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07阅读
  • 16回复

[其它]中国区划三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3-16
新人报道

此三文原刊于《地图》2009年02期
不知诸君是否看到过
个人很喜欢
分享给大家

文一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嬗变
来源:地图    卜庆华  2009年2期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古时期,《禹贡》记载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商周时期实行“封邦建国”,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分土而治”。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是中央集权出现后出现的。春秋中期以后,兼并战争不断发生。有些诸侯国君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对新开拓的疆土和从私家剥夺来的领土,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直接进行统治,采取分层划区进行管理,行政区划制度由此产生。
  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实行郡县制算起,我国的行政区划已经历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演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天下六合为一,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王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分天下为36郡。这一创举,开全国行政区划之先河,为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奠定了基础。以后各代,虽有汉州、唐道、宋路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跳出这一框架。元朝在地方创立了行省制度,这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历经明、清及民国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演变至今天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
  
  两难困境,一个怪圈
  
  把国家分成不同层次、一定大小的地域,这只是行政区划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这种划分,赋予各个层次的行政区域单位以相应的管理权限,以便统治和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权威。可以说,行政区划的实质是国家权力在地域上的分配,即中央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然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矛盾一旦激化,这种权利的分配就会重新洗牌,在行政区划上的体现就是层级、幅员、边界的调整。
  就中央政府的主观愿望而言,是力图尽量简化层级的,一方面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让地方享受较大的分权,既促进地方发展,又不担心割据分裂。但几千年来,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有如不停摇曳的钟摆,从未稍息。例如中央政权为加强对一级政区的控制,往往在其上增设监察机构。像西汉的一级政区为郡,但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又称13州,每州管辖若干郡,派刺史一人每年在固定时间巡视,岁末向丞相奏事,平时无固定驻地。此时的行部就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但渐渐地,这种虚设政区最终都将演变成为正式的区划,仍以汉为例,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州由虚设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同样,宋代的路、元代的行省皆是如此。这样,原来的一级政区幅度越来越小,权限也越来越低,最后演变为二、三级政区甚至消失。将监察区变为一级政区既非统治者所愿,却又为形势所需,这正反映出各王朝在政区设置上的两难困境。
  
  事实上,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走出的怪圈,即在王朝初兴之时,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区划分较为简单;当中央王朝式微之时,常用加重地方一级政区官员权力的办法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政层级开始膨胀。在多事之秋,中央又常赋予地方大员处置一切的军政大权,结果造成尾大不掉,代表朝廷镇压叛乱、戡乱一方者又成为新的割据势力。地方权力愈重,中央权力愈衰,直至地方势力架空中央,王朝归于灭亡,再开始新一轮的此消彼长过程。地方一级政区就是在这种不断嬗递中实现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那么,政区的界线又该如何划定呢?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这两个原则并存和交替的过程。
  所谓“山川形便”,是以自然山川、河流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自然区与行政区管辖范围相对吻合。人们根据地域综合体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形成自然区。秦汉时期的一级行政区——郡,多与自然区相融合,且多以肥沃冲积平原为核心,如南阳郡(南阳盆地)、南海郡(珠江三角洲)等。唐宋道路制也多以自然区为界,如河南北道、山南道、河东道、淮南东路、江南北路。从现行省界来看,符合自然地理区域界限者也不少,如陕西、山西以黄河为界,河北、山西以太行山为界,福建与江西以武夷山为界,甘肃与青海以祁连山为界。
  以“山川形便”原则划分的政区,因与自然地理形势相符合,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但往往会形成“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这使得政区划界,特别是高层政区的划界处于两难境地。自唐以后,逐渐采用“犬牙相入”的方法,使相邻政区彼此交错,从而互相牵制。
  元朝建立后,吸取了历代地方军阀据险割据、对抗中央的教训,以政治统治、军事战略需要为第一原则,采用“犬牙相入”之法,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打破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经济地理区划,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正如魏源在《圣武记》卷12论及元代省域时写到,“合河南河北为一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种做法,虽然在军事不发达的社会有效避免了分裂割据,但是也造成了经济区域的分割。
  
