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781阅读
  • 79回复

[山东]清至民国时期山东主要城市发展概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5-25
明清以来,山东最大城市是临清和济宁,清以来济宁超过临清成为山东最大城市。具体人口数据没有找到,清朝乾隆年间济南城区人口是49134人。这一时期,山东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是济宁、临清、济南。

到清末,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山东城市格局开始改变。烟台、青岛等相继被迫开埠,1904年,济南、周村、潍县自行开埠。传统的内陆经济中心城市济宁、临清开始走向衰落。以清末的1906年为例那时山东10万人口以上城市,大体是四座:济南25万;济宁15万;潍县12万;坊子10万。再往下是临清约6万;烟台和青岛大体是4-3万左右;周村数据缺乏,估计在2万左右。

到1911年,民国初期,济南人口是275300;其他城市数据欠缺,济宁和潍县、坊子估计仍保持在10多万人;临清在5-6万左右。烟台人口是54500;青岛人口是54459;周村是25000人。和清末的格局差不多。只是青岛拉近了与烟台的距离,并开始准备超越。

到了民国二十年代后期,以1927年为例,青岛人口是322148人;济南人口是297308人。青岛这时才超过济南成为山东最大城市。这时省内其他城市大体情况是:济宁、临清在不断衰落,烟台、潍县、坊子也在发展但比较缓慢。周村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后,逐渐衰落。

在此以后的民国年间,山东规模最大的城市一直是青岛,其次是济南,其他城市渐渐和这两座城市拉开了距离。在1943年时,济南曾经短暂超过青岛重新成为山东最大城市,当时济南人口是607179人,青岛人口是441473人。从此以后山东开始上演双城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里要注意的是1929年后济南、青岛相继设市,当时是适域设市,即城区加四周近郊,由于青岛脱胎于殖民地,以殖民地域为市域,所以当时青岛的郊区面积比民国时代很多适域市要大得多,因此他郊区人口一直占很大的比重。比如1948年,青岛市域人口超过100万,实际城区人口是58万;当时济南市域人口是64万,城区人口也是50多万。按市域总人口,二市差距很大,实际城区人口规模差不多。青岛在二十年代末期,市域总人口超越济南,城区人口真正超越济南则是在三十年代。

自清末至民国,比较一下青岛和济南的发展情况,是很有趣的,青岛的发展一直是忽高忽低、跳跃式发展;济南则一直四平八稳,没有太大起伏。
[ 此帖被天下大同在2009-05-25 17:5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25
1904年开埠之初,由于经济不发达,济南人口仅为8万人口,在当时省府级城市中是比较小的,也小于临清、济宁、潍县。
开埠后济南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的地位保证了城市对人口的集聚力和容纳力,山东各地商人、企业家大量迁往济南。此外企图进入新的政权机构供职的官吏和职员,以及到济南开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就学的学生,这些移民群体都促进了济南人口的增长。至1933年,济南城区人口达到25万,其中商埠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内城的人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25
青岛开埠之后,历年的人口、经济、气候、水文等各项数据均极其详尽精确,这在我国也极为少见的。
1922年,青岛城区人口29万;1929年,36万;1931年,41万人;1936年,数字就达到了58万。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后,青岛的人口增长虽然放慢了脚步,但是仍然在增长,1945年已经近70万人口。
在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山东各地多数被八路占领,当地经济条件遭受很大破坏,由于青岛有美军驻扎,八路不敢妄动。因此,百姓视青岛为避难净土,大量移民来青岛谋生,仅各地被八路迫害的地主、商户携带财产来青岛谋生者不下15万。这使青岛城区人口逼近100万。尽管后来国民党从青岛大量征兵(仅李先良为老蒋从青岛征兵就不下10万),大量民众、商家南逃台湾,青岛1949年6月2日解放前夕人口仍然有80万左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5-25
坊子城区,即使现在,也没有10万人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5-25
引用楼主天下大同于2009-05-25 14:35发表的 清至民国时期山东主要城市发展概况 :
明清以来,山东最大城市是临清和济宁,清以来济宁超过临清成为山东最大城市。具体人口数据没有找到,清朝乾隆年间济南城区人口是49134人。这一时期,山东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是济宁、临清、济南。
到清末,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山东城市格局开始改变。烟台、青岛等相继被迫开埠,1904年,济南、周村、潍县自行开埠。传统的内陆经济中心城市济宁、临清开始走向衰落。以清末的1906年为例那时山东10万人口以上城市,大体是四座:济南25万;济宁15万;潍县12万;坊子10万。再往下是临清约6万;烟台和青岛大体是4-3万左右;周村数据缺乏,估计在2万左右。
到1911年,民国初期,济南人口是275300;其他城市数据欠缺,济宁和潍县、坊子估计仍保持在10多万人;临清在5-6万左右。烟台人口是54500;青岛人口是54459;周村是25000人。和清末的格局差不多。只是青岛拉近了与烟台的距离,并开始准备超越。
.......

