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39阅读
  • 64回复

[市制]关于设计县级市标准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5-10-02
前面提的是“城区常住人口”。是要明确什么是城区?
城区是不是仅仅是县政府所在地,含不含周边街道、乡镇?

比如鄱阳县的城区除了老鄱阳镇(新鄱阳镇、饶州街道办事处),含不含三庙前、饶丰、团林等周边乡镇?

PS:摘自主贴:
1、“但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密集着数十万人口的城镇已经出现,有的甚至接近中等城市规模,但依然是建制镇的设置,被戏称为“大人穿小衣”,有的已经成为连片发展的城市区域,却依然被分割为若干个建制镇。”
2、“二是城区常住人口,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该指标反映的是人口集聚程度。”
3、“考察对象从建制型向实体型转变。。。93标准还单独将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人口、经济等相关指标,但当前不少城区建成区已经连片发展,不再局限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所在的乡镇等基层政区。”
[ 此帖被东山听松在2015-10-02 12:46重新编辑 ]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5-10-02
回 Franc.She 的帖子
Franc.She:30万太低了。不论是否新设,县级市主城区的建成区人口必须达到100万以上,否则县城就不能代表全县。这样的县级市就必须改回县,县城改为县内市。 (2015-10-02 07:24)

我也认为,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各种基础设施也相对齐全,才具备真正的辐射力。问题是,按照这个标准推行的话,中国市治要大洗牌,难度太大了。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5-10-02
觉得还是以“城镇人口”这一概念取代城区人口作为所设聚落形态的指标更合适。
=================================================================
城中村的人口怎么算?外来常住人口怎么算?

我认为应该先明确城区范围,然后统计在这范围内的常住人口。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5-10-02
正因为城区这个概念模糊。所以,以城镇人口或者非农人口来作为标准比较合适。这也是市比县更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否则,靠广大农村人口来填空以达到设市也好,设区也好的标准。背离了县改市、县设区的城镇化初衷。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5-10-02
回 东山听松 的帖子
东山听松:觉得还是以“城镇人口”这一概念取代城区人口作为所设聚落形态的指标更合适。
=================================================================
城中村的人口怎么算?外来常住人口怎么算?
我认为应该先明确城区范围,然后统计在这范围内的常住人口。 (2015-10-02 10:37)

我觉得可以把按照建成区4倍面积作为规划区,规划区内住居人口,算作城区人口。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5-10-02
正因为城区这个概念模糊。所以,以城镇人口或者非农人口来作为标准比较合适。
=================================================================
城区说模糊也模糊,因为在变化,说清楚也清楚,自身就能感觉到。

就算用城镇人口来计算,用哪里的城镇计算?不是还要有一个范围吗?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5-10-02
回 仙峰俊俏 的帖子
仙峰俊俏:我觉得可以把按照建成区4倍面积作为规划区,规划区内住居人口,算作城区人口。 (2015-10-02 10:42) 

支持这个思路,系数可以再讨论。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5-10-02
回 东山听松 的帖子
东山听松:正因为城区这个概念模糊。所以,以城镇人口或者非农人口来作为标准比较合适。
=================================================================
城区说模糊也模糊,因为在变化,说清楚也清楚,自身就能感觉到。
就算用城镇人口来计算,用哪里的城镇计算?不是还要有一个范围 .. (2015-10-02 10:46) 

嗯,确实。就用建成区吧。建成区在扩大,那统计范围也相应扩大。一年一统计。虽然增加了统计成本,不过比一刀切用全域人口更好些。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5-10-02
单个聚落(连片城镇化区域)人口超过6万,或者县域内所有城镇化区域内人口超过10万,可以设市。所谓城镇化区域,是指单纯农牧业活动不能维持的高密度行政单元的集合,暂定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500人的基层行政单元(村、居、社区),由于实践中数据难以获得,可以放开到乡(镇、街道)一级,以整县(市、区)论,则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000人。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5-10-02
按照法郎兄的标准,中国可能只有在广州府和松江府可以实现县域城市化,顺天府都不行,旧顺天府的两个附郭县——宛平和大兴,大概还有一多半的土地在市区以外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5-10-02
回 仙峰俊俏 的帖子
仙峰俊俏:我也认为,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各种基础设施也相对齐全,才具备真正的辐射力。问题是,按照这个标准推行的话,中国市治要大洗牌,难度太大了。 (2015-10-02 10:35) 
县级市应该是比较高等的市,即便不是最高等,也应该是次高等。普通的市应该是乡镇规模的。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5-10-02
那么对整个“市制”动大手术吧,包括直辖市通名和地级市通名,市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5-10-02
靠“市”字给行政区加冕的思路应该歇了。

“市”的象形就是竹竿上挂着一面旗,可能古代草市、街市均竖起旗帜提示旅客,从而引申到商品买卖之所。我们可以用回市的原意——旗帜,引申为地方自治体。英语译为state。
用“市”State、“州”Perfecture作为地方自治体,用“城”City、“镇”City、“乡”Township作为基层自治体。而省作为中央省事范围划分,县作为市州政事之悬(派出)。
直辖市、地级市,均确立基本法,订定市旗。而县级市则改回为县、区,不再另揭竿而起(竖旗)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5-10-02 12:10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5-10-02
当年,日本人翻译City的时候,估计看上的也是“市”像一面旗帜,掐死西方城市的特许状。
要知道,日本人最大的都市,却没有使用“市”。很显然,都城重地,另立旗帜显然不妥。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5-10-02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当年,日本人翻译City的时候,估计看上的也是“市”像一面旗帜,掐死西方城市的特许状。
要知道,日本人最大的都市,却没有使用“市”。很显然,都城重地,另立旗帜显然不妥。 (2015-10-02 12:41) 

