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内到处充满
地图元素
三个地图爱好者聚在一起正在讨论地图
地图对于现代人,已经是一个常见的普通玩意儿,当我们出门旅游时,只需打开手机,就能轻松使用地图。但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满足于手机上的普通地图,而喜欢一起到各种荒郊野外进行勘测,自己制作各种地图,破解大地的“达芬奇密码”。这群人自称为“地图族”。昨日在渝中区,商报记者参与了这群“地图族”的聚会,探访他们的“地图生活”。
偏僻小书店 有如“达芬奇密码” 上清寺偏僻的角落里,一家普通的书店,这就是重庆“地图族”们常来的聚会场所。
昨日上午11点,商报记者走进书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地球仪,约一米多高,周围摆放着各种
地理、地图书籍。站在地球仪下,仿佛置身地图的世界、桌上的桌布印着地图,头顶的吊灯做成小地球仪形状,甚至墙纸和挂钟都有地图元素,让人感觉穿越进入了《达芬奇密码》中。
“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旅游而爱上地图的。”在黄桷坪电厂工作的苟军是“地图族”中的资深人士,已经研究了20多年的旅游地图,光是他收藏的地图就有3000多幅。苟军告诉记者,几乎每一个地图迷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地图上的生僻字(
地名)、
山脉、古道、界碑等等。
大三女生一家 都是“地图迷” 段理今年29岁,从事传媒策划工作。他在书店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父亲是搞气象的,母亲则在铁路部门工作,受父母影响,自己在小学时最爱地理课,喜欢抄写新华字典末页的国家名称,“每次考试填地名,同学都找我要答案。”他笑着说,自己经常泡在各种地图论坛中,渐渐地认识不少重庆资深地图迷。也正是他这个“桥梁”,让分散的地图迷们不断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大圈子。
张海鹏是这家书店的店长,大三那年,在西南大学读食品专业的他偶然迷上了地图,便决定研究地理,2006年,这位“半路出家”的“地图迷”考入
四川大学
历史地理专业读研,后来便开了这家书店,作为爱好者们的聚集地。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德语的大三学生王凯渝,是“地图族”里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和段理一样,她接触地图也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爷爷、父亲、大伯,都是地图迷,现在全都加入了‘重庆地图族’圈子。”她说,爷爷年轻时就喜欢旅游,还出过国,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地图,“受爷爷影响,家里祖孙三代都成了‘地图迷’。”
从小在各种地图包围中长大的王凯渝,上大学后却发现,除了她很少有女生爱好地图,“一个人研究地图很无趣,遇到困难也容易放弃,但现在加入圈子,大家一起做,就感觉不一样了”。
绘一幅地图 要打200多个电话 尽管“地图族”们的偏好不一,但制作地图,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目前我们制作的地图里,大多数是这样的专题地图。”段理拿出一幅《重庆主城赶场地图》,只见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了主城九区的120多个赶场地,并附有各自的赶场时间。段理告诉记者,这是去年8月开始,他和张海鹏两人一起制作的,“最难的在于标注这些赶场地。”段理说,两人四处寻找资料、并赶赴现场核实,“总共打了200多个电话,前后共用了一个月时间”。 除此以外,“地图族”们还制作了钓鱼地图、特色菜地图等38个不同专题地图。每个专题地图的制作,都要收集素材,经常要到现场进行勘测、核实。
除了制作地图,“地图族”们还喜欢收藏各种珍贵的老地图。苟军告诉记者,十多年前,网络还没普及,都是看报纸找地图,再写信购买,“写了400多封信,买了1500多幅地图,有时一次买十几幅”。 在这个圈中,谢飞可以算是地图收藏家,他工作于四川美术学院。在他收藏的所有地图中,最珍贵的莫过于1925年出版的《新测重庆城全图》。他告诉记者,自己得到这幅地图后,经过多方取证了解到,抗战期间日本轰炸重庆时,正是根据这幅地图绘制的军事地图。
时间不够用 想开“地图茶馆” “这纸上写了四十多个人名,他们都是资深地图爱好者。”昨日在书店里,家住渝北的地图爱好者周玉清,指着墙角被白纸包裹着的竖灯告诉记者,这个圈子现在有200多人,真正对地图有着长时间深入研究的在20人左右,多是男生。 段理说,以后他们想出一本杂志或书籍,将各位资深地图迷的研究成果都收录进去。采访中,他们也向记者道出了圈中的苦恼,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收藏地图,研究地理很费时间,有时候大家空闲时间不统一,只能三三两两的小群体集合”。两年前,段理提出去陕西宝鸡市风县寻找嘉陵江的源头,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有他和张海鹏一起前往。
苟军说,自己目前在找店面,专为地图迷开一家茶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