城銀行都在這裡留下了身影。一路上的建築以古典主義為主,非常切合銀行向顧客推銷的穩健訴求,但當中也有採取現代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甚至是東方的風格。在雪中走到了這一長路的終點站──利順德酒店。
這裡或許沒有上海和平飯店精緻,但曾入住於這裡的客人不少都叱吒一時: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美國前總統胡佛、李鴻章、周恩來、宋教仁、黃興、溥儀、袁世凱、梁啟超、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梅蘭芳、十世班禪喇嘛、英王愛德華八世、英國蘇丹總督戈登等等……(當然,也由於鄰近京城,民國時期很多失意政客都落腳天津,留下了很多故居,只是時間關係,無法遊覽了)。這家於1863年開業的酒店,雖然不是
中國最古老的酒店,(註三)但也有中國最古老的電報、電話、電風扇、電梯。只是,酒店已經委外經營,最便宜的房間已經比導遊書說的四百元翻了一番,酒店附設的博物館非住客也盛惠五十大元。房間也不好打擾,只好在最古老電梯前拍照留念……酒店向海河的翼樓是新建的,本身沒什麼觀賞價值。
友人在書中找到一家餐廳,是當年八國聯軍時期的德軍廚子開的,算起來已經是百年老店了。當年他的主顧除了是旅居天津的洋人和上層華人外,當然還有那些政客,當中還是有一段互相較勁的小故事:某年袁世凱生日,那位叫起士林的廚師製作了一個豪華的生日蛋糕,一時引為風氣。後來黎元洪過生日,訂製了一個一米見方的壽字蛋糕,四周飾以四十六個小壽字。隔年袁世凱就讓餐廳做了一個更大的。後來餐廳隨著國家政策實施國有化,文革時期更
改名「工農兵餐廳」,直到1970年員工致函周恩來總理,才把名字恢復過來。餐廳內也有黑白照片和昔日用品陳列,當中包括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單據,供後人憑弔。
餐廳很有意思,總店分了三層,由下而上分別供應俄國菜、德國菜和法國菜,地下是按重購買的麵包店。我們選了樓下的一層,點了一個二人套餐。餐點雖貴(390元)但質量不錯,尤其其中的鵝肝拼黑椒牛柳,牛柳甚至有點酸味,應該是用葡萄酒作的汁,是經驗中最接近正宗的一次,只是份量具體而微。飯後友人在地下買了麵包,再在濱江道上遛達一會,過了橋,上了城軌,打著瞌睡又回到京城。
後記一本文提到的參考書封面也很有誤導成份,明明寫著「七日最佳導覽」,內文卻沒有按日數的行程推介,只是各項
主題的陳列,就連天津的名字也誤寫成Tianjing。另外書中對天津的生命線——海河一帶的景觀著墨極少,也是一大遺憾所在。從子牙河的北營門橋到外環路之間,就有十九座設計各異的橋樑,加上天津車站和對岸修建的津灣廣場,也該是一道風景線吧!
後記二雖然不是動畫迷,但成長於九十年代,對於鳥山明先生的《龍珠》還是有點印象。其中有一個叫「天津飯」的角色,讓我曾經想過:事實上有沒有「天津飯」這味菜色的存在?原來這是一道由日本中華料理店發明、源於芙蓉蟹肉飯的菜色,「天津」指的,不過是天津小站鎮產的米。世上有關飲食的糊塗帳,又再添上一筆了。
註一:即新約聖經中,四部福音書的作者:瑪竇、馬爾谷、路加和若望(基督新教作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註二:原來分別是「宮南大街」和「宮北大街」。
註三:中國最古老的酒店是1846年開業的、上海的浦江飯店。剛好兩家的英文名都叫Astor。
[ 此帖被amwong在2013-02-21 23: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