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秦朝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昔有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
“九州”一词源出《尚书·禹贡》。据已故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之《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考订,《禹贡》“盖周穆王从游史官就所见闻,寄其大一统理想之作也”,“九州”即是《禹贡》作者对上古行政区划的设想。今渝东北地区在西周为巴国、夔国(西周末年立国,为楚附庸)、庸国(其立国约在商代)地。迄至春秋,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秋,以夔不祀祝融、鬻熊故,楚灭夔国(《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夔,楚熊渠之孙,熊挚之后。夔在巫山之阳,归乡是也。”)以为邑。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联秦、巴灭庸,今渝东北地区遂分属巴、楚。战国时,楚已夺取巴国东部地盘至枳(今涪陵区),以所据枳以东长江河谷盐泉区置巫郡,以江南之盐泉及行盐地区置黔中郡。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于其地置巴郡,朐忍县应置于此时。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秦拔楚之巫、黔中,合置为黔中郡,巫县、鱼复县即置于此时。据《史记·楚世家》载,仅一年,“楚襄王收东地兵,得十余万而取秦所拔江旁十五邑以为郡,拒秦”,此后不久复为秦有。秦代境内朐忍县属巴郡,鱼复、巫县隶黔中郡。
朐忍县——西周庸国地,战国秦设县,治今云阳县旧县坪,今万州区、开县、梁平县、云阳县皆为其地。关于县名由来、含义:所谓朐者,齐语海水之意,亦即谓煎盐之水;忍者,腾突而不外著之意,是谓溪中盐泉潜涌之状。一说以其地土湿,多朐忍虫得名。
鱼复县——西周为庸国鱼邑,战国秦置县,治今奉节县城郊之鱼复浦。关于县名由来、含义:鱼复,故鱼国也。因重盐工,免其徭戍(按:秦汉谓免徭役为复),专事盐役,故名。一说以县治鱼复浦(相传洞庭鳇鱼至此而复归)得名。
巫 县——夏、商为巫臷民之国。西周,初属庸国地,约在周夷王后为夔国地。春秋中期后属楚。战国初,楚于此地设巫郡(以巫山为名)。战国秦改郡为县,拟治今巫山县大昌镇。
西 汉
今渝东北地区境内共有4县,其中仅巫县属荆州南郡,其余3县皆为巴郡(属益州,领11县,治江州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属县。
朐忍县——仍置,治地未变。
鱼复县——为江关都尉(东汉省尉而关如故,关城在长江南岸,与白帝城相对)治,治地仍旧
临江县——王莽曾改名监江县(东汉复名临江县),拟治今忠县东。关于县名由来:“临江”即“盐江”,因巴国盐泉惟此县监、涂两溪盐泉去江岸近而旺盛,巴人发现甚早,兼以两溪汇长江处水旺面阔,利亚于巫溪盐泉,故早得“盐江”之称(古“盐”、“临”、“监”三字常通用)。一说以临江山为名;一说以治城临江为名。
巫 县——仍置,治地未变。
东 汉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遣将伐蜀。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灭公孙述,今渝东北地区遂悉入东汉版图。东汉地方建置多承西汉旧制,今渝东北地区当时有7县,其中仅临江县属益州巴郡,其余6县皆为固陵郡之属县。
固陵郡——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相继割据益州。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璋三分巴郡,于江州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至临江县(治今忠县东)置永宁郡,治江州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朐忍县(治今云阳县旧县坪)至鱼复县(今奉节县)置固陵郡,治鱼复县(今奉节县);以垫江县(治今合川市合阳镇)以上各县为巴郡,治安汉县(治今南充市北4公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因在巴郡之东,故名),原巴郡为巴西郡。刘备入主益州后降巴东郡为江关都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及宜都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改为宜都郡,治今湖北省宜昌市)之巫、北井复为固陵郡,属益州。初治鱼复县西之故陵(今云阳县东故陵沱),故名固陵郡。汉末徙治今奉节县白帝城,领6县,治鱼复县。
鱼复县——东汉末徙治今奉节县白帝城。
朐忍县——仍置,治地未变。
羊渠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曰:“土人相传:今长滩盐井为羊龙于此舐地不去,启人作井,故曰羊渠。”拟治今万州区长滩井,一说在今万州区龙驹坝。
