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见原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b0d010102dzg2.html三沙的珊瑚地貌景观具有唯一性,这当然不是说
中国只有三沙市有珊瑚礁地貌,而是说,她的地貌景观全由珊瑚礁构成。可以说,三沙市是珊瑚礁市。
全是珊瑚礁,并不意味着单调,因为珊瑚礁形成的景观足够丰富多彩。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环礁。想想看,茫茫的大海上突然出现一个由礁石围起的环状区域。在环礁外围,因为海浪不断撞击到环状的礁石上,翻卷起层层浪花,形成了一条浪花带;在环礁内部,是一个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称呼这种湖——潟湖。
不同生长期的环礁,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这是自空中拍下的西沙群岛的华光礁(上图)和盘石屿(下图),它们以不同形态,展现了环礁发育的不同阶段。华光礁堪称完美的环礁:珊瑚形成的环形礁堤,将潟湖围合在内,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万里石塘”。两道口门,形成环礁的两道豁口,以使海水与潟湖内的湖水交汇、流通。盘石屿呈现的则是环礁发育至晚期的形态:珊瑚不断生长,最终将口门封闭,而使潟湖与外海隔绝。久而久之,潟湖将会越来越浅,直至干掉,发育成灰沙岛。环礁的东南角现在已经发育了一个小沙洲,它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发育成一个真正的岛屿。整个三沙市有60%的珊瑚礁都是环礁,
它们是中国的珍稀景观。
珊瑚礁塑造的地貌构成了我国重要的海洋国土
在谈及我国南海海域时,常会听到岛、礁、沙、滩等众多名词,其实它们都是指我国南海中的珊瑚礁地貌。根据它们与海平面的高差,可划分出5 种类型:岛屿、沙洲、礁、暗沙、暗滩。岛屿、沙洲在海面之上;暗滩、暗沙在海面之下;礁则接近海面,在高潮与低潮之间转换着与海平面的关系。这些或露出水面,或发育在水下的独特地貌,都由珊瑚礁塑造,它们构成了我国不可或缺的海洋国土。
岛屿:露出海面,四周为环绕的礁坪,由沙洲堆积而成,岛上覆盖着沙和粉沙,部分已与岛粪混合发育成磷质石灰土,植物生长茂盛。
沙洲:露出海面,由松散的珊瑚沙砾、贝壳碎屑和其他生物碎屑堆积在珊瑚礁坪上而形成。外形小,形态不稳定,没有或很少有植物生长。
礁:即通常所说的干出礁,生长至接近海平面处的珊瑚礁体,高潮时被淹没(礁坪上个别礁块高潮时也不被淹没),低潮时出露(有些低潮时也不出露)。许多小礁体围绕深水潟湖,组成环状群礁体,也就是大环礁。
暗滩:隐伏在水下较深处(通常水深20—200米)的珊瑚礁,范围广,表面呈台状,边缘高,中央低,绝大多数为淹没较深的大环礁。
暗沙:淹没在水下较浅处(通常水深10米以内),局部覆盖有薄层沙质的珊瑚礁体,低潮时不出露海面。有的暗沙发育在海山上。
水下的珊瑚礁有着不同的地貌形态
珊瑚礁是热带海域的特有产物,是由珊瑚群体死后的遗骸构成的岩体。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区。在我国则主要分布于南海,以南沙群岛数量最多。南沙群岛的珊瑚礁并没有以相同的地貌形态示人,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也因此有了不同的名字:环礁、台礁、水下丘状礁。环礁最多,而且面积不等,小者几平方公里,大者几千平方公里。小环礁或孤悬于海中,或发育在大的礁坪上,以形成大环礁。
潟湖最神奇的是颜色——令人心醉的碧绿色,好像一块通透的翡翠。几乎每一个环礁的潟湖都呈翡翠般的颜色,与浪花带外的深蓝色大海正好构成强烈对比。但上帝还不满意,他还在翡翠般的潟湖和深蓝色的大海之间,镶嵌了一圈银色的花边,浪花带。这就是上帝的艺术品——环礁,它是地球上最壮观、最精致的多重同心环状景观。
环礁是有生命的,它有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老年期的环礁,内部的潟湖逐渐被珊瑚和其他生物的遗骸填满,环礁于是变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蝶形洼地。这时候,它就成了“台礁”,风暴和海浪把一些珊瑚打碎,或者把一些礁块搬运到台礁的礁坪上,逐渐堆积,就变成了裸露的沙洲。如果沙洲上再慢慢出现植被、土壤,一个岛屿就形成了。当然,这些形态也可能出现在年轻的环礁礁环上,因为这些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甘泉岛最好地呈现了三沙市的多重同心环状景观
