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69阅读
  • 13回复

[旅游资讯]大明宫游记:梦回大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2-24
        由太原开往成都方向的1485次列车上,大家纷纷围住了一个黑人,显然黑人几乎不懂中文,而找遍3节硬座车厢却没有一个懂英语的人,也只有这种事情能赶走我晚上的睡意了。他在运城教英语,有一个中国女朋友,现在准备去西安找朋友喝酒,有朋友关心他的可支配收入,黑人笑而不语,不知道现在通了高铁他有没有能力坐高铁去西安咯。
       凌晨一点,列车准时停靠在西安火车站,这个点所有的地铁公交都停了,只剩下摩的,摩的司机那叫一个狠啊,说好10块钱带我到二环以内的某小区,走到一半开始抱怨价格太低,说不给他加5块钱把我拉回火车站。结果自诩西安每个角落都认识的他硬是给我带错了地方,还不肯退钱。

        这么晚打扰我的好基友也实在是不好意思,拖得他第二天早上也没力气去做实验了,中午去食堂吃了午饭才各奔东西。

        兴庆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属于唐玄宗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号称“南内”,为唐代长安“三内”之一。宫内的古建筑没有能保存到今天的。

        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便是起源于兴庆宫的沉香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兴庆宫,位于唐代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内,属于长安外郭城的兴庆坊(隆庆坊),原系李隆基登基前的藩邸。 沿革李隆基作为藩王时,与其兄宋王等同住在长安繁华地带东市附近并有园林景胜的隆庆坊,号称“五王子宅”。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玄宗(唐明皇),为避其名讳而将隆庆坊改名兴庆坊。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将其同父异母的四位兄弟的府邸迁往兴庆坊以西、以北的邻坊,将兴庆坊全坊改为兴庆宫。 开元八年(720),在兴庆宫西南部建成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今天西安交大北门对面的兴庆公园,全部是仿古建筑。

        这座五十年代建造的公园,只是西安这座城市极其普通的一部分,不要说当年的皇家风范,就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气息也荡然无存。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2-24
        办了一张长安通公交卡,坐车去大明宫遗址公园。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的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

        从东门进入大明宫,首先来到的是北部的温室殿和浴堂殿。“温室”多见于史籍,泛指冬天的暖房。温室殿这个名称,汉代以来皆有,是皇帝过冬取暖的专用便殿,不仅在此接见臣子,处理政务,而且将其作为休息闲宴之所。这一片地区并没有进行考古挖掘,也不是准确的位置所在。

        李渊和李世民初建唐朝时,长安城内只有太极宫这一处皇宫。而这太极宫也不是唐朝新建的,而是隋朝旧有的。李渊做了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就想着另辟新的豪华富丽宫殿,以尽享人间安乐,但由于李世民和众贤臣的劝谏,只得作罢。


       后来,秦王李世民做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他尊李渊为太上皇,在宫中安度晚年。这李渊是个庸碌而又贪于享乐之人。他不满足于太极宫里享乐,嫌太极宫地势低,秋日潮湿,夏日闷热,更嫌太极宫里宫室狭小、陈旧,因此,整日里闷闷不乐。深深后悔当日在皇帝位位上时,没有当机立断地起造一,两处显赫华美的宫殿。太宗见父亲不乐,在省问晨昏之时,也曾问过父亲有何不适和要求,但李渊闭口不说。日理万机的唐太宗处理国事还忙不过来呢,便没有再深究此事。

        不久,李渊终于忧郁成疾,太宗这才急了,但问父亲,李渊仍是不开口,他只好去问母亲窦太后,窦太后是个明理之人,她虽说出了李渊的“心病”所在,但又劝儿子不要动用府库之资另起宫室,让儿子一心一意地处理朝政大事,把劝谕和调理李渊的事留给自己。但这回太宗不敢掉以轻心了,他降旨动用自己的私蓄在城北龙首原头的高阜上,为父亲建造一座临时避暑的夏宫,起名曰“永安宫”,盼望父亲住进去后,能够龙体康复,永享安乐。谁知,刚刚破土动工不久,李渊就已病亡。太宗想:既然父亲未能住上,就造给母亲住吧,于是,永安宫得以继续建造下去。  

