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9阅读
  • 10回复

[土司]【地名】广西府筑城史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2-28
泸西在西汉元鼎六年设置漏江县,唐初设陇堤县,唐南诏、大理国时期为阿庐部(弥庐部)所控;宋代建立了“拓地千里,拥兵十万”的地方彝族政权自杞国,自杞国有自己的都城,名必罗笼,但都城在抗元战争中被毁,其遗址今难以确证。元朝设置云南省后,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今泸西设广西路,统管师宗、弥勒、维摩三州。但只在今吉双乡设置总管府,还没有筑城。明代改广西路为广西府,实行土司制度,开始建土司府衙门,后迁建城子村。在元朝之前,泸西一直在彝族部落的统治之下,元初实行军事管制,后由彝族土司治理。《民国泸西县志稿》记载:“本县过去属于广西府,现在的县城就是广西府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改土官设流,知府贺勋才开始修筑土城。”如果从建府署(1390年)算起,泸西城至今已有632年,从1481年修筑城墙算起,则近540年。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2-28
一、广西府城为何选址于此
古代城市选址一般有几个原则:
首先是择中原则,即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并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政治和军事原因占首要地位。在元朝初期,朝廷为了牵制从阿庐部析出的师宗部和弥勒部,最初将广西路总管府设在今师宗彩云镇附近的槟榔洞村,结果对弥勒部难以控制,后把总管府迁到阿庐部下的吉输部(今泸西中枢镇吉双村),由彝族土司执政,保持了广西路所辖区域的总体稳定。明朝初彝族土司昂普德归附,将土司府建在钟秀山麓(今文庙位置),1390年正式建府署于正街,即今建设小学右,府署从广西府到广西直隶州、广西县、民国时期的泸西县,都是政府办公地,解放后继续为泸西县委、县政府办公地,改革开放后是法院、检察院的办公地。
其次是“度地卜食”原则,即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选择相对肥沃宽广的土地营造城市,这是古代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清一统志•云南志 》 载:“明李韶言府南有乾海,后有平壤,可开屯田。”康熙《广西府志》载:“府在滇东南隅,风气和平,无大寒暑。当盛夏,雨即清凉。春多风,冬寡雪,遇有霜雪,始有严寒,霁则燠如春。四时花不歇,谓土厚风醇然也。”
其三是“城必依山川”原则,即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康熙《广西府志》“形势”说:广西府城“诸山环峙为屏,八甸潆溪为堑。”城周围大大小小的山环绕,是广西府城的屏障,巴盘江等河流回旋,形成天然防御的壕沟。又说“郡倚九华、朝五峰,紫微东峙,阿庐西列,矣邦澄清于内,巴盘旋绕于外,带砺亦周且匝矣。” 广西府城背靠九华山,面朝五峰山(在大兴堡后),紫微山在东边,阿庐山在西边,矣邦池清澈地在城前,巴盘江远远的回旋于外,自古就是这样周围环绕着。乾隆《广西府志》序:“鹤峰耸峙,翠屏横列,远近诸山,呈青献秀,历历可观。”骑鹤山在城后耸峙,翠屏山(今文笔山)在城前横列。这是讲自然景观生态。
另外,还要考虑设险防卫,往往选择交通要冲。《清一统志•云南志 》 卷四百九十一载:“东瞰粤西,南距交趾,山谷幽阻,民夷富强。”《广西府志》载:“广西左障紫薇,右阻龟(圭)山,此郡治要害也。守平沙(今平山哨)、法吐(今向阳法土村),则九华尘静;备方摆兵矣(今三塘方摆村),则东山安枕。饬矣维(今石林矣维哨)、驻布韶(今城子村),则西南可无虞。其领辖二州(元初还没有辖维摩,即丘北),弥勒远控交趾,逼近广南、师宗与罗平。”这说的是对外防御。《广西府筑城记》又说:“滇是郡为东南陲要害。其地东邻水下沙彝,西近龟(圭)山巢冦,南连路南,北接陆凉(今陆良)。旧越州土舍,彝猡四面杂处,而沙彝犹称犷猂。”这讲的是对内遏制。
广西府筑城记录,到目前为止能找到的碑记是陈时范撰于明万历元年正月的《广西府筑城记》和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撰写的《广西府重修城垣记》,但原碑已毁,碑文见于志书。另外从明代至清代的云南志和泸西地方志书,对广西府的修建都有记载。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2-28
二、明代广西府筑城过程
1. 土知府昂氏最早建府署府署,即衙门,广西府知府等官员的办公地。康熙《广西府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颍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克云南,改路为府,以土官普德领之。”1381年,明朝廷任命昂普德担任广西府土知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者满作乱,杀死了普德。普德之子昂觉,在普德死后“总兵官委觉署掌府事,赴京告袭”。康熙《广西府志》载:“府城旧为矣邦、生纳二村,土官掌之”。“府署,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建。”所以,最早的衙门是第二任土司昂觉建的。府城所建的地方有两个村,一个叫矣邦村(今新华一带),一个是生纳村(今胜利一片)。府署就建在两村之间。
《广西府志》记载:“府署,在城正街,坐北朝南。”前有“天南保障”坊。左右是“承流”和“宣化”这两座牌坊,有两枝桅杆,两间鼓亭,两座石狮。接下来是大门,大门外左边是“旌善亭”,右边是“申明亭”。大门内是仪门,仪门内从甬道可以登上月台。中间有三间大堂,宅门内有三间川堂,进入穿堂来到内衙有三间座楼。天启《云南志》载:“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广丰库,俱在府暑内。在城驿,在府侧,洪武十八年建。”