这些数据,除了乾隆年间的济南城区人口、1927年的青岛人口,其他全是错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5-25
德国投降的1914年,曾经有过详尽的人口统计。其中城区16.5万人,乡区22.3万人。

城区规模,已经是山东首位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26
鲁西发展需要山东全省的通力合作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楼ing525于2009-05-25 22:13发表的  :
1904年开埠之初,由于经济不发达,济南人口仅为8万人口,在当时省府级城市中是比较小的,也小于临清、济宁、潍县。
开埠后济南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的地位保证了城市对人口的集聚力和容纳力,山东各地商人、企业家大量迁往济南。此外企图进入新的政权机构供职的官吏和职员,以及到济南开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就学的学生,这些移民群体都促进了济南人口的增长。至1933年,济南城区人口达到25万,其中商埠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内城的人口。

济南在宋朝已经是工商重镇了,山东地区最早升府,可见一斑,另外中国最早的商标,也是在济南出土的宋朝文物,也可见当时商业的繁荣。自明末清初因战乱等原因商业略有下滑,到清朝时乾隆年间略有回升,虽然这时的济南比不上历史上最繁盛的宋元时期,但仍是山东的商业重镇,说那时济南经济落后是不客观的,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另外乾隆年间,济南附郭县历城县人口是28万,济南城区人口接近5万。乾隆以后是中国人口激增的时期,到道光年间,历城县人口已经达到60多万了,这比1904年开埠前夕的光绪年间还要早,那时候济南怎么可能是8万呢?济南市志有明确记载在这之后的1906年济南城区人口是25万。由8万激增25万只用了两年时间,那可能吗。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4楼ing525于2009-05-25 22:19发表的  :
这些数据,除了乾隆年间的济南城区人口、1927年的青岛人口,其他全是错的。

这些数据很多都是取自官方的,包括济南市志和青岛市志。比老兄你信口捏造的济南开埠后由全省第六跃居第二的说法,可靠的多。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5楼ing525于2009-05-25 22:24发表的  :
德国投降的1914年,曾经有过详尽的人口统计。其中城区16.5万人,乡区22.3万人。
城区规模,已经是山东首位了。

按青岛市志记载,青岛1913年城区人口是53312人。1914年没查到,但不可能激增到16.5万。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2楼ing525于2009-05-25 22:14发表的  :
青岛开埠之后,历年的人口、经济、气候、水文等各项数据均极其详尽精确,这在我国也极为少见的。
1922年,青岛城区人口29万;1929年,36万;1931年,41万人;1936年,数字就达到了58万。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后,青岛的人口增长虽然放慢了脚步,但是仍然在增长,1945年已经近70万人口。
在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山东各地多数被八路占领,当地经济条件遭受很大破坏,由于青岛有美军驻扎,八路不敢妄动。因此,百姓视青岛为避难净土,大量移民来青岛谋生,仅各地被八路迫害的地主、商户携带财产来青岛谋生者不下15万。这使青岛城区人口逼近100万。尽管后来国民党从青岛大量征兵(仅李先良为老蒋从青岛征兵就不下10万),大量民众、商家南逃台湾,青岛1949年6月2日解放前夕人口仍然有80万左右。

请区分青岛市域人口和城区人口,上面所列数字很多是市域人口,被你说成了城区人口是错误的。青岛的郊区规模在民国的适域市中是很大的,郊区人口一直占很大比重,在解放前夕,青岛市域人口突破100万,城区人口是58万。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0楼天下大同于2009-05-26 07:17发表的  :
请区分青岛市域人口和城区人口,上面所列数字很多是市域人口,被你说成了城区人口是错误的。青岛的郊区规模在民国的适域市中是很大的,郊区人口一直占很大比重,在解放前夕,青岛市域人口突破100万,城区人口是58万。

