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县(市)放权,1992年先由浙江首创,至今共有三次,第三次于2002年8月开始;山东紧随其后,今年4月开始,首批将选择30个县进行试点;福建省委《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03年11月4日正式下发;湖北省也于近日选择了20县(市)进行放权试点
“缩省必须首先强县——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基层单元”。这样一个观点正在成为各省以及北京专家学者的共识。
其实,近几年来,县域经济日趋活跃,地位和作用日渐显现。尤其是原来基础较好、体制机制转换较快、谋得先发优势的一些经济强县强市的崛起,成为一个区域、一个省份的亮点和驰名“品牌”,如广东的顺德、南海;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浙江的萧山、义乌等,对该地、该省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主任赵诚对《财经时报》指出:“县级行政在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日益稳定、突出,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浙江领跑
“政府一级级掌勺,企业一层层跑堂。”这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吴理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审批管理模式的形象描述。这样一种体制的结果是,省市政府啥事都管,县级政府手脚被绑得太紧,想动一小步都很难。
但是,这样的局面首先在浙江省被打破。山东省政府一位去浙江考察过县市扩权的专家毫不避讳他们在浙江的体会。
据这位专家介绍,自1992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扩大部分经济较发达县(市)经济管理权限,扩权范围由小到大,扩权县市由少到多,使经济较发达县市构建了极具活力、极具竞争力、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体制优势和运行机制。
2002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省有24个席位,占近1/4,而这24个强县(市)的经济总量,几乎占浙江全省的“半壁江山”。20多年来,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由1978年的第12位提升到目前的第4位,经济增速连续11年“领跑”全国,年均增长13.2%,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居各省之首。
据了解,为进一步扩大战果,浙江省委、省政府第三次向县市政府放权已经于2002年8月开始实施。
山东紧随
据了解,除浙江省以外,目前强化县政权限的工作,在一些省份也已经开始。2003年4月5日,山东省代省长韩寓群在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从2003年开始,分期分批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首批选择30个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县市,按照‘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把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市,放手让他们发展得更快更好。”
同样在这个方面,浙江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作出了先例。山东此番扩权于经济强县,在全国是第二家,依然处于改革探索的前列。
山东省政府研究室的一位官员明确提出“把壮大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他说,扩权就是“放权”,实质是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过程成本”。要想让县域经济发展得快,就得给它快步走的条件。近几年,山东各级都在提倡“政府提速”,提速主要体现在体制上。所以说,这次权力下放是一种松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放下来的权力就是生产力,其直接效应是: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
更有后来者
《财经时报》获悉,准备推行县市扩权政策的还有湖北、福建等多个省份。湖北2003年11月决定向经济发展较快,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20个县市进一步放权,将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权更多地交给基层。据悉,湖北省推行县市扩权的政策中还包括财政、税务、国土等重要的政策范畴。
福建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已于2003年11月4日正式下发。《意见》提出该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赋予各县?市?相当于“原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意见》指出,除了需国家有关部委审批的事项,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事项,其余的省、市级政府审批权均授予各县?市?政府行使,由县?市?自行审批。
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下发的配套文件《关于做好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中具体提出:省直有关部门文件、信息等可直接传送至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