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河南新郑市改名轩辕引争议
2009年04月28日 10:06 来源:郑州日报
资料图片
争议: 更名举动是否值得
学者:改名利大于弊
前景:近期改名可能性不大
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近万名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祭拜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名声与影响日盛一日,近年来,建议新郑改名“轩辕”的民间呼声不绝于耳。早在1994年新郑撤县改市之际,当地专家学者曾提议,将新郑改名“轩辕市”。随后,2002年,新郑是否改名再度成为当地领导思考的一个问题。2006年至今,“强烈建议新郑改名”之类的帖子,不时出现在百度贴吧、大河论坛等知名网络站点乃至官方的新郑市政府网上。人们为何要建议新郑改名?改名有什么意义?改名的可能性有多大?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呼声:强烈建议新郑改名
新郑民间有句俗话:“三月三,拜轩辕。”如今,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华第一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拜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就在新郑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不久,4月4日,“2009年中华大祭祖——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轩辕殿和殿前广场举行。
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借助此地建有黄帝的衣冠冢、连年祭拜轩辕黄帝的巨大影响力,该县改名为“黄陵县”。
一个好听又有内涵的名字,无疑是一张地方“名片”。说到好地名给一个地方带来的无穷益处,黄陵县可谓是个极好的例证。
对此,新郑青年网友“华夏之根有熊”深有感触,2006年3月1日,他在百度贴吧郑州吧发帖:“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都在谈论陕西省‘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十几万人的小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大县,各级领导、海内外华人华侨到此拜祖寻根的络绎不绝!可见一个地方名字的好坏,也影响着该地未来的发展!”
作为一位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华夏之根有熊”分析:“事实上陕西黄陵只是根据一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桥山,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由于当地政府重视而改名的”,“地方有一个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如海南的五指山市、云南的大理市、陕西的黄陵县、河北的逐鹿县、台北的阿里山都出尽了风头”,基于此,这位“特热爱家乡”的热血男儿,“强烈建议新郑改名”。
2006年10月30日,“华夏之根有熊”再次在新郑市政府网公众论坛上发帖,提出:“新郑是郑韩故城,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新郑到底叫什么名字较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帖子发表后,“新郑为啥不改名”之类的话题引起众多新郑人热议。网友"Tianjiao"认为,改名“会吸引更多的华人来拜祖投资”。网友"yiyunzuo"说:“改名当然好了,能体现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增加知名度和旅游收入。”有的新郑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叹息:“看来我们河南人还是不如湖北人精明,他们都知道把不知名的小地方改作赤壁和武胜关,我们却不知道把新郑改称轩辕……”
时至今日,“‘新郑’这个名字该改了”之类的呼吁频频见诸网上,希望所在城市更名成了很多新郑人的共同愿望。
其实,关于新郑改名的建议早在15年前就产生了。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赵国鼎告诉记者,1994年新郑撤县改市之际,他和当地几位专家曾多次向新郑市领导提议,将新郑县改名“轩辕市”。
2002年,新郑市领导对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灵宝市的黄帝铸鼎塬等景区进行考察后,形成了打历史文化牌、大力发展黄帝故里旅游的思路。在当地一些学者的再次建议下,是否改名为“轩辕市”再度成为新郑市领导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存在争议,改名未能付诸实施。
存在的争议之一,就是把新郑改为什么名字最合适?除了“轩辕市”,有人还提出了“郑韩市”、“黄帝市”等名称。天长日久,赞成“轩辕市”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记者发现,新郑大地已深深地打上了轩辕文化的烙印,行走在新郑市区的大街小巷中,轩辕路、轩辕小学、轩辕中学等不时赫然跃入记者眼帘。当地叫“轩辕”的地名不在少数,像轩辕丘、轩辕庙等。
随着黄帝故里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有人还建议充分挖掘轩辕文化内涵,提升当地的文化底蕴,不但将新郑更名“轩辕市”,还提议将郑州市区通往新郑的郑新路易名为“轩辕大道”,将新郑国际机场改名为“郑州轩辕国际机场”,“把轩辕黄帝故里更广泛的传扬,让乘飞机来郑一次的人就记住了”……
争议: 更名举动是否值得
城市更名涉及面广,一旦更名,小到个人名片和身份证,大到文件、地图、教材、公章等相关名称都要随之变更,相应的经济及社会成本极大。
2005年1月1日,甘肃省天水市原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两区共改了3个字,更名的直接花费高达300万元,引发了“这样更名值不值得”的争议。
那么,新郑如果更名是否值得呢?