        这天,工匠们正在挖大殿的地基,突然地下放出了耀眼的金光,工匠们不敢再挖,便去禀报了太宗。太宗亲临工地,命工匠们继续挖下去,挖着,挖着,忽见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原来是挖出了一面巨大的古铜宝镜1这面宝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四周花纹古朴,尘埃不沾。太宗看后,认不出是何代的宝物,便谦逊地向随行的房玄龄、魏征等群臣请教。魏征示意房玄龄先讲,房玄龄让魏征先说,太宗见自己的两位股肱之臣在打哑谜,便点将道: “请魏爱卿先讲讲吧,房爱卿随后补充,如何?” 魏征捋捋胡须,当仁不让地说起来。   
       原来,这面宝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象十分清晰,毫纤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娥彩女,但见“胆张心动者”,全部作为有异心者而斩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如麻,但却留下了奸臣赵高等指鹿为马,专权误国。使显赫一时,匈奴也为之丧胆的强秦,顷刻而亡。汉高祖刘邦初占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阿房宫等所有宫室,金银财宝,子女玉帛、钟鼎狗马一律不要,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再就是这面镇国之宝——秦镜。由于有了这面宝镜,因此汉祚得以延续数百年!汉末,群雄争霸,秦镜不知流落何处?谁知数百年后的今日竟在龙首原上再次出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2-24
        说到这里,魏征向太宗深深一拜,贺喜道:“今日秦镜出世,预示着大唐江山万古长青,此乃陛下齐天洪福所致,臣特贺之!”   
        太宗听后,推开两个内侍抬着的秦镜,说:“朕要此镜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  
       听到这里,魏征的脸红了,老成的房玄龄却不解地问道: “陛下的明镜何在,指予微臣一睹为快?”   
       太宗手抚着魏征之肩,说: “魏爱卿者,朕之明镜也!房爱卿,你说是不是了哈哈哈!”    房玄龄拍手也笑道: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贺之!哈哈哈!” 魏征的脸被说得更红了,俯身辞谢道: “微臣何能,敢与秦镜比高下!陛下过奖了!……”   
       太宗正色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 众皆欢呼。大明宫遂得名。   
        今天我们看到的,横躺在高楼大厦之下的这一片池塘就是太液池了。

        后来太宗的儿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这是个既懦弱无能,又喜享乐的帝王。他把朝政让给皇后武则天去处理,自己躲在深宫里玩乐。他借口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使自己得了风痹之疾,下诏重建扩修龙首原头的大明宫。钱从哪儿来呢?他舍不得掏自己的腰包,决定从百姓和群臣身上盘剥,以筹集重建大明宫的巨款。他下诏征全国十五个州万民百姓的赋税,并且扣去在京全体文武百官一个月的薪俸,用来重建大明宫。他征集全国能工巧匠和数万民侠工役,日夜施工,不知鞭死和累死了多少民侠工匠,终于在一、两年的紧迫期限内,重建扩修起一座周长十五里、拥有二十一座门,二十四座殿、大量亭台楼阁和一个名叫“蓬莱池”的人工湖泊的豪华而庞大的宫殿群。他嫌“大明”二字对自己有讽谏之意,便改大明宫为“蓬莱宫”。随之便搬进去住了下来。他搬进46蓬莱宫”后,如同鱼儿得水,整日价在蓬莱池中游乐,在蓬莱岛上礼佛,正事压根儿不管。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面秦镜,便到藏镜楼中去验看,看能不能拿来照照宫女取取乐,谁知,寻遍了整个藏镜楼,以至整个蓬莱宫,哪里还有秦镜的踪影!他气极了,把看守此镜的太监抓来严刑拷问。那太监叩头如捣蒜地回禀说,打从皇爷御口改大明宫为蓬莱宫的那日起,秦镜便不翼而飞了!高宗听后,惊恐地瞪圆了双眼。不久,便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   
         虽然,高宗李治御口金言,改大明宫为蓬莱宫,但他以后的唐帝王却仍称大明宫为大明宫,千百年来,长安,乃至天下,无人不知大明宫,但“蓬莱宫”之名却极少有人知晓。

