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z
:听说你是湖北人,发一张西汉湖北图,你对照一下,县级政区是否“大体”?
蕲春县,汉高祖六年建县,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
----建县东汉建武二十三年撤县建侯国,三世之后国除复县
。----改县为国、复县汉献帝建康十三年,蕲春属吴国扬州之蕲春郡(蕲春、邾县、寻阳)。
西晋永兴时期,浔阳治徙江南,
其江北地(即今黄梅县、武穴市东部)并入蕲春,蕲春隶属豫州之西阳国
。----扩土公元378年(东晋太元三年),孝武帝司马曜因避其母阿春讳,
改蕲春县为蕲阳县,隶属南豫州南新蔡郡。蕲阳沿用至南齐,共108年。
----更名公元448年(南北朝文帝元嘉二十五年),
析蕲阳县西部希河之西置希水县,蕲河西至希河东置蕲水县,蕲阳县仍属南新蔡郡。后重归豫州。南北朝朝代,政局极乱,蕲春县归隶变化频繁。
---析置公元486年(南齐武帝永明四年),
改蕲阳县为齐昌县,沿用至隋初,共112年,故后人或称蕲春为齐昌。置齐昌郡,辖阳塘、保城、齐昌、永兴四县,上隶豫州。北周占领淮南江北时,改南梁武帝时改蕲州为罗州,又复改为蕲州,齐昌郡、齐昌县均属蕲州。
----地盘重整,升郡、更名、迁治、另外还有侨县(有名无实的县)隋统一中国后,撤原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置蕲州总管府,辖齐昌、蕲水等县。
---地盘重整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
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复“蕲春”县名。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五县。
----州县同城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仍领5县。同年,并蕲水于蕲春,同时在蕲东部置永宁县。
----析置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复“蕲州”名,上来准南道。
宋代,曾在府、州之置“路”,蕲州属准南路,仍治蕲春,领4县。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准南路分为东、西南路,蕲州隶属准南西路,领县增加了罗田,为5县,因地界金国,蕲州建为防御州。
----析置(宋代有划出蕲春监(铁钱))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宋。
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置准西宣抚司于蕲州路。
----南宋末年到元代有频繁迁治(罗州城->江心->蕲州城)公元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蕲州路”为“蕲州总管府”,置录事司。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直隶湖广行省,逾六年,复隶准西道。
元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天完”和“三又”政权所据。
----建都公元1364年,朱元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公元1367年(明太祖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
----裁县公元1445年(明英宗正统十年),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
清初,蕲州领县如归末,属黄州府,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
166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蕲州不再领县,仍属黄州府,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
----更名、疆域调整(蕲春、蕲水二县调整地盘,并将蕲水更名为浠水)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后于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至建国前,蕲春一直属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
----非正式析置或者说割据(蕲南县(白)和蕲北县(赤))公元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隶湖北黄冈行政区,或隶黄冈专区、黄冈地区。
--合并、迁治公元1996年5月,黄冈区改建“黄冈市”,蕲春县隶属之。
与境由相关的、历史非常悠久的“县”,名字、疆域、治所,全都变过。没有变化的仅仅是“蕲”“春”“县”三个字而已。
县名从蕲春,到蕲阳,再到齐昌,...
大的时候包括黄冈地区绝大部分,小的时候完全没有。
治所,迁了n次了。
境由的大体,其实说的是,“县”这个字,在汉字简化之前,大体没变过。
任何一块地方的建制沿革,都能写出一篇文章。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2-12-01 19: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