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
:山东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胶东帮的水平低下问题,济青是受害者,该帮的家乡烟威一样是受害者,该帮在烟威百姓中并不受待见,可见其水平了。
青岛最可惜,计划单列初摆脱了该帮控制,获得了大发展,可惜现在又被该帮重新控制了,这几年发展明显慢了,地铁才通就是一典型缩影。济南不用 ..
(2015-12-25 09:30)
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4-04/22/content_2020838.htm济南人的青岛情结( 04-22 17:28:38 新华网山东频道)
也许离的近吧,济南人总爱和青岛比,而且比的结论是济南衰落了!这样说隐含的意思似乎是济南历史上曾经比青岛阔过。以我之见,这完全是济南人的自我想像,从晚清中国城市开始发端,济南的经济地位从来都没有超过过青岛。建国前中国如果说还有点工业的话也主要是纺织之类的轻工业,而那时候就有纺织业的上、青、天之说,可见青岛阔起来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发迹史也算得上是源远流长。
济南虽然追溯起来文明史很长,但是几千年基本是农村,济南成为省会是明朝的事,但是你也不要以为成了省会就是城市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基本可以说没有城市,只有城墙,城墙外面是农村,里面住的也是农民,当然按阶级成份划分他们被叫作地主,但是在*天吃饭这一点上城里城外没有区别,几千年的济南史是一部农村史,几千年的济南人脑袋里装的都是小农思想。所以,济南人似乎好像觉得自己祖上曾经阔过,如今竟然让当年的小瘪三青岛把自己比下去了,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但这是一种错觉而已,当年其实大家都是农民来着,只不过济南沾了地理位置的光成了地主的聚居地罢了。
中国开始有城市是从大清朝鸦片战争战败后五口通商开始的,打那时候起,农民再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了,地主多也不管用了,济南也就再也没有赶上过青岛。反观中国的城市发展,靠海边的城市凡是还保留了几座老式洋房的,都一个赛一个的繁荣,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两点:一个是洋鬼子有眼光,一来中国就发现哪儿适合现代城市发展了,不要说青岛了,香港、上海、厦门、大连哪个当年不是渔村?所以不要一说渔村就看不上人家,现代城市发源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它曾经是一个位于合适地点的小渔村,而不是官僚地主的大本营;第二个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城市,中国人也不知道啥叫城市,你没事去芙蓉街转转就知道了,那当年是济南最繁华的商业街,却只能并排走两辆自行车,比俺们村的胡同还窄,另据本人考证,这里很多老住户那儿还保留了碾子石磨之类的东西,虽然有日子不用了,但是 也充分说明济南历史最长最核心的城区几十年前还沿袭着农村的生活方式,说实话你现在要体会一下农村的感觉,根本用不着出城,去芙蓉街那的胡同转转就得了。
中国的城市就起源于租界,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是从鬼子那传过来的,中国人现在也还没学透,济南人到现在还在刨马路并乐此不疲,而纵贯长春斯大林大街,是日本人当年搞的,底下全是空的,别说走管线了,跑汽车都没问题,理念上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千万不要觉得盖了几座楼就叫城市了,城市是啥?城市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啥?文化就是人!一说文化就玄而又玄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穿”,青岛人重穿是很有名的,也是很代表潮流的,可能有很长一段仅次于上海,曾经听说当年青岛人宁可在家吃咸菜也要出去穿得体面,但是你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虚伪一种穷摆谱,这说明人家老早就很重视形象,人家是城市人,就是要穿得洋气,象个大城市的样 子,就从这一点难道你觉得青岛城市建设得很好是一种偶然吗?上海人曾经把除了上海以外的地方都当乡下,现在大家都当笑话听,其实这正是中国很长很长时间里的一个基本的事实,上海人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改编一句著名的话――城市者城市人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一个地方有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可楼里住的路上走的人都还没改变农业时代的思想,这个地方就很难让人感觉是城市。不是有人说济 南象个县城吗?我感觉还不只是象,济南根本上就是县城,原来的济南就是县城那么大,济南人本身就是县城人,济南的文化就是县城文化,路边扎啤摊就是县城文化的精髓,这些年济南城虽然在扩张,但这种扩张是平面的,济南的文化本质并没同时升华到大城市的水准。济南人还不爱反思自己,把责任推到人家市长身上,当济南的市长真的是很冤!
