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10阅读
  • 48回复

[河北]火车拉不动的石家庄--建城史2400年的华北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6-10-04
回 zszzszqaz 的帖子
zszzszqaz:(三)现代中心城市形态——石家庄市兴起
到了近代,在中心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中,战争因素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政治因素让位于经济因素,现代化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催生出现代化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位置(主要的是交通条件)、物产资源,仍然是重要的客观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 .. (2016-10-04 01:47) 

历史短就短吧,何必牵强附会,认个老爷爷呢。
只要城市发展的好,人民生活幸福,就好。
只有破除官本位,建立市场经济引导为主,行政调控(规划)为辅,才能形成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城市管理应执行三权分立,即人大拥有决策权,政府拥有行政权,政协拥有监督权,方能更好发展和管理城市。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6-10-04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开滦主要的矿井并没有在市区,已经采完了的唐山矿、西北井矿业只是在市区一隅。
中国最早建成的铁路就是唐胥铁路,当然最早是为了运煤,这条铁路后来向西延伸天津、北京,向东延伸出山海关,京山铁路使京东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唐山从乔屯一跃成为冀东首城。
铁路机车是唐山最早 .. (2016-10-04 15:14) 

唐山最早的市中心就是小山一带,和唐山矿就隔着一条铁路,唐山矿就是市中心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6-10-04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开滦主要的矿井并没有在市区,已经采完了的唐山矿、西北井矿业只是在市区一隅。
中国最早建成的铁路就是唐胥铁路,当然最早是为了运煤,这条铁路后来向西延伸天津、北京,向东延伸出山海关,京山铁路使京东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唐山从乔屯一跃成为冀东首城。
铁路机车是唐山最早 .. (2016-10-04 15:14) 

唐山地区要是没矿产资源,清廷会同意建唐胥铁路?唐山造机车,但不代表自己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唐山是工矿立市的城市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换句话来说,就算唐山真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我们也不会遮遮掩掩,撇清关系,而去争什么古城,自古以来的XX区域中心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6-10-04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乔屯方圆几十里之内找一个县城(别说州城、府城)都很困难 (2016-10-04 16:44) 

铁路是晚于煤矿的。
你怎么不说是地震兴起的城市?估计这么说就要被砍了。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6-10-04
唐胥铁路是因为煤矿而成,但唐胥铁路延伸为北宁铁路以后就为唐山的进一步发生提供了动力,使其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屯发展成为综合性工商城市和冀东的政治中心,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带来的冀东交通格局的变化。煤城很多,但是能达到唐山规模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很多城市不具备唐山这样的交通区位,虽然唐山很长时间里并不是十字形的铁路枢纽。唐山北部铁矿很多,比如迁安、迁西、遵化,迁安处于滦河与青龙河的交汇处,这里一直是冀东中心所在,但是由于铁路对水运的取代,迁安长期以来远离铁路干线,所以迁安规模和唐山相比差很多。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6-10-05
(四)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一部城市发展史表明,石家庄区域的基础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必然会产生中心城市。虽然该中心城市的名称、城治几经变迁,但是,无论是古代城市形态,还是现代城市形态,从东垣(真定)到真定-正定,再到石家庄,是这一区域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如此结论,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受感情因素左右,而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看到,从东垣(真定),到正定,从正定到石家庄,城治的变迁,都是环滹沱河而移动,三个城址的距离,没有超过十公里。变迁的真正原因,都是偶然因素起作用,第一次变迁,安乐垒取代东垣,不过是从名(真定)到实(郡[州]和县治所),全盘继承了东垣,不过是州府县衙搬了次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由真定改为正定,那已经是州府县衙从东垣迁移了1300多年后的事了,不过是避帝王名讳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动。第二次迁移,虽然是城市发展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是重起炉灶,但是,地缘联系和承继关系还是非常明确的。试想,没有正定作为中心城市,京汉和石太(正太)铁路交汇点会选在这一带吗?要知道,和京汉铁路交汇的、决定两个城市命运的这条铁路,筹划时的起点,就在正定,本名就叫正太路,而且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称为“正太路”,称呼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就是石家庄在1939年正式设市后,并不是完全和正定脱掉了干系,仍带有某些正定色彩。如,无论是日伪政权还是国民党政权,驻扎在石家庄的专署,却名为正定专署。至于文化上的联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造成割裂,完全是人为的因素,忽略了对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历史做深入研究,也不排除某些文人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标新立异,拿“天下第一庄”和“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石家庄的形象标志,并广而告之,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

