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辽宁桓仁县抽水洞遗址发掘
〔主要作者简介〕 武家昌,男,1947 年生,沈阳市人,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 究员,邮编 110003。 2003 年第2 期 (总第74 期)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NO1212003 TOTAL 74 〔考古发现与研究〕 辽宁桓仁县抽水洞遗址发掘 武家昌 王俊辉 〔关 键 词〕 辽宁 桓仁 抽水洞 遗址 房址 绳纹陶片 战国至秦汉 〔内容提要〕 抽水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四道河子乡大甸子村,为一处战国至秦 汉时期的古代遗址。1994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了本溪市博物馆、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管所 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水沟、石墙,以及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有铁掐刀、 铁镞、铁 、刀币、布币、半两钱、陶塑羊头及绳纹陶片等。证明了此地当时应属辽东郡所辖,为我 们确定当时战国至秦汉王朝的疆域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中图分类号〕K871・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0483(2003) 0220022 - 07 1994 年春季, 辽宁本溪至桓仁公路进 行拓宽路面改造工程, 在破土动工中, 在桓 仁县四道河子乡大甸子村的抽水洞地段, 发 现了大量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陶片, 同时出 土了战国时期的明刀币 280 枚, 以及铁 、 串珠、铜镞、石斧等。我们接到消息后立即 前往调查, 经现场调查, 确认此处为一战国 至秦汉时期的古代遗址。为了配合公路的修 建, 辽宁省文化厅组织了考古力量, 对此处 图一 抽水洞遗址位置图 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掘是由 1994 年5月至6月份进行的。此次发掘由辽 宁省考古研究所主持, 本溪市博物馆考古 队、桓仁县文管所也参加了此遗址的考古发 掘。参加此次发掘的有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武 家昌, 本溪市博物馆考古队高尚华、苗丽 英、马毅, 桓仁县文管所王俊辉等同志。此 次发掘分南北四个区, 发掘5×5平方米的 探方16个, 面积为 400 平方米。揭露出房 址两座, 灰坑5个, 沟一条, 出土了一批很 有价值的文物, 现将此次发掘的情况介绍如 下。 一、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 抽水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四道河子 乡大甸子村北山的山腰部, 地势略呈山洼 状。遗址坐落在山坡的北部, 山下相距50 米即为浑江的支流三道河子, 河水从西向东 缓缓流过。东部4 公里即为四道河子乡, 此 处距桓仁县城20 公里。在遗址南部115公 ・ 2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二 抽水洞遗址T2 南壁剖面图 11 表土层 21 黑土层 31 生土层 里即为大甸子村。要改建的老公路, 在山腰 中穿过遗址, 所以, 遗址早期就已遭到了破 坏 (图一) 。 遗址东部为一隆起的高山, 山脊两端耸 起, 向内渐凹, 形如马鞍状, 当地人称马鞍 山, 山上有一山城, 墙体已不清, 断续可见 石筑的残垣。在此曾出土铁镞、陶片等。在 此遗址南部翻过山梁就可见大甸子村。在大 甸村的西北部曾出有大石盖墓及青铜短剑 等。现仍存有大批的高句丽积石墓等。所修 的公路, 是在原来老道基础上修建的, 此处 应是当时古代由辽东通往桓仁、高句丽必经 之路, 是古往今来的必经之要路。 