北宋以來就有很多草市發展成有固定居民的聚落了,大的市宋朝甚至和鎮一樣有派員管理治安稅課。日本人就是按這個翻譯的。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5-10-02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北宋以來就有很多草市發展成有固定居民的聚落了,大的市宋朝甚至和鎮一樣有派員管理治安稅課。日本人就是按這個翻譯的。 (2015-10-02 14:46) 

草市并不称市的,一般叫集、圩、场、墟之类的。

日本人的中文程度并不低,应该很清楚(大的)草市和city不是一个东西。选市字,主要原因还是音似,另外就是“市”长得像一面旗。

从城市形态上看,宋明中国,和City意义最接近的就是镇。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5-10-02 15:28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5-10-02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草市并不称市的,一般叫集、圩、场、墟之类的。
日本人的中文程度并不低,应该很清楚(大的)草市和city不是一个东西。选市字,主要原因还是音似,另外就是“市”长得像一面旗。
....... (2015-10-02 14:51) 

誰告訴你草市不稱市的?沒必要自欺欺人,宋以降迄於明清,市和鎮經常是互稱的。史書地理志上一大坨一大坨的「XX市」「XX鎮」,宋代更是官府直接干預市鎮管理,《宋史》裡面不少市升為鎮,鎮降為市,鎮升為縣,縣廢為鎮的記載。顯然這裡的市不是沒有居住人口的集市,這裡的鎮也不是軍鎮。宋代的市鎮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但規模比較大的卻有州縣官吏兼任監官長期負責治安和稅收等行政事務。元代以後市鎮行政基本結束,朝廷不再插手市鎮事務,自生自滅直到清末為止。這期間的市鎮既非行政區劃,也不是近代意義的法定自治體,只是自生自滅的自然聚落。集、場、墟之類的一般規模比市鎮更小,宋代沒有設官監務的記載。並不是所有古代叫市的都是小都市聚落,有的還是臨時性的集市。
[ 此帖被雅昭在2015-10-02 16: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5-10-02
日本在1888年市制頒行以前,大的人口密集區是叫區,市制頒行後改稱市。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5-10-02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誰告訴你草市不稱市的?沒必要自欺欺人,宋以降迄於明清,市和鎮經常是互稱的。史書地理志上一大坨一大坨的「XX市」「XX鎮」,宋代更是官府直接干預市鎮管理,《宋史》裡面不少市升為鎮,鎮降為市,鎮升為縣,縣廢為鎮的記載。顯然這裡的市不是沒有居住人口的集市,這裡的鎮也不 .. (2015-10-02 16:01)

但此市并非聚落的city,而是一种市场/商业功能区。
设官管理的也只是市场交易行为,而不是一般性民政事务,所以并非指代自然聚落

另外,草市还可以指草料市的简称,草料在古代是重要物资,史料中“草市”应有部分是指代草料市的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5-10-02
草市可能存在于城门口,寺观庙宇周围,河道埠口,交通要道集镇;显然是指商业市场,因为设在州县城内的官市毕竟有限。
很多州县城外的商业区其实也算草市,叫附城草市。
至于设官管理,唐宋官市也设职司,但并非聚落或行政区划。

所以草市并非聚落通名,仅仅是个商业场所而已。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5-10-02
镇的地位是市不能比的。
附列元〈丰九域志〉东京开封府,各县均详列镇名。而且有镇升县的记录。市,仅有一例,而且是作为地名一部分而出现的。很明显,这里的市是market,而不是city或town