府署这些设施有何功用?“承流”是传承清流之意,表示为官要清正廉洁。“宣化”即“宣导德化”之意,希望广布善德。旌善亭,“旌”,表扬也,粘贴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之事,从而达到教化乡民之目的。申明亭,用于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罪犯或犯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也推举德高望重之人。仪门,即礼仪之门,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甬道也称通道,甬路,指有棚顶的通道。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川堂,两个院子间供穿行的房间,也可于此设座会客。
2. 首任流官知府贺勋始筑土城
在古代,有了府署就必须建城墙。广西府城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81年)。《广西府志》载:“明成化十四年,改土设流,知府贺勋始筑土城。” 古代建城一般以城墙为重要标志,其实,在建城墙前,早就有市场和江西街的雏形了,而且土司衙门已经建好。弘治三年(1490年),贺勋“始奏创建”学宫(文庙),选址建于广西府城东北边的钟秀山脚下,是以土官衙门改建。知府贺勋选择以府署为中心,当时只是用土垒城墙,经常出现坍塌,修修补补过了九十年。
3. 戴时雍筑砖石城墙,辟四门,盖四城楼

明朝廷布政使陈时范撰写的《广西府筑城记》碑文有较为详细记载,大概过程是:隆庆五年(1571年),“知府戴时雍请易以砖石。”隆庆四年(1570年),江西的戴时雍来担任广西府知府。城内老绅士段国宾、赵廷贵等人相约向戴时雍建议修城,“且愿输助”,愿意捐助资金。戴君欣然曰:“吾责也。”于是,戴时雍两次向巡抚和巡按申请,上面批准了他的建议,改用砖石筑城墙。“岁辛未(1571年)夏,鸠工庀材(招集工匠,准备材料)。壬申(1572年)秋八月,城成。”这次重修的城墙全长724丈多,墙外面用砖砌,里面填充砂土碎石,高1丈8尺,地基宽1丈5尺。开辟四座城门、建盖四座城楼。恰在这时,“见兰谷邹公以兵部亚卿行抚事,闻戴守之缮斯城也,心赏之,复申令之,既嘉乃绩。”兰谷县人巡抚邹应龙,以兵部亚卿的身份来到广西府,听到戴太守修建这座城池,从心中赞赏,命令嘉奖。同时为四道城门命名并题写:东门曰“拱化”,西门曰“献瑞”,南门曰“清波”,北门曰“拥祥”。朝廷巡按御史许公为四城楼命名:东楼曰“澄沙”,西楼曰“望仙”,南楼曰“献翠”,北楼曰“耸盖”。这次修建,广西府城有了具体的规划布局,整个城池呈长方形,面积约1.5平方千米,整体奠定了府城格局。