二、遗址状况及地层堆积 遗址坐落在山腰部的山洼中, 面积大约 为100 ×30 平方米。遗址的中间部位是空白 区, 经我们探查, 该区很少有陶片和灰层 , 故我们的发掘分南北两区进行。北部的遗址 在较平缓的山坡上, 地势较低, 遗址西高东 低, 依山傍水。南区在山腰部, 地势较高, 此处为南高北低, 高部已近山梁。两区之间 相距50 米。山的坡度可达10°左右。从现存 情况看遗址的两区都在斜坡之上, 由于此处 早年就已修成公路, 遗址已遭部分破坏, 现 存遗址是侥幸存留的。 此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为 50 厘米左 右, 现介绍如下: 第一层为表土层, 一般厚10 厘米左右, 出有少量的红褐陶或灰陶绳纹陶片等。 第二层为黑土层, 一般在30~40 厘米, 有的地方较薄, 大约为 20 厘米左右。由于 遗址处于山坡之上, 故部分地方黑土层薄或 基本不存在, 直接为山岩。这一层是遗址的 主要文化堆积层, 大量的陶片、遗物、钱币 等都出在此层。遗迹的开口都在此层之下, 如房址、灰坑等。 第三层为生土层, 一般为黄褐土或风化 的白沙岩 (图二) 。 三、遗址的遗迹情况 在遗址中文化层主要是第二层, 所发现 的遗迹现象大都发现在第二层之下。主要有 房址、灰坑、沟、石墙等。现对有关的遗迹 情况下面作一简单的介绍。 11 房址 F1 , 在遗址的北区, 房址的开口在第二 层之下。F1 为圆形, 近于半地穴式。由于 此处为山坡, 斜度较大, F1 的西部及北部 的一部分依山坡下挖为壁。东部及南部在坡 下, 经修路和垦种已遭破坏, 壁已不存。我 们在清理时发现地面和墙基, 尚知此房的形 状为圆形。房子的地面用黄褐土铺垫, 地面 较坚硬, 在房子的中心近南部有经火烧烤过 的石块及红烧土硬地面。石块处为灶址, 受 到破坏后灶已不存, 仅留几块烧过的灶石。 在房子的西部略近中部发现一柱洞, 在西部 边缘和北部以及南部各发现柱洞一个。在西 ・ 3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部柱洞的底部, 发现有残碎陶片。柱洞为圆 形, 口径为11 厘米, 深为15厘米。房址的 门开在南部, 但由于时间长久或因修路遭到 破坏宽度不详。在房址门外南部, 有经人行 走踏平的坚硬土面。房址直径在312~313 米之间, 基本为圆形。在此房中出有陶器盖 1 件, 骨簪1 件, 陶豆柄1 件, 陶纺轮1 件, 鸟形铁饰件1 件及刀币、石磨盘、陶桥状 耳、口沿、陶片等 (图三: 1) 。 F2 , 在遗址的南区发现。它位于南区的 最南部, 地势较陡, 坡度较大。F2 在黑土 层之下发现, 从清理的情况看, 南壁开在了 山坡之上, 从坡上下挖为壁, 并在壁的内侧 贴砌石块, 起到了防止雨水冲刷的作用, 房 基用石块垒砌, 从所残存的石基看, 房址近 于方形。门开在东部, 已毁。地面用黄土铺 垫, 在房址的南壁发现圆形柱洞, 在柱洞内 尚存有腐朽的木柱。在其西部、北部各发现 圆形柱洞一个, 柱洞径为 10 厘米, 柱洞的 深为15厘米。此房南壁略直。房址东西长 214、南北2 米 (图三: 2) 。 图三 11 F1 平剖面图 21 F2 平剖面图 在F2 房址的灶旁发现一人头骨及掌骨, 头骨压在了掌骨之上, 两掌骨相压, 保存完 整。不见其它人体的部位, 说明了死者当时 为非正常死亡。在此房址中出土了铁 、铁 刀、布币、一货钱、明刀钱、秦半两钱、铜 镞及大量的夹砂绳纹加弦纹陶片及灰陶片 等。 21 灰坑 H1 , 口略呈圆形, 开口在黑土层之下, 其壁和底都为白沙土, 即山岩风化土。斜 壁, 平底, 在底部有一些无规律的石块, 其 口径为 212 米, 底径90、深40~70 厘米。 在此坑内出有羊首陶塑1 件, 铁镞2 件, 鱼 网坠1 件, 及大量的夹砂红褐陶片以及明刀 钱, 一货钱、布币等。 H2 , 所在处黑土层较薄, 故在表土之 下就发现此坑, 坑较小, 也浅。坑为圆形, 直径70、深10~15厘米。在坑中发现陶片 及1 件铁削。 H3 为不规则的长方形, 两短壁近弧形, 两长壁略斜, 边未经修整。其开口在黑土层 之下。此处近山坡上部, 黑土层较薄, 底部 挖在了山岩土之上, 长117、宽019、深为 016米。此坑近似墓葬, 清理之后未见人 骨。在坑内的填土中出有刀币、一货钱、残 铁 、陶纺轮、滑石磨件、残石刀以及夹砂 红褐陶、绳纹加弦纹陶片等。 ・ 4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四 抽水洞遗址出土的器物 1、2、61 陶器口沿 3、41 陶器器耳 51 陶器器盖 71 陶器器底 81 骨簪 91 陶豆柄 101 石斧 111 石杵 121 石刀 13、201 陶纺轮 141 羊首陶塑 151 鸟形铁饰件 161 陶鱼网坠 171 铁掐刀 181 石 剑 191 扁方形铁镞 211 铁镞 221 铁铤三翼铜镞 231 铁铤铜镞 241 小铁刀 251 铁削 261 铁 (1、2、6约为1/ 6, 余约为1/ 3) 其它灰坑如H4、H5等都为圆形, 开口 在黑土之下, 坑内未见完整的器物。 31 灰沟 灰沟在北区的南部, 此沟开口于黑土层 之下。两壁边缘清楚, 为白沙的山岩土。此 沟在F1 的南部不远, 应同 F1 有关。沟宽 113、深012~013 米, 沟内填土非常的黑 , 沟内发现铁掐刀1 件, 并有夹砂红褐陶片出 土。 41 石墙 石墙在南区的山坡下部, 系用不规正的 石块垒砌而成, 东西走向, 略有弯曲, 西部 较东部略宽。墙残长约5、宽015~016、高 015米。在此墙的南部发现有铁铤三翼铜 镞、石剑残块、秦半两、明刀钱、布币、铁 、铜镞及大量的陶片、器耳、口沿等。 ・ 5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五 遗址出土的刀币、布币拓片 四、出土遗物 11 陶器 此遗址出土了许多器物, 大件器不见。 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两种。 夹砂陶表面多为绳纹加弦纹, 泥质陶绳纹居 多, 也有素面的 , 未见完整器。口沿、器 耳、器底等多有发现。现介绍一下。 口沿, HSCT12 ②出土, 夹砂褐陶, 侈 口, 圆唇, 斜肩鼓腹, 除口沿外通体饰绳纹 加弦纹, 弦纹刻划的极不规整 (图四: 1) 。 口沿, HSCT10 ②出土, 夹砂褐陶, (口 沿部略呈黑色) , 方唇, 沿向外敞, 短颈, 斜肩, 鼓腹, 素面无纹饰 (图四: 2) 。 口沿, HSCT4 ②出土, 泥质灰陶 , 轮 制, 火候较高, 略有亮度感。圆唇, 口沿外 敞, 颈直长, 颈部饰以凸弦纹带, 斜肩, 在 肩部有抹平的凸弦纹痕, 似有器耳, 但已损 坏无存, 肩部以下为素面 (图四: 6) 。 器耳, HSCT6 ②出土, 为环耳, 泥质 陶, 外部为黑灰色, 壁内呈红褐色, 制作较 粗糙, 器耳同壁的连接处有明显的接合附贴 痕, 耳的表面有气孔, 耳周饰绳纹, 耳表为 素面。这种器耳多有发现 (图四: 3) 。 器耳, 出土于 F1 内。夹砂褐陶, 器耳 较大, 耳面较宽, 呈桥状, 表面无纹饰。此 种器耳发现较多, 大小不一, 最大者耳长为 11、宽4 厘米, 器物本身也应 很大 (图四: 4) 。 器底, HSCT5 ②出土, 夹 砂黑褐陶 , 器壁为黑褐色, 斜壁, 平底, 底部有划刻的 不规则的“十”字交叉纹 (图四: 7) 。 豆柄, 出在F1 内, 夹砂 红褐陶, 砂粒较大 , 制作粗 糙, 盘和座均残损 ( 图四: 9) 。 陶 纺轮, 出 土 2 件。 HSCT4 ②F1: 3 , 系用废弃的 陶片磨制而成, 陶片为夹砂 素面。纺轮呈不规则的圆形, 中间有一圆形 的小孔。直径为 217、厚015 厘米 ( 图四: 20) ; HSCT5 ②: 3 , 泥质灰陶, 表面光滑, 无纹饰。圆台形, 中间有一穿孔。直径515 ~615厘米, 厚为018 厘米 (图四: 13) 。 鱼网坠, HSCT2 ②H1: 3 , 此器系用红 褐陶片磨制而成, 整体呈椭圆形, 在两端分 别磨出凹槽, 素面。长219、厚016 厘米 (图四: 16) 陶器盖, HSCT4 ②F1: 1 , 椭圆形, 泥 质灰陶轮制。器表呈亮灰色, 已残, 上有一 馒头形小钮, 钮底部的周缘略向上翘, 制作 过程中用刀削过, 留有明显的刀削痕。现残 长614、宽515、钮高118、径214 厘米 (图 四: 5) 。 羊首陶塑, HSCT2 ②H2: 1 , 颈部以下 已不存, 头角部也略有残损, 但从整体上可 看出为羊的头。为夹砂红褐陶 , 两眼为穿 孔, 颈部以下似有前肢, 整体高4 厘米 (图 四: 14) 。 21 石器 在遗址中发现的石器较少, 仅几件, 在 此简单介绍一下。 石刀, HSCT5 ②H3: 1 , 已残, 用黑色 沉积岩磨制而成, 表面研磨光滑。略呈长方 ・ 6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形, 圆角、弧背、直刃, 刃为一面斜刃。