○东京
东京,开封府。(治开封、祥符二县。)
地里。(东至本京界二百四十五里,自界首至南京六十里。西至本京界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郑州二十五里。南至本京界二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陈州一 百五里。北至本京界一百里,自界首至滑州一百里。东南至本京界二百五十五里, 自界首至毫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本京界一百五里,自界首至颍昌府七十里。东 北至本京界一百四十五里,自界首至曹州一百三里。西北至本京界一百一十五里, 自界首至卫州七十五里。)
户。(主一十八万三千七百七十,客五万一千八百二十九。)
土贡。(方纹绫三十匹,方纹纱三十匹,芦席一十领,麻黄一十五斤,酸枣 人一斗。)
县一十七。(建隆元年改匡城县为长垣,四年升东明镇为县。咸平五年升通 许镇为咸平县。大中祥符二年改浚仪县为祥符。熙宁五年废滑州,以白马、韦城、 胙城三县隶府;又废郑州,以管城、新郑二县隶府;仍省原武县为镇入阳武,荥 阳、荥泽二县为镇入管城。元丰四年复置滑州,白马、韦城、胙城三县复隶滑州; 八年复置郑州,以管城、新郑二县,原武、荥阳、荥泽三镇复为县,并隶郑州。)
赤,开封。(六乡。赤仓一镇。有汴河、惠民河、通济渠、浚沟、逢泽、沙海、蓼?是、吹台。)
赤,祥符。(八乡。陈桥、郭桥、八角、张三馆四镇。有夷门山、蔡河、广 济河、金水河。)
畿,尉氏。(京南九十里。八乡。朱家曲、宋楼、卢馆三镇。有惠民河、长明沟、三亭、制泽陂。)
畿,陈留。(京东五十二里。四乡。城北、城南、城西、城南、城东、河口、萧馆七镇。有皇柏山、狼丘、汴河、睢沟。)
畿,雍丘。(京东八十七里。七乡。圉城一镇。有汴河、圉城。)
畿,封丘。(京北六十里。六乡。潘一镇。有黑山、白沟河、黄池、封丘台、 期城。)
畿,中牟。(京西七十里。五乡。白沙、圃田、万胜三镇。有汴河、郑河、圃田泽、中牟台。)
畿,阳武。(京西北九十里。一十乡。阳武归一镇。有黑阳山、黄河、汴河、白沟河。)
畿,酸枣。(京西北九十里。五乡。草市一镇。有土山、黄河、金?是、酸枣台。)
畿,长垣。(京东北一百五里。七乡。有濮水、刃河、蒲城。)
畿,东明。(京东九十里。六乡。故济阳一镇。有广济河、东明城。)
畿,襄邑。(京东一百七十里。六乡。崇化、黎驿二镇。有汴河、睢水。)
畿,扶沟。(京南一百八十里。五乡。建雄、义声二镇。有祁耶山、洧水、白水。)
畿,鄢陵。(京南一百六十里。四乡。马栏桥一镇。有洧水、氵┆水、太 丘城。)
畿,考城。(京东一百八十里。四乡。有葵丘、黄沟。)
畿,太康。(京东南二百三十里。八乡。高柴、崔桥、青桐三镇。有蔡河、涡水。)
畿,咸平。(京东南九十里。四乡。有牛首城、裘亭。)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5-10-02
明史•地理志。开封府,没有“市”。整个明史地理志,以“市”结尾的地名,只是在湖广布政使辖区的荆湖南路、北路部分(荆州、长沙、常德、怀化等府)才有发现。