将东垣、正定、石家庄作为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不是现在提出来的,而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市政协编著的《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中,就明确提出这一结论。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学术界和领导层的赞同。如,时任石家庄市政协主席方秉钧在为《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所作的序言中,就指出:石家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环石家庄近郊而变迁,“随着现代交通和机器工业的兴起,石家庄崛起,不过是历代城治的延续。”1999年8月,时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陈来立在为《石家庄历史文化丛书》的总序中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来探求,石家庄成为华北重镇、河北中心,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这一地区历代中心城治的延续”。“这种延续,既是地缘上的延续,更是文化上的延续。”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滹沱河流域石家庄中心城市起源、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专家学者的见解,他们一再明确提出石家庄城市发展经历了东垣(真定)、正定和石家庄阶段,肯定了三个阶段的延续关系,给石家庄的城市历史做了明确定位,确定无疑地告诉人们:石家庄不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中心城市的原点、城市发展历程的出发地就在东垣,石家庄的城市历史距今已有2400多年。

到这里,也许还有人不认同这一定论,其理由:现在的石家庄和东垣、正定,既没有同一的城址,也没有城市名称的传承,怎么能说是一脉相承的呢?表面看,似乎是一个理由,其实,这不过是从表象出发,内里,还是观念上的自我束缚。正如宋喜信先生对我们不客气的批评:“许多石家庄人,包括你们媒体,在寻找文化自信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眼光局限在市区,这无异于举刀自宫,割裂历史。”

批评尖锐,却直指要害。其实,对城市历史的探源,城址、城名的传承问题,不是只有我们石家庄遇到。
拿我们周边的城市来讲,大名鼎鼎的北京,现在的城址,是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至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的大都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到如今,多少年?800年不到。但是,北京却把城市源头追溯到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最早的城址遗迹在哪里?也不在现在的北京城区,而是在房山的琉璃河地区。而名称呢?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这不妨碍北京理直气壮的宣称建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再看我们的西邻太原,把城市源头定在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修筑的古城晋阳,城名称晋阳,也叫过并州,晋阳城旧址也不在现在的太原城区内,在今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北宋统治者一把火把晋阳城烧了个精光,于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又在汾河东岸重找了块地方,当时叫唐明镇(今西羊市一带),重建新城,距今多少年?1100多年吧。一样的,没有同一的城址、统一的名称,并不妨碍太原市在2003年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6-10-05
支持改名真定市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6-10-05
Re:火车拉不动的石家庄--建城史2400年的华北中心城市
跨越古今的历史名城——正定

滹沱河从远古出发,西出太行,东奔大海,时而湍急,时而舒缓,日夜不息地流淌走了多少岁月。岁月淤积了沃野,岁月催生了文明之花,在这一区域出现了萌芽于商周,兴盛于秦汉的源远流长的城市群,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城垣密集的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一直环绕滹沱河南北两岸,传承、延续了2500多年,凝结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也造就了现代化中心城市、省会石家庄的前身——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一、雄踞河朔的重镇

    太行山前滹沱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滹沱河南临河构筑了东垣城,秦灭赵后,在这里设立恒山郡,东垣成为郡治,拉开了中心城市起步、传承、发展的帷幕。西汉时,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平叛,两邻东垣,更名真定。从此,这里成为水陆交通要冲,不仅控制着辽阔的地域,而且也是控制燕晋咽喉、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

