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五
《水陆通途》
清晨的汉中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那是因为晨雾遮断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一个有边缘的城市,北边的秦岭、南边的大巴山将汉中紧紧包围在中间。古时候,人们把陕西进入四川的道路称为蜀道,蜀道必须要穿过秦岭和大巴山这两座天堑,因此汉中就成了千里蜀道上的中间站。
自古以来,蜀道的艰辛严重阻隔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在汉中地区,至今还有人从事着这种名叫“背二哥”的古老职业,他们以替人背货为生,平均负重一百斤,日行仅15公里。古人叹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天的人们真正飞上了青天,却不禁心生疑问:古人是如何在这海一样的群山中找出道路的。我们的行程是从找寻一个女子的足迹开始的。
她原先就住在汉中城北15公里的褒河谷口。她是一位美女,一位生活在3000年前的美女,因为生在褒河边,人们称她褒姒。不错,正是那个褒姒,周幽王为了她烽火戏诸侯,丢了性命和江山。她的笑,是真正意义的倾国倾城。传说当年褒姒是在褒河边洗衣的时候被周王的使者看中,带回镐京的。要知道镐京是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这就意味着,至少在3000多年前,蜀道就已经开通了。可惜当年褒姒的故里因为修建水库,淹没在万顷碧波之中,那条古道自然是无迹可循了。
这个道理科学却又简单。河水是从东西走向的山上下来的,水流自然是南北方向,只要顺着河谷上去,就能找到山坡上的源头,山的另一面,必然还有一条河存在,只要沟通起来,就是一条道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最初的蜀道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河岸边的灌木杂草中摸索。这是一条不能叫路的路,它应该是远古先民在砍柴放牧中踩出来的。当时,他们不可能用开山劈路的办法度过险滩,就在石崖上凿出这一个个孔洞,手攀脚踩一步一步蹭过来。
春秋战国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使人们获得了更坚实的工具。从汉中市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来看,那时生铁铸造的专用修路工具--开山斧已经出现了。铁炉中炼出的,还有这锋利的兵器,它刺激了君王们四处争伐的野心,也使道路的水平获得质的飞跃。这是蜀道上的五丁关。车行至此,两侧山壁迎面扑来,仰望天光一线,崖壁上刀削斧劈之迹参差错列,显然是人工开凿而成。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可惜道路不畅。他就派人对蜀王说,要送给他五个能拉金子的石牛,不过要蜀王自己来取。贪婪的蜀王竟然相信了这番话,派了五个大力士带领众人修路。工程是异常地惨烈和艰险,以至于五位壮士都因山崩葬身于此。道路打通了,蜀王没有看到拉金子的石牛,看到的却是滚滚而来的战车。顺着这条路,秦国在三个月之后就灭掉了蜀国。此后,秦国开路的斧头和征伐的战车齐头并进,以至不战自威,因有栈道千里,使天下皆畏秦。
栈道,一个似乎很熟悉实际却一知半解的名词。沿着褒河顺流而下,我们试图找寻这种早已消失的道路。
那,就是栈道遗迹!这一个个方形的石孔,怕是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插在其中的梁柱早已朽烂,它们却顽强地存留着,仿佛是历史的眼睛,惊心动魄,千载不变。栈道是古人为通过河岸险阻而发明的修路方法,先是凿出石孔,插上横梁,然后在河底凿洞,插上竖梁支撑,最后把木板铺上就可以通行了。栈道用的是木材,可以很方便得就近砍伐。可自然的风雨对木料的侵蚀也十分厉害,栈孔深得用手探不到,如果雨水积在里面排不出去,就会腐蚀木梁,古代的工匠就凿了这个石槽把里面的积水引出来,很聪明地解决了问题。
位于汉江支流褒河上的悬崖名叫孔雀台,传说曾有一只孔雀被山崖下湍急的河水吓得不敢飞渡。这赫然插立在崖壁上的石梁正是古代栈道的遗迹,那是一种被命名为“千梁无柱”的特殊的栈道形式。地形的险恶使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蹭,了然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这样修栈道,那是因为崖高岸低、水大浪急,根本无法插上立柱支撑,就只好在崖壁上深凿栈孔,斜插石梁,用以加固,类似于今天楼房上伸出来的阳台。