安静地躺在一片深蓝色海水中的甘泉岛(属西沙群岛),以其丰满的层次,最好地解释了环礁所构筑的多重同心环状景观:躺在最核心处的,是一小片稍微凸起的灰色土壤,它们也许由泻湖演化
而来;往外,是一片环形的茂密树林,岛上那口味道甘美的淡水井,便掩映在这片树林里(“甘泉岛”由此得名);银白色的沙盘是这片树林的花边;花边外,是更为巨大的礁盘。这种同心环状结
构,有点类似
北京城的格局,北京城就是由一条条环形路组成的同心环状结构。这是老年时期的环礁,已经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灰沙岛。岛上植被茂密、有淡水、有土壤,完全具备人类居住的条件,
但因为是军事禁区,目前尚无居民。
这就提到了复合环礁,即大环礁上有小环礁,这是三沙地区环礁的典型形态。因为环状礁坪的宽度,有的可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在这么宽广的礁环上发育小的环礁、岛屿或沙洲,就显得很正常。现在三沙市那些有名称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大部分都在大环礁的礁环上。
珊瑚礁之所以能不断生长,是因为新的珊瑚不断移居到死去的珊瑚有机体的石灰质骨骼上,再在上面继续生长。珊瑚构成体每增长1米,需要35—335年的时间,具体时间视珊瑚居住地的条件而定。
曾母暗沙是我国疆界的最南端,那是一个隐没于水下约20米处的暗沙。我国的海洋研究者在它的礁丘顶部采集了珊瑚标本,测验表明:它们在30年内增长了16厘米。假如海平面和地壳稳定,再过3000多年,曾母暗沙就会生长到接近海平面的位置。再在风暴和海浪的作用下,破碎的珊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碎屑就会堆积起来,假以时日,一个“曾母暗沙岛”就会出现。
但珊瑚只能把它们的构成体堆积到海平面的高度,高出海平面的岛屿和沙洲,是因为风暴和海浪不断地把破碎的珊瑚和其他碎屑堆积起来的结果。
因此,三沙市的
人民不仅应该感谢珊瑚虫给他们的土地打下了基础,还应该感谢南海的风暴为他们建造了能够浮出海面的岛屿和沙洲。
不同视角下的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属南沙群岛,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是完全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暗沙。它的主体呈丘状,被形象地称为“礁丘”。礁丘的面积为2.12平方公里,距离海面平均20 米左右,最高处距离海面17.5米。礁丘上有高的突起和低的礁坑。在礁石之间的凹坑内,堆积着钙质生物碎屑。若不考虑海水对视线的影响,从俯视的角度看曾母暗沙,能看到礁体的中部最宽,两端渐细,脊部呈北北西走向。若将视线往南延伸,在距离曾母暗沙不远处,有另外两个暗沙礁丘:八仙暗沙礁丘和立地暗沙礁丘。它们与曾母暗沙同在一个礁丘群内,但曾母暗沙是这个礁丘群的主体礁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曾母暗沙不是一块暗沙,而是一组暗沙或暗礁。
从淹没海底到出露海面,灰沙岛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
灰沙岛是珊瑚礁岛的一种,是发育在珊瑚礁坪上、高潮时也不会被淹没的生物碎屑堆积体。南海中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灰沙岛,因为这里有满足灰沙岛发育的基本条件:丰富的生物碎屑、非风口浪头的地形和足够的礁坪宽度。台风和台风浪控制着灰沙岛的位置和
规模,在波浪作用下,一些礁坪上堆积了生物碎屑,涨潮时被淹没,低潮时则出露。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为潮间带海滩(阶段A)。当生物碎屑堆积到涨潮也能露出海面时,则形成了小沙洲,刚刚形成的小沙洲体积小,形态易变,具有游动性,地表无植被,为裸沙洲(阶段B)。随着堆积的持续,裸沙洲规模增大,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有了植被的保护,沙洲地形趋于稳定,成为灌丛草被沙洲(阶段C)。风力作用和植被的捕留作用,使灌丛草被沙洲扩大增高,淡水层也加厚,根系较长的乔木植物可以生长,树林逐步形成,从而稳定了沙洲地形,此时的沙洲已经发育成为真正意义的岛屿——灰沙岛(阶段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