就经济实力而论,济南虽然是省会,但建国初期可以说基本是一穷二白,没啥工业,有也就是什么火车、汽车修理厂之类,工业基础远远不如青岛,人家可是德国人给打下的底子。但是正是由于济南是省会,所以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很沾光的,国家和省多多少少断断续续给了不少投入,到改革开放初期,虽比青岛还略逊一筹,说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已经不算吹牛了。但是,这里你也不要觉得济南可以跟青 岛平起平坐了,这时候青岛是计划单列市了,计划单列啥意思?简单一点说,就是一种半直辖体制,青岛财政的上缴与再投入都直接与北京算帐,同时获得副省级的级别和权限,虽然仍然算山东的地方,但无论是在财政上还是在行政上基本不受制于山东了,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是青岛的体制优势之一,在济南的省级单位,到其他的地市可能都当大爷待,唯独到青岛很少这种礼遇。
济南大概在96年和杭州一起获得了副省级城市的名分,但并没获得同样的权限,这样,济南与青岛之间最大的体制差别就是财政体制,你别看济南破破烂烂,每年创造的财政收入却比青岛多,因为电力、电信这样的赚钱机器们的省级机构都在济南嘛!这个指标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济南大概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就算把计划单列市都包进来,也可以位列三甲,但这些收入只有不到30%归济南,相比之下青岛虽然总量少点但大概可以拿到接近50%的比例,结果是青岛现在每年财力比济南多40亿,这还是他们少收税藏富于民之下的一个结果,我粗略估算一下,改革开放20年,仅财政这一块,保守一点青岛也比济南多出500亿左右,相当于近五年济南包括房地产开发投入在内的全部城市建设投入。青岛城市建设得好吧,但在这一点上主要不是青岛人比济南人厉害,手里的银子数量使然,你穷你再怎么洋货吧!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如果和青岛比的话,济南并没有什么衰落,是从起点开始一直就不如人家,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强的衰落感,主要原因在于原来能实力有差别,但形象上都差不多,全是灰不拉几的,想漂亮点上头也不一定允许,现在人家不但实力继续增长,形象也一天靓似一天,你没钱土气就比较扎眼了,心理优越感受到打击就想发泄一下了,我觉得就这么简单,也算人之常情。这里我不是说济南 的经济发展没有问题,相反我觉得济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最好的10年,无可挽回地丧失了很多机遇。主要失败在两方面:在产业上丧失了以家电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日用消费品工业兴起的机遇,在城市建设上丧失了城市扩张和改造的黄金10年。你要说衰落也可以,但这种衰落不是原有优势的丧失,而是一直都没有确立起自己的经济优势,找不到城市发展的立足点在哪 里,而别人却早就找到了。
再继续追究,以上两点也算不上是济南“衰落”的根本原因,而是“衰落”本身,从根子上讲,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再说济南的文化。本人算来也是山东人,但是幸运的在东北长大,回过头来看山东文化,就发现它根本上是农民文化,青岛、或者还有烟台因为有殖民地的影子算是有点例外,剩下的地方现在都可以这么下结论。比较一下吧,山东人闯关东的特别多,去了之后绝大多数是开垦土地做农民,而江浙一带的人在全国流窜,基本是大小商贩,当然啦,我们东北人现在也是到处流窜,基本都是抢劫杀人犯,所以你们千万小心别让我遇到啊:))山东人的农业思维根深蒂固,你看《大众日报》吧,如果改成《山东农村报》也未尝不可,风格内容一点都不用变。农民有了点钱就盖房,给自己盖了再给儿子盖,而山东省有了点钱就修路,修完国道修省道,国道省道都修完再把柏油通到村口前,基础设施搞得全国第一,这些都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产物。农民文化的特点就是服从权威、老实巴交、知天认命,勤劳节俭、重视积累、忠于本份、缺乏创意、没有理想、有了理想也只是想想、世上只有当官好就是发财也不要、生性固执而又难于改造等等等, 济南的文化又是山东文化里最具保守性的文化之一,在历史上没有经历大的冲击,因此到现在也没啥大改变。为什么济南经济地位有所提升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那时候谁都不用思考应该干什么?上头说了让你干你就干,而济南人在这种条件下是真能干,吃苦耐劳没的说,山东人又爱当官,当了官就能争取项目,苦干与项目的结合,成就了济南的发展。到了市场经济了,没人告诉你干什么了,干啥你自己琢磨去,济南人的麻烦就来了。这时候,广东人知道出口,温州人知道造假,苏州人知道招商,上海人开始也一脸茫然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了,青岛人认准家电不怕重复建设接二连三上了好几家,济南人不知道干啥好就先守着摊子混,后来随波逐流跟着上了一些项目,因为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干,自己还象原来那样闷着头干,结果竞争一激烈就纷纷完蛋。厂子黄了,济南人就去政府上访,或者干脆上访也懒得去,既不出去经商也不在家经商,有了点钱就坐在街头喝扎啤吃毛豆,等着发现政府真的靠不上了,想做点买卖挣点钱了,才发现店面门头都被外地人占了,人家财也发了,租金也涨了,弄个三轮摆小摊吧,政府又清理马路市场了:)济南为什么经济不行呀?根子在济南人有发财的愿望却没有创业的理想,总是想靠别人给他生存机会,一旦有了点依靠吃饱了饭就很满足,济南人发现发财真的很难不发财也没什么索性日子就这么过了。
