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江苏省泗洪县县城与安徽省泗县县城的是一段32公里的道路,但现在人们却深切地感觉到:距离正在慢慢缩短。近年来,随着泗洪“北扩西进”战略以及泗县“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条公路成了两县打破行政界限,跨省对接、共谋双赢的见证。
其实,不只名字相近、地域相邻,泗洪县与泗县确实有一些“渊源”: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泗洪县只是泗县的一个镇。泗洪建县划归江苏后的几十年间,两个“兄弟县”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开启了各自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泗洪的发展可谓“跨越式”。2005年之前,“两瓶酒”(双沟、分金亭)几乎撑起了县财政的一片天。仅用7年时间,泗洪财政收入便从2005年的4.42亿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51.6亿元,翻了11倍。该县县长徐勤忠表示,泗洪县域经济的快速腾飞,是宏观政策和自身努力相结合的结果。“十一五”期间,泗洪抓住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等重大发展机遇,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布局,扭转单一结构,重点培育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四大产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后,又通过积极开展“补链招商”,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产业层次向高端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该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虽然无法与泗洪的发展态势相比,但泗县也在自己的发展轨迹中实现着提升。近5年来,泗县以“开发立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为指引,一批乡镇工业园、省市级经济开发区相继建立。“规模不大,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上迈开了一大步,5年间,共引进重大项目276个,总投资达170亿元。”泗县县委书记王娟表示,得益于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泗县经济发展在逐步加快。2012年,泗县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
无论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基础上来说,两县都只有差别细微。由所处省份不同所带来的政策、经济环境差异,便成了两地县域经济出现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这并没有磨灭两县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的关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泗洪持续推进“北扩西进”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苏皖边界工贸旅游城”;而泗县则正在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以开发区向东,加快扩张,积极跟跑泗洪。
泗洪县委书记徐德说:“泗洪属于后发快进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坚决向东看、向南看,但是,泗洪向东发展受到洪泽湖天然屏障的制约,而向西发展则兼有历史、文化、地缘相融互通等优势。从交通上来看,泗洪是安徽泗县、五河、灵璧这些邻县东向发展的必经之地和南下北上的重要通道;从经济上来说,泗洪开放早、水平高、基础好,同时受苏南的辐射和拉动,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这些安徽邻县。拥有这样的地理和经济优势,泗洪完全可以加强与西边的合作,进一步增强辐射力,把这些地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吸引过来。而且,我们与泗县属于同一个区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使我们共同受益。”
泗县县长王法立表示,近年来,泗洪一直是该县“东向发展”的标杆、追赶的目标。泗县提出奋力“跟跑泗洪”,与江苏“无缝接轨”,加强与泗洪在交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等多领域的对接联动,进而推动泗县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一系列的跨省对接“动作”陆续上演。从政府到民间,泗洪与泗县的往来不断。从项目招商学习,到交通设施合作建设,再到农产品、劳动力、旅游产品、土地、市场等资源的融合整合,两个县城正相向发展,努力共同改善投资环境,这其中包括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构筑两县产业分工体系等。
如今,在位于宁宿徐高速路泗洪出口处,投资5.8亿元的农机大市场、投资3.6亿元的集休闲、餐饮、小商品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圣玛可购物广场,以及农资大市场、建材大市场、商贸广场、红利来家具广场等项目已经陆续完工,一个功能齐全、商品种类齐备、总规划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商贸市场群已经在泗洪县城西部崛起。泗县也重点实施了以招商引资、园区开发、产业链发展、优化环境等为重点的“七个第一”策略,积极与泗洪展开全方位对接。
“这两年很多泗县人都到泗洪打工了,他们那边厂子多,工资不比苏南低,还离家近啊!”采访中,一位泗县村民告诉记者。伴随着两地的相向发展,泗县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在泗洪找到了出路,而泗洪也有一大批创业者开始在泗县投资兴业,这些人成了两地交往的友好使者和互动发展的推进力量。
除此之外,泗洪、泗县镇与镇之间的对接也如火如荼。自2009年开始,两县乡镇之间便陆续开通农班车线路,绕开县城中心,镇与镇之间直接相互考察。“将相互学习深入到镇,受益最大的将是两县的农业产业发展。”王法立说,“泗县农产品资源充裕,是安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畜牧养殖业大县,泗洪的现代农业也一直走在江苏省前列,双方加强交流,不仅能进一步增强泗县农业实力,而且有助于打开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的巨大消费市场,将泗县打造成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