  民族自治,承前启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王朝版图内无论是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地区,还是进行间接统治的地区,都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尤其边疆地区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政区制度中来。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与县同级的“道”,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专设行政区。在西域地区,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进行管辖。唐代实行羁縻州制和都护府制,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政区。元、明、清三代在人口较多、地理情况较为特殊的藏、蒙、回族居住地区,建立起特殊的军政合一政区。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也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在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交织中不断发展。直到今天,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仍然是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出现了许多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因素的综合产物。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3-16
文二
共和国六十年政区变迁

来源:地图   史为乐   2009年2期  
  行政区划的变迁,无不随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脉搏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六十年来,各级别政区建设不断出现新面貌。
  
  1949年至1955年:大幅调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设东北、华北、西北、华尔、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各省区(省下设专区,专区下设县;大体形成4级行政区划。
  这一时期为省区及中央直辖市大幅度调整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设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各省区;省下设专区;专区下设县;大体形成4级行政区划。但是,大行政区在1952年之后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而不再是一级政区。专区为省的派出机构,也只能算是监察区,并非一级政区。
  
  当时的省区特别多,除了民国时期设立的热河、绥远、察哈尔、宁夏、西康等省和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松江,辽东,辽西、平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以外,还有相当于省级政区的行署区,如由大连、旅顺等地设立的旅大行署区,由江苏省分设的苏北行署区和苏南行署区,由安徽省分设的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由四川省分设的川东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和川北行署区,还有西藏地方、昌都地区。更有一大批的中央直辖市,如南京、广州、西安、武汉、重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长春,哈尔滨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时有五十余个。
  此后,将旅大行署区撤销,改设为旅大市;苏北、苏南二行署区撤销,恢复江苏省;皖北、皖南2行署区撤销,恢复安徽省;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行署区撤销,恢复四川省;辽东、辽西2省撤销,恢复辽宁省。平原、松江、绥远、宁夏等省也先后被撤销。不少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如南京市划归江苏省,广州市划归广东省,西安市划归陕西省,武汉市划归湖北省,重庆市划归四川省,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等市划归辽宁省,长春市划归吉林省,哈尔滨市划归黑龙江省。
  1954年6大行政区被撤销。1955年撤销热河、西康2省,新疆省改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地方改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至此,省级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1956年至1977年:趋向稳定
  1956年全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河北、山西等23个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等一级政区29个
  这一时期是我国行政区划体制进一步趋向稳定的阶段。
  1956年全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青海、陕西、甘肃、台湾等23个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等一级政区29个。
  省、县两级是基本的行政区划,专区(1970年前后改为地区)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构成一级政区。在当时,虽然省、县二级或者说是省、地(专区或地区)、县三级行政区划格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有的省已经出现市辖县,只是其所占比例还比较小。
  
  在省区建制上,1958年甘肃省将原宁夏省并入部分析出,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广西省改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又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196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辖境也有重大改变,这是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为了备战的需要,将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分别划归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西部地区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仅保留中部和中东部一段,作为一个省区,其国境线的长度大大缩短。至1979年5月又将以上地方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78年至今:新的变化
  
  现在我国大部分省本完成了由省、地、县行政区划体系向市领导县的体制过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新的变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少县纷纷按照“整县改市”的模式升格为县级市,并将部分地区与市合并,逐步推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现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基本完成了由省、地、县行政区划体系向市领导县的体制过渡,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由不完全的省县二级制(因为省,县二级政区之间还存在着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的地区一级)向省一市一县(部分县级市由地级市代管)三级制的转变,但为了加强领导,减少层次,近年来又有省直接领导县的考虑,我国行政区划体制仍处在变化之中。
  也正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省区一级而言,1988年建立海南省,i997年重庆市升为中央直辖市,这无疑在省级政区中又增加了两个富有朝气的新亮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是举世瞩目的大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分别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这不仅在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开辟了全新的一页,而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了历时5年的6条省级界线的勘界试点工作,1996年至2002年,勘定了全国除港、澳、台外,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68条界线,总长6.24万公里;县级行政区域界线6300多条,总长41.6万公里。
  原来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习惯界线占77%,争议界线占18%,法定界线仅占5%。各地县级界线中以上三种界线的比例大体与省级界线相当。经过此次勘界,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的法定界线,在此基础上绘制的全国及各省区的地图也更加完善、准确。
  