天启《云南志》还记载了有“广丰仓、在府内。养济院,在府城北门内。”戴时雍这次修筑的城墙存在了七十四年。明末清初,社会动乱,公元1646年,清朝年号是顺治三年丙戍,而此时云南还有个南明政权存在,年号是隆武二年。沙定洲反叛,其手下头目李龙索侵入广西府境内抢劫杀戮,广西府城被“焚毁殆尽”。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为“大西”。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大西农民军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几十万大军,从四川进入云南侵入广西府境内,残杀一个多月,“几无幸者”;府署被烧了只剩下圣谕一坊,大门、仪门各剩下半间,还留得“广西府”三字匾额。过后“掇旧石垒砌垛口,建立城楼。然皆苟且之具,不可为保障计。”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2-28
三、清代广西府城修筑过程
1. 万裕祚重修城垣
清康熙三年(1664年),顺天府人万裕祚任广西府第45任流官知府。万裕祚撰写的《广西府重修城垣记 》说:“裕祚来守是邦,至则一片焦土,不禁伤心惨目。”再加上当年“会霪雨连绵数月,海水涨漫,淹进南隅,城垣倒塌甚多。”雨水太多,接连下了几个月,矣邦池水上涨,四处漫溢,淹没了南边,城墙倒塌了许多处。但首先是府署被烧毁,没有用办公用房。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首先添建厢楼,左右6间,厨室2间,前后花厅共16间;及土地祠、狱铺、承发房(秘书、收发室)、左右6房等处,共26间,暂时解决了办公用房。
万裕祚打算修缮城墙,向朝廷两院、司、道禀报。上级批示:“接奉部文,凡城垣倾圮,无动支钱粮之例。设地方官捐助修理,功完议叙。”凡是城墙坍毁、倒塌,没有动用支取钱币粮食的先例,只能由当地官员捐款帮助修缮整理,事情完成后核实奖励。知府万裕祚立即调集广西府所管辖的师宗州知州吴鼎震、弥勒州知州王希圣、维摩州知州叶高标,协同督捕朱濠、李廷臣,视察了整个城池,丈量倒塌的地方,估计条石、木材、灰料、铁器,每个州捐六百两银子,万裕祚捐了七百两,统一管理花销,选好日子动工。


这次重修,从康熙五年(1666年)十二月起,到康熙六年(1667年)闰四月止,共计修筑城墙、炮台、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供指挥瞭望传令、休息,放置器械物资等),周长912丈,1201个垛口,城墙加高五尺,四面完全修筑的218丈,从半腰处接上修筑的192丈。拦马(防护栏)、垛口(城墙上凹凸形短墙)、海墁(城墙顶部平面)、背城,都用新砖新石。重新修建四座城楼,每座城楼上修建左右栅栏,城角创设12座空心敌楼,高出城墙一丈多,均为三层亭阁飞檐式楼房。东门称东碉楼,西门称西碉楼。
这次修城,城墙比原来多出188丈。而且不劳烦民众的财力,不动用国库里的钱财。知府万裕祚在碑记中写道:“虽说无形的牢固要强于险峻的山河,保障宏大广阔的版图,不仅仅依靠城墙的高峻,但勤于经营,防患未然,巩固边疆,对于王公设置险阻的意义,未必没有一点补益。经历陈王献、吏目张继茂、刘显庸、陈在铭,从始至终监督劳作,依照惯例一并记载。”
2. 康熙时期对广西府城的修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满洲正白旗人高起龙任广西府第46任知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奉旨兴修城墙。知府高起龙捐出个人俸银,对城墙及其他设备修补完固。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黑耳嶆、南盘江一带壮族造反,郡内士绅请求支援,知府高起龙上报请示军队搬迁来镇守此地(原来驻扎在罗平)。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调广罗协(汉族组成的绿营兵)驻扎广西府,镇守威慑。广罗协镇署建于钟秀山麓(今县委大院)。内衙川堂、大堂、仪门、大门、东西书房俱极整齐。大门外石狮双峙,棨戟(qǐjǐ官吏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高标。照壁之上,东西两辕外,东为义学,西为射圃(习射之场)。以此同时建立守备署(在中医院旧址),有坐房三间,川堂三间,大堂三间,东面三间是花厅,西面三间是客厅,东西两面的房间都在仪门以内,大门外是较射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月初一,地震日久,城垣、城楼倒塌。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迟炘捐资对府署进行修补。


