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37阅读
  • 53回复

[通名]草稿---古今政区通名由来与归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3-11
— 本帖被 无形 设置为精华(2015-03-12) —
先理一下秦以后、县以上的通名。
------------------------------
郡,从君从邑,本义是君主(封君)管辖的城邑。《春秋》:“克敌者,下大夫受郡。”本为县辖,后辖县。《说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

县,“悬”本字,甲骨文形象是一颗倒挂在梁木上的人头,古代官府将被处决的死刑犯的头颅悬挂在城门前的木桩上,用以示警戒恶。本义为系吊,引申为连通上下。后以音近用为“寰”之假借。
“寰”字从 宀(屋形)从袁(义为“衣服的圆领”,同“圆”),义为“环绕王宫(国都)的地方”,即王畿。后加罒 (目),强调环视。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此“县”即为“寰”之假借。“县”循此遂演变成政区通名。

部,从咅从邑,咅字意为“支持或反对”,引申为“正向或反向”,转义为“打开或合拢”。加邑旁也有二义,一为将一个城邑分成几个小行政区,一为将多个城邑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汉武帝始置十三刺史部,亦称十三州部,后改州。

州,通“洲”,本义为河心小岛,上古传说禹分天下为九州,战国又有十二州传说,至汉武置十三州部始作政区通名用。

邑,从囗从人,囗(方框)象形城镇,汉字隶变时将下部的人讹为巴。本义为人们聚居的地方,引申为城镇、都城、诸侯国、封地。“大曰都,小曰邑。”汉代用作女性贵族封地之通名,与县等。

国,本作“或”,从囗从戈,字形为以戈守卫城镇(囗),后加外框表示疆域。汉代用作诸侯之封地名,或等郡,或等县。

道,“导”本字,本义为以目视路、引导,引申为道路、区位、地区,汉用于蛮夷地区之区划,唐则用作大区域政区之通名。

路,本义指大军出征或回邑,引申为道路、方位、地区,常与道连用并指,宋代用来代替唐后期过度泛滥的道作用大区域政区的通名。

府,金文从 宀(屋形)从贝,加付作声旁,小篆简为广(屋形)加付声。本义是储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后引申为达官贵人的住所、官府等,孔颖达《左传疏》:“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汉设都护府、长史府于西域。曹魏始置都督于地方,专理军事不涉民政,北周称总管府,唐改总管府置都督府,兼理军民,于是都督府成为一级政区,后以权重见废。玄宗复以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以示地位崇隆,后多将国都、陪都、皇帝驻跸之地升为府,府由此成为重要区划。至宋进一步发展,元明以后更成为最主要的通名。

军,从车,匀作声旁,本义是以兵车表示军队。本为唐季五代节镇军号,后兼管民政,乃成为一级政区,或与州等,或与县等。

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为监督、监管、管理,多用作官署名如将作监。宋代于矿冶、铸钱、牧马、产盐之地设监,兼理民事,或与州等,或与县等。

省,“禁”也,前汉避外戚王禁之讳,以“省”为“禁”之代字,改禁中为省中,后渐以省指称宫中房舍,用于宫殿、官舍、官署命名。魏晋以后尚书省、中书省逐渐演变为总揽国政的机构,延及元代,中书省分设派出机构于地方办理庶事,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并逐步从中央官署转为地方官署,后民间沿用成习,至民国正式成为区划通名。

布政司,司者,后也(字形一为左手加口,一为右手加口),意为发号司令,引申为掌管、官长、主持,多用于官名、官署名。明废行省后乃于地方分设十三布政使司综理民事。

区(區),甲骨文的形象是众多城邑(“區”内的三个囗)的边上有一道折形的隔墙(ㄴ),后折形(ㄴ)演变成现在的三包围(匚)。造字本义为以界墙区分行政管理的范围,划地而治。民国时引入用作城市分区、第二级政区(行政督察区)之通名,今如之。
“区“也有另一种解释,是三个小容器置于橱架上,是“瓯”的本字。因为“区”后来多使用引申义“区域”“区别”等,故另造“瓯”字。

厅(廳),从广(屋形)从听(聽),听事之屋也,即堂屋,大堂,引申为官厅、问案大堂,清代用作与县相捋的基层政区。
[ 此帖被magiu在2015-04-27 18:49重新编辑 ]

内容来自[手机版]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3-11
倒是没怎么探究过这些政区通名的由来。
沙发一下。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3-11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府,金文从宝盖头(屋形)从贝,加付作声旁,小篆简为广(屋形)加付声。本义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后引申为达官贵人的住所、官府等,“三公所居曰府,九卿所居曰寺”,汉设都护府、长史府于西域。曹魏始置都督于地方,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唐改北周之总管府置都督府,兼理军 .. (2015-03-11 18:55) 

府原来也是中央机构。省被人吃了饭没事做抨击,就不见抨击府的,还大力提倡。
奇哉怪也。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3-11
介紹一下縣級以下的里、都、圖、坊等。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3-11
坊,从土,方声,古代把一个城邑内分作若干区,通称为坊,也引申为城市内街市里巷的泛称。"城中为坊,近城为厢,在乡为里。”
《唐元典》:"郭内为坊,郊外为村。"

里,从田从土,会义为人生活的地方。《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引申为故乡,《史记》:”病归田里。"用作村庄一级政区之通名。

乡,“飨”本字,甲骨文是两人对坐共食的形象,意思是用酒食招待人,通“享”、“响”、“卿”。引申为亲近。

都,甲骨文是外敌正在侵入城门的形象,意思是有城门关卡把守的城市,即大都市。“大曰都,小曰邑。”
《说文》:"都,邑有先君之旧宗庙者为都。"
《释名》:“国君所居曰都。”
“去王城五百里曰都。”