这样说好像济南不行都是济南人不行,政府就没什么责任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政府尤其是强势领导对城市的作用还是很大,象薄熙来之于大连,俞正声之于青岛,都是整个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但是我觉得一个地方的发展依赖于各别领导人是不行的,一任领导短的三五年长的七八年,一个城市的成功的因素却应该是长期的,仅归结于某个人身上不客观。薄熙来的成功主要是城市建设的成功,在产业 发展上则乏善可陈,一个有钱的城市加上一个有强大背景的领导人要把城市建设得好一点,并不难做到。青岛的成功虽然主要在产业,但是青岛的产业也很难说是政府作用的结果,至少在海尔、海信这样一些企业的成长阶段,政府起的作用不大,至于后来企业成了气候,政府捧场自然就多了,企业的成功还是企业自身的力量在起作用,说到底还是青岛人的成功,因此俞正声的成就也是在城市建设上,这一点 你如果放在沿海城市这种环境下来看,根本没什么特别的,建不好才很特别。
济南象轻骑、三株这些企业,政府给的政策是很宽的,但是照样不行,济南的企业不是坐吃老本,就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没有外力支持它自己沿着正确道路走不了几天,你支持它一下它立即就不知道姓啥接着就走到邪路上去,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自发展能力很低,这些很难说与济南的文化无关,济南人不但不知道现代城市该怎么建,更不知道现代企业该怎么搞,既不创新也不学习,还是在按着老祖宗留 下的那套方式办事。看看济南的产业,现在基本还是靠计划时期打下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撑着,为什么?因为这些产业在管理上和种麦子最为接近,让济南人搞个电视洗衣机什么的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高竞争玩艺,尽管他技术也不落后,最后肯定不行,济南人就不知道该怎么把东西卖给人家,反正生产出来了,俺自己觉着挺好,买不买随你!唉,现在到农贸市场上找这种态度的大婶都不容易!
在中国,似乎可以总结这样一条规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政府的精力投入成反比,基本上是越往北政府投入到经济发展上的精力越多,越往南越少,而经济发展状况恰恰相反,为啥?因为南方的发展动力源于民间,发财是南方人的宗教信仰,所有与发财有关的东西都受到崇拜,连北方戈壁里的小草也不能幸免,所有能发财的路子他们都敢尝试,连走私掉脑袋也再所不惜,那里的政府就是闭着眼 睛睡觉,经济也会无法遏止的增长,如果再修点路造点桥收拾一下环境那就更不得了。北方人虽然也把财神贴在墙上,但是他们的理想是财神直接把金子送到炕头上,如果没有这样的事,那就该种地种地,该上工上工,自己去创业发财那是一种另类行为,只要还能吃上饭一般人是不干的。经济要发展只好政府去花钱建工厂,去请客招商,内生自民间的发展动力极为弱小,如果这个地方不是通过*卖地皮拉 来一大批洋鬼子的投资,你就看不到经济增长的力量在哪里。而且越是政府忙着搞项目的地方,项目反而越是少,因为你没有把精力用在你的的基础设施改善上,没有好好的把政府自身改造好以提高办事效率,光凭两条腿一张嘴,鬼子哪有那么傻! 再有,就是现在看来发展得挺好的城市,多多少少都是靠违规或者去北京争取优惠来加速城市原始资本积累的,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就是对――资本就是雪淋淋的东西,别人抢走了就没你的份了。济南人呢,不但优惠没有,而且上面说不许偷税就猛收税,说不许乱批地制造泡沫就龟缩在老城里头,说不让造假就不造假,说国有资产不流失就把国有企业继续抱在手里烂着,说不让走私就不走私,当然也没地儿走去。到头来上海、北京这样聚全国之财又有优惠政策的富了,偷税的、造假的、流失国有资产的、走私的也全发了,只有听话的穷了,活该,说你农民你还不信!
城市的胜利是文化的胜利,济南的“衰落”源于文化的落伍。引经据典一下――诺斯指出 “任何经济中的正式规则或产权都是由国家制定和维持的,可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制度结构?为什么有的制度结构并不能为其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激励以有助于经济增长呢?答实在于社会成员或公众的“精神模式”,亦即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政府政策中反映的恰恰是深藏在公众的精神模式或理念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差异必将引起公共政策的差异以及冲突和在劳动态度等价值观念上的广泛差别。所有这些必将构成经济增长当中最为困难,也最无从下手解决的精神制约”。
由此,济南的希望在于文化的自新,而这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可以预测一下济南的未来:济南的城市建设在未来几年会有很多新变化,因为建设省会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山东更不会例外。但无论谁来领导济南,济南的产业格局将不会有大改变,经济将随着全国的发展而水涨船高,但在产业上依然不会扮演什么突出角色。济南与青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以后济南人就不要非和青岛比了,因为本来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更没有什么赶上人家的希望,济南就是济南而已,济南除了经济不大行,也还有一些别的优点,这是济南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 此帖被shipsticy在2016-01-01 03: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