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275阅读
  • 23回复

[设计更名]淮安市淮阴区应否改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02
淮安市淮阴区(原淮阴县)驻地王营镇及95%的土地人口均在淮北,只有约今张福河东南很小一块地方原属淮南,但却要叫淮阴区,是否应改名?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09-04-03 09:5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9-02
秦汉淮阴县包含今淮安市清浦、清河、楚州三区全部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一小部,洪泽县大部及附近宝应等县一部。县城约在今淮安市清浦区韩信城。
唐宋淮阴县包含今淮安市清浦、清河两区及淮阴区、楚州区一部,洪泽县大部。县城在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
现淮安市淮阴区原名清河县。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元至元十五年为县,在淮北。元泰定中,泗口清河县城镇被冲毁以后,清河县徙治淮河以南的淮阴故城,“始得淮阴故城,而县境及淮水南。”乾隆二十五年,清河县城再遭水患,江苏巡抚陈宏谋奏割山阳重镇、河道总督驻地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
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江苏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当时县城清江浦及县境一半在淮南,属汉唐淮阴县地,叫淮阴县还说得过去,而现在淮阴区驻地王营镇及95%的土地人口均在淮北,还可再用淮阴之名吗?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9-02
现在混乱
长途车写“南京——淮安(原淮阴)”
建议改成王营区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9-02
同意改!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9-03
将淮阴市改为淮安市并不错,但应该将淮安市政府设在楚州,清河区与清江浦区应合并为淮阴县,王营仍保留县的建制,但要另择县名(如山阳县)。且淮阴原来的企业、学校、车站等可一律保留原来的名称。这样就不会混乱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9-03
民国就是避免与陕西山阳县才改名淮安县。

宋济州济阳郡可在济水以南;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9-03
3淮一体计划不变,建议建立淮安新城,在原淮阴和淮安之间,下辖王营区、清河区、清浦区和楚州区,王营区和楚州区应该减少所带乡镇数量,将乡镇划归周围县管辖,或者重新设立新县!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木生长靠太阳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9-03
以下是引用假平凹在2003-9-3 11:44:10的发言:
将淮阴市改为淮安市并不错,但应该将淮安市政府设在楚州,清河区与清江浦区应合并为淮阴县,王营仍保留县的建制,但要另择县名(如山阳县)。且淮阴原来的企业、学校、车站等可一律保留原来的名称。这样就不会混乱了。



不知道假兄到底在说啥,原县级的淮安市升格为地级市不是没有可能,但原地级的淮阴市作了十多个县五十多年的老大了,再降为县我想这可能是万万不可能的吧!
而且,依原淮阴市的实力,也不可能为一个县城的水平吧。


[em01]
既要反对五毛,更要反对美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9-30
淮阴区更名王家营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9-30
王营区好了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4-02
到底现楚州区和淮阴区(就是以前的淮安市和淮阴市辖区),谁长期是元明清“淮安府”的府治所在地?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4-02
是山阳县吧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4-02
三淮地区最早的行政中心在今淮阴区的码头镇,现淮阴区唯一的真正的淮阴地区(淮河以南)
后来在今楚州区淮城镇,再后来在今清浦区,现在在今清河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4-02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是
清一朝,虽然山阳县的淮城是淮安府驻地
但管辖淮安、扬州二府的淮扬道以及统领整个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军务的江北提督驻清江浦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4-02
如更名
淮安市淮阴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州区最好
同时强调淮阴一名为淮安的古称和别称
淮安就是淮阴
淮阴就是淮安
淮安是现代的淮阴
淮阴是古代的淮安
00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4-03
引用第9楼李清于2003-09-30 10:55发表的  :
王营区好了

泗水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4-03
淮阴和淮安都是古代山阳县(今楚州区)的称谓,只不过后来清河县与河北省清河重名,清河县改名淮阴县罢了。  

清江浦本为山阳县地,后被作为清河县城(好象是因为清河县城被战争所毁)。淮阴是山阳县(淮安府所在)的别称。明清时淮安府城的驿站就叫淮阴驿,淮安城内还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指代山阳县,这一习惯性的别称直到民国才发生变化。  