广西府土地和广南连接,过去校士馆(考棚)没有建立,考试要到曲靖、澄江或省城。广西府、弥勒州、师宗州三所学宫的士子共同捐钱建造。从康熙丙戌年(公元1706年)三月动工,八月落成(在今建设街县公安局原址)。考棚有三间座堂,用左右四间内书房翼护;三间川堂,用左右六间外书房翼护;三间大堂,用左右两边六间班房翼护;三间卷棚,东西两边各有七间考场,共有四百二十个席位;三间仪门,三间大门,门里面东边是三间马房、西边是宾馆,前后各有三排;大门外两枝棨戟;鼓厅在东面、号房在西面,一座照壁;东西两边各有一间辕门;三间内厨,位于内书房的东边;三间外厨,位于外书房的东边。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经历张棨重建经历署,在府衙左,座堂、内室共十余间,一草亭三间。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奉天府人周采任广西府第56任知府。周采捐银重修东、西、南三座城楼;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周采重新修建四周城墙三百多丈,再次修缮东、西、南三座城门上的城楼。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2-28
3. 雍正至清末对城池的修筑
雍正年间,云南置迤东、迤西、迤南三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广西府奉旨开设京局,代京铸币。迤东道建道署于广西府北城内(道署裁撤后改为钟秀书院,民国时为泸西中学,后为省立泸西师范,今泸西一中)。道署建盖规模“大堂五间,进内二堂五间,东西厢房翼之;侧门一座,耳房四间;又进正堂五间,两翼厢房十间,东花厅一座,书房居其后,厨房一所,西书房三间,厢房翼之;后围裙房六间。大堂下左右书吏房八间;皂役房六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右进厩房一所。外鼓亭二间,棨戟二枝,照壁一座,辕门外官厅三间。”规模宏敞,较府尤备。
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批准广西府设置造币局,俗称钱局(位置在今中枢卫生院一带)。知府周采请求发放国库里的钱财重新修建,增高了垛口,以保铸币安全。朝廷还批准对府署“奉文修理,六房规制一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就用府城作为州城。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州官懋弼捐钱重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知州福庥把铸币剩下库存的旧铜变卖后重新修缮。咸丰五年(1855年),知州彭克偁率领百姓捐资重修。同治年间,被朝廷诰封“建威将军”的张保和在城内西建宅“军门第”,占地15亩。军门第中建有五凤楼、大小花厅、船台、戏台等亭台楼阁130多间,大小庭院20多个。时谓广西府城第一家。
光绪元年(1875年),知州朱一泉、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黎从本先后倡议捐资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知州刘云章把钱局变卖后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州刘均率领百姓捐钱重修。

