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州原有恒陽軍,自成德建軍,史料中不復見恒陽軍記載,疑取而代之。(偽署節度使名號有恒陽節度使記載者)
而這與定州不同,定州建義武軍後,義武軍節度使仍兼帶北平軍使。易州之高陽軍似仍存在,張孝忠曾任易州刺史高陽軍使。
而幽州管內,諸州刺史兼外鎮軍使,似為常制。且幽州藩帥本人兼幽州、盧龍兩道節度使(幽州盧龍節度使不可簡寫為幽州節度使或盧龍節度使,當然時人也經常犯這種錯誤)、經略軍、盧龍軍兩軍使。其中經略軍為幽州本軍,盧龍軍本隸平盧節度使,自平盧南遷,別以盧龍建節,盧龍軍本駐平州,後實遷至幽州,而平州刺史則兼盧龍留後(盧龍軍本來駐地)和(或)柳城軍使(盧龍軍遷幽州後,新建之軍)。薊州刺史兼靜塞軍使,檀州刺史兼威武軍使,媯州刺史兼清夷軍使,涿州刺史兼永泰軍使,莫州刺史兼唐興軍使。除此之外,此類刺史兼軍使另有本州團練使之銜。
另,滄州刺史兼橫海軍使亦為開元天寶舊制。後演化為藩鎮,後改義昌軍節度使。
這裡不僅體現從道的層級,節度使和觀察使(早期為採訪使)進行了整合,且外鎮軍與支郡制度也進行了整合。
其實唐人對軍和道有清楚的認識,尤其是舊唐書和冊府元龜、全唐文,涉及地方行政使用恆冀、幽州、魏博、滄德這種道之名稱是很常見的。
五代十國至北宋,已經混淆使用,以至於後世更為混用。如地圖將整片區域標註為成德軍、宣武軍就不是很正確。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3-07-31 06: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