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彻底重构玩家们的起始战略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追溯无法逾越第一个临界点。结果我们对产生博弈的原生宇宙就无法确切了解”—— "From the Einsteinian to the Testan Universe"(从爱因斯坦宇宙到特斯塔宇宙),Alfred Testa(阿尔弗雷德·特斯塔)
阿彻罗斯特的思想实验将人类对宇宙起源的认知推进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另一方面他的思考存在很大的瑕疵。对于阿氏宇宙模型最大的诟病在于:假设不相容物理学产生文明不具备相同的逻辑,那么他们就无法形成相同的战略进而博弈出同质的宇宙——其结果也许正是黑暗森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氏《新论》的一半以上篇幅都在解释为何不同物理学的文明也拥有并且必然拥有相同的逻辑。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不仅晦涩也难以让人信服——批评者认为希腊人试图写一部《宇宙理性批判》,这种努力注定徒劳无功。
以特斯塔为首的物理学家继承了阿彻罗斯特的工作,后继者认同博弈宇宙学的目的在于重建文明之间的博弈模型,但他们指出这种模型的建立不是通过哲学思考,而应该通过观测数据和数学推导获得。也因此博弈模型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只能缓慢小步地向前追溯。事实上包括特斯塔本人在内的很多物理学家对于我们能否推知原生宇宙的状态持悲观的态度。
不论如何,目前物理学家的工作获得了很多有趣的结论,比如为何物理学是“层次”的?通俗的语言来讲,层次的物理学使得微观物理学的改变(例如原子不再具有量子属性)不影响宏观物理学(力学不受影响)。这使不同文明在高层次达成物理学的妥协时,在低层次可以保持一些有些的“主权”。另一方面层次物理学也减少了不同物理学冲突并导致激变的可能以及影响。与之类似的,利用膨胀的宇宙分隔层出不穷的新兴文明,利用光速设立屏障,人为制造时间的不对称,这些步骤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让博弈充分稳定,进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
特斯塔宇宙理论仍在快递地发展变化,而了解这一理论体系也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此处我们也不再做具体的展开。如果有感兴趣,推荐一些入门读物:From the Einsteinian to the Testan Universe"(从爱因斯坦宇宙到特斯塔宇宙),Alfred Testa;"Die Welt als Spiel und Verschwörung"(宇宙作为游戏和阴谋),Bernard Weydenthal;The New Universe of the Game Theory"(博弈论的新宇宙),Harlan Stymington。
最后,结束特斯塔宇宙的讨论前,我们还要重温一下费米悖论。在特斯塔宇宙模型中,高等文明无处不在,但这并没有完全解决“沉默宇宙”的问题。即使低等文明在博弈冲撞的宇宙背景中不可能被观测,但我们还需要问:无处不在的高级文明为何从不曾联络我们?阿彻罗斯特试图通过“无定向广播无意义”的实验来解释的这一问题。但特斯塔指出阿氏的工作陷入某种伦理学假设,即文明越发达就越符合某种特定的伦理。试图以这种思路解决费米悖论的系统性缺陷在于,通过人类的伦理来分析其他文明的伦理毫无意义。特斯塔做出如下比喻,研究宇宙博弈模型类似通过棋局来解读棋子行走的规则,这种解读只能通过每一步棋招来完成,而决不能涉及棋手的心理活动。
因此,严格意义上,除非能从博弈模型直接推导出沉默宇宙的必然性,否则费米悖论永远无法解答。这仍将是一个长久的困境。
--------------------------------------
“银河啊!谢顿在上!”——《基地》,Isaac Asimov(阿西莫夫)
写这篇的过程我一直在思考大刘的黑暗森林法则。作为《三体II》的核心设定,我认为黑暗森林法在《三体II》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小说不可能提供形式化的推导,但是它提供了足够多的观测数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特斯塔宇宙的视角去观察黑暗森林法则,法则的第一个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以及猜忌链都违背了推导不涉及伦理学的约束。这使得《三体III》将黑暗森林法则推广到整个宇宙时,法则不再具有《三体II》的说服力。企图推知整个宇宙文明心理状态时仅靠观测数据永远不够,此时宇宙范围内法则的适用就意味着人类(三体人)的伦理普世于全宇宙的所有文明——这个想法过于傲慢了。
也是这个原因,阅读《三体III》的过程中,我一直期待黑暗森林法被颠覆——特斯塔宇宙的预期使我期待某种更复杂的宇宙博弈模型。这其中不涉及宇宙是光明还是黑暗,仅仅因为在科幻系列小说中,前作确立的法则通常会在接下来的作品中被颠覆。《三体》系列中,大刘反复向阿西莫夫的《基地》致敬。而《基地》系列作为宇宙史诗的范文,其每一部续集都是对前作的颠覆——谢顿计划、骡、第二基地、银河盖娅、地球。但《三体III》中最终呈现的只是更老的文明在更大尺度上用更先进的武器“互砍”。我想核心宇宙观停滞的这部小说更应该被称为《三体II》下集或者《三体II》威力加强版。
我承认,二向箔是恢宏设定,但我不知道在一个500页的作品中用50页的篇幅描写太阳系的行星逐一向二维平面跌落,这到底是想象力的旺盛还是懒惰。
这就是《三体III》让我失望的原因吧。
blog原文:
http://sakinijino.com/archives/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