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老南平以下用延平称呼)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尘埃落定,毋庸置疑这一事件拉开了延平衰落的序曲。老延平的发展得益于建国后的铁路枢纽地位 和小三线建设带来的国有企业。50年代鹰厦铁路和外福铁路在南平交汇,南平成了福建全省唯一的铁路枢纽,过去在航空和高速公路不存在的时代铁路是最便捷的交通线。常有一条铁路拉来一座城的说法。建国后福建成了对台一线。现在的厦漳泉一带都是一线战区,属于可能被摧毁的地区。国家对这一地区长达30年完全不投资且控制建设规模。而南平三明因居内陆有幸成了福建小三线基地由此带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波工业化。工业化成就了南平七八十年代的百强县的辉煌。当时闽北行署所在地建阳完全是内陆农业小县财政极度紧张,才有行署89年又回迁南平一事。
可惜这一红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吃完(彼时全国的老工业基地都开始陷入困境)改革开发呼应的是海洋经济 对台关系的缓和尤其是2008年GMD重新上台两岸关系进入相对良性的互动,福建发展的前沿必然是福蒲泉厦漳一线(放眼全球 一国发达地区通常都是沿海地区)。省内三明南平作为小三线的老工业基地,其兴有一定的“外在偶然”因素 其衰也是必然的,不以个人感情意志转移。看看原先最落后的宁德地区因为临海 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迅速超过南平三明其实也是必然的。而铁路枢纽的地位因为福建沿海铁路的建成 被大大弱化了。南平从福建的铁路枢纽变成目前唯一不通动车的大市可见一斑。
新世纪以来各地政府皆以土地财政为重 大吃土地红利。延平山高地狭 几无可开发之地,老国企业也无大起色,历史上延平府的腹地又被新兴的三明所分,在整个闽北地区偏居一隅。在历史大潮中无法担当行政中心之角色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