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驻淮城的淮安府裁撤,设淮扬道驻清江。清江遂取代淮城成为淮安地区的政治中心。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由于和陕西山阳重名,山阳县改称淮安县;和河北省清河重名,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就这样,淮安由府名变为县名,而淮阴则由山阳县的别称变成地区(地级市)名,淮阴淮安的政治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换。  
  
然淮阴地名之谬种至此埋下。当时的清河县县城在清江,县境有近一半在淮南,这一半淮南地和汉唐时淮阴县大致吻合,清河改名淮阴尚有说法。83年后,清江市从淮阴县析出,并更名为淮阴市,为省直辖,下有清河、清浦2区。而失去清江的淮阴县所属之地95%都在淮河以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淮阳县”。肇始于此的地名谬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淮阴区”,更可笑的是本在淮南的今日淮安市清河区名竟得名于淮北的县名!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4-03
清河、清浦合并为“淮阴区,淮阴区改为“淮阳区”
说务实有用的话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4-03
两淮简史

东夷/文

  两淮乃淮阴与淮安的共称,两地同处淮河下游,语言相近、民风相通,历史上曾多次合并又分置,笔者试图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以二十四史为主)对两淮的历史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明,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一下两淮的历史。

  两淮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

  公元前201年刘邦设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封地在淮阴县境东南,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国除。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阴县又析置射阳县,是为淮安建县之始。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阴县为嘉信县,改射阳县为临淮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旧县名。

  三国时曹魏置盱眙为临淮郡治,并移广陵郡治于淮阴(今淮阴县码头镇),废射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后又废)。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41年)广陵郡还治今扬州,分置山阳郡,并设山阳县,郡治山阳城。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又侨立兖州,治淮阴,齐又更名为北兖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东魏改北兖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阴郡,州、郡皆治怀恩县(又淮恩县,后周改为寿张县),淮州领盱眙、山阳、淮阴、阳平四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淮州为楚州,改淮阴郡为淮阴县,改山阳郡为山阳县,州治淮阴县。开皇十二年楚州移治山阳县。大业初年(公元605-610年)废楚州改属江都郡,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不久又划出,以后如此并划数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东楚州,州治山阳县,辖山阳、安宜、盐城三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东楚州复改名为楚州,增辖盱眙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分山阳县复置淮阴县。天宝元年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再称楚州。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杨溥改楚州为顺化军,不久恢复旧称。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1年),废淮阴县为镇,六年复为淮阴县。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县,并升为淮安军。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清河军,仅辖清河县一县(泗州之清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安东州降元,以南宋山阳县之马罗军寨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疏浚沙河,由淮安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起名清江浦。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移清河县治清江浦,后清江浦又为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地。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江苏全省划为五道,淮阴县为淮扬道治驻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淮扬道废。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年)淮阴县为淮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阴县属淮阴专区(驻沭阳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建国后1951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于此。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58年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市与淮阴县。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自此三淮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4-04
淮阴改淮安主要还不是和周总理有关,去年寒假回家的火车上在北京上了一个淮安和他聊过!
他说以前淮安叫淮阴时,各自领导一去开会,结果待遇反过来了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11-30
引用第10楼京崎于2009-04-02 22:51发表的  :
到底现楚州区和淮阴区(就是以前的淮安市和淮阴市辖区),谁长期是元明清“淮安府”的府治所在地?

当然是楚州了
楚州即原来的县级淮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原来的淮阴市,淮阴县,什么都不是。

你想想不在楚州,原来的县级淮安市怎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啊。

不要被淮阴人改名混淆。
淮阴名字貌似有历史,但是连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不是。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11-30
淮安府附郭山阳县,后改淮安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6-21
因为有码头赵集等镇的存在,淮阴区的存在合情合理
. 轉角遇到愛..日子像旋轉木馬...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6-21
淮阴市不驻淮阴区,黄山市也不驻黄山区。
幸好白银市还驻白银区,荆州市有一半算是驻在荆州区。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