时光流转。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在河北一带反复征战,滹沱河沿岸的战略地位就格外突出出来。公元350年,前燕大司马慕容恪率军进攻常山郡城真定(东垣),隔滹沱河,在河北岸修筑了军事堡垒安乐垒。在连绵不息的战争中,这座堡垒的地位日益加强,不断得到扩建,成为与常山郡城真定隔河相对的新的军事重镇。直到有一天,一个看似偶然的因素,安乐垒迎来了嬗变的新机遇。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灭掉后燕,兴致勃勃地登临常山郡城真定(东垣)隔河北望,看到对岸的“安乐垒”,“嘉其美名”,下令将常山郡治从真定(东垣)移到安乐垒。军事堡垒升格为郡城,到隋唐时,真定县治也北移安乐垒,安乐垒从名到实,全盘承继了真定。就这样,安乐垒从军事堡垒升格为郡州府城,开始了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新阶段——真定(正定)阶段。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为避讳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从公元398年常山郡城移至此地起,相继为常山、恒山郡治,恒州、镇州治,中京、真定路、成德军、大都督府北都首廓,真定府、正定府首府,真定、中山、正定县治,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直到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

随着中心地位的确立巩固和不断提高,正定地位日益显赫,成为河朔重镇,为真定(正定)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正定城从小堡小城发展到名都大邑,城池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文化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滹沱河水泛滥,冲毁了恒州(真定)城,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重修城池,做了拓展,不仅城墙、城门、城垣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而且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进入了中等城市的行列。

北宋时期,真定作为河北西路的首府地位的确立,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寺院、道观、水利设施、园林建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一切,都为真定城在金元时期成为燕京(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奠定了基础。
到金朝鼎盛时期,真定城是当时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到元代,成为燕京(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人口10万,与大都相同。马可·波罗赞誉真定是“贵城”。
明朝,真定的地位到了历史最高点。真定路改为真定府,形成了以真定城为中心城市,统辖5座州城和11座县城及若干关城构成的城市体系,成为河北中南部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中心城市,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控制燕晋咽喉、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的交通中心。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真定城内一系列名寺古塔的修缮和利用,在客观上维护了真定城市景观的完善,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经过清朝200多年的经营和完善,正定城内的宗教建筑,不仅建筑规模是历史上空前的,而且建筑物的艺术水平、景观价值,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正定这座文化古城中,宗教建筑不仅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而且是最重要的城市景观和最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在历朝历代的经营下,正定城垣规模宏大,这从正定城墙的规模可见一斑。城墙始建于北周,原是石城,唐代扩建,改为土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又扩建为周长24华里,高3丈,上宽2丈的土城。隆庆五年至万历四年(公元1571~1576年)改建为砖城,周长仍为24华里,高3丈2尺,上宽2丈5尺。城平面似旧制官帽,设四门,上建城楼,各门均建瓮城、月城,出人城须过3层门洞。城四角各建角楼。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西北角与北门间增开一门,俗称“小北门”。

 二、经济发达的大邑

真定(正定)处于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肥土沃,成了富庶之地,为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滹沱河流域就成为我们的先祖栖居地,成为北方最早开发的地域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了农耕,发展了制陶、纺织等手工制造业,开创了和黄河流域农业文化同步的滹沱河流域农业文化。到中心城市移居到滹沱河北岸,进入真定(正定)阶段,这里的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北方经济发达的大邑。

发达的手工业。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制陶业、纺织业已经比较发达,经秦、汉400多年的发展,至唐代已有很高的生产水平,成为重要的纺织业基地,细缣、绵纩是全国有名的纺织品,特别是孔雀罗、瓜子罗、春罗成为丝织佳品,直到五代时期,真定(正定)以“锦帛如山,美女如云”而名扬遐迩,引得北方契丹人垂涎三尺。北宋时期,真定(正定)的经济发展到了高峰时期,在纺织、冶金、建筑、农业水利等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朝廷在真定设绫锦院,云集了大批织紝高手,所织的锦绮绫罗享有盛名。元代设织染提举司和纱罗兼杂造局,明代设织染杂造局,真定仍是全国绢的主要产地之一。明初,正定一带开始种植棉花,棉纺织业逐渐发展。到清代,在正定设工艺局,纺织、刺绣、木器、砖瓦、制陶、锻造、铸造等行业都有较大发展。

