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支持临沂规划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继济青后第三个城市△临沂市着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水城夜色 *** △总投资110亿元的沂星电动汽车项目签约 *** △投资30亿元的凯西新材料薄板镀锌生产线 *** △已开通19条航线的临沂机场 *** △沂河国际运动娱乐节
◆战略定位:
两大高地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临沂将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
省委、省政府支持临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升发展工程机械、现代化工、医药、木业、冶金、建材、食品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
加快“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全国最大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做响做大沂蒙红色旅游品牌市场,建设兰山现代商贸集聚示范区和“中国商贸名城”。
支持临沂实施“东接南融”,加快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高地、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水生态示范市。
◆目标任务:
加快隆起
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的六市,包括临沂在内,其共同特点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省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有较大差距。为此,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临沂市主要任务就是加快实现“隆起”,尽快改变相对欠发达状况,大幅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指出,临沂要立足自身实际,推动全市经济科学发展,加快隆起,全力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重要增长极,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实际,临沂现已制定实施《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实施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总体要求为立足临沂发展实际,坚持规划先行、区域联动,突出抓好“一个体系”、“两个高地”、“三项工作”、“四大板块”、“五大工程”建设,实现“六大目标”。
临沂实施《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实施规划》对临沂在“一带”中的战略定位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两个高地和两个示范区”为目标,放大“要素集聚、产业辐射”两大效应,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重要增长极。 一个中心城市,即区域性中心特大城市; 两个高地,即“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 两个示范区,即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按照省规划和临沂市确定的“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临沂下一步目标任务是: 1.实现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2.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10+6”产业产值突破5万亿元,商贸物流和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3.城乡建设显著变化,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0万左右,构建生态宜居主城区、特色魅力小城镇、文明和谐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社会文明显著进步,扎实推进“平安临沂”、“法制临沂”的建设。 ◆基本途径: 突出特色 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基本途径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省委、省政府强调,西部各市能不能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水平。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作为人口大市、地域大市,临沂与同处西部经济隆起带其他市相比,既有共同特征,更有不同优势和特点,在实施规划中要实现跨越发展的任务目标,根本在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区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在发挥和运用优势中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赢得隆起和振兴。 临沂市市长陈先运认为,要从区域发展中把握规律、看到潜力、找准着力点,把省里的“规划图”变成临沂的“施工图”。 为此,要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形成“隆起”最根本的动力。坚持“国际商贸名城”的城市定位,着力构建国际化大商贸、大物流体系,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结合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县域跨越发展的主要模式,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重点工作: “一二三四五”工程 为了实现加快隆起的目标任务,临沂将工作重点放在“一二三四五”上来,突出抓好“一个体系”、“两个高地”、“三项工作”、“四大板块”、“五大工程”的建设。 “一个体系”,是指构建具有临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两个高地”,是指着力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 “三项工作”,指的是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和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四大板块”,按临沂市产业发展特点和各县区地理区位,实施“东接南融”战略,科学定位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中心城市核心经济板块、东陇海临港经济板块、南部临郯苍邻边经济板块和西北部高效生态经济板块。 “五大工程”,就是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园区提升工程、创新驱动工程、重大项目支撑工程、民营经济壮大工程。
◆政策措施: 落实、衔接 为加快隆起,临沂市将积极落实省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好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12项政策。落实好金融政策,多争取省投资基金、多申报发行企业债等,尽快设立市县还贷周转金、推广使用新型融资手段。落实好土地政策,积极争取更多土地指标,组织实施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推动鲁苏交接区域建设“飞地经济示范区”。落实好民生保障政策,多争取棚户区改造计划、加快实施“两后双百工程”。 制定与省规划政策相衔接的配套政策。在全面实施“10+6”产业计划、骨干企业培植规划等政策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县区园区隆起、优势产业隆起、重大设施隆起。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逐步调整和完善市对下财政体制,将省级下划收入全部下划到县区,建立健全市与县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创投基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重点支持各县区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省奖励标准给予市级同等奖励。
□张志强
六大优势助力率先隆起 在谈到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建设时,省委书记姜异康说,西部经济隆起带没有明显的龙头和核心城市,他要求西部各市之间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又突出特色、竞相发展。 临沂是人口和区域大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西部经济隆起带的25.6%和24.2%,接近四分之一;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六市的20.6%、18.6%和23.4%;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均居六市第一位。这决定了临沂有责任快速发展,也理应加速跨越,争先、领先、率先隆起。 临沂所具备的六大发展优势,为实现率先隆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的六市,无一例外都是内陆城市,面临“无海无港”的不利局面。但临沂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海却近海,无港却临港”。近海临港的优势,让临沂有可能成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群的“出港码头”。 临沂地处西部经济隆起带最东端,直接面临青岛港、日照石臼港、连云港等七大港口。这些港口大都距临沂100公里左右,其中岚山港、柘汪港距离临沂边界还不足10公里。借此优势,临沂将加快通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园区。 商贸物流发达,是临沂发展最突出的特色和巨大优势。临沂物流配货网络覆盖全国1800多个县级城市,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到30%。要想实现率先隆起,就必须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优势,建设商贸物流高地,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 交通非常便利。