残 长6、宽412、厚016厘米 (图四: 12) 。 石剑, HSCT10 ②: 2 , 残, 青绿色沉积 岩磨制而成。其为石剑的尖部, 两侧有磨制 的一面刃。残长215、最宽118、厚014 厘米 (图四: 18) 。 滑石磨制件, HSCT5 ②H3: 2 , 用滑石 质料磨制而成, 残断, 长条形, 两侧有对称 的凹豁, 表面磨制光滑。残长317、宽117、 厚2125厘米。 石杵, 采集, 青绿色花岗岩磨制而成, 圆柱状, 长9、直径415厘米 (图四: 11) 。 石斧, 采集, 灰白色花岗岩磨制而成。 剖面为楔形。长8、宽5、厚3 厘米 (图四: 10) 。 31 铜、铁器 在此遗址中发现多件铁器, 锈蚀比较严 重, 现逐一介绍如下。 铁掐刀, HSCT6 ②2: 1 , 仅存一半, 半 月形, 弧背直刃, 在中部穿孔处残断, 残长 613、宽418、厚012 厘米, 孔径为016厘米 (图四: 17) 。 小铁刀, HSCT10 ②: 1 , 直背外弧刃, 刃部略损。一端同柄相连, 尖部残损, 全长 914、刃部宽019、柄宽015、厚011 厘米 (图四: 24) 。 铁削, HSCT2 ②H2: 1 , 弧背, 内弧刃, 斜尖, 柄部残损, 仅存很少的一段。全长 1312、刀宽114、厚012 厘米 (图四: 25) 。 铁 , 在遗址出土多件, 仅HSCT12②: 1 完整, 平面为长梯形, 侧面为楔形, 中有 安木柄的銎, 器表锈蚀, 上部有两条凸棱, 一面较斜, 一面较直, 弧刃。长1411、上 宽715、下宽619、厚014 厘米, 两条凸线的 间距为017 厘米 (图四: 26) 。 鸟形铁饰件, HSCT4 ②F1: 4 , 完整。 锻造。形如一长尾的鸟, 鸟首部的铁条弯曲 呈圆形, 中间为圆孔, 如同鸟的眼, 背部略 向下凹, 腹部为弧形, 如鸟的身体, 尾呈一 长圆锥形, 腹部似刃, 尾似锥, 腹部略有一 小豁口。全长811 厘米。此器在以往未曾发 现 (图四: 15) 。 此遗址发现的箭头较多, 有铁镞、铜镞 以及铁铤铜镞, 故我们把镞类全部归为一 类, 在此一并介绍。 铁镞, HSCT2 ②H1: 3 , 完整。锈蚀的 边部略有豁口, 为扁宽柳叶形, 中间略起 脊, 圆銎, 全长514、镞身长315、銎长为 119、銎的径为015厘米 (图四: 21) 。 扁方形铁镞 , HSCT2 ②H1: 2 , 略残, 镞身前部扁平, 横剖面为长方形, 锋部为平 头, 镞尾部横剖面为六棱形, 铤部为圆柱 形。全长618 厘米 (图四: 19) 。 铁铤铜镞, HSCT10 ②: 1 , 完整, 镞身 为铜铸, 三棱锥状, 实心, 镞身的尾部为圆 柱状。圆柱状的铁铤铸于铜镞的尾部, 铜镞 长为 214 厘米。后部铁铤经使用已呈弯曲 状, 长为811、径为013 厘米 (图四: 23) 。 铁铤三翼铜镞 , HSCT16 ②: 1 , 完整, 镞身呈三翼状, 锋利, 头部逐渐呈柱形, 翼 消失, 铁铤同时铸进镞銎内, 镞长317、翼 长2、两翼间宽1 厘米; 镞尾部径017、铤 残长4 厘米 (图四: 22) 。 遗址中出有多枚铜钱, 有明刀币、一货 钱、秦半两及安阳布等 (图五) 。 41 骨器 仅骨簪1 件, 为 HSCT4 ②F1: 2 , 完整。 此器用兽骨磨制而成, 圆锥形, 细长, 略弯 曲。通体磨光, 一端呈尖状, 另一端呈圆 形, 其上端用刀刻削出一豁口, 中间部分略 粗糙。全长22、径为014~015厘米 (图四: 8) 。 五、结语 此次抽水洞遗址的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 物资料, 对我们了解辽东地区古代文化、经 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 的夹砂绳纹陶片和灰陶绳纹陶片、铁器、明 刀钱、安阳布、秦半两钱等。依此我们推定 ・ 7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个遗址的时代应在战国至秦汉之际。遗址 中大量的夹砂红褐陶陶片, 并有绳纹加弦纹 陶, 这种纹饰在辽东地区较为少见, 为辽东 地区的古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遗址中出土 的宽平桥状耳、环耳等, 在以往的遗址调查 中曾多有发现, 它主要分布在辽东、辽北一 带, 多数研究者认为, 这种文化内涵以及夹 砂红褐陶陶片的时代较早, 一般都认为是青 铜时代, 更有的研究者把此种陶器的时代定 为新石器时代 (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 《辽 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 《考古》1981 年第2 期) 。