       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旧在城北。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过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东为开封县,元时同治郭内,洪武中省。南有朱仙镇。东北有陈桥镇。)
       陈留(府东少南。北有大河。东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迁县合泗水。)
       杞(府东南。北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五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县遂无河患。)
       通许(府东南。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北徙,不经县界。)
       太康(府东南。北有涡水,自通许县流入,下流至南直怀远县入淮。东有马厂集,正统十三年河决,自杞县经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沟,东北合康沟,入於黄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迁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华县合颍水。东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经此。)
       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
       扶沟(府南少东。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浚,下流达南直太和县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东北有黄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东有故城,天顺中,徙今治。大河在县北。又有汴河,旧自荥阳而东,下流经祥符县南,又东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统六年改从此入河,后淤。西北有圃田泽。)
       阳武(府西北。北滨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於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东南有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
       封丘(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荆隆口,一名金龙口。弘治二年、五年,万历十五年,崇祯四年、五年,河屡决於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栾镇巡检司。)
       延津(府西北。大河旧经县北。成化十四年,河决,徙流县南,而县北之流遂绝。西北有沙门镇,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於此。)
       兰阳(府东少北。北滨大河,有李景高口。万历十七年,河决於此。)
       仪封(府东少北。元属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南阳府,后来属。故城在县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楼村,即今治也。东北有黄陵冈,大河旧经其下,入曹县界。弘治五年,河决于此,寻塞之,改徙冈南入睢州界。又贾鲁故河亦在县北,正德四年,河决入焉。)
       新郑(府西南。元属均州。隆庆五年七月改属。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异水出焉,一名鲁固河,下流入颍。又南有陉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浍水,流合县南之洧水。)
       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入。(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崇祯间,屡决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黄河,喜靖时,黄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领县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废。四年七月复置。北有颍水,又有氵隐水,亦曰大氵隐水。)
       西华(州西少北。北有颍水,又有沙水,即小黄河也。西南有氵隐水,又有常社镇巡检司。)
       项城(州南。东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顿县之殄寇镇也,宣德三年迁。东有颍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陈州经县界合颍,下入於淮。永乐九年,河始复故道。又东北有沙水。)
       沈丘(州东南。元属颍州。洪武初废。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检司置,来属。东北有颍水,东入南直颍州界。又北有沙河,东入南直太和县界。又东有界首巡检司。又北有南顿县,洪武初废。景泰初,置南顿巡检司於此。)
       许州洪武初,以州治长社县省入。(西有颍水。北有氵异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镇,与长葛县界。)东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
       临颍(州东南。西有颍水,氵异水自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氵隐水。)
       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东北有颍水。南有汝河。)
       郾城(州东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东南有澧水来入焉。)
       长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氵异水。)
       禹州(元曰钧州。)洪武初,以州治阳翟县省入。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矿山,有铁母山,旧俱产铁。又北有颍水,下经襄城,一名渚水,至临颍合沙河。)东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郑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县省入。(西南有梅山,郑水出焉,下流旧入汴水,后堙。又西有须水,源出荥阳县,旧亦入於汴水。正统八年尝浚以分决河之流,后亦堙。)东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四:
       荥阳(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东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径山,北流与京水合,下流入於郑水。又大河在北。东有须水镇,崇祯十年筑城。)
       荥泽(州北少西。元直隶汴梁路。洪武中,改属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滨大河。东南有孙家渡,正统十三年,大河决於此。)
       河阴(州西北。旧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为水所圮,徙於此。东北有广武山,与三皇山连。西有敖仓,北滨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县东,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祯十六年又迁西北。北滨河,洛水自西,东至满家沟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关,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有巡检司。)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5-10-02 21:42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5-10-02
       湖广《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又分置荆湖北道宣慰司(治中兴路)并属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陈理,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湖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五,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一,蛮夷长官司五。(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与河南、陕西界。)南至九疑,(与广东、广西界。)东至蕲州,(与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与四川、贵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户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万历六年,户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万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领州一,县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内黄龙山。东有黄鹄山,下为黄鹄矶,临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涂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镇巡检司。又北有浒黄洲、西南有鲇鱼口镇二巡检司。)
       武昌(府东。西有樊山,一名西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为白鹿矶。西有西塞山,与大冶县界。北滨江,中有芦洲,亦曰罗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东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东有金子矶镇、又有赤土矶镇、西南有白湖镇三巡检司。南有金牛镇、西有三江口镇二巡检司,后废。)
       嘉鱼(府西南。西有赤壁山,与江夏县界。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亦曰蒲圻口。东北有簰洲镇、西南有石头口镇二巡检司。)
       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陆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鱼县之石头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楼巡检司。)
       咸宁(府东南。陈友谅时徙治河北。洪武中复还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别名。)
       崇阳(府南。西有岩头山。西南有龙泉山。东北有壶头山,下有壶头港,亦曰崇阳港,汇群川西合陆水,又名隽水。)
       通城(府西南。南有锡山,旧产银锡。北有陆水,自巴陵县流入。)
       兴国州(元兴国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永兴县省入,来属。(北有银山,西有黄姑山,旧俱产银。南有太平山,与九宫山接。东有大坡山,产茶。东北有大江。东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镇巡检司。又东北有黄颡口镇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领县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铁山,又有白雉山,出铜矿。又东有围炉山,出铁。又西南有铜绿山,旧产铜。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检司。)
       通山(州西少南。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东有黄泥垅巡检司。)
       汉阳府(元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寻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湖广。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仅七里。
       汉阳(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复置。大别山在城东北,一名翼际山,又名鲁山。汉水自汉川县流入,旧迳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县西郭师口之上决,而东从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汉口也,有汉口巡检司。大江自巴陵县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与汉水会。又西南有沔水,即汉水支流也,仍合汉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阳州流入,仍入大江,谓之沌口,有沌口巡检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滠水,亦汉水支流也,有沦水流合焉,下流注于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诸水多汇焉。西有蔡店镇、西南有新滩镇二巡检司。又西南有百人矶镇巡检司,后迁於东江脑。)
