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崇明,从小在启东长大,对这件事情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
崇明和启东、海门的主体部分以及通州大部属同一文化区,语言风俗习惯基本相同,启东更是直接由崇明分治而来。从google earth上来看启东的子午线(就是房屋道路的朝向)与崇明一致,跟海门或者其它大陆地区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正南北的(具体的夹角度数我忘记了,崇明县志或者启东县志上看到过),启东市区、崇明县城的所有道路几乎没有一条是正南北或者正东西方向的。原因大概是当年崇明岛上的人以长江的流向为东西方向,而长江入海口的流向并非正东西向,所以造成了子午线的偏转。记得小时候玩指南针的时候一直非常困惑,指南针指出来的南北跟我生活中的南北是有相当大的夹角的。(见附图)
长江北支近代以来的演化趋势是南涨北坍(即崇明岛一侧涨,启东一侧坍),直至后来启东一侧加强堤防控制住了坍塌,而崇明侧的涨地一直在进行中。我小时候来往崇启两地的码头离我在崇明的老家不是很远,听我父辈说他们小时候更是走几步就到长江边上了,而从现今的崇明地图来看我的老家浜(bang,第一声,就是上海的肇家浜路的浜)镇已经位于崇明岛的中部甚至偏南了。
这些涨出来的地归属问题一向非常复杂,不光牵涉到跨省之间的问题(原属江苏的永隆、兴隆两沙融合于崇明岛)。就以上海市、甚至崇明县内部在某些时候也有归属不清的问题。记得我小时候崇明县所能管辖的范围只是老北沿公路以南,(这条所谓的“北沿“公路在现今的崇明岛上已经是在岛中间横贯东西了),再北边基本上就是上海市农场局管辖的几大农场了(具体数字忘了,另有一个农场归部队管辖不属上海),因为这些地都是当年上海知青下乡围垦出来的,直属上海,不归崇明管辖。然而,在北沿公路以北也有崇明县自己组织人手围垦的一些地皮,最初这些地都分属负责围垦的各乡,有段时间崇明各乡都有北沿飞地,这些县内的飞地解决起来最方便了,最终合并为一个乡(具体名字忘记了,新村还是新洲啥的)。随着上海市农场局的撤销,省界以内的北部农场的归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剩下的就是最困难的跨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