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都尉置于临屯郡废后,南部都尉未明言,但置于真番郡废后以真番西北部七县为治地是大概率事件,,这关系到失边后边地政治军事安排。始元五年罢真番以并乐浪应该不是楼主所说只是北方一些前哨这么简单。真番分入辰国、乐浪后,原先处于中间位置的含资就成为隔礼成江或灭恶山与辰韩相邻的边县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提一下,《汉书》、《三国志》成书于当时,对倭及马韩的描述有真实、直接的材料来源(册封、朝贡、来归、战争等),《后汉书》稍远,但马(慕)韩到百济、辰韩到新罗、弁辰到加罗的变化已无可辨识,《三国史记》成于宋,《三国遗事》成于元,距楼主想解释的历史年代已达900多年,前古时代三韩文化较中原落后,留下来的文字、实物资料也及有限,可供文史实证的证据不多,这是个硬伤,想想我们如此发达的文明和检索、挖掘,现在写900年前的历史细节都可能谬误百出,难以苛求当时文化需从中原输入的半岛人会有怎么精准的历史描述。
还有从语言考古角度看,从古韩音转后来的韩音可以从近音、转音、对音比定,但由古汉音转韩音、或由古韩音转汉音比定则有难度,可行性不强。
海冥、小海比定可参考魏书和辽志。当然,由于忠清北道龙日里高句丽碑的出土,很多人将小海比定为牙山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