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地圖學和GIS,開始電腦輔助手繪地圖
1995年我負岌北上,臺大是花花世界,也是地圖寶庫。系上企業管理的必修科,我沒出席過幾次,時間應該浪費在美好的地方,比如約會、看地圖,是吧?1997年以前臺大還沒有把各院、系圖書分館集中到總圖書館,全校有六十幾個圖書館,我騎著腳踏車幾乎都踏遍了,就是要翻看各種老地圖集、從英文、德文、日文、中文,臺灣的、大陸的,我都看。當時地質系圖書館簡直是寶庫,日本時代各種地形圖可以任意翻閱,國立編譯館那時也在舟山路,清末以來海內外各種教科書、教科地圖,讓我眼界又更開了。
大一寒假,我把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套借回臺中家裡,然後我用針筆做了幾種比例尺的底圖,有海岸線、現在省界、經緯度等,然後費一整個寒假之力,把譚圖整個手繪複製下來。我還記得圖書忘了上網續借,結果開學後被罰52天不能借書,只能找同學學長代借的辛苦歲月。
大二時我到地理系修了地圖學,這對地理系學生來說是一門很重的課,正課3小時,實習2小時(後來已經濃縮到總共只上3小時)。臺灣設地理系的學校不多,師大系統又重人文地理,臺大重自然地理跟當時剛興起的GIS(地理資訊科學)。我記得我修這門課前還在地理系的BBS上詢問課程內容,結果是賴老師親自回答了我。我很慶幸臺大自由的校風,讓我可以在外系跟他們的學生一起修必修課,大二上學期我修地圖學,下學期修電腦地圖學,除了學到投影理論跟GIS技術外,我在進入電腦地圖學的時代修這門課,可能也是最後一批實做針筆繪製點子圖、求積儀算面量的學生了,讓我跨過了傳統手繪地圖到電腦繪製地圖的銜接。
大二那年每學期我修十幾門課,但每個禮拜幾乎是傾全力搞地圖學,其他課只在期中、期末考前看一晚上。平時我就去地圖學的研究室晃,不懂的技術就跟學長問。說實話,課堂上能學到的很有限,一定要靠實做,靠研究室的傳承,才能學到真正製作地圖的技術,起初我在研究室學了很多,後來(幾年後了)我也研發出許多新技術,回饋給研究室。
剛修地圖學不久,我就跟賴老師說地理系走廊掛的GIS新做地圖有錯,把雲林縣古坑鄉誤做在嘉義縣了,導致縣界有錯。老師頗驚訝這個資料庫出這個錯,當時臺灣開始教育改革,臺灣地理、歷史的份量大幅提高,老師把編寫中的《認識臺灣地理篇》稿本給我看,整批關於古坑鄉的邊界都一起錯,我又另外校出了幾個地圖上的錯誤,從此跟課本地圖結下不解之緣。
我在歷史系修了許多西洋史,深感蒐羅到的各種洋文地圖,圖式、語言、粗精不一,而且就算西洋的地圖也會出錯(英文地圖做中歐、東歐時,錯誤尤多)。既然學過了地圖學跟電腦地圖學,就起了自己做西洋歷史地圖集的念頭。大二、大三陸續做了11幅波蘭歷史地圖,33幅德國歷史地圖(圖2),大四修中國區域地理還做了10幅滿洲(東北)歷史地圖(圖3)。當時做圖只是以Microcam輔助製作底圖,出今日國界、海岸、主要河流等層(用針筆修改),歷史政區、地名、甚至顏色都是我手繪的,這樣的手稿地圖其實只能算是草圖。
圖2:1721的德國,1997年做,此系列共33幅,1100-1900
圖3:1945年8月國民政府第一次重劃東北九省,1999年做,此系列共十幅,1907-1979
大學時兼過幾個家教,幾個暑假也都在臺北打工,不過一來還是沒多少錢,再來也沒管道(過去臺灣市面上實在沒幾種好地圖集,戶外生活在1995年出版10萬分一第一版,但是1800元的售價當年我買不起),大學畢業以前手頭的地圖集還是沒幾本。Goode 第19版是在96年臺北國際書展買的(後來國際書展也不容易見到洋文地圖集了),Anchor Atlas of World History是袖珍版的西洋外交史參考書,其他零星幾本也不是什麼巨著。多半靠在圖書館影印各種地圖,在管理學院計中列印些網路地圖(最早接觸的來源就是德州大學Perry-Castañeda Library,真是歷久彌堅),分國裝在A4 clear file資料夾裡,這些資料夾後來累計有二、三十個。
[ 此帖被hqq在2013-05-26 01:0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