另外,乡村的都保制、都甲制中的都,是引申义。先由“国都”引申为“头目”、“总管”,常用于军队,例词如都督、都统、武都头,后“都”逐渐成为一种编制。唐代军队以千人为一都,宋代以百人为一都,五代时期,秦汉以来的乡亭里制度崩溃,至宋代乃于乡间推行有军事性质的保甲制,都就从军队编制通名变成乡村政区通名了。
[ 此帖被magiu在2015-03-14 02: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3-11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府原来也是中央机构。省被人吃了饭没事做抨击,就不见抨击府的,还大力提倡。
奇哉怪也。 (2015-03-11 19:33) 

反正府、省最初都跟房子有关,最后竟能演化成行政区划,而且演化路径基本一致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3-11
待续容后补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3-12
长知识啦,期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3-12
街坊鄰里 現在只剩下街了
說到城市內的分區 突然想到韓國的洞 一直覺得很特別 是引進還是原創呢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3-14
回 kook 的帖子
kook:介紹一下縣級以下的里、都、圖、坊等。  (2015-03-11 19:5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
康熙《漳浦县志》说“都、图”为明制,曰:“明制,城中曰坊,在乡(指乡村)曰都,每十一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一图”,并说“都、图”为赋役而设。
对此,清乾隆进士及第、史学家赵翼注《日知录》时说,“……则乡(指农村)都图之制起于南宋也”,并说“都图”制起始时间“顾氏盖亦失考”。
据乾隆《龙溪县志》载,南宋时龙溪已出现“都”,《志》卷首曰:宋时分六乡三十三里,一百一十五保,淳祐间,改里为三十都”。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3-28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府原来也是中央机构。省被人吃了饭没事做抨击,就不见抨击府的,还大力提倡。
奇哉怪也。 (2015-03-11 19:33) 

省、府还好
县的本义比较渗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3-28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反正府、省最初都跟房子有关,最后竟能演化成行政区划,而且演化路径基本一致 (2015-03-11 21:26) 

省因为避讳而成为官署名,又变成政区通名,不知是不是世界独一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3-31
里 弄 街 區,这些都是象形字。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3-31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省因为避讳而成为官署名,又变成政区通名,不知是不是世界独一份? (2015-03-28 18:30) 

一般名词-官署通名-机构通名-区划通名
府可以看作相权的普遍化(弱化)
省可以看作君权的扩大化(强化)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3-31
明清县志里一般有《里社篇》,是介绍县下区划的,因县下区划多用里、社为通名,故名里社篇。除了里、社这两个最常用的之外还有用约、都、图等各种名目的。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一般名词-官署通名-机构通名-区划通名
府可以看作相权的普遍化(弱化)
省可以看作君权的扩大化(强化)
 (2015-03-31 11:27) 

府是王府引申而来,不是相府。府,同样是君权的扩大化。
省是君权通过内廷向外扩张;府是君权通过家族向外扩张。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5-03-31
楼主忘了“镇”。

镇,本为写字作画时固定锦帛的金属或玉石。
后引申为节度使的持节,并进一步引申为节度使辖区。

宋以后,杯酒释兵权为基本国策,节度使逐渐成为加官。节度使辖区也逐渐泛滥开来,并由防区(军事性质),变成城外之“城”(聚居性质)。一直到清末,镇一直是城以外唯一的城市化政区。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5-03-31 12:25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府是王府引申而来,不是相府。府,同样是君权的扩大化。
省是君权通过内廷向外扩张;府是君权通过家族向外扩张。
(2015-03-31 11:53)

府作为机构泛滥时,应该都督府,也是有准区划的性质;这种府实际上是三公模式的推广;当然此时的三公也是摆设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府作为机构泛滥时,应该都督府,也是有准区划的性质;这种府实际上是三公模式的推广;当然此时的三公也是摆设
 (2015-03-31 12:02) 

都督府和府是两回事。
都督府是军事衙门。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楼主忘了“镇”。
镇,本为写字作画时固定锦帛的金属或玉石。
后引申为节度使的持节,并进一步引申为节度使辖区。
....... (2015-03-31 11:59) 

其实,镇的意涵比较接近于西方的特许状市
只不过,镇要早得多,而且镇是皇帝用土地换军功用的,特许状市是国王用土地换钱用的。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5-03-31
府真正泛滥是在明朝。
明朝亲王得就藩。明府的泛滥,实际上是京外王府泛滥的写照。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都督府和府是两回事。
都督府是军事衙门。 (2015-03-31 12:28) 

这里说渊源,当然后期的省与尚书、中书、门下也不是一回事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5-03-31
道,汉用于蛮夷地区之区划,唐则用作大区域政区之通名。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5-03-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这里说渊源,当然后期的省与尚书、中书、门下也不是一回事 (2015-03-31 12:39) 

省和中书省还是有些渊源的。

府和都督府、总管府则完全没渊源。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5-03-31
府的普遍化在洪武朝就完成了,朱元璋26子,1早夭1立储,余24子及1侄封王,25家藩王而已,何得尽改天下诸路为府(只有一少部分为直隶州)?个人认为没有诸侯王府的因素,谈不上渊源。
唐初的都督府就是兼治军民、实权颇重的准政区了,也是府首度作为(准)政区通名(的部分)出现,不再如早期一般是单纯的军事衙门,玄宗时于两京置府作为首都政区,与都督府、都护府并存。

内容来自[手机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