        太液池始凿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终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岛多年前已经得到确定,而其他两座岛屿的位置未能得知。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黄土与淤泥混合夯筑起来的,考古者称之为“淤泥夯”,夯筑面积不等,大小应是根据岸边建筑的需要确定的,在池西边表现出宽达100余米的遗迹。在太液池岸边发现了大量柱洞,都是沿着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断是骑岸跨水的水榭建筑。新、旧《唐书》中都有太液池岸周边有廊庑400间的记载。对太液池南部等地进行的发掘表明,处于低势的太液池与南岸的高地宫殿区在建筑布局上是有过渡的,过渡自然且讲究。从南至北的斜坡地势上建有大量廊庑及由其组成的院落。这些院落和组廊布局非常均衡规整。从已发掘的部分廊庑木桩洞遗迹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个建筑单元空间。此地呈露的土墙、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遗迹说明,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种园林建筑手段点缀修饰。

        在对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再吃地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岸坡上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坑内附近发现了较多的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2-24
        梨园位于太液池南侧的高地。这里是皇室游乐和休闲的地方,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离宫别殿,酒亭球场。史料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和舞蹈,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天赋,由他倡导确定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从而使唐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综合艺术学校,唐玄宗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梨园”有内廷梨园与宫外梨园,两种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点,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梨园艺人(亦称“皇帝梨园弟子”)传习法曲。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含凉殿位于太液池南岸,风景秀丽,且凉爽至极,帝王及后妃常在此避暑纳凉。龙朔二年(662年)六月,睿宗李旦出生于含凉殿中,武则天为此非常高兴,特意在含凉殿建造了一座白玉佛像,以示庇佑。

        浴堂殿,在德宗至文宗朝为皇帝的主要寝殿之一,常于此召见翰林学士或重臣。《资治通鉴》记载:“唐学士多对浴堂殿,李绛之极论中官,柳公权之濡纸继烛,皆其地也”,即道出翰林学士应召于此的传统。李绛与白居易批评宦官专权,事见卷238宪宗元和四年九月条,以此推知,浴堂议事制度沿袭已久,翰林学士论政决事风气已然建立。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亭台宫阙,都成残垣。
        繁华落尽,王侯长眠,谁的功过,万世流传。
        时间蔓延,万代千年,人生太短暂,怎守江山。

        我站在人间,看风云变幻,任由残砖碎瓦,铭刻变迁。

   岁月流淌,历尽沧桑,昨日辉煌,今在何方。

   我思我想,亦歌亦狂,才闻欢笑,又见泪光。



        望仙台是唐大明宫内道教建筑。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武宗痴迷道教神仙之术,于会昌年间调发左右神策军3000多人,修筑望仙台。考古发掘表明,望仙台遗址为方形覆斗状,由夯土高台、高台的基座、基座周围的壕沟三部分组成。夯土高台平面呈方形,系黄土夯筑而成,东西约30米、南北约28-29米,现存高度为9.7米。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2-24
        宣政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后,紫宸殿前。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130米处为3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大明宫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宣政殿经常举行的另一种活动,称作“读时令”,这种礼节创建于魏晋,按礼,每年的立冬、立夏、大暑,立冬和立秋五个节日,都要在御前读时令。这一天皇帝穿上与当时节气相应的服装,尚书令以下各就其位,尚书三公即捧着时令在自己的位置上宣读。这种礼仪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为的是顺应节气变化,不悖天时。唐初,虽然各个节气的时令之文仍在,但久不行此礼。只是在每年的元旦受朝贺、布政之后,照例读一下时令文。贞观十四年(640年)正月二日,唐太宗曾在西内太极殿命有司读春令,诏百官长官,升太极殿列坐而听。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四月一日,玄宗恢复读时令,并命太常卿韦绦每月进月令一篇。此后每年四月一日,玄宗都要到宣政殿听读时令。不过,这种读时令读时令的礼仪仅恢复了两年,天宝之后便不再实行。此后典籍中偶见读时令。 有时,皇帝也在宣政殿接见番邦使臣。