       汉川(府西少北。元属汉阳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还属。南有小别山,一名甑山,又有阳台山。西南有汉水。东有涢水,自云梦县来,南入汉,谓之涢口。北有刘家塥巡检司。)
       黄州府(元黄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黄冈(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滨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矶,非嘉鱼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峥嵘洲。东有巴河,西有举水,俱入於江。江滨西有阳逻镇、北有团风镇、又西北有中和镇三巡检司。又有鹿城关,有大活关。又东北有阴山关。)
       麻城(府北。东有龟峰山,举水出焉,流入黄冈县。东南有长河,又南有县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双城镇鹅笼镇,东北有虎头关三巡检司。又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东北有阴山关,在阴山上。又北有黄土关,与木陵、虎头、白沙、大城为五关。又西有岐亭镇,嘉靖五年筑城。)
       黄陂(府西。东南滨大江,有武湖自西来,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滠水,自汉阳流入江,曰滠口。北有大城潭镇巡检司。又北有白沙关,即麻城五关之一也。)
       黄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二县地益之。东有三角山,接蕲水、罗田、蕲州界。又有东流河,下流出团风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双河,合流出滠口,入汉。又北有双山关巡检司。西北有金扃关,亦曰金山关,与河南罗山县界。)
       蕲水(府东少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西南滨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县,流经县境西南入江。又东有兰溪,东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县之板石山,流入黄冈县界。有兰溪镇巴河镇二巡检司。)
       罗田(府东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东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县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黄冈县之巴河,入大江。东北有多云镇巡检司,又有栗子关,又有上岐岭、中岐岭、下岐岭等关。西北又有平湖关。)
       蕲州(元蕲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蕲春县省入,来属。(正统十年,荆王府自江西建昌迁此。东北有百家冶山,产蕲竹。南滨江。东北有蕲水,出大浮山,经州北,汇为赤东湖,西南流,接蕲水县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镇、北有大同镇二巡检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二:
       广济(州东北。南滨江,江中有中洲。崇祯末迁治於此,寻复故。又有武山湖、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镇、西南有马口镇二巡检司。)
       黄梅(州东北。东南有矿山,旧产铁。大江在南,江滨有太子洑。又南有县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开口镇巡检司,屡圮於江,内徙。又南有靖江觜镇巡检司。)
       承天府(元安陆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弘治四年,兴王府自德安府迁此。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於此。领州二,县五。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钟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乐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梁王府,正统六年除。元曰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复置,更名。东有<木两>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兴献王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赐名纯德山,置显陵县於此。明末,县废。西滨汉水。北有直河,自随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丰乐水,又东有臼水,俱注於汉水。)
       京山(府东。南有县河,下流至景陵县,入汉江。又东北有撞河,自随州流入,至汉川县入汉江,或谓之富水。)
       潜江(府东南。元属中兴路。洪武十年八月来属。北有汉水。西北有潜水,即汉水分流,经县东南入於汉。又东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汉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为江水之分流,经县南,有重湖环绕,又东汇於汉水。)
       荆门州(元治长林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为县,省长林县入焉,属荆州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来属。(东南有章山,即内方山也。汉水迳其东,亦曰沔水。又西有权水,东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阳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荆门守御千户所。北有宜阳守御千户所。东南有建阳镇、新城镇,西北有仙居口,北有乐仙桥四巡检司。)东北距府九十里。领县一:
       当阳(州西。元属荆门州。洪武九年改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复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县,迳县东南,合榕渡,与漳水会,下流至枝江县,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检司。)
       沔阳州(元沔阳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直隶湖广布政司,寻直隶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直隶湖广。嘉靖十年十二月来属。(东南有黄蓬山,其下为黄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汉水。东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汇焉,由汉阳县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长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汉水支流也,至州东北潴口合流,东入於沔水。东有沙镇、西南有茅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领县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杨水,北注沔,谓之杨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杨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杨水,曰中口。东有乾镇巡检司。)
       德安府(元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属湖广行省。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黄州府。十一月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领州一,县五。东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陆(倚。成化二十三年建兴王府。弘治四年迁於安陆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寿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县省。十三年五月复置。东有章山,即豫章山。涢水在城西,俗称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谓之漳口。南有高核镇巡检司,后移於随州之合河店。)
       云梦(府东南。西南有涢水。东有兴安镇巡检司,后废。)
       应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云梦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汉水。又峙山镇巡检司亦在西北。)
       孝感(府东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汉水。南有沦河,自涢河分流至汉阳,合滠水入江。北有小河溪、东南有马溪河二巡检司。)
       随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随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应山县。十三年五月复升为州。(西有大溪山,氵员水出焉,下流至汉川县入汉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氵厥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涢水。又西北有合河店、东北有出山镇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
       应山(州东。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复置。西有鸡头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涢水。东有白泉河,与澴水合,入孝感县界。西北有杏遮关巡检司,即平靖关,义阳三关之一。又西南有平里市巡检司。又东北有武阳关,一名武胜关,又名礼山关,亦义阳三关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复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复置。西南有巴丘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纳湘、澧二水,自西南来合,谓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谓之三湖。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皆汇於此,故亦名九江。东南有氵邕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检司。)
       临湘(府东北。东南有龙窖山,跨临湘、通城、当阳、蒲圻四县界。西南有城陵矶,又有道人矶,皆滨大江,有城陵矶巡检司。又南有土门镇、东北有鸭栏矶二巡检司。)
       华容(府西北。东有东山,又有石门山。大江在北。又有华容河,自大江分流,南达洞庭湖。南有澧水,东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与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楼巡检司。又东北有黄家穴巡检司,后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检司,后废。)
       平江(府东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北有永宁山。东北有幕阜山。东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东北有长寿巡检司。)
       澧州(元澧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澧阳县省入,属常德府。三十年三月来属。(元元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复旧治。东有关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南有澧水,一名兰江,亦曰绣水。其东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东有嘉山镇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三:
       安乡(州东南。西有澧水,一名长河。北有涔水。)
       石门(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
       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南有天门山,有槟榔洞,与瑶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历山,澧水出焉,下流至华容县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溇水,源出四川巫山县,东流合诸溪涧之水,至县西汇於澧水,亦曰后江。西南有永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所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为所,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正统中永定卫置。北有九溪卫,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渊、野牛、三江口、闸口四关。所属曰守御添平千户所,在卫北,洪武二年置。曰守御安福千户所,在卫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御麻寮千户所,在卫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抚司,本桑植、荒溪等处宣抚司,在卫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后废,永乐四年十一月改置。)