对此,新郑坊间议论纷纷,各种观点激烈交锋。
有人认为:“‘轩辕’听着倒是不错,能突出新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可是新叫一个名字,得多长时间大家才能适应啊,原来新郑的无形资产也没了。”还有人表达了这样的忧虑:“改来改去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财力、资源的浪费。”
“‘新郑’无论是书写还是听起来都不错”,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士称:“新郑作为春秋郑国国都,声名远扬,且历史底蕴何其丰厚,关键在于挖掘开发。轩辕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虽声名赫赫,但庶民知之几何?千万不要做劳民伤财、劳而无功的蠢事儿。”
网友“逛光”则质疑:“城市发展和名字有关吗?”一些新郑人认为,“改不改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心思用到经济建设上去”。
很多人为新郑更名的建议叫好。“有人把新郑是古代郑国的都城作为反对改名的理由,对此我极不同意,试想古代郑国有汉朝、唐朝、宋朝、清朝等知名度高吗?郑国的知名度甚至与秦国也不能相提并论。”网友“舞文弄笔”认为:新郑改名后肯定会带来更多好处,如提升知名度等,进而发动人们拜祖、带动经济发展。
网友“华夏之根有熊”认为:名字对一个地区影响相当大,刚开始可能不太习惯,习惯了就行了,如‘密县’刚改为‘新密’时都不习惯,久了也就习惯了,改名的轰动效应以及长远的收益可以远远补充成本!
记者在新郑街头作了随机采访,不但赞成改名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有意思的是,与前两种观点截然不同,一些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一些新郑市民建议:“改名也行,不改也行,但是要想好了再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新郑”这个名字不改,在郑州和新郑之间设一个“轩辕区”,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学者:改名利大于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区别陕西的郑县,将韩国的郑县改名为新郑县。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新郑名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认为,从战国时期至今,“新郑”这个名字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新郑已成为千年古县,如果改名,肯定会造成不便,在外地的新郑人或祖籍在新郑的人士在情感上也会不习惯。
“事物都有两面性,改名的好处也非常多”,郑中智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新郑”这个名字显然没有“轩辕”的知名度高,他们到了外地,提起新郑有些人并不知道,而说到他们来自轩辕黄帝故里,海内外华人都耳熟能详,对他们也格外热情。今年3月,郑中智等人到深圳出席郑氏文化研究会,带去了200多册轩辕黄帝故里的宣传材料散发,在一个有着2000多人的大厅里,一个角落的人就“抢”光了这些材料,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轩辕黄帝的巨大影响。“事情总是在变化中前进的,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从长远考虑,我认为改名利大于弊,有利于新郑的发展”。
被誉为“赵黄帝”的当地著名文史学者赵国鼎,更是力主新郑改名“轩辕”。
赵国鼎像“苦行僧”般研究黄帝文化30多年,他推算出按照黄帝甲子纪年,肇始于轩辕黄帝建都有熊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在2009年达到了5006年,厘清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轨迹。这一学术成果得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认同,被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
“炎黄二帝是海内外华人公认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许多中国人尽管身在异乡,但都认同‘炎黄子孙’这个概念,心里念念不忘拜祖、寻根。”77岁的赵国鼎老先生已经两鬓斑白,向记者说起轩辕黄帝来却思路清晰,滔滔不绝:经考证,新郑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创业地,《山海经》、《水经注》、《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都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
“考证字以字典为准,考证事以辞典为准。这些记载不是一般的传说,而是逻辑的、科学的、可信的”,赵国鼎先生认为,轩辕黄帝具有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地名应体现本地的历史积淀、地域优势和文化底蕴,显而易见,“轩辕”这个名字十分大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显示了新郑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前景:近期改名可能性不大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活招牌”,名字的好坏影响城市的知名度,而提升城市知名度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就是为城市更名。
近年来,安徽的屯溪市更名为黄山市,福建的崇安县更名为武夷山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海南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甘肃省也先后启用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古地名……
国内一度出现了“城市更名热”,最多时,全国一年中有两万多个地名发生变动。
在“城市更名热”形成一股风的现实语境下,更名的想法很容易被指责为“跟风”之举,很难说会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谈及对新郑改名“轩辕”这一建议的看法,新郑市的官员都是相当谨慎,几乎不约而同地保持低调,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新郑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不可否认,新郑改名“轩辕” 的建议是个好点子,一些领导也十分感兴趣,但在当地政府内部意见却不统一,有人认为改名的成本过高、具有负面影响、对改名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存在争论等,现在实施改名的可操作性不大。
众所周知,黄帝传说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黄帝故里在哪里?陕西黄陵、河南的新郑和灵宝、山东曲阜等地均有不同的说法。不可回避的是,虽然“黄帝故里在新郑”之说证据确凿,得到的认同最广泛,但由于存在争议,新郑的一些学术界人士对新郑改名“轩辕”的建议持审慎的态度,认为眼下时机并不成熟。
对于群众提出的新郑改名“轩辕”的建议,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新郑市民政局十分重视,经过认真研究,该局在新郑市政府网站上作出公开回应,表示目前不适宜改名。
新郑市民政局认为:“新郑”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新郑”作为地名,实际上已形成了特定的域名文化,更名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现在更改“新郑”这个名字不太合适,因为叫什么名字,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多大的决定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人们共同努力去发展。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地名变动,只有国务院才有权力审批,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十分慎重,审查程序非常严格。如果新郑市欲改名,需要经过专家学者论证,进行社会调查,达成共识,然后当地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逐级上报到国家民政部,经请示国务院批准,才能实现改名。
显然,新郑改名“轩辕”目前只是处于设想阶段,改名能否实现?这个问题只有留给时间去作答。(本报记者 余英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