        紫宸殿为三大殿之一,有很多秘事见载于史册。晚唐时期,唐王朝政权岌岌可危,外有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内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可谓是内忧外患。长庆四年(824年)正月末,唐穆宗李恒身患重病,在服用道士炼制的仙丹后不治身亡。二月初,年仅十六岁的皇太子李湛继承皇位,即为唐敬宗。唐敬宗在紫宸殿正式受朝听政。这个少年天子登上皇帝宝座后,非但不理朝政,还终日吃喝玩乐,今天在殿前击球,明天去教坊听演奏。白天喝醉了打人骂人,晚上又到禁苑中打猎狐狸野兔。结果,上台才两年半,就在一个漆黑的冬夜里,被几个经常陪他打球饮酒的宦官杀死在寝宫中,年仅十八岁。这里的寝殿,就是指紫宸殿。皇帝被宦官杀死,足可见当时宦官的权势熏天。晚唐的宫廷政治腐败,矛盾冲突不断。帝王疑心而畏惧臣子,臣子结党拉拢宦官,宦官掌权专横。紫宸殿前的道路对于当时的君臣来说,都显得坎坷万分。

        延英殿建于开元中。乾符中,易名灵芝殿,寻复旧名。位于紫宸殿西。殿院外设有中书省、殿中内省等中枢机构。自代宗起,皇帝欲有咨度,或宰臣欲有奏对,即于此殿召对。因旁无侍卫、礼仪从简,人得尽言。后渐定期开延英殿成为皇帝日常接见宰臣百官、听政议事之处。


        延英殿位于紫宸殿西,是唐朝后期皇帝召见宰相及重要官员的地方。 自唐代宗开始,皇帝如果遇有大事咨询臣下,或宰相有奏折上奏,就在延英殿进行,因此称为“延英召对”、“延英奏对”或“延英论事”。唐肃宗以后,除盛大的庆典和重要活动在正殿和麟德殿举行外,延英殿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核心。中书令经常在这里向皇帝汇报政事、提出建议或传达臣僚的奏章等。中唐以后,有关帝国命运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这座宫殿。除召见朝廷重臣外,皇帝有时也在延英殿接见外来使节,一些吊唁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思政殿主要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晚唐时期,朝纲不整,皇帝疏于郑重其事的在宣政、紫宸殿召见完群臣后,而常在后宫便殿召宰相及百僚议事。思政殿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殿堂。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穆宗即位后,在思政殿召见了司勋员外朗,知制诰杜元颖,赐给他紫金鱼袋,并破格提升为中书舍人。在唐代,紫金鱼袋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高级官吏或有功勋卓著者才能获此殊荣。穆宗为太子时,薛放是穆宗的陪读和玩伴,与穆宗自幼交好。穆宗即位后,对薛放十分赏识,让其参与要事,欲封宰相之职。元和十五年,穆宗将薛放召入思政殿,赐予金紫之服,予以升官。

        为使宫女与女官职责明晰,特于大明宫内设殿中省。宫女掌宫中役使洒扫,统一居于掖庭。功能主要是为皇家以及宫中官署提供膳食、服饰。若有专门服侍之人,则可随主而居。宫女晋为少使方为女官。妃嫔亦可登记,申请服侍之人。殿中省设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二人,主事二人。殿中监掌管天子服饰以及车辆交通,总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和尚辇等六个局。尚舍、尚辇局主管皇家的日常礼仪,尚食、尚药、尚衣局则为中书、门下省提供日常用品,一切调配权归女尚书。如凡服饰尚黄,旗帜尚紫,乘舆之服有大裘冕、衮冕、巾冕等等,这些都由殿中省打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2-24
        御史台是唐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执掌国家宪政邢典和百官监察之政务,稳定社会,主要属官是大夫和中丞。唐玄宗时,御史台设置了“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是御史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皇城中正街西边,属官为侍御史,大明宫里也有内设机构,称“御史北台”,位于宣政殿以西的中书省南边,是御史大夫、御史中臣的办公和议事之所。台院侍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纠弹职位较高的中央官员,参与审判大理寺和皇帝交付的案件。