       荆州府(元中兴路,属荆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为荆州府,属湖广行省。吴元年十月置湖广分省於此,寻罢。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还属。领州二,县十一。东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乐元年,辽王府自辽东广宁迁於此,隆庆二年十月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滨江。东南有夏水,至沔阳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阳水,东北至景陵县,入沔水。又东北有三海,沮、漳水汇流处。北有柞溪。又东有灵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谓之零口。东北有龙弯市、东南有沙头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检司。)
       公安(府东南。东北有旧城。今治崇祯元年所迁。北滨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谓之油口,有油口巡检司。东北有夏水。)
       石首(府东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也。北滨江,江中有石首山。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调弦口巡检司。)
       监利(府东少南。南滨江。东南有鲁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阳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谓之涌口。又东有瓦子湾、西有窑所、南有白螺矶、北有毛家口、又有分盐所五巡检司。)
       松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滨大江。南有红崖子巡检司。又有西坪塞巡检司,后废。)
       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松滋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滨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经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谓之沮口。)
       夷陵州(元峡州路,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县省入,来属。(大江在南。西北有关曰下牢关,夹江为险。又有西陵、明月、黄牛三峡,峡中有使君、虎头、狼尾、鹿角等滩,皆江流至险处也。西北有赤谿,东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检司。又东有金竹坪巡检司,后废。又西有西津关。东北有白虎关。)东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三:
       长阳(州西南。东南有清江。西有旧关堡、西南有蹇家园、南有渔洋关三巡检司。南有古捍关。西有梅子八关。)
       宜都(州东南。西北有荆门山,下临大江,其对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东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检司。又西北有古江关、东北有普通镇二巡检司。)
       远安(州东北。旧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迁於东庄坪。崇祯十三年又迁凤凰山麓,即今治也。东北有沮水。)
       归州(元治秭归县,直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废州入秭归县,属夷陵州。十年二月改县名长宁。十三年五月复改县为归州。(旧治江北,后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阳。四年徙长宁,在江南楚王台下。嘉靖四十年复还江北旧治。东有马肝、白狗、空舲等峡。大江在州北,经峡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滩、莲花滩、新滩,皆滨江。西北有牛口巡检司,后迁於巴东县利洲。东南有南逻口巡检司,后迁於新滩。)东距府五百二十里。领县二:
       兴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后还属。正统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复置。南有香溪,亦曰县前河,南流入江。东北有高鸡寨巡检司。又东有桑林坪巡检司,后废。又北有猫儿关,达郧、襄。)
       巴东(州西。元属归州。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隆庆四年还属。北滨大江,自四川巫山县流入,东经门扇、东奔、破石,谓之巴东三峡,下流至黄梅县入南直宿松县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县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盐井。西南有连天关巡检司。南有野山关巡检司,本治石柱,隆庆四年更名。)
       襄阳府(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东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阳(倚。正统元年,襄王府自长沙迁此。南有虎头山,又有岘山。东南有鹿门山。又西有隆中山。汉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东北,与唐河合,南入汉,谓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汉。北有樊城,有樊城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柳树头。又东北有双沟口巡检司。又西有油坊滩巡检司,嘉靖十九年移於县西北之北泰山庙镇。)
       宜城(府东南。东有汉水。西有蛮水,亦曰夷水,源出房县,流至县界,入汉水,其支流曰长渠。又有沶水,自汉中流入,合於蛮水,谓之沶口。又有疏水,在县东北,自南漳县流入,注汉,谓之疏口。)
       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荆山。南有蛮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於沮水。东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厢坪二巡检司。又西有七里头巡检司,后移於保康县之常平堡。)
       枣阳(府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东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县内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滚河,流入襄阳之白河。东北有鹿头店巡检司。)
       谷城(府西少北。东北有汉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谓之均口。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於汉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检司。)
       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於阜城卫,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於县旧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於此。(卫所俱无实土。)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郧(倚。元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此。汉水在南。东南有龙门山,龙门河出焉,下流入於汉水。西北有青桐关。东北有雷峰桠镇二巡检司。)
       房(府南少西。元房州,属襄阳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又降州为县,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沮水出焉,流入远安县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筑水,俱流入谷城县,注汉。西南有板桥山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南之博磨坪。)
       竹山(府西南。元属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东有方城山。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县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阳水,下流入汉。又南有堵水,源出陕西平利县界,东流入汉。西北有黄茅关、吉阳关二巡检司。)
       竹溪(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於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於白土关。南有竹溪河。)
       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属襄阳府。十年五月省入郧阳。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十八盘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汉,俗谓之夹河。南有江口镇巡检司。)
       郧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保置。南有汉江,自陕西白河县流入,下流至汉阳县入於江。)
       保康(府东南。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北有粉水,东南有常平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县之七里头巡检司於此。)
       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领州一,县十一。东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长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乐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迁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统元年迁於襄阳。天顺元年三月建吉王府。县旧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复徙北门外。万历二十四年徙朝宗门内。西有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流入境,合潇水、烝水北流,环府城,东北出至湘阴县,达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余里。北有浏阳水,西流入湘,谓之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乔口巡检司,乔江与澬江合流处。)
       善化(倚。治东南。旧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长沙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治在南门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岳麓山,湘江绕其东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云市巡检司。)
       湘阴(府北。元湘阴州。洪武初降为县。北有黄陵山。西有湘水,北达青草湖,谓之湘口。湖在县北,与洞庭连,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罗江,汨水自平江县流入,分流为罗水,会於屈潭,西流注湘,谓之汨罗口。西北有营田巡检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东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滠市巡检司。)
       浏阳(府东。元浏阳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北有道吾山。东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围山,浏水出焉,经县南,入长沙县界,曰浏阳水。东南有渠城界、梅子园二巡检司。又有翟家寨巡检司,后废。)
       醴陵(府东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渌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渌口巡检司。)
       宁乡(府西。西有大沩山。北有澬江,源出绥宁县,经此入沅江县界,注洞庭。)
       益阳(府西北。元益阳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东有乔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复合於澬江。)
       湘乡(府西南。元湘乡州。太祖甲辰年降为县。西有龙山,涟水出焉,经县东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丰溪水,俱入於涟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检司。又有永丰市、虞磨市二巡检司,后废。)
