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魁:联省自治?郡县制?(3)发布时间:2013-09-11 15:47 作者:质研斋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661次
郡县治VS联邦制
在中央集权制与地方自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确属不易,“几千年的皇帝打倒了,政治变了新花样,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先求国家之统一。要求统一,便要中央集权。但中央威信如何能建立,这就成为辛亥以来政治上一个大问题。我们若拿不出一个为全国人民共尊共
信的东西来,这工作自会感觉到困难。而且建立中央,同时又须顾及地方,这不是更困难了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与失》)。
近年来,超大规模国家治理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领域,颇多著作、文章问世,海外首推《行为联邦制》,国内首推《公天下》,其中尤以吴稼祥先生的超大规模国家治理,有历史纵深、有系统、有创建。确实,这是一个新视野。问题在于,我们如果总是趴在中国地图上,总是俯视着偌大的版图去想方设法治理,就只能看见分而治之的“多中心”、“双主体”、“行为联邦制”等等设想。超大规模国家现象,并非过去没有人注意;联邦制设想,亦早已有之。一百二十年前的岭南青年学者康有为,多次赴京,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深知大国治理不易,强烈主张学习西方的联邦制,但不能以行省联邦,而是郡县自治。
一百多年以来,联邦制、联省自治、分而治之的呼声一次次响起。或许,我们应该听一听哲学家的劝告,“通往新发现的唯一且真实的旅程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是拥有一双新的眼睛。”(【法】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假如,我们将习惯于俯视地图的眼睛,换成看横切面的眼睛,去观察“中央集权制-行省制-郡县制”的金字塔,会不会另辟蹊径,“通往新发现”呢?
假如,我们汲取大清国和沙皇俄国“中央王朝,国家是唯一试错主体”的历史教训(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2011),把试错主体下移到繁若星辰的县治,搞一个升级版的“郡县治则天下治”,会不会另辟蹊径,“通往新发现”呢?
“郡县治”解决方案:经济智慧 + 政治智慧 + 县治的“行政民主化”
当今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矛盾重重,利益纠葛,弊端纵生。经济改革空前巨大奇迹般成功,政治改革如何转型?切时弊者众,建言者少,献策者寡,实践者无。包括国内外一些杰出的献策者,可以在理论上引经典据、广谈博论地提出超大规模国家“双主体”、“多中心治理”,提出大国的“行为联邦制”,却无从实践也无法验证。这是当今社会一道相当尴尬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提出过雄心勃勃的基层政治改革计划,从村民自治开始,向县级选举自治过渡。其实质也是主张“郡县治”。
今天,当我们重提“郡县治”,主张“郡县治则天下治”,主张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错主体由国政下移县政,怎么才可以不重蹈历史覆辙?怎样去实现“司马迁理想”呢?唯一选择,是我们的智慧必须超越古人!
这本书的上卷将“三来一补”做为改革元年的“第一块石头”,实际上也是当年广东的首席执政官以顺德县为试点,既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也开创了县域经济的新时代,进而推广到全国,是“郡县治”的经济智慧。
这本书的下卷将“小政府 大社会 好市场”做为改革35年后的“第一块石头”,实际上也是今天广东的主政者以省直管县——顺德区为试点,探路地方政府政改经验。是不是能够开辟县政的新时代,尚在进行中,不好先下结论,但作者认为完全可以说是“郡县治”的政治智慧。原因很简单,在其背后还有一套鲜为人知的《行政吸纳政治》理论,为社会转型期的“郡县治”开启了一盏县治“行政民主化”绿灯,或曰县政改革的“非政治化途径”。这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管理创新。有1975香港为证;有2010顺德为例。
有了“郡县治”的经济智慧,有了“郡县治”的政治智慧,两者叠加,足以超越古人,“司马迁理想”——郡县治则天下治或许在社会大转型期得以实现!
来源: 共识网 | 来源日期:2013-09-11 | 责任编辑:孟尧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2013/0910/91737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