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热榜
分享
记录
行政区划网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行政区划网
方舆论坛
个人中心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方舆
>
区划改革
>
转:如何摆脱地理决定论?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2022
阅读
9
回复
[个人区划理念]
转:如何摆脱地理决定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彩虹沙漠
UID:169580
注册时间
2004-08-15
最后登录
2024-11-12
发帖
2749
搜Ta的帖子
精华
5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九龙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7-09
如何摆脱
地理
决定论
?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
【
作者微博
】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万里之遥,瞬息即至。我们都已经很难想象到人类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期,各自困囿在一片狭窄的地域里,老死不相往来。
但那个时候,每个
民族
只认识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至于外界如何,无人关心,也无需关心。
然而,想起一件事情来,未免令
中国
人有些郁闷气结:为什么在
历史
上,只有欧洲人走出了他们的故乡,发现了新大陆,征服了世界?
为什么不是中国?在地理大发现的
15-16
世纪,无论从技术、航海、军事、国家实力而言,中国都远比那些蛮荒夷狄小邦发达,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发现和征服?
考察这段历史的研究岂止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几乎每一个可能性都曾经被发掘过。最大的学术赢家,无非是
经济
、宗教和政治。但是,这些原因都难以充足说明欧洲的出走冲动和征服能力。欧洲对于东方的物质需求的确是动因,但是中国也长期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贸易,为什么不曾有探险冲动?中国的海岸线也很长,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强大的海军和航海?基督教的确是有传教热情的,但是唐朝的鉴真和尚也曾东渡传教,而且大乘佛教的确是有传教热情的,为什么印度也没有冲动?
15
世纪当探险家们出发的时候,欧洲总体也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中,为什么他们愿意资助探险?当麦哲伦到达美洲的时候,美洲土著中也有大量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为什么欧洲人能够征服他们?而中国如此强大、延续性如此悠久、长期在内外战争中浸淫的君主国,为什么也会被欧洲的那些蕞尔小邦打败征服?
故而,以上的那些人文学基础之上的答案,都难免有着先天的缺陷。
最近出版的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其实是戴蒙德探索人类如何制造了今天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开始,出版于
1992
年。他其后在
1997
年出版的《枪炮、病菌和钢铁》和
2004
年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是对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详尽的指南。
尽管有许多人更愿意以人种的优劣,文明的高低或者政治的高下来说明问题,戴蒙德却坚持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指出一个国家或者一种文明的兴亡,更多地取决于其命定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消长。这是一种“地理决定论”,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这是迄今为止惟一能够令人信服而自足的理论。
戴蒙德虽然经常提到中国,但是三本著作中除了《崩溃》有一个专章之外,并无系统的论述。因此,我只能尝试以戴蒙德的理论,比较欧洲与中国的遭遇,寻找可能性的答案。
地理决定论的第一个因素是地理地形。我在以前的专栏中曾经提到,欧洲是一个破碎的地形,破碎的海岸线。而欧洲内陆的地形,也非常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历史上除了南欧的罗马与一些外来政权之外,欧洲历来没有统一传统。
但是中国所处的亚洲东部,则是一个大陆岛,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而在大陆上,乃是平缓起伏的连续性地形,易于形成统一体。因此,中国形成了分久必合的传统,统一的冲动是内在的。
破碎地形形成民族与国家的分割。狭小的区域难以给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发展资源,于是贸易成为一种必然性。当欧洲内部的贸易形成瓶颈之后,扩张冲动自然产生。欧洲探索新大陆的原初需求,是贸易冲动而非征服冲动。
中国则不同,由北至南的连续耕作区和大陆内部的丰富资源,以及对外
交通
的难度,都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内向型哲学与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获得统一而不是对外征战,是王朝的主流思想。防御形军事战略也从来都是正道。缺乏贸易动力与扩张冲动,几乎是地理地形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因素是动植物资源。在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之中,欧洲真正进入美洲的殖民者及军人,数量十分有限。而整个美洲有着几千万文明水平甚高的土著,为什么最终以欧洲人消灭了土著而告终?戴蒙德的证据是新大陆根本缺乏可以驯服的粮食资源,因此,美洲一直停留在狩猎——采集型社会形态之中,无论其政治制度是怎样的。而欧洲很早就进入了小麦时代,农耕是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农耕社会以及航海贸易的双重作用,使欧洲人拥有了更多的战争和武器。
从动物资源上来说,在人类从白令海峡冰封期进入美洲不久之后,整个美洲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多数都消失了。美洲仅有小型动物,以及无法驯服的少数大型动物。因此,其战争形态一直停留在较为简单的人力上。而欧洲早期历史中,马就是最主要的战争和运输
工具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战马是获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此外的“竞争”资源是病菌。美洲大陆一直在一个封闭型的生态形态之中,没有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大量病菌。欧洲人进入新大陆之后,缺乏免疫力的土著大量死亡:事实上死于欧洲人所传染的疾病的土著,要大大地高于因为战争而死亡的人数。
中国呢?当然,中国也是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因此,它也迅速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动物资源也并不少于欧洲,战马也较早进入战争。
不过,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对决,却并非取决于动植物资源,而仍然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欧洲在海岸线争霸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强大的海军传统。但中国基本上没有海军传统。在其周边,历史上除了日本稍有海上威胁之外,所有的战争威胁,都来自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或步兵。在最初中国与欧洲的战争之中,几乎都是以海岸线战争失败而告终的。海军的发展当然并非仅仅是否拥有足够的吨位或者炮火,还包括了传统、训练和战略思想。中国的海军既然缺乏足够的历史和训练,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个因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什么美洲缺乏大型动物可供驯养?事实上,在人类进入美洲之前,从北至南都有大量的动物。但是这些动物在人类到达他们的“新世界”之后的
1000
年时间里,
80-90%
就灭绝了。戴蒙德认为,就是这些原始美洲土著吃灭绝了这些动物。也就是说,美洲人吃掉了自己的前途,使他们遇见欧洲人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战争工具来应对。
这一点对中国鸦片战争前与欧洲竞争态势有没有关系?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欧洲人一直是处在资源匮乏与贸易主义的驱动之中的。因此,他们对于外界的索求冲动一直存在。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也是最早期的“全球化”试验。这种心理机制就是只有通过与外界之间的互动,战争或贸易,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而中国的心理机制与欧洲几乎相反。“天朝上国”的优越性,来自于资源的充足,因此,最重要的是开发中国内在的自然资源潜力。从军事角度来说,中国核心地区的畜力,多数用于生产而非战争,战马主要依靠游牧地区或民族。其心理机制是抑战与精致化。
长期以来竞争和贸易所形成的欧洲扩张型多民族,遇上了内化与一统所形成的中华单一民族,你觉得结果会如何?