清代还有很多建设,如粮仓储备,在《广西府志》上记载有广丰仓十二所,在府衙的左右两边;钱局仓四所,在道署府衙的右边。明清两代,宗教兴盛,城内外修建了众多寺、庙、庵、阁、祠,成为府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2-28
四、民国时期对城池的修筑
民国七年(1918年),绵绵细雨下了很长时间,城墙七处倒塌。盗贼土匪乘机任意横行,将要率领党羽前来攻城,士人陈其礼捐资两千元重修。抗战时期,张冲捐资在省立泸西师范学校(今泸西一中内)建县立图书馆,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图书馆建成后,家乡父老为张冲热心桑梓建设教育事业而感动,遂取名为“云鹏图书馆”。
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发展,至清末民初,城墙内形成22条街道、14个巷道,城墙外也发展到19条街道。街道基本为6米宽,巷道宽窄不一。每条街巷都有名称。许多街巷名称至今仍然使用,如:江西街(解放后改为建设街)、十字街、米市街、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门街、钟秀街、卖鸡街、半边街、官井街、骑鹤街、二门街、火神庙街、大巷口、杨家巷、玉波巷、卖锅巷、仁和巷等。明清至民国年间,城区的公房主要有衙署、考棚、学校、图书馆、粮仓以及寺、庙、庵、观、宫、殿等。在明清时期宗教盛行,历代官府重视庙宇建造,在公房中庙宇占的比例较大,传说中的“三庵六阁七寺八庙”大部分在城区(三庵:静室庵、白依庵、三教庵;六阁:玉皇阁、斗母阁、魁星阁、文昌阁、春风阁、小魁阁;七寺:观音寺、地藏寺、大阁寺、西寺、盘龙寺、东寺、八蜡寺;八庙:文庙、武庙、山川庙、土地庙、城隍庙、东岳庙、火神庙、财神庙)。这些官署、庙宇建筑风格多属殿堂式建筑。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2-28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
1949年2月5日,泸西解放,县解放委员会接管泸西县城。首先把县衙、学校、图书馆、粮仓以及庙宇等公产房纳入政府管理,并把部分寺庙、祠堂修建成学校、粮仓等。对城区街道陆续进行修理改造。
1952年改修卖糖街、米市街、卖锅巷。因市政建设需要,县人民政府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旧城墙,从1953年开始分段拆除。
1954年在旧衙署内新建二层砖木结构的人委会办公楼一幢。
1956年在今县委会新建二层砖木结构的县委办公楼一幢。其它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和住房,基本沿用过去的老式房子略加修理使用。1960年城北仍有部分残存的城墙。
1965年对旧城区的主要街道建设街进行翻修,改石板路面为三合混凝土路面。
1973年后扩建新城,城区残存的旧城墙全部拆除。
1974年以后对城区的市政建设作了全面规划,开辟新街道,扩大城区范围。
1975年沿着老城区北面的九华山脚拓建新大街,因街道沿九华山脚修筑,故名九华路。
1981年又新建由九华路起至环北路新街道,因县人民政府驻此路,故名人民路。改革开放后,城市扩张加快,以阿庐大街和泸源大街为骨干的新街道带动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面积及其街道数倍增加。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2-28
六、结语
随着城市的扩大,过去的广西府城变成了“老城”,而且变得越来越小,所承载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功能亦在缩小;但无论城市扩展到何种地步,老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新城无法替代的。广西府城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化标本,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活态老城;古城墙虽已消失,但形消势在,一座老城,分隔古今,向内俯瞰历史深处,向外眺望现代繁华;古城是静态的,静默无声,却蕴含千言万语;古城是动态的,是沉淀的历史,是“烟火气”的现在。泸西老城,既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也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它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家园;是精神传承,也是一代代人的生命记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总书记说:“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敬畏它并保护它,认识它并读懂它,亲近它并融入它,我们才能让文脉源远流长,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七、余语
在泸西民间广为流传“旧城”和“半个城”的传说。传说今旧城在明朝广西府的府址早先选址于此,砖瓦都运开了,可是把土一称,轻于泸西县城,认为在此筑城,地基不稳。于是搬走了,留下了“旧城”的地名。“半个城”是说广西府城开始建城于今骑鹤山后面,刚建了一半城,又发现地基没有山前的稳固,于是又把城搬迁到今天的位置。留下“半个城”地名。对这两个传说,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与泸西城搬迁的相关记载。史料记载,在今旧城附近确实建过城,但不是府城,是督捕抚城,建在泸西城之后。《广西府志》记载:“督捕抚近圭山地方,万历七年(1579年),知府杜从易议建。九年,知府蔡应科落成。先是本府通判已奉裁革,因圭山界连路南、陆凉、罗平、师(宗)、弥(勒)五州,盗贼盘据其地,每奉文擒治,则互相推诿。乃复请设本府抚捕通判一员,驻扎圭山,以弹压四州,亦弭盗之界也。建厅治曰‘督捕府’。兵燹后,人民凋散,治亦随废。”“旧城”之名当与此有关。至于“半个城”的传说,确实找不到任何史料记载,但民间又广为流传,而且成为地名。“口传史也可史”,从泸西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元朝广西路总管府最早设在师宗槟榔寨(今彩云镇附近),后搬迁到泸西吉双乡,在搬迁选址时,是否最先选择在“半个城”?二是明代土司府初建是否曾在此选址?但以上两种猜测均找不到任何遗址痕迹,只能待史料发现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2-28
广西府的“广”名字来源是?和广南县的“广”同源么?
相呴,相濡,相忘。

北安市、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2-28
回 夜橒 的帖子
夜橒:广西府的“广”名字来源是?和广南县的“广”同源么? (2024-02-28 10:40) 

同源。

广南,宋朝为特磨道(羁縻州级),隶属于广南西路。元初平定云南,广南西路的西部归附,编入云南。随及大部编回广西,但特磨道留在云南。后土司造反,平定后原属宋广南西路,于是以简单粗暴的命名法,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明代改为广南府。

广西也是,原为大理国,实自立为自杞国,和罗殿国(罗甸国、于矢部)与宋朝关系密切,受到宋朝的羁縻册封(谭氏把自杞划在广南西路境内)。元军灭2国,在自杞国设立广西路、在罗殿国设立普安路。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2-28
有没有类似的关于广南府的资料?这两个总是像一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