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方案
主要内容
一、总则
1、规划期限
近期到2015年,中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远景展望到X年。
2、规划范围
(1)市域
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在内的芜湖市行政管理地辖范围,面积5988平方公里。
(2)市区
芜湖市区行政区划范围及无为县二坝镇和汤沟镇行政区划范围之和,总用地面积约为129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另将白茆镇(除黑沙洲、天然洲)纳入,总用地面积约1374平方公里。
二、总体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三、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四、市域城镇体系
1、规划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
(1)无城
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
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
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五、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芜湖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3、景观文化特色
芜湖因水而兴,规划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建设拥江魅力都市。江北新城商务文化核心区、江南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及龙湖都市生态休闲区遥相呼应,两江三城共同构建水清山秀、宜居宜业的大芜湖。
芜湖具有开放、创新、务实、时尚的文化特质,规划重点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六、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思路
芜湖自古乃长江巨埠,作为皖江龙头和安徽开放先锋,芜湖理应强化国家区域性门户枢纽地位。规划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等级航道、民用航空为主干,大力加强各大组团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构筑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2、对外交通
市域将逐步形成四条客运专线(宁安、京福、商合杭、皖赣)和五条普速铁路(淮南、宁芜、芜铜、皖赣、芜宣杭)构成的铁路网格局。高等级航道网将以长江和芜申运河、合裕航道形成水运“十字交叉”。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一环多射”格局。全力推进芜湖军用机场搬迁和民用机场选址建设。
3、城市交通
建成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级配合理、路权明晰、安全生态的城市道路网体系;重点加强“四纵两横一环”快速路体系与关键通道(如跨江通道)的建设,加强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4、公共交通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路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打造公交优先城市;近期着手轨道建设前期研究工作,2020年前建成轨道1号线。到203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35%。
5、过江通道
规划15处过江通道,近期着力推进长江二桥、商合杭大桥、泰山路大桥和利民路过江隧道项目的实施。
七、岸线利用规划
1、岸线利用构成
芜湖市沿长江共有岸线约193公里(不含洲岛)。其中江南岸线约73公里,江北岸线约120公里。
规划生态岸线62.02公里,占32.2%;饮用水源保护岸线11公里,占5.7%;城市生活和旅游景观岸线32.65公里,占16.9%;港口及工业和仓储岸线64.97公里,占33.7%;预留岸线22.1公里,占11.5%。
2、岸线功能布局
逐步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华电大道过江通道至商合杭高铁过江通道之间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外围岸线以生产性功能为主,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
八、公共服务规划
1、商业网点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即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新城)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副市级商业中心侧重城市商贸设施的区域辐射功能,区(新城)级、社区级商业中心侧重商业设施的便民服务功能。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主城和副城建立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乡村地区实行“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居民点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提供区域医疗服务为主,其他医院提供片区医疗综合服务。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市级——县区(新城)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中心城区江南城区和江北新城,主城内的龙湖中心区和五大产业新城、四个副城布置地区级文化中心;结合新市镇、中心镇和街道设置居住社区级文化中心;结合各居住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置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
4、教育服务体系
按照“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全市平衡,高校集聚发展”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省内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5、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规划按照市级、地区(副城)级、街道(镇)级、基层社区(居民点)四级配置公共体育设施结构框架。江北中心区以承办国内、省内综合性赛事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大型综合性市级体育中心,与现状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共同组成芜湖大型体育设施体系的结构核心。
6、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加快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
九、生态环境规划
1、生态环境提升
芜湖市襟江带湖,山青水秀,全市山体占18%,水面占20%。市域着力构建“长江作轴、龙湖为心、水网呈翼、山林筑屏”的生态系统。市区依托“两江、四河、十一山、十三湖”的丰富山水资源,突出“江河交汇、山水同城”的自然特色,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网络状的生态绿地体系。力争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镇绿地率约38%,绿化覆盖率约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把芜湖打造成长江流域最为优美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2、城市公园绿地布局
实施“2511公园绿地工程”及“1253出行见绿工程”。
“2511公园绿地工程”:三大城区规划均不少于两个5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每个发展单元规划不少于一个10公顷以上的单元级公园。
“1253出行见绿工程”:居民出行1000米左右有一个2公顷的街道社区公园,出行500米左右有一个3000平方米的基层社区公园。
规划布局八处市级公园、九处区级公园与多处主题公园。
十、远景规划展望
1、规划目标
全面实现现代化,把芜湖建成长三角世界城镇群北翼重要的滨江特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建设指标全面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2、人口规模
远景全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左右,城镇人口为900万左右,江南分布550万,江北分布3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