遥望地理决定论所形成的历史,似乎我们惟有一声叹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世界,乃是一个各自隔绝的世界,民族前途的决定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命运在东西方相遇之前的几千年,甚至人类从非洲出发,各自定居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宿命了。
然而,我想更多生发的是,中国今天依然困在地理决定论的牢笼之中。
其一是我们仍然秉持着独成一体的政治体系。中国历史的确曾经被大陆岛的现实所决定,但历史已经跨越了那个阶段。政治系统的进化有赖于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互动,欧洲的政治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似乎仍然在大陆岛之中,在自己的本能之中发展。
其二是我们缺乏与周边的良性互动。欧洲国家的早期历史的确是竞争性的。但是在整个地理大发现与其后对全球的扩张之中,欧洲国家彼此之间有着长期的互动。在和平的环境之中,美国与欧洲已经形成了从意识形态到利益行为上的同盟。而中国显然也还在大陆岛之中,尚不必讲与欧洲、美洲的良性互动,连周边的日本、越南、俄罗斯都长期处在相互猜疑与争斗之中,如何形成声气相通的盟友?
其三是不能吃掉自己的未来。美洲的早期土著,在自发性的北
-
南扩张之中,吃掉了大多数的竞争性动物资源,到欧洲殖民者来时毫无防御之力。今日中国的发展,难道不是在吃掉自己的未来吗?我们的发展几乎全部依赖资源开发型产业,和传统农业社会中不断发掘自然潜力提高生产,有何不同?
现在的全球化已经完全异于地理大发现时的掠夺式和杀害式全球化,但仍然在贸易主义的大纛之下。地理决定论可以是一个拖延发展的因素,却早已不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民族的前景,不应当在地理决定论的阴影之下自发的生灭,而确需拥抱贸易主义所带来的全球资源大挪移,从而为自己获得最佳的发展资源和制度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大陆岛,发现新世界。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编辑:薛莉)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zhaohz
UID:7872
注册时间
2004-12-19
最后登录
2024-11-15
发帖
21221
搜Ta的帖子
精华
7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千阳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7-09
根据“绝对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所以环境决定xx
共
条评分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回复
举报
jiangxinwang
UID:132059
注册时间
2009-02-28
最后登录
2023-02-18
发帖
12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七星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7-09
能否打破地理决定论,关键是看技术,否则地球的资源会限制人类的发展。
共
条评分
【
◎■■■■】〓〓〓〓〓〓〓〓〓〓》
【
回复
举报
北极星
UID:511
注册时间
2002-09-14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帖
10170
搜Ta的帖子
精华
18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千阳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7-09
所以才要登月登火星,打破地球资源的限制啊。
共
条评分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回复
举报
QQme
UID:293
注册时间
2002-06-26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发帖
16826
搜Ta的帖子
精华
59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万全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7-09
呵呵,又是这本书
共
条评分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回复
举报
咕咚
UID:5242
注册时间
2004-05-31
最后登录
2021-08-01
发帖
108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双湖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7-09
贾雷德•戴蒙德?我怎么记得他是个生物学家,移动手机阅读有他写的动物性行为的书,题材很好,翻译巨烂。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无形
UID:612
注册时间
2002-09-17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发帖
12462
搜Ta的帖子
精华
39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万源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7-09
这位老兄似乎消失好多年了。
共
条评分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回复
举报
赤天亢帝
UID:90851
注册时间
2008-02-12
最后登录
2024-07-18
发帖
2026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八步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7-09
也不是说就能完全决定,但是地理上有优势总是好的。
虽非天命,其实天赐啊。
共
条评分
中国没有什么副省级新区,连浦东的区长都只是正厅,架构也是正厅。
难道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兼卫生部长,卫生部就副国了?总理朱镕基兼人民银行行长,人民银行就正国?
回复
举报
萧望岳
UID:3203
注册时间
2004-02-07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发帖
2342
搜Ta的帖子
精华
3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九龙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7-09
地理环境优越不代表能创造灿烂的文明。
与其地理决定论,不如多样的风土人情,激发人类的想象力。
共
条评分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回复
举报
sz
UID:2303
注册时间
2003-09-02
最后登录
2024-10-28
发帖
4749
搜Ta的帖子
精华
1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十堰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7-09
这还不简单
先秦竞争过头了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xzqh.info/lt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区划地名区
区划改革
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台湾
地名文化
历史政区
万国区划
区划相关区
经济地理
人口地理
交通地理
方舆点卯
方舆文化
管理交流区
方舆网刊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