富庶的农业。历史上的真定(正定)是农业生产播植百谷、种艺棉桑的多样性发展的发达地区,是北方农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到宋代,宋仁宗景祐年间,开始种植水稻。役畜的饲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农耕恢复,役畜数量大增,唐宋时期,真定的家畜饲养得到很大发展。到元代,真定成为北方粮食主产区,作物以谷、麦为主,是朝廷征收税谷的重要来源。明代,真定府的耕地数量位居河北前列,占到15%。另外农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种植品种的增加。一是棉花种植推广,明清时真定(正定)已普遍种植,成为北方最重要的产棉区。二是果品、蔬菜种植也很普遍,蔬菜有四、五十种;果品有梨、桃、杏、黄梅、无花果、胡桃、枣、李、沙果、石榴、葡萄等十几种。

繁荣的商业。唐宋时期,是真定城繁盛时期,街市成了重要的商业场所。唐代,城南门外是繁荣的“市”场,宋代,市、坊合建,商业移至城内。宋代,河北西路转运使司驻此,官、民贸易兴盛,为全国21大商埠之一。定窑、磁窑的瓷器,太原的铜器,山东的水果等都由此转销外地;真定、定州的丝织品卖与外商,官方也从这里购粮秣供军需。金元时期,正定城是金朝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元代,不仅内地人来此贸易,西域人也来此经商。元朝统治者建立了真定路纱罗兼造局,这是官办手工业管理机构,劳动者是工匠,人数多、技术高,产品精制。在《马可波罗行记》中,马可·波罗记录了真定城中,民“恃工商为业,饶有丝,以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表明了真定有发达的丝纺织业。明代,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中心城市的真定,商业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大批晋商、徽商到真定城行商。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集市贸易,城市集贸市场成为市场与城垣结合的典型形式。万历年间,真定城四个大门都开市场。除各行业商店以外,在城内街道和四关设市,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日用消费品交易的集市,真定城内几乎每天都有。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事。真定有一个知县叫徐天宠,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后来,他病逝于彰德府,真定城的百姓竟然罢市一天,来悼念他。可见,集市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6-10-05
三、文化繁荣的名都

一个城市,如果只有官衙府署,只有发达的经济,还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与政治地位相匹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有繁荣的文化。只有成为文化中心,才具备了中心城市的基本要素。

真定(正定)由于处于燕南赵北,是燕赵文化的结合点,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又是沟通中原和北方的连结地,成为各民族融汇的地域,特别是宋以后,成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会处,使得真定(正定)不仅以其河北中南部的战略重镇一跃而为河北中南部政治中心,以其滹沱河冲积扇平原的优越自然条件而成为经济中心,更以其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构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崇教尚学的育才基地。真定(正定)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至晚在宋代,真定城内就设有官学。元明时期,书院教育兴起,真定的书院教育也随之兴起,到清代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建起崇正书院、恒阳书院、风动书院、尊闻书院。恒阳书院因培育出梁清标、魏裔介(柏乡人)等名仕而闻名全国。梁清标、魏裔介为恒阳书院同窗,分别于崇祯、顺治年间中进士,先后入阁,分别拜为保和殿大学士。恒阳书院先后造就了两位保和殿大学士,这在真定教育史上也算是奇迹。除了书院官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家教、义学、私塾等其他教育形式,反映了正定教育的多样化和普及程度。康熙年间,正定建府义学、县义学各5所,使总数达到13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又筹建正定府中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春该校更名为正定府中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直隶省立正定中学校。
繁荣多彩的文化之乡。经济、教育的繁荣发达,孕育了真定(正定)璀璨夺目、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凝结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既有名噪华夏的元曲杂剧,流派纷呈的诗集文著,又有历久传承的民间艺术,使真定(正定)成为文化之乡。
真定(正定)是佛教文化繁盛之区。早在隋唐时期就建造了许多规模宏伟的寺庙。佛教禅宗的重要教派临济宗就是唐代高僧义玄创建于真定的。

