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mwb.news365.com.cn/20040629/zgxw/200406290276.htm新民晚报上的缩略版
维持一个地级市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每年需数亿元——透视三大“漏斗效应”
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我国目前是五级政府架构,即“中央政府——省——地级市——县、区——乡镇”的行政管理架构,层级过多、行政成本过大的矛盾逐渐显现。
有一级政府的设置,相应就有一级权力机构、审判机关、检察机构等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对口设置,形成一支庞大的“吃皇粮大军”。维持一个地级市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每年需要数亿元的巨额成本,地级市这一层级越来越成为影响行政效率的焦点层级,显现出三大“漏斗效应”,并引发深层矛盾:
财政漏斗:上下截留资金
由于一些地级市的市本级财力本来就十分紧张,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接待等支出,只好变着法子上下截留各种资金。东兴市是防城港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2003年国家民委给东兴市民委80万元的项目资金,但到了防城港市就被截留了30万元。去年上面拨给东兴市的各种专项资金有3000多万元,都要经过防城港市才能转到东兴市的财政账户上。
权力漏斗:先交费再运行
记者发现,一些权力被一些地级市用得“十分充分”。福建晋江市去年初开始在深沪镇建一个化工储罐区,晋江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几乎天天到泉州市去“跑手续”。工程建好了,营业证却还没有办下来。泉州市港务局答应帮助协调,终于让这个化工储罐区“试运行”,但条件之一就是晋江市一年要向泉州市港务局上交50万元的“货物港务费”。
效率漏斗:级级都要审核
晋江市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700多家,企业进口商品要到省里面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晋江市外经部门审核完后,企业还要经泉州市外经部门审核才能报到省里面。企业来回办手续耽误了大量时间。
一些基层干部抱怨说,近几年地级市行政职能事实上趋于“空心化”,于是就生出很多的检查和评比。一位县委书记现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来接待地级市领导和各种部门的检查,谁都得罪不起。(据新华社消息)
相关链接
地级市的产生及其发展轮廓
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我国地级管理层以派出机构为主体,称为“专区”或者“地区”。1983年以后,全国各地“地市合并”“撤地设市”陆续展开,至上世纪90年代末,地级管理层基本上变成了一级行政区划建制,地级行政体制中“市管县”和“州管县”体制取代了“地区管县”体制而占据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后,全面推行市领导县体制比较早的是江苏、广东和辽宁。
市领导县的体制主要产生于四个方面:一是省会城市和较早设区的大城市领导县,这是市领导县的“始祖”。二是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三是撤地设市,简而言之就是地改市。四是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取消地区而改为地级市,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基础设施、通讯技术等条件的改善,地级市这一层级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改革这一层级的管理体制亟待提上议事日程。(据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