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铜枞新的文化
编辑日期:2016-5-20 15:52:31 作者/来源:县政府办 阅读:442次
【 字体: 大 中 小 】
在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前后,一些人士热衷于一种说法,划归以后桐城派文化如何传承?桐城派文化是否被割裂?这种情感值得理解,毕竟枞阳有着璀璨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传承。但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就似乎涉及到文化的割裂,显然是不妥的。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已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不可能以行政区划为转移,虽然我们今天大多数谈的是广义文化中的行为文化。
区划调整以后,面对枞阳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桐城派文化,迫在眉睫的我想,不是如何融合的问题。文化融合这个命题太大,中西文化融合,古今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归根到底,都不是一时造就的,而是相互学习、传播与综合运用的过程。宋国权书记在接受澎湃新闻独家专访时是这样说的:加大对枞阳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而对于以青铜文化描述的铜陵来说,文化共建是个合适的词语。面对江南江北的不同的区域文化与文化传承,共同建设新的铜陵文化是个很好的命题。这也是积极贯彻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精神。
首先是做好枞阳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目前,枞阳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市政府应加大投入和重视。开展对左光斗、方以智、方苞、姚鼐、朱光潜等等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不是简单的修缮,因以名人文化展开研究,吸取其思想精华,利用人物传记、名人故事、影视剧本、微电影、连环画、美术作品、动漫等“活态化”形式进行传承,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让其家喻户晓,打造“名人文化之乡”。
通过交通建设,将名人故居景点串联,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线路。游之前,文化宣传很重要,要有猎奇性的名人文化植入;参观中,有讲解、有故事、有3D情景再现;游之后,有一系列名人文化产品让人回味无穷。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变革精神和人文情怀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枞阳是清一代最大的学术流派桐城派的故土,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原桐城县东南乡人(今属枞阳县域),后人把方、刘、姚尊为桐城文派“三祖”。枞阳划归铜陵市管辖后,我们应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积极开展对桐城派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承,打破区划界限,共同传承桐城派文化。
枞阳县拥有长江水道,白荡湖、陈瑶湖、菜籽湖等水泊,浮山、白云岩、大青山等,需要及时整合,通过交通的改善,统筹发展,在开发旅游的基础上创新休闲旅游模式,仅靠门票的收入发展旅游太落后,要将当地的特产、民俗引入文化旅游之中,甚至将名人文化、戏曲、方言讲故事、赛事活动等让游客积极参与,休闲度假、品尝美食,愿意来,留得住。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迫在眉睫,枞阳传统文化厚重、历史名人诸多、农耕文化、民俗与特产都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宝贵的财富。
枞阳沿江,处于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与宁静。保护枞阳的青山绿水,应拒绝破坏生态与环境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让枞阳看得见山水,见得着蓝天白云,打造成能让人触摸乡愁的诗意村庄,别具一格的特色小镇,将枞阳打造成铜陵市人民的后花园,铜陵市的副中心,铜陵市养老、休闲、文化交流的胜地。
其次,加大铜陵市江南和江北两地的文化共享。区域规划后,同一个地级市江南、江北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这本身就是铜陵市一大特色亮点,因地制宜,合理保护两地不同的区域文化,共建,同发展,让多样化文化并存,保护文化的独立性。加大两地的文化共享,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让江北看见工业文明和青铜文化,江南看见传统的农耕文化、桐城派文化。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让老百姓在文化的交流与分享中得到消费的红利,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共享使其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形成新的铜陵文化。
最后,创新发展新的铜陵文化。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其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有包容之心,在保护、研究与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以各种文化活动为抓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桐城派文化、青铜文化、枞阳文化的发展。统一规划确实可行的文化旅游,使凤凰山牡丹、浮山的摩崖石刻、铜陵牛歌、东乡武术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将黄梅文化发展与传承上升到新的高度,创新传播方式,使其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在修缮和保护的基础上打造名人文化,展开桐城派文化研究,做好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当这些文化集于一体的时候,便是斑斓夺目的铜陵文化。
文化具有向心力,当各种文化建设惠及城乡百姓,当百姓感知到文化力量的温暖,当各类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时,我想,共建的铜枞文化就已经形成了新的铜陵文化。孙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