此次发掘, 有明确的地层关系, 有确凿的时代特征的器物出土, 如灰陶绳纹 陶片、一批具有特点的铁器、铜镞等, 以及 带有时代特征的明刀钱、秦半两钱的出土, 可以证明含这种夹砂红褐陶片及环耳、桥状 耳的遗址的时代不能早于战国, 其年代上限 应在战国中晚期, 晚至秦汉之际。此遗址的 发掘, 为我们确定辽东以及辽北等广大地区 含这种器耳的文化遗存的时代, 提供了可靠 的实物证据。 以往在辽东及辽北地区发现的夹砂红陶 片几乎全部为素面, 不见纹饰。而这次在这 种陶片上多见绳纹加弦纹, 而这种纹饰一般 多见于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中; 桥状耳、泥 条环耳在辽东以及辽北等广大地区曾大量地 发现, 已成为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 征, 是当地的一种土著文化的内含, 在辽西 以及中原地区则极少见。今在抽水洞遗址发 现了具有两种文化特色的文化内涵, 表明了 当地的土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明 显。 据《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 燕将秦开 破东胡, 却胡千里, 燕在东北置五郡, 此作 为燕开拓东北的开始, 这当在公元前300 年 前后, 所置五郡为: 上谷、渔阳、右北平、 辽西郡、辽东郡。今辽宁的东部当为辽东郡 所辖范围, 辽东郡的郡治在今辽阳一带, 辽 东地区当时应归属辽东郡治下。辽东郡东部 的管辖范围, 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问 题。抽水洞遗址, 地处辽东的东部山区, 此 次发现大量的战国至秦汉遗物, 为我们了解 和认识辽东郡的东部范围提供了可靠的资 料, 同时为我们确定战国时燕以及秦汉王朝 的东部疆域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桓仁至本溪的公路, 正压在抽水洞遗址 之上, 而公路也正是在古道之上。此处正是 辽东通往桓仁, 也是古代辽东郡通往高句丽 的必经之路。我们推测此地应是一处戍军的 住所所在地。是守卫要路的驻军所在地。 〔责任编辑、校对 瑜 琼〕 An Excavat ion of t he Choushuidong Site , Huanren , Liaoning Wu Jiachang and WangJunhui Choushui dong site, lies i n Dadianzi , Si daohezi , Huanren Manchu Autonomous Cunty , Liaoni ng Provi nce, was an ancient sitef romthe Warri ng States to Qi n and Han Periods. In 1994 , Liaoni ng Provi 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to2 gether with Benxi Municipal Museumand the Office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Monuments, Huanren unearthed the site and di sclosde house sites、pits、dri nage and someother val uable cultural relics, which showed that theplace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Liaodong County at that time, and thusprovi ded tangi ble testimony for usto defi ne thef rontier duri ng theperi 2 od. ・ 8 2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