       攸(府南少东。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南有司空山。东有攸水,自江西安福县流入,东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县,入於湘水。南有凤岭巡检司,后废。)
       安化(府西。东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县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隶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为县。成化十八年十月复为州。(西有云阳山。西北有洣水,自酃县流入。又东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县之景阳山,西流来合焉,北入攸县之攸水。东有视渡口巡检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荣王府。东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谓之郎口。又东北有渐水,即鼎水也,自九溪卫流入。)
       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有壶头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东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检司。又南有白马巡检司,本名苏溪,治县东后春村,寻徙,更名,后废。)
       龙阳(府东少南。元龙阳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旧治在东,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东有军山。北有沅水,东北有鼎水流入焉,谓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检司。又东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检司。)
       沅江(府东南。元属龙阳州。洪武三年州废,来属。十年五月省入龙阳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并流入县境,至县东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阳(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正德二年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岣嵝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二峰最著。东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蒸口。又东北有耒水,注湘,谓之耒口。又东有酃湖。又东有新城县,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为新城市,江东巡检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检司。)
       衡山(府东北。元属天临路。洪武间改属。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岳、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惟祝融为最高。东有湘江。东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县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东有草市、东南有雷家埠二巡检司。)
       耒阳(府东南。元耒阳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耒水在北。东有侯计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罗渡巡检司。)
       常宁(府南。元常宁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西北有湘水,东有舂陵水合焉。)
       安仁(府东少北。西有杨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县,合於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检司。)
       灵阝(府东。洣水在县东,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
       桂阳州(元桂阳路,治平阳县,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县,省平阳县入焉。十三年五月升为州。(西有大凑山。南有晋岭山。北有潭流岭。旧皆产银铅砂矿。西有蓝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岿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桥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三:
       临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经宜章县合於章水。东北有两路口巡检司。又东有赤土巡检,后废。)
       蓝山(州西南。旧治在县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属郴州。二年来属。南有黄檗山。东南有华阴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岿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御宁溪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东有毛俊镇、北有乾溪镇、西南有大桥镇三巡检司。又西有小山堡、张家陂二巡检司,后废。)
       嘉禾(州西南。崇祯十二年以桂阳州之仓禾堡置,析临武县地益之。东南有岿水,自蓝山县流入,北经石门山,又东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经城西,潇水自南来合焉,谓之湘口,有湘口关。又南有永水,源出县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黄杨堡巡检司,本高溪市,隆庆元年徙治,更名。)
       祁阳(府东北。旧治在县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黄罴镇。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阳县,东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东有归阳市、东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检司。又东北有湘江市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排山。)
       东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县东。又东南有湘水,自广西全州流入。又有卢洪江,源出县北九龙岩,经城东,下流入湘水。有卢洪市巡检司。又有结陂市巡检司,后废。)
       道州(元道州路,属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来属。(西有营山,营水出焉,至泥江,与江华县之沲水合。东有潇江,至青口,合于沲水。又西有濂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东北合宜水,谓之龙滩,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四:
       宁远(州东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间。山有朱明峰,潇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与江华县沲、潇二水合为三江口。南有九疑、鲁观巡检司,在九疑、鲁观二峒口。)
       江华(州南。东南有故城。今治本宁远卫右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顺六年徙县来同治。西有白芒岭,即萌渚岭,五岭之第四岭也。东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於潇水。又东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东有守御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锦田巡检司。又西南有锦冈巡检司,又有涛墟市巡检司,后移於宁远县之九疑、鲁观。)
       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岭,即都庞岭,五岭之第三岭也。南有遨水,自广西富川县流入,下流注於潇水。东南有枇杷守御千户所,西南有桃川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检司。又西南有白面墟巡检司。)
       新田(州东北。崇祯十二年以宁远县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与宁远县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宁县,合於湘水。东南有白面寨巡检司。)
       宝庆府(元宝庆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邵阳(倚。南有高霞山,东有烝水。又北有澬水,邵水自东流合焉,有五十三滩,又有四十八滩,皆澬水所经。西北有龙回巡检司。又北有巨口关。东北有白马关。)
       新化(府北。南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县境。东南有澬水。西南有长鄄巡检司,寻废。又北有苏溪巡检司。)
       城步(府西南。本武冈州之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改置县,析绥宁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於县东北之茅坪铺,寻又迁山口,后废。东南有罗汉山,又有巫水,下流入於澬水。)
       武冈州(元武冈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来属。(永乐二十二年,岷王府自云南迁於此。北有武冈山。南有云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梁水,东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峡口镇,南有石门隘,东有紫阳关四巡检司。东有石羊关。)东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
       新宁(州东南。旧治在县东。景泰二年移於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梁水。东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检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六。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东有壶头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东北流入焉。又东有百曳、高涌、九矶、清浪等滩。又酉水在西北,东南入沅水。东有大刺、西北有明溪、又有会溪、东北有池蓬四巡检司。又有高岩巡检司,后废。)
       卢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潕溪也,下流合於沅水。又西有镇溪军民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检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场坪二巡检司,后废。)
       辰溪(府西南。东南有五城山。西北有沅水。西有辰水。又东有渡口镇、南有晋市镇二巡检司,后废。)
       溆浦(府东南。东有红旗洞。西有溆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龙潭、东北有镇宁二巡检司。)
       沅州(元沅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来属。(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义县,下流至沅江县,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无水也,流入於沅水。西有晃州巡检司。又西南有西关渡口巡检司,后废。)东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二:
       黔阳(州东南。东南有罗公山。南有双石崖,一名屏风崖。景泰中,筑寨置戍於此,名安江双崖城。北有沅水。又东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东有安江巡检司。又西有托口寨。东有洪江寨。)
       麻阳(州北少西。东有包茅山。西有蜡尔山,与保靖司及四川、贵州界,诸苗蛮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贵州铜仁府流入。西有锦水,下流入於辰州。东北有岩门巡检司。)
       郴州(元郴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黄岑山,与宜章县界,亦曰骑田岭,五岭之第二岭也,其支岭曰摺岭。又东北有云秋山,与灵阝县界,云秋水出焉。东有郴水,发源黄岑山,流合桂阳县之耒水,下流入於湘水。又西南有桂水,下流合於耒水。西南有石陂巡检司。)领县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兴(州北少西。东南有土富山,旧有银井。西有高亭山。东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检司。)