真定(正定)最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当属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高峰的元杂剧,成为仅次于元大都(现北京),却早于大都的元曲杂剧创作和演出中心,涌现了以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克中、汪泽民、史樟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白朴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并称元曲四大家。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乘、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创作手法多样的经典之作。其中,白朴创作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真定的元曲成就,是本地区文学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文物古籍的收集、鉴定、整理、研究领域,正定名士梁清标、正定知府沈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梁清标既是一个著作家,在历史学、地理学、古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有较深造诣,同时又是一个收藏家,收集藏书多至数十万卷,而且尤以收藏历代书法、名画为最精,有“收藏甲天下”、“博物多识鉴赏精”之誉。另一位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沈涛,道光时任正定知府。他精于历史、文学、金石、考古,尤其重视地方文物的保护,在任期间他出资将各县不得保护的古碑移于正定崇因寺,并广泛拓印、抄录历代碑文,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编纂成《常山贞石志》一书,珍藏了一大批宝贵文化遗产,成为正定府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正定府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当地金石学的专著。由于他身体力行,促进了当地文物古迹的保护,使一些珍贵的金石碑刻得以传世。如元氏知县刘宝楠从王村废土堆边发现了东汉名碑《封龙山之颂》,使这一中华金石瑰宝得以重见天日。

在真定(正定)的历史文化中,流派纷呈的民俗文化,以其历史久远,代代传续而占有重要地位,尤以民间花会为最盛。正定民间花会种类繁多,有落子、布龙、高跷、竹马、旱船、跑驴、二鬼摔跤、春牛斗虎、狮子舞、花叉、腊会等一二十种。尤为著名的是常山战鼓和高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厚的文化遗产之区。真定(正定)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城内,现在还保存完好的各种文物遗存不下几十处,仅现在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这在全国县级城市是极其罕见的。还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尤其是正定城保存完整的历代古建筑,荟萃了唐、宋、元、明、清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其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构成了古城独特的建筑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四、昭彰千秋的人文精神

滹沱河养育了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使正定成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区,在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孕育出昭彰千秋的人文精神。

兼容开放的意识。真定(正定)处于燕南赵北之区,成为中原和大漠的连接点,从春秋战国起,这里就成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在长期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凝结成了兼容开发的意识。魏晋、隋唐时期,河北地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使真定一带成为民族融合典型的地区之一,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宋辽时期,真定临近宋辽边界,成为贸易流通之区。金元时期,民族融合,使真定成为多民族精英荟萃之地,带来了经济繁荣,南北文化交流,促进真定文化繁荣,成为元曲创作、演出中心。

崇信重义的情怀。正定地灵人杰,在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中,从滹沱河畔走出了以赵佗、赵云、李杲、范仲淹、梁清标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历史名人。在他们身上,彰显出爱国精神,昭示着忠信义德,凝结成了崇信重义的人文情怀,书写了正定传统文化瑰丽的一笔。为此,伟人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他还将南越王赵佗趣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尊崇科学的精神。正定历史上不仅崇尚教育,传承文化,而且在科学技术领域也人才辈出,多有建树。在以金代真定名医李杲为代表的医学领域、以北宋真定高僧怀丙为代表的工程技术领域、以北宋著名科学巨匠沈括为代表的科考领域,都取得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学技术成就,而载入史册,凝结了彪炳史册的尊崇科学的精神。

慷慨悲歌的气节。“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上下2000多年,从正定走出的历史名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成为一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威武不屈的精神。他们中,有成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写照的赵子龙,有唐代“安史之乱”中,首举义旗,抗击安禄山叛军,有唐代“安史之乱”中,首举义旗,抗击安禄山叛军,父子家眷慷慨悲壮,英勇就义,被后世称为“常山英魂”的常山太守颜杲卿;有在金兵南侵,真定3万军民自动联合抗击金兵,两万名义士壮烈牺牲的真定群英,和率军抗击金兵,壮烈殉国的河北置制使种师中、真定知府李邈与真定府路都钤辖刘翊等。这些爱国英烈,在真定名城历史上,书写下慷慨悲歌的不朽诗篇。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6-10-05
分不清真(正)定和莊?????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6-10-05
回 zszzszqaz 的帖子
zszzszqaz:(四)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一部城市发展史表明,石家庄区域的基础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必然会产生中心城市。虽然该中心城市的名称、城治几经变迁,但是,无论是古代城市形态,还是现代城市形态,从东垣(真定)到真定-正定,再到石家庄,是这一区域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如此结论, .. (2016-10-05 00:18) 