临沂处在北京与上海的中间点上,京沪、长深、日东、枣岚四条高速公路贯穿市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16公里,成为全省通高速公路里程最长、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的市。铁路、航空也非常发达。在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中,省委、省政府还支持临沂规划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是继济南、青岛之后,省里明确支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第三个城市。 资源要素较为丰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也是临沂率先隆起的优势条件。临沂人力资源丰富,拥有600多万劳动力,是山东第一劳动力大市。产业基础较好,培育形成了八大传统支柱产业,“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带动明显,临沂是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四个建成区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之一和全省重点打造的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12年末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人和1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1.3%。 谈到临沂优势,临沂市委党校教授孙广军告诉笔者,除了上述六大优势外,临沂的软实力也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沂蒙精神上。沂蒙精神是临沂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工业为例,30年前,临沂工业在规模和结构上,还是一张白纸。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临沂人凭借着沂蒙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了今天,工业比重已经大幅上升,新型工业也在不断提高。” 沂蒙精神不仅是艰苦奋斗,还体现在开拓创新上。临沂人一直有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临沂就出台了“造血式扶贫”的政策;90年代又率先在全国推出小农水产权改革;而在本世纪初,临沂进行供销社体制改革,为全国供销社重新崛起探出了一条新路。
“两大高地”引领发展方向 省规划提出,要把临沂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支持临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升发展工程机械、现代化工、医药、冶金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 多年前,临沂就在探索打造“两型社会”建设高地。资料显示,2003年到2005年间,临沂市叫停了5000多家污染大、耗能高的中小企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次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临沂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山东省唯一试点城市。 蒙阴是临沂市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缩影。走进蒙阴县的工业园区,笔者只闻机声隆隆,不见浓烟滚滚,只见清水流淌,不见污水溢放。蒙阴县近年来一直坚持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一切以生态为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酿造、矿产建材四大新型工业集群和商贸物流产业为主体的“4+1”绿色产业体系框架。 蒙阴县还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业,全县成立了近千家果品专业合作社,10万余人从事果品生产、储藏、运输或加工,仅果品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5500元。利用生态优势,蒙阴县打响了“江北最美乡村”品牌,成为山东省最具竞争力旅游强县和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 “山好、水好、生态好”是临沂发展最宝贵的优势。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中,临沂提出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打响“山水沂蒙”、“生态宜居”品牌。围绕沂沭河流域,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破损山体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 严格污染防治。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探索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及排放权交易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电力、冶金等重点排污行业企业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中心城区和沂沭河流域严禁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农村地区要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今年9月份,临沂市决定在100个农村社区免费安装移动污水处理厂,这套设备每天能处理100吨—200吨生活污水,适合农村社区使用。 支持各县区发展生态经济,下大力气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造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和废旧汽车拆解三大循环经济基地,加快节能环保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发展节能技术、节能监测诊断、节能咨询、节能环保贸易等产业。 商贸物流高地建设,也是临沂市经济隆起的重中之重。临沂市出台措施,加快推进商城国际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临沂商城上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支持立晨物流、华派克物流、荣庆物流等一批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省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隆起最根本的动力、最有力的支撑。今年6月份,临沂市下发《关于加快推进“10+6”产业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确定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抓手,集全市之力推进农业、冶金(建材)、机械、木材加工及制品、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城市综合体)10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及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新兴服务业6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科学跨越正能量,打造临沂经济“升级版”。 《意见》实施以来,一大批项目落地。6月22日,东湖产业投资基金整体收购沂星电动汽车公司,并投资建设临沂电动汽车产业园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10亿元,计划利用3到5年的时间,达到年产2万辆电动客车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500亿元,建成产业配套齐全、技术领先、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东湖基金是一家专门以产业投资为主的大型基金公司,负责管理和运作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像这样的大项目还有很多。截至今年8月,临沂市“10+6”产业招商引资累计洽谈项目195个,签约项目48个,合同投资额达到288亿元。 按照临沂市出台的规划,临沂市将继续加快推进“10+6”产业计划,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进一步延伸,推动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临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鲁中南山地丘陵优质农产品供给区,规划建设五大优势特色农业区:中部城郊都市农业区,建设集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滨河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样板带;东部油料果茶供给区,包括莒南、临沭和临港,重点发展花生、杞柳、茶叶、蓝莓、樱桃等;南部粮食蔬菜供给区,包括郯城和苍山,重点打造“苍山蔬菜”、“郯城银杏”等区域品牌;西部林果药材供给区和北部林果蔬菜畜牧供给区。 围绕全省产业基地、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具有临沂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冶金产业,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延伸,建设全国重要的不锈钢加工基地、铜产业加工基地;机械产业,注重骨干企业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引进和开发,建设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基地;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临沂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产业,全力引进整车企业,提升发展电动汽车、特种车辆、车辆改装和机床,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做大现代服务业要求,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园区。