在所有纪念蜀道开通的石碑上,我们没有找到一位筑路人的名字。他们集体被称作徒,邢徒,是用劳动来抵罪的人。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修路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程,开山、劈石、伐木、铲土乃至火烧、水激,不少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据有关史料推断,当时每一个筑路公路人一年修成的路不到四米,踏着古老的蜀道前行,我们似乎感到每一步都是踩在先人们带血的手印和脚印里。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共开拓出七条蜀道,它们是:从陕西宝鸡出大散关,直达汉中勉县的陈仓道,也叫故道。北起宝鸡眉县的斜谷、南到汉中褒谷口的褒斜道,这条道走的人最多,名气最大。从陕西周至县的骆谷通往汉中洋县傥谷的傥骆道。这条道最近也最艰险。从陕安长安县子午谷到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这条道最长,走的人较少。以上四条栈道均位于汉中以北,历史上称为北栈。而南栈共有三条,首先一条就是那个著名的金牛道,从汉中宁强县通往四川。中间的一条因为需要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所以被称为米仓道。洋巴道也叫荔枝道,传说唐玄宗当年让人从四川涪陵快马运送荔枝给杨贵妃走的就是这条道。这是七条蜀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条道。
千百年来,对栈道损害最大的,不是自然界的风雨,却是人类自己。刘邦本人初进汉中时就曾火烧栈道,三国时诸葛亮失街亭之后撤回汉中,负责断后的赵云也曾烧绝栈道以退追兵。这个寂静的山谷就是赵云当年火烧栈道之地,名叫赤崖。当地传说,经过当年那场大火之后,这崖壁上的岩石就一直保持着赤红似火的颜色,因此,才有了赤崖这个名字。
从汉中出发顺着古褒斜道往北,我们在公路下的河床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奇怪岩石。这些石孔显然是人工开凿的,可附近并没有岩壁,所以它绝不应该是栈道孔。专家们根据石孔的分布,试着将其复原,这果然是一处邮亭的遗迹!这是栈道上专供驿卒休息的地方。驿卒是古代的官方信使。从这幅汉代的画像,我们可以看到驿卒手举文书,跨马飞奔的情形。这是当时中央王朝为了保持政令畅通采取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遇有紧急公文,驿卒们日行三百里,从西安到成都不过三天,可以说,栈道就是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那时,栈道上每10里设一个邮亭,30里设一个驿站,南来北往之客,络绎不绝,以至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它要求身份低的给身份高的让路,轻身的给负重的让路,年少的给年长的让路,下坡人给上坡人让路。这是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的褒成驿的模型。这座驿站建筑华丽、景色优美,可以泛舟垂钓,可以赏花观月,称得上是一座花园式的五星级宾馆,到了这里,一路风尘的旅人该是何等地欣慰。可惜,经过千年的战乱风雨,这个天下第一驿早已消失在荒村野草中。
我们冒雨赶路,是为了寻找一段遗落在深山中的历史。在唐代,傥骆道是都城长安通往汉中的最近的一条路,可是也最艰险,以致唐宋以后,被逐渐废弃。这就是当年的栈道遗迹,引人注意的是,有些栈孔并没有凿在崖壁上,而是分布在斜坡上。这又是一种栈道的搭建方法,人们根据河边的坡度因地制宜,将横梁和立柱的栈孔都打在山坡的石坎上,称其为“依坡搭架势”。
公元783年10月,唐德宗试图裁减藩镇的割据势力,不料引火烧身,节度使们攻入了长安。德宗带着后宫家眷,沿傥骆道逃往汉中。一路上秋雨连绵,众人苦不堪言。走到汉中洋县,他们住进了一个农家小院,才算落下脚来。不料,德宗最疼爱的女儿唐安公主,受不了这一路风寒,病倒了,虽然竭力救治,可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当时唐安公主年仅18岁,尚未出嫁。在一片山林中,我们找到了公主的陵墓。当年公主逝世后,唐德宗悲痛万分,虽在逃难途中,还是下令厚葬公主,修建了这个巨大的墓冢。
这是今日的蜀道--川陕公路,它和古时的蜀道路线基本重合,说明了古人选路的科学性。对现代人来说,要克服蜀道的险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工程师们曾试图绕过这段山崖另寻他路,但都没有成功,只好用炸药开出了这条凹槽式道路,人称“老虎嘴”。这是蜀道南端的明月峡,两岸的千刃绝壁上,赫然存留着不同年代的先人们留下的栈孔。这种栈道又一次反映了古人的智慧,绝壁上无从借力,他们就搭设了多层框架,将力分散传导给每一个点,扩大支撑面,从而形成了物理学上所说的力平衡结构,安全稳固。
今天,人们为了缅怀先辈的功绩,领略栈道的雄姿,在明月峡原址上对其进行了复原。它就像一条时空的隧道,一头连接历史,一头连接未来,一幕幕历史风云从八方汇来,在这里凝结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