北京的例子不太恰当(古都迁址长安和洛阳更典型些)
北京在大型古都中算是比较“稳当”的了,北京城的三千年历史是从蓟城开始的,燕国和蓟国是西周分封在华北北部的两个国,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早期都城,蓟国都城蓟城在现在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后燕国灭蓟国,将燕都迁移到了蓟城,蓟城才始为燕都(如同韩国灭郑国,将其首都迁至郑都新郑一样),之后北京的城址位移不大,一直到金中都被蒙古毁坏,元在其城东北修了新城(不过当时故金中都还有不少居民的,元大都实际上是南北两座城),明代将大都北城裁改南移,明后期修筑南侧外城(本来是打算全部包住内城四边的),最终形成了品字形格局。
[ 此帖被地图在2016-10-05 11:5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6-10-06
回 lubing0826 的帖子
lubing0826:楼上几个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石家庄的诞生与正定有无关联性。请问,石家庄是哪条铁路拉来的?楼上能回答出的应该没有,我告诉你们——正太。好好查查正太铁路的前因后果再嘚瑟为好,省得我鄙视你们👎 (2016-10-05 09:10) 

石家莊是獨立于正定之外發張來的,就是發展成國際大都市,莊也沒有歷史底蘊,歷史底蘊是真(正)定的,不是莊的。
離正定這麼遠都能把2400年歷史往自己身上扯??
莊只能說是華北中心城市之一,建城史,幾十年而已。只能說莊的管轄範圍內有歷史,而不是莊本身有歷史。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6-10-06
回 lubing0826 的帖子
lubing0826:楼上几位,知道石家庄是被哪条铁路拉来的,这条铁路最初的目的地是哪吗?无知不是你的错,拿着无知当理说,就是你的不对了。说的就是你,瞅啥别人啊😊 (2016-10-05 09:16)

大話不是這樣說的,“正太”沒人能回答上來,開玩笑不是這麼開的啊朋友。。。
解釋下爲什麽改名字叫石太???
[ 此帖被夜靈在2016-10-07 08:38重新编辑 ]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6-10-06
石家庄市改名为正定市,并把市zf迁到正定境内,这就名正言顺是千年古城了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6-10-06
我也不认为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实际上包括郑州,都不能说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果你承认县城也是城市的话。
行政区划要去殖民地化
强县弱省,虚化地区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6-10-07
正定改区了再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6-10-07
说什么历史底蕴,深圳才几年,照样一线。
小号:云中城堡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6-10-07
回 xt1214 的帖子
xt1214:说什么历史底蕴,深圳才几年,照样一线。 (2016-10-07 19:32) 

