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顺六年(1462年),河池县改为庭州,州府由怀德故城(今外围村)迁至屏风山麓(今镇卫生院),今旧城池墙垣轮廓犹存。不久,州复改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县府复迁怀德故城。后河池县升为河池州。嘉靖四年(1525年),知州周钺将州府迁到凤仪山麓(今红七中学),时修土城墙为1.5×0.7×380丈,设迎春、定远、镇远、归仁四个城门,后寨归仁城门明末毁矣。时只有大门内的礼节仪式堂屋为瓦木结构,余为茅房。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知州李若麟征集民工重修城墙1×240×0.7丈,后因吴三桂叛清,余部夏几湘从滇入河池为魔,兵连祸结,城墙失修倒塌。康熙八年(1669年)东城门倒塌,参将刘天才组织重修。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刘安国捐民钱粮重修城墙。雍正四年(1726年),因围墙倒塌重修。光绪八年(1882年),各门破损,知州陈师舜发动官绅、州民捐粮款,补修东门为迎春门、西门为宝成门、南门为文明门,城门上均设门楼。光绪末年,城区向东、西、南等三面扩建,建成东门街(今长庆街)长150米,南门街(今地质队往南)长100米,西门街(今镇政府往西)长150米,北街(今粮所大门往南)长50米。城区东至西350米,南至北250米,四周修筑土城墙1×0.2丈。民国年间,为河池县城,政府对城区街道进行改造和命名,有长庆街、中和街(今镇政府至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凤仪街(今镇政府往西)、永康街,房建均为干打垒或茅或瓦,也有少许的砖瓦木结构建筑。民国16年(1927年)修筑丹池公路时拆除南门城墙,接着在公路两旁逐建民房即发展为马路街。河池镇治地即设置有五条街,南北总长400米、东西总长600米,马路街为碎石路面、凤仪和中和街为鹅卵石路面、永康和长庆街为砂土路面。当时,商家和政府的房建均为砖瓦结构,老百姓住房均为干打垒或瓦或茅草结构,县政府大门楼飞檐东、西翘起,颇有气派。1953年县政府迁移金城江。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镇区建设发展很快。五条街道除马路街为柏油路面,其余四条均建成了水泥路面。主街道4000平方米。镇政府和镇直机关单位以及中小学校、各村委办公室和卫生医疗室都建成砼结构的建筑,农民房建均以泥瓦、砖瓦结构为主,已消灭了茅草房,在农村,农民住房砼结构楼房约占农户总数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