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z
:论点不是问题,只要有证据,自圆其说就行,最起码阅读一些资料,说话有所依据。
他说的可不是“相对”稳定,而且我在0楼引用的红字是他的原话,很明显至说的是某些具体的县,县域稳定,甚至县城稳定。他该找证据与我讨论。而不是抵赖
《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山东全省当时分10府、2直隶州、8州、96县,州县总数106个,至于现在的具体数多少,我没有兴趣查,因为我不知道有些“区”之类的该算不该算。
下面是在明清以前就已经建制且主体范围、名称、县治等要素现在依然基本稳定的县,应该超过今县的半数:
成武(秦)、单县(秦)、东明(汉)、新泰(西晋)
金乡(北魏)、兖州(436)、临邑(455)、乐陵(556)、阳信(556)、冠县(586)、
寿光(586)郓城(598)、诸城(598)、阳谷(596)、泗水(596)、曲阜(596)、
文登(568)临淄(596)、滕县(596)、临朐(619)、高密(623)、费县(621)、
武城(623)、
长清(594)莘县(隋)、平阴(606)、牟平(665)、蓬莱(707)、黄县(712)、
高唐(705)莱芜(704)、邹县(北齐)、博兴(669)、郯城(唐)、夏津(742)、
鱼台(762)、昌邑(962)、安丘(971)昌乐(北宋)、汶上(1208)、蒙阴(1313)、济阳(1129)、定陶(1371)、平度(1389)、曹县(1373)、临清(1369)
肥城(1275)、招远(1131)、栖霞(1131)、嘉祥(1147)、沾化(1195)、茌平(1130)、商河(北宋)、宁津(1128)、宁阳(1189)、日照(1184)
以上的县当中,括号所注的建置年份以与现在吻合程度最接近的年为主,如定陶在山东属于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秦代就置县,其后废徙比较频繁,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治迁今址后才正式稳定下来,故以此年限为准。
另外两个至今仍在的秦县鄄城和汉县巨野由于实际变化较大,故没有列入。
正式建制于436年的兖州县实际在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叫瑕丘或滋阳县,但一直是兖州或兖州府治,且基本稳定,直到民国废府存县才正式改名兖州县。所以也列人。基于同样的理由还有自秦代就开始建单父县、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才改今名的单县。
如诸城在几十年前部分地区被划入今五莲县,但主体部分以及县名和县治都稳定,所以也列入。
而如即墨、莱阳、沂水、莒县等县虽然建制时间比较久,名称和县治也长期稳定,但县域后来被一分为二甚至三,实际变化较大,所以排除。
另外,如黄县、日照等发生较大变化的时间还较短,实际也属于比较稳定之列。
如果按照绝对化的标准,山东的大多数县在近一个世纪里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变动。特别是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时期,这种时间很短或范围不大的变动也应该不影响其基本的稳定性。
而山东还属于近代史上县制实际变化比较大的省,如果不信,我还可以整理出湖北的县建制资料来佐证。
赵老师,我本非做学问同时也无意学问的闲散之人,虽然知识有限、见解不深,但绝对不是一个为了观点而编造事实的哗众取宠之徒。我所引用的资料由于个人遇事不喜欢穷其究竟,也只能保证其大致上的准确性。如果象你那样严谨苛刻的治学态度,肯定会被挑出很多缪误。
另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阅历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区别。但这并不影响互相讨论。而这也是本论坛、我迄今为止唯一正式注册并经常发帖的论坛宗旨。你说是吗?
另外,补充一点,我的《略论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的原因》中心思想和观点体现在后段。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2-12-02 11: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