您的数据显然不对。

民国时期,青岛市的范围沿用胶澳租界,范围不过是城区加上2镇3岛(中韩、沙子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现在的城阳区(除了红岛)、崂山北麓、东麓均不属于青岛市域范围。

按照您的说法,100万市域人口,58万城区人口,那么郊区人口为42万。显然2镇3岛远远达不到42万人口(连10万都达不到)。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1楼ing525于2009-05-26 08:29发表的  :
您的数据显然不对。
民国时期,青岛市的范围沿用胶澳租界,范围不过是城区加上2镇3岛(中韩、沙子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现在的城阳区(除了红岛)、崂山北麓、东麓均不属于青岛市域范围。
.......

这些都是官方数据,不该被随便否定。
当时的青岛郊区不是你说的2镇3岛。那时的李村是市区吗?去哪里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5-26
李村在3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城市面貌,师范、学校、医院、工厂、公园……应有尽有。

如果你非要拿李村凑数,也凑不出40万郊区人口的。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3楼ing525于2009-05-26 09:59发表的  :
李村在3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城市面貌,师范、学校、医院、工厂、公园……应有尽有。
如果你非要拿李村凑数,也凑不出40万郊区人口的。

这与凑数什么关系,是历史事实,为什么你总是否认,不去正视呢?官方的数据在你眼里都成了假的,那还有讨论的基础吗?就此打住吧。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4楼天下大同于2009-05-26 10:05发表的  :
这与凑数什么关系,是历史事实,为什么你总是否认,不去正视呢?官方的数据在你眼里都成了假的,那还有讨论的基础吗?就此打住吧。

在于你自称的官方数据太假。凑不出40万青岛郊区人口。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5-26
青岛开埠以来,郊区的人口一直是负增长,从一战后的23万下降到二战后的15万。

这也很好解释,郊区很多劳动力都进城谋生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5-26
济南在清末修建外城之前,只有5万人口;到1904年开埠时增加到8万人口。

明清时期,济宁、临清、胶州、潍县、周村等城市的人口、城区规模均大于济南城。

以济宁城为例,道光二十年,就有21355户,人口106775人,是济南的两倍。

再如临清城,明朝全国第一大钞关,清朝北方最大的粮食市场,街市延伸于城外五里。按照东昌府志记载,临清城内共有30823户,若以每户5人计,则临清城居人口应为15万以上。

又如胶州城,道光年间就有12平方公里的城区,咸丰因势修建的外城,城门7个,另有水门6个。同期的济南城不过2.6平方公里,修建外城之后也不到胶州城的一半。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17楼ing525于2009-05-26 10:46发表的  :
济南在清末修建外城之前,只有5万人口;到1904年开埠时增加到8万人口。
明清时期,济宁、临清、胶州、潍县、周村等城市的人口、城区规模均大于济南城。
以济宁城为例,道光二十年,就有21355户,人口106775人,是济南的两倍。
.......

不要再编造了,请拿出数据来,以周村为例,自1904年开埠以来,到清末民初,其人口规模是2.5万人。这就是你讲的比济南大的周村的情况。

对官方数据都认为是假的,还有什么讨论的。请就此打住吧。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5-26
看来你对其他四个城市没有异议了,只能拿周村说事儿了。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5-26
周村古城,占地61.7公顷,折合4平方公里,也比济南内城要大。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5-26
临清、济宁、胶州、潍县4城的规模、人口在明清时期大于济南城,楼主可有异议?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5-26
引用第21楼ing525于2009-05-26 11:04发表的  :
临清、济宁、胶州、潍县4城的规模、人口在明清时期大于济南城,楼主可有异议?

前面讲的很清楚了,请仔细阅读。有异议的是你,而又拿不出证据。对官方的数据又一再否定,真是无X到极致了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5-26
怎么又争上了啊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5-26
济南内城只有2.6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是大明湖水面与湿地。人口长期不足5万。
清末,为防范捻军,修建了外城土墙,人口才在济南开埠前增长到8万。
何来25万人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