深圳有经济实力啊。没有经济实力自然心虚,总得找补点什么,搞出个天然省会出来。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6-10-07
地点重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渊源只能追溯到阿拉伯帝国时期,不能再往前推了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6-10-28
元代文学家纳新《河朔访古记》中记载:公(史天泽)甲第今在子城黑军营北,第中有静治堂、青樾楼、景光亭、江汉堂云。可见,作为当时朝廷重臣、开国元勋的史天泽其在正定城子城内的府第阔大,其中楼堂亭榭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相当气派。
在治理正定期间,他“缮城壁,立楼橹,为不可犯之计,招集流散,存恤困穷”(《元史.史天泽传》),从而使正定城在元初“成天下之巨都,四方之都会”(《纳新《河朔访古记》)。魏、隋唐宋金元以来,作为郡、州、路、府、县等治所所在地,各朝代在真定城内设置的衙署也不尽相同。行政方面除了府衙门、县衙门以外,还曾有过路转运使府、都转运使府、燕南肃政廉访司照磨署。明代的真定城其他如府同知、巡抚行台、御史行台、打捕鹰房纳锦等户总管府等衙署;军政方面有节度使府、真定路兵马都总管府、真定卫、神武右卫、守备署等,其他如税课司、递运所、恒山驿、太仆寺(三司行台)、侍郎府等,明朝建立后,历任真定府署各级官吏对真定城内的公署衙门又先后进行了修建缮葺,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增加,从而使这些星罗棋布的公署府衙成为了真定城的一道建筑风景。镇州的潭园,在北宋一朝名冠大江南北。
现在,大凡撰写中国园林建筑史的著述,行笔到了宋代,作为历史上城市景观的重要代表之一,无不提起真定的潭园、海子。真定府城当时又被称为镇州、镇阳。镇州城是北宋真定府、真定县和后来的河北路、河北西路治所,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祁、欧阳修、韩琦、沈括等都先后奉使掌管过河北路的行政事务,对镇州城城市建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除开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功绩暂不提,只就他们以优美的文学笔触,写下的关于镇州城城市景观的一系列诗词、笔记,就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遐思。其中,在他们笔下的大美园林——镇州城潭园景致,是那样的美不胜收。
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欧阳修出任河北路都转运使,并兼任真定府知府。一年后的庆历五年八月,欧阳修被从镇州贬到安徽滁州任太守,在那里,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醉翁亭记》。在出任河北路都转运使一年的时间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豪之首的欧阳修在处理繁忙政务的同时,也写下了几十首大美诗作,其中与他官舍只一墙之隔的镇州“北潭”在他的诗中就频频出现:“北潭去城无百步,绿水冰销鱼泼刺”(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北园数亩官墙下,嗟我官居如传舍。……隔墙时时闻好鸟,如得嘉客听清话……葡萄忆见初引藤,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垆”(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官虽镇阳居,身是镇阳客。北园潭上花,安问谁所植。春风无先后,烂漫争红白”(欧阳修文集.庆历五年.《留题镇阳潭园》)。“喧喧谁暇听歌讴,浪绕春潭逐采舟。急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欧阳修文集. 庆历五年.《后潭游船见岸上看者有感》.作者自注.: ‘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大名与真定以三月十八日为行乐之日,其俗颇盛’);“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庆历五年.寄秦州田元均》)。欧阳修笔下的北潭、北园、后潭就是始自唐代的著名北方园林——镇州潭园。
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在扩建修筑镇州城(按:当时称恒州城)时,在城郭内借助水潭为北面防护建造了三面城垣、一面水潭的牙城,并因此得名潭城。后任成德军节度使“喜欢饰亭宇、事嬉游”的赵王王镕,在此基础上对牙城后的潭池泽沼又进行了一番精心营建,使之成为了一座由亭台楼榭、潭水泉池与奇花异木交相辉映的园林式建筑群。这一胜景园林的建造,就连行伍出身,发出“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豪言的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对它也情有独钟,并在得到一只珍禽后放养到了潭园之内:“饶阳令刘岩献水鸟五色,重荣曰:‘此凤也’,畜之后潭”(《旧五代史.卷五十一》)。这一座园林,在经过了唐朝之后历代镇州官员的增繕修葺,到北宋之初已经极具园林规模了。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宋太祖、宋太宗为统一北方攻辽、灭北汉时,先后率重兵赴真定驻跸潭园,此时,潭园被改为帝王行宫,有了皇家身份,镇州城潭园的繁盛也自然胜过唐时。
在欧阳修任河北路都转运使之后的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治所在镇州城),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中对镇州潭园有这样的叙述:“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沈括之后,曾在宣和年间任河北路都转运使的南宋宰相吕熙浩在他的《燕魏杂记》中,也对潭园的盛景进行了记述:“今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府治后有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蔡京知府曰,拆王武俊德政碑楼于园为广厦,今熙春阁是也”。由此可见,此时与“真定府使廨”(府第)仅一墙之隔的潭园景致已经是“雄盛冠于河北一路”,达到它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顶峰了。北宋奸相蔡京在元佑元年(1086年)任知成德军时,就把位于“真定府治东门”外的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德政碑楼拆除,并用拆下来的材料在潭园中建造了一座“广厦”——熙春阁,从而使他在镇州城潭园的园林史上留下了并不很光彩的一笔(《河朔访古录.卷上》)。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6-10-30
石家庄更名真定市。
汉阳鬼柳先生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6-11-03
有意思,其实石家庄在1亿年前就有了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6-11-03
也就是说,石家庄要改名正定或者真定。省政府北迁正定新区。当今圣上宽厚仁德,其去年执掌之正定当为国家新区,立为河北省会。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6-11-05
主要还是省会的作用大 火车交通第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