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建设兰山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服务外包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以中国临沂兵学城、鸿儒文化产业园、书圣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载体,鼓励开发原创作品,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创意群体,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集团。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认为,临沂是文化大市,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基础厚实。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把潜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提升城市形象和整体实力,着力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中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文旅结合,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为主,兵学、书法、汉晋等为辅的大旅游观光体系,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沂蒙人家”品牌,到2020年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 县域经济实施“三年倍增计划” 和山东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临沂最大的差距就是县域经济的差距。省规划要求,“到2020年,西部地区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市、区)公共财政收入争取超过30亿元。” 弥补县域经济的薄弱环节,就要着力实施“补链、建链、强链”工程,按照“一个特色集群、一批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园区、一个区域品牌”的路子,培植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把自身优势放大到极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临沂市着力实施“三年倍增计划”。这一举措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省规划中指出要“推广临沂市、济宁市、德州市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经验”。 费县是临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范例。近年来,费县着力培植新医药、新材料、高档板材家具3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新时代药业、恒欣医药等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46亿元,去年公司实现产值23.4亿元,税金2.4亿元。目前,该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108.75亿元,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3亿元,增长26.7%。 应当看到,临沂市虽然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比较薄弱,未来临沂将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参照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县域主导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倾斜等措施,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着力壮大园区经济,坚持把搞好开发区和各类园区、项目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点,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水平,不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落实和完善“飞地经济”政策,引导鼓励那些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将新上项目向园区集聚。 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富民壮镇强县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重视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增强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规划中提到,要重点建设61个经济强镇,其中临沂有义堂镇、大庄镇、许家湖镇等12个镇。 近年来,沂水县许家湖镇坚持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按照建设“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的总体思路,突出工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园、小区宜居园、商贸物流园和村镇建设五个重点。目前,该镇重点打造以化工项目为主的庐山化工园区和以机械电子为主的滨河项目园区,荒山坡上长出了两个千亿级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特色城镇发展之路。 发展镇域经济,临沂市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带动型、现代农业型、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等特色小城镇。支持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和省级重点特色镇建设,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努力提升重点镇、特色镇吸纳人口转移、吸引产业集聚的能力,打造县域经济次中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进城农民享有社会权益、履行居民义务等问题,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进入全国千强镇数量有所突破。 打造国内领先营商环境 “全力创造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领先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省规划要求,“把西部地区建成投资创业的乐土”。 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认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打造跨越发展高地的基本保障,要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就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下放的坚决下放。8月份以来,临沂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审核,总量由216项减少到110项,压缩了49.1%,临沂市经信委、审计局、节能办、体育局、农机局5个部门“零审批”。临沂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继续压减,争取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控制在100项以内,努力把临沂打造成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临沂市市长陈先运要求,政府机关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关键岗位的中层干部、窗口服务人员,要真正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少讲“不能办”,多想“怎么办、怎么快办、怎么办好”,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 如今,全国各地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都非常优惠,如何吸引外商投资,关键看服务。近年来,临沂市开展了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比服务效果,看企业评价,由临沂市纪委牵头,每年年底组织企业,对政府服务部门投票评价,并把结果向社会公布。在评价基础上,评选出十佳服务企业优秀单位。今年,临沂又开展了“政策措施落实年”活动,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宣传政策,改变了过去企业不了解政策、不会用政策的情况。 在大型项目上,还专门建立了重点投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市级领导帮扶重点项目,成立专门班子,靠上去服务,从办手续、土地、融资等方方面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 加强民生政策的落实,对外地在临沂投资的客商,包括在市场上经营的业户一视同仁,享有同等的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政策。 为了保障政府工作人员服务落地,临沂市还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第一个接办的部门要积极担责,加强协调,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决不允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持“事不过一”的原则,设立高压线、防护线、隔离线“三条线”,对损害发展环境的,当事人一律查处、单位一律曝光、资金一律追缴、干部一律问责,切实为发展保驾护航。 临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左沛廷说,事实证明,一个地方只有把审批项目减下来,把权力削减下去,打破层层审批,突破公章围城,破除人为壁垒,积极给市场主体松绑减压,才能激发这个地方的发展活力,营造投资兴业的浓厚氛围。目前,临沂已成为南方民营资本向北方转移的重要平台,大量南方企业到这里来投资经营,有十多万外商长期在这里经营生活,用实际行动为临沂优越的营商环境投下了珍贵的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