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4年,理藩院编阿尔泰乌梁海部落为七旗,设副都统一人。1763年分为左右二翼:左翼四旗,右翼三旗。1907年,阿尔泰乌梁海由科布多划出,属阿尔泰。民国时期直接称其为乌梁海七旗(因为此时唐努乌梁海、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已失)。1919年阿尔泰并入新疆,改为阿山道。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大约在盛世才时期撤销。
关于七旗的建制,《嘉庆一统志》、《清史稿》等常见史书的记载大致相同:
阿爾泰烏梁海左右二翼,共七旗
左翼副都統旗一、
散秩大臣旗一、
總管旗二
右翼
散秩大臣旗一、
總管旗二
可见,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都是内属的总管旗,不设札萨克。七旗的名称,各书语焉不详。既非以地方、部族、姓氏命名,也不以军队的前中后左右命名,仅以管旗官员的官职相称(一种不太正式的称呼)。查乾嘉两朝《大清会典》、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皇朝通志》、《藩部要略》、《蒙古游牧记》等书,均不载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之名。甚至清末统管阿尔泰乌梁海的科布多参赞大臣连魁在奏折中也称之为“阿勒台山之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一旗、副都統一旗、總管二旗,右翼散秩大臣一旗、總管二旗”,似乎当时人们已对四个总管旗的汉文名称不甚了了,或者在清代根本就没有正式的汉文名称。
民国时期,官方出版的一些
行政区域表中仍然沿用左翼四旗、右翼三旗的模糊说法(如本站上传资料中的民七全国行政
区划表、中华民国省县地名三汇等。另有一文《民初各省区所属蒙旗》
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20568&fpage=5,附件已无法下载)。但是通过网上搜索,可以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名称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较为可靠的官方名称:民国七年,颁给乌梁海七旗札萨克印,说明此时乌梁海各旗已授札萨克。现存一乌梁海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藏于布尔津县博物馆。根据网上资料,各旗名称为:
乌梁海左翼旗、乌梁海左翼左旗、乌梁海左翼右旗、乌梁海左翼后旗、乌梁海右翼旗、乌梁海右翼左旗、 乌梁海右翼右旗。
采用这一说法的网络文章主要有二(未见有扫描版的原始文献):
1. 吐娜《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
历史略述》,发布在青城驿站的网刊《卫拉特通讯》(
http://www.qingis.com/photos/oriat.htm),其依据不详。
2. 《抗战前的民国
行政区域表》,称其来源为1982年台湾《辞海》附表(
http://www.xinhanminzu.com/dispbbs.asp?BoardID=21&replyID=14908&ID=3917&skin=1)。
二是民间流传的七旗俗称:
乌梁海左翼四旗:
太文贝子旗、察干索颜旗、哈日索颜旗、麦林旗(麦林盖旗)乌梁海右翼三旗:
巴林贝子旗、冬库尔旗(莎如勒旗)、阔库门恰克旗阿尔泰乌梁海各旗既已为札萨克旗,故民间称之为贝子旗是可能的。上述说法见于《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等文(转载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360491148)。也见于《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历史略述》中。《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以及各论坛其他文章中还详述了七旗所辖之苏木,各旗译名略有不同,可能来自《阿勒泰地区志》之类的新地方志。但这种俗称与正式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各文章均未说明,也未见扫描版的可靠原始文献。
根据上述材料,民初阿尔泰乌梁海七旗的名称似乎已可定论,唯须验证1982年台版《辞海》附表及其出处。太文贝子旗等名称,可能是当地史志工作者从图瓦语或蒙古语音译而来。至于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我倾向于没有正式的汉文旗名,从乾隆年间就一直沿用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的称呼。
[ 此帖被schwa在2011-07-19 16: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