       宜章(州南。西南有莽山。东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黄岑山,有武水自西来合焉,下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东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检司。)
       兴宁(州东北。南有耒水,东南有资兴水流合焉。东有州门巡检司。东南有滁口巡检司,后移於西南之黄家摐。)
       桂阳(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会於郴水。又东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义县,达於赣水。东有守御广安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后废。宣德八年六月复置。东有益将、西有镇安、南有长乐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检司。)
       桂东(州东。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沤江来合焉。又南有高分岭巡检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为靖州军民安抚司。元年降为州。三年升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侍郎山,与广西融县分界。东有渠水,下流合会同县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检司。)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会同(州东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水,自贵州黎平府流入,又东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於沅水。南有若水巡检司。)
       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扬河,自贵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扬巡检司。又西南有收溪寨巡检司。)
       绥宁(州东。元属武冈路。洪武元年属武冈府。三年来属。东有双溪,即城步县巫水之下流也。东北有青坡巡检司,后移於武阳。西南有临口巡检司。)
       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县,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益之。崇祯十年东迁龙塘,名龙塘县。后东迁雷寨县。后还旧治,复故名。东有沅水。西北有屯镇汶溪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置。东有镇远巡检司,后移上新市,又有江东巡检司。)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施州,属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州废,存卫。(北有都亭山。东有连珠山,五峰关在山下。又东南有东门山。东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於大江。)领所一,宣抚司四,安抚司九,长官司十三,蛮夷官司五。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军民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以散毛宣抚司之大水田置。(东有小关山。西南有万顷湖,与酉阳界。又南有深溪关。北有硝场,产硝。)东北距卫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抚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后废。十六年十一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七年后复废。永乐二年五月改置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仍属卫。(东有旧治。后迁夹壁龙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发源七药山,西南流与后江合,入四川彭水县界。)北距卫一百里。领安抚司五:
       东乡五路安抚司(元东乡五路军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后升安抚司。领长官司三,蛮夷官司二。)
       摇把峒长官司(元又把峒安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上爱茶峒长官司
       下爱茶峒长官司(二长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怀德府,属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顺二年正月升宣抚司。至正中,升军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军民宣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镇远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隆奉蛮夷官司(元隆奉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官司。)
       忠路安抚司(明玉珍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领长官司一。)
       剑南长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寻复故。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金峒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永乐五年复故。宣德三年五月领蛮夷官司一。隆庆五年正月降为峒长。)
       西坪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中峒安抚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抚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蛮夷官。三十一年五月升为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处军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帅。)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抚司流入,又东南入永顺司界。)东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
       龙潭安抚司(元龙潭宣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龙潭安抚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来属。南有清江。)
       大旺安抚司(明玉珍大旺宣抚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属四川。永乐五年改置,领蛮夷官司二。)
       东流蛮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东流安抚司,属四川,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来属。)
       臈壁峒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抚司(元忠建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长官司。六年升宣抚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抚司,寻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
       忠峒安抚司(元湖南镇边宣慰司。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宣抚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边溪洞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改置。西南有酉溪。)
       高罗安抚司(元高罗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六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领长官司一。)
       思南长官司(成化后置。)
       容美宣抚司(元容美等处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吴元年正月改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长官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后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西南有山河,即溇水之上源,东入九溪卫界。)西北距卫二百十里。领长官司五:
       盘顺长官司(元元统二年正月置盘顺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军民安抚司。洪武五年三月改为长官司。)
       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四长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木册长官司(元木册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四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属高罗安抚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隶施州卫。
       镇南长官司(元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改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镇南宣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寻废。洪武八年二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三年复废。永乐五年改置,直隶施州卫。(有酉溪。)
       唐崖长官司(元唐崖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直隶施州卫。(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抚司,属四川行省。)洪武二年为州。十二月置永顺军民安抚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属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西南有水溪,即酉水也,下流入沅陵县界。)领州三,长官司六。东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复置,改属。)
       施溶州(司东南。元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改置,来属。)
       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置)
       臈惹洞长官司、麦著黄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施溶溪长官司(四长官司,元俱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
       白崖洞长官司(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
       田家洞长官司(洪武三年置。)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直隶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北有北河,自酉阳司流入,东入永顺司界。又有峒河,下流与卢溪县之武溪合。)领长官司二。东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
       五寨长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
       筸子坪长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竿子坪洞元帅府,后废。永乐三年七月改置。)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5-10-03
回 晦象先生 的帖子
晦象先生:但此市并非聚落的city,而是一种市场/商业功能区。
设官管理的也只是市场交易行为,而不是一般性民政事务,所以并非指代自然聚落
另外,草市还可以指草料市的简称,草料在古代是重要物资,史料中“草市”应有部分是指代草料市的
....... (2015-10-02 16:51) 

只要有商人工匠等聚集定居,就已經成為自然聚落了。如果不是大量人口長期居住活動,朝廷有什麼必要派遣官吏常駐維持治安、稅務,甚至還擔當輕微案件的審判?除了常住官吏以外,還有就是宋代行政區劃記載上市、鎮、縣等經常改變通名或升格或降級,就和縣、軍、州之間經常升降改設一般。不承認他們是自然聚落是沒有道理的。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5-10-03
没有记录显示宋代有派官员驻市。

明朝,虽然有市字样的地区,但并不代表有商人工匠定居。
从记录显示的“市”所在地(长江畔、湘江畔)来看,这里应该基本上都是往来的商人,并非定居的居民。而且,巡检司的设置也体现了这些地方的流动性。这里的市是market,即转口贸易市场,而非town。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5-10-03 05:54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