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18阅读
  • 14回复

[自然地理]黄河故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6-18
  
     黄河故道,在今河道以前的河道。从下游自河南武陟、荥阳以下,河道时有变迁。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徙粗略统计约达一千五六百次,极大多数集中在下游。下游故道略呈一折扇形,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州市(旧称霸县)、天津海河入海,最南经由颍水、涡水夺淮河入海(一部分黄河水自淮河循里运河注入长江)。

黄河故道的形成

改道频繁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  黄河故道
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最早的河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文献记载[/b
]  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迁徙范围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禹贡锥指
  清康熙间胡渭著《禹贡锥指》,概括自此以前的改道为五大徙;后人沿用其说,1855年河决河南铜瓦厢改由今道入海后,遂有六大徙之说。

分期法概述
  但胡说实多疏误,故近年又有学者提出二十六次较大改道之说。兹用分期法概述如下:
  
(1)战国或战国以前。主要干道有三:   
1.据《书·禹贡》:故道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浚县西折北至河北平乡北,东北流分为“九河”,最北一支为干流,北流至深县南折东北至静海东南入海。   
2.据《山海经·北山经》:故道自今河北深县南以上同《禹贡》,以下东北流经霸县南,东流至天津市区入海。   3.《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里的“大河故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存在的河道。此外,汉代笃马河、泒河、沽河、清河、商河等地曾为黄河决流所经。   

(2)西汉。据《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里的“大河故道”,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经滑县南、濮阳西、河北大名东、山东高唐南,折北经德州市东、河北南皮西,又东北至沧县西,又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武帝时在今濮阳南决口,东南流注巨野泽通于淮泗,后二十余年始塞。元、成后屡决,或在今山东滨县治附近入海,或自今河南荥阳由汴入泗入。   

(3)东汉至宋初。自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河功成至唐景福二年(893年),河道长期基本不变,即《水经注》、《元和志》所载当时大河。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茌平南,折北经禹城西,又东北经滨县南入海。自唐末至宋初,决口次数很多,但形成大改道的皆不久即塞,决后不塞的只是小改道,较重要的有两次:一为景福二年(893年)在海口附近改道经山东滨县(今滨州市)西北入海。一为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今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东北至今惠民、滨州市一带入海,史称横陇河。   

(4)宋庆历后。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至次年形成一新道,自今河南濮阳东北折西北经内黄东,北流经河北大名西、南宫东,枣强、武邑西、献县东,至青县南由今南运河经天津市由海河入海。宋人称此道为北流。至嘉祐五年(1060年),又在今大名西南东决东北经今山东冠县、夏津,略循今马颊河至冀鲁交界处入海。时称此道为东流。熙宁二年(1069年)导东流闭北流,元丰四年(1081年)又决入北流。绍圣元年(1094年)又导东闭北,元符二年(1099年)又决入北流。北流又往往西决漫入漳水,东决漫入永济渠。   
(5)金元至明万历初。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决夺泗入淮。自后河道极为混乱。总的情况是:重要决口西移,正流不再经过河南浚县、滑县间。经常数道并行,彼此迭为主、副。东流则或由马颊河、或由徒骇河、或由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南流则夺泗、汴、睢、涡、颍等水由淮入海。初以南流为主,东流为副,终于尽断东流。南流诸道中又以自今河南原阳乱汴、睢故道东出徐州由泗入淮为主。   
(6)明万历初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万历初潘季驯治河功成,才尽断旁出诸道,把金元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流固定下来成为下游唯一的河道。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此后二百八十年,虽经常发生决口改道,不久皆引归故道。大致南决以入涡、入颍为多,北决皆归大清河(即北清河)。   
(7)1855年至解放前。1855年河决今河南兰考境内铜瓦厢(时属兰阳,今巳坍入河中),改道东流,至1875年形成今道。此后至解放前七十余年间,又曾发生决口数  黄河故道中的水湾十次,皆不久即塞。只有1938年国民党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颍,涡入淮,形成了经历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才恢复故道。又自山东利津以下海口段因解放前未筑堤防,故并无固定河道,八九十年间,曾经改道约二十次。

故道种类 
   黄河故道基本有三种,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一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一种是尚存的河道。象宁远、商丘一部分的黄河故道就属前一类,不过这些故道大多年代久远,以至于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河床上曾经流淌过一条叫作黄河的河流。而大多数黄河故道都属后两者,比如盛产梨子的砀山、山东单县、豫北的湿地、江苏宿迁,黄河夺淮入海后在徐州留下的故道;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境内,还有一条盛产黄河鱼的故道。

废黄河道
  1128年至1855年的黄河道。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北流,才成为黄河故道,废黄河口在江苏省北部。如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内鱼翔浅底,湖边芦苇茂盛,成为独特的“北国水乡”,润泽着周围的万亩良田。这里一年四季候鸟栖息,仅目前发现的就有天鹅、丹顶鹤、白鹭、鸿雁、野鸭等数十种。区国有林场主要树种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兼有多种经济林杂果。由于林木茂密,栖息有金雕、猫头鹰、喜鹊、百灵等各类禽鸟40余种,还有野兔、刺猬、狗獾等1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故道南岸绵延横亘着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处名符其实的“悬河”。故堤外是万亩良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为主,还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枣等经济林,道路阡陌,绿树成行,花红果香,林茂粮丰,一派田园风光。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还散布着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几十处人文景观。主要有:我国大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蒙城遗址;古黄河边上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刘口古镇,包括陆陈会馆、山西会馆、南山会馆等,至今,这里还传颂着雍正御景、刘庸赏景、华佗行医、太平天国习武等一串串神奇的传说,使得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 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 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茶马古道的韵味,独居西部乡情的黄河,将成为甘肃的又一村社区,为甘肃的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宣传影响。

重大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 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 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 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 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 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 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原文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88990.htm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6-18
   多情的母亲河,多难的黄河儿女o(╯□╰)o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6-18
      【
◎■■■■】〓〓〓〓〓〓〓〓〓〓》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6-18
回 3楼(jiangxinwang) 的帖子
问下这图的出处是哪里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6-19
回 4楼(fenghua25) 的帖子
这个是我从谷歌上搜的,应该是这个网站:
http://yi13002009.blogspot.com/2009/03/2d.html
      【
◎■■■■】〓〓〓〓〓〓〓〓〓〓》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6-19
回 5楼(jiangxinwang) 的帖子
谢谢你帮忙供图!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6-20
黄河要是继续入渤海,那么渤海淤塞的岂不是更快?,有必要设法引导黄河开辟新的入海口,可以让两个入海口并存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6-20
黄淮平原即是如此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6-24
此文甚好,图文并茂,影像优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6-24
回 5楼(jiangxinwang) 的帖子
打不開。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06-26
菏泽还是中枪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06-26
这张图比较清楚。
不足之处是没有历史海岸线。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2-06-26
要是可以改道不流经黄土高原,在江苏入海,是大奇迹啊
我的区划理念:全国分31省、3自治区、6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2-06-27
引用第7楼宇文含春于2012-06-20 13:56发表的  :
黄河要是继续入渤海,那么渤海淤塞的岂不是更快?,有必要设法引导黄河开辟新的入海口,可以让两个入海口并存

渤海正在下沉 黃河繼續填還比較好
而且黃河要是再分流 估計斷流更嚴重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2-06-27
渤海沉的好,扩大北方水面面积,改善北方气候。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