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置,以汉土丰盛为名,治今开县汉丰镇南郊村。
巫 县——仍置,治地未变。
北井县——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置,以县北有盐井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北井废县在大昌县东南二十五里”。疑有误。拟治今巫溪县城厢镇。
三 国
今渝东北地区共有7县,其中临江县属蜀汉之巴郡,巫、北井二县属孙吴之建平郡,其余4县属蜀汉之巴东郡。
巴东郡——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复改固陵郡为巴东郡。领4县,治永安县。
永安县——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改鱼复县为永安县,治地仍旧。
汉丰县——仍置,治地未变。
羊渠县——仍置,治地未变。
朐忍县——仍置,治地未变。
建平郡——孙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宜都郡西部之巫、北井、信陵、兴山、秭归、沙渠6县置建平郡(平者,宁也,建郡以宁其地,故曰建平),治巫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北井、巫县为晋所有后隶晋之巴东郡,吴建平郡因此徙治秭归县。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以巫、北井、泰昌、建始4县置建平都尉。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改建平都尉为建平郡,治巫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后省吴建平郡,其领县并入晋之建平郡。境内领2县,郡治巫县。
巫 县——初属荆州宜都郡(治今湖北省宜昌市),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改属益州固陵郡。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征吴失败后为吴所有,复属荆州宜都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置建平郡,以巫县为郡治,治地仍旧。
北井县——初属荆州宜都郡,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改属益州固陵郡;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还隶宜都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属建平郡,治地仍旧。
西 晋
今渝东北地区共有8县,其中临江县属梁州巴郡,巫、泰昌、北井3县属荆州建平郡,其余4县悉隶巴东郡。
巴东郡——初属梁州,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改属益州。晋平吴后领4县(鱼复、汉丰、朐忍、南浦),郡治鱼复县。
鱼复县——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改永安县为鱼复县,治地仍旧。
汉丰县——晋初省,后复置,治地仍旧。
朐忍县——仍置,治地未变。
南浦县——晋初置,主夷。晋武陵太守杨宗住南浦以诱恤武陵“蛮夷”,得三县初附民。平吴后晋武陵太守移就吴武陵郡治,南浦县还属巴东郡。南浦县辖万州区江南、石柱和湖北利川、宣恩、咸丰等县地。因县治地处古陂湖之南岸而得名,拟治今湖北省利川市南坪镇。
羊渠县——晋平吴后省入南浦县。
建平郡——领8县,其中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沙渠5县在湖北省内。治巫县。
巫 县——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自巴东郡改隶建平,徙治今巫山县巫峡镇。
北井县——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自巴东郡改隶建平,治地仍旧。
泰昌县——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析北井县置,治今巫山县水口场。
东 晋
今渝东北地区共有9县,其中临江县属梁州巴郡,巫、北井、泰昌、南陵4县属建平郡,其余4县皆为巴东郡之属县。
巴东郡——属荆州,领4县,治鱼复县。
鱼复县——仍置,治地未变。
朐忍县——仍置,治地未变。
汉丰县——仍置,治地未变。
南浦县——东晋永嘉后侨县,拟治今万州区长滩井。《水经注·江水》:“……南浦侨县西溪峡侧,有盐井三口。”一说在今万州区龙驹坝,旧志称“其地祠庙极多,且有城隍庙”。
建平郡——仍置,治地未变,境内领4县。
巫 县——仍置,治地未变。
北井县——仍置,治地未变。
泰昌县——仍置,治地未变。
南陵县——东晋置。县以山名,治今巫山县南陵乡南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