        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所以皇帝决定在门下省加设政事堂,令两省长官在此先达成共同意见。初始仅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方能与会,后皇帝又加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等。唐中宗即位后,裴炎自门下侍中迁中书令,政事堂也随之迁往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执掌政权之时,将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俗称仍为政事堂。这里是讨论军国大事之地,也是宰相的总办公处。

        御史台中书南院位于中书省南部,分为中丞、杂事、左右巡使院三院,据《唐六典》记载,编制为:大夫一员,御史大夫、副丞相为三公之官;中丞二员,每逢国家大礼,他们负责开路,令安排32人负责宫廷供奉仪式,凡是冬至、正元朝会,他们负责准备朝服,此外还有负责杂事的人员约60人。

        继续向南,就要走到大明宫最庞大、最辉煌也是最雄伟的建筑——含元殿了。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663年建成后223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的地方。元日、冬至日的大朝会,外国使节团谒见以及改元、即位、受贺、大赦、阅兵的各种仪式、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2-24
        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含元殿上部建筑在三层大台以上构筑,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基台复原再现了遗址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唐代的土质遗存被封闭在砌体之内,永久保存。登殿北望,中轴线上的建筑气势恢宏,让我一梦回到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


        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兴建至唐末被毁的二百余年当中, 历经了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几次大风、大雨的自然损害,不断有所维修,但始终未见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记录。 含元殿毁于唐末兵火。
        邻斗极之光耀,迩天汉之波澜,……建升龙之大,邈不至于阶端。 峥嵘孱颜,下视南山,照烛无间,七曜回环。 ……捧帝座于三辰,衔天街之九达……《全唐文》中的《含元殿赋》形容当行走在殿前大台阶上时,仰视大殿,好象浮现在云端,又好象太阳正在升起。 含元殿辉煌而庄重,开阔而明朗,确有如日之升的豪壮,是气势磅礴的大唐盛世的体现。

        含元殿西南的栖凤阁为三出阙式,三层阙檐迭次斜飞,如飞鸟之翼,欲腾空而起。“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 象龙行之曲直,夹双壶之鸿洞。”这是李华《含元殿赋》中的句子。

        龙尾道是指含元殿前的登殿坡道。由于含元殿屹立于龙首原的南沿之上,殿堂高出南面地面十余米,故将登殿的坡道称龙尾道。龙尾道起自殿前广场的的平地,沿翔鸾、栖凤两阁内侧的坡道,经三层大台,余迂回登到殿上。坡面用方砖铺砌,坡道外侧立有石栏杆。从御道向广场望去,登殿坡道蜿蜒如同龙尾盘旋而上,故称龙尾道。

        含元殿台顶又建二层殿基,下称「陛」,上称「阶」。 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殿即建在最上层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总宽近58米。 殿身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四周加一圈深一间的廊,形成面阔十三间、深六间的下檐。 含元殿东西侧各有廊十一间,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鸾、栖凤二阁。 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二阙下左右外侧有各长十五间的东朝堂和西朝堂。 含元殿居高临下,两翼开张,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弘大,大朝会时数万人列于殿下广场,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磅礴气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2-24
        自上而下,站在含元殿遗址的台角,根本无法饱览这座巨大建筑结晶的冰山一角,唐朝的长安城,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西朝堂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和对称的东朝堂一样是百官候朝之所,西朝堂为武官上朝觐见皇帝之前的集合之所,需要由御史引导,按顺序依次入朝,除了中书省以外的官员都在西朝堂候朝。

        外面的大明宫博物馆有一些珍贵的文物。

        中国古代的钱币也是品种繁多。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遗址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2-25
美图,美文,围观了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2-25
不错,是原创的吗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2-25
第三张兴庆宫,不象是唐式建筑风格。

唐式建筑风格现在在日本还有完整保存。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2-25
有时间去西安转转。
记住我,我是一二三!一二三!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2-27
回 大长今 的帖子
大长今:        办了一张长安通公交卡,坐车去大明宫遗址公园。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的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 .. (2015-02-24 21:51) 

窦太后不是早死了吗。。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3-22
回 jinjiu 的帖子
jinjiu:窦太后不是早死了吗。。 (2015-02-27 07:46) 

非常感谢指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