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
“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此地于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
西汉置瑕丘县(故城于今兖州市东北五里古城村),属山阳郡;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武帝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
东汉建武十一年(35),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兖州仍辖八个郡国,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丘,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省瑕丘县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
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此兖州史称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东晋于南方设置诸多侨州,包含兖州,先后寄治京口(今江苏丹徒),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金城(今江苏江宁县北),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山阴(今江苏淮安),广陵,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
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兖州始治瑕丘,将瑕丘城南移五里至今兖州城区;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泰始二年,兖州降魏,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毫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
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
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废郡,行州县制。复置瑕丘县,仍为兖州治。
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此后瑕丘一直为兖州(鲁郡)治所。
唐高祖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
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
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州。
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
政和八年(1118)兖州升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后因“瑕”县有“瑕疵”之嫌,又因地处嵫山之阳,遂改名为嵫阳县。嵫山为兖州境内唯一一座山,属泰山山脉,位于兖州城西15公里颜店镇。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
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
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初,省嵫阳县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嵫阳县改筑府城。
成化七年,因鲁王宫内多次发生火灾,祈盼以水克火,遂改嵫阳县为滋阳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县,隶属山东省,辖一州十三县。
宣统元年(1909年) 4月,津浦铁路济(南)兖(州)段及兖州府站动工兴建。翌年11月6日,全线竣工通车。
1913年(民国二年)1月,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滋阳县等均改属岱南道。
1914年(民国三年)6月3日,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宁道先驻滋阳县,后驻济宁县,辖济宁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邹县、滕县、泗水县、汶上县、峄县、金乡县、嘉祥县、鱼台县、兰山县(后改为临沂县)、郯城县、费县、蒙阴县、莒县、沂水县、菏泽县、曹县、单县、城武县、定陶县、巨野县、郓城县共25县。
1927年,国民政府废道,滋阳县直属山东省。
1928年滋阳城区置区称第一区,1947年称鲁城镇。
1948年7月13日兖州城解放,城区及四关属兖州市,农村属滋阳县。
12月底撤销兖州市,城区及四关并入滋阳县,称城关区,隶属尼山专署。
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
1953年7月,属济宁专区。
1956年8月城关区改称城关镇。
1958年11月,滋阳县并入曲阜县。
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1966年8月调整区划,城区为镇;郊区称城关区,1984年5月改称城郊区,1986年12月更名为城郊乡,1994年11月18日易名为新兖镇。
1978年7月,属济宁地区。
1983年10月,兖州县隶属济宁市。
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
2013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
[ 此帖被mouclo在2014-01-19 20: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