  华北地区
  
  北京、天津2市和华北、内蒙地区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原属华北区领导。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即行结束,原辖的北平(后改北京)、天津2市和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平原5省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5月1日即已设立,由中央直接领导。直至1949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只辖今自治区的中东部和东北部,西部仍属绥远省。1950年9月,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管理北京、天津2市和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平原5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4月,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设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6月,绥远省受华北行政委员会及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11月,撤销平原省,分别划归山东、
河南2省;撤销察哈尔省,分别划归山西、河北2省。华北行政委员会辖北京、天津2市和河北、山西、绥远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1954年6月,撤销华北区行政委员会,直辖市及各省、自治区由中央直接领导。撤销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后,原热河省所属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龙、兴隆、滦平、丰宁、隆化、围场8县划归河北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和敖汉、喀喇沁2旗及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2月,原由中央直辖的天津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同年又先后将河北省的通州市及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平谷、密云、怀柔、延庆9县划归北京市。
  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
  1969年7月,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突泉县和科尔沁右翼前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哲里木盟和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划归吉林省,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部分区域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11月,甘肃省的阿拉善右旗巴音毛道工委及所属社队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左旗。
  1973年7月,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县划归天津市。
  1979年5月,将辽宁省的昭乌达盟,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黑龙江省的呼伦贝尔盟和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肃省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及阿拉善右旗部分地区划入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
  1949年4月,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省级行政区划,东北区辖沈阳、鞍山、抚顺、本溪4直辖市,以及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松江、热河6省及旅大行署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区人民政府即驻沈阳市。
  1950年10月,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直辖市。
  1952年11月,撤销东北区人民政府,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东北区行政委员会辖沈阳、旅太、鞍山、抚顺、本溪5市和辽东、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热河6省。
  1953年7月,原属吉林省的长春市和松江省的哈尔滨市升为直辖市。
  1954年6月撤销东北区行政委员会,直辖市及各省由中央直接领导。撤销辽东、辽西2省,恢复辽宁省;撤销松江省,并^黑龙江省;将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市划归辽宁省,长春市划归吉林省,哈尔滨市划归黑龙江省;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驻长春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由齐齐哈尔市迁驻哈尔滨市。
  1955年7月,撤销热河省,分别划归河北、辽宁2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原热河省所属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北票5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
  1969年7月,原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突泉县和科尔沁右翼前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哲里木盟和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划归吉林省,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5月,将上述地区以及黑龙江省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西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南区辖重庆直辖市和四川、贵州、云南、西康4省及西藏地方。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市。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驻重庆市)、川西(驻成都市)、川南(驻泸州市)、川北(驻南充市)4行署区,隶属于西南区。5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由康定县迁至雅安县《次年改设雅安市)。1950年10月19日,西康省金沙江以西昌都地区解放,成立解放委员会,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8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行署区,恢复四川省。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西南行政委员会辖重庆市和四川、贵州、云南、西康4省及西藏地方、昌都地区。
  1954年6月,撤销西南区行政委员会,各省、区由中央直辖。重庆直辖市降格为地级市,划归四川省。
  1955年7月,撤销西康省,并入四川省。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将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委会)。
  1965年4月,云南永仁县的仁和区、大田区及华坪县的玉泉区划归四川省。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97年3月,重庆市升为中央直辖市,管辖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3-16
文三
六座百年老省城的身世浮沉

来源:地图  郝敏敏    2009年2期  
  20世纪上半叶,华夏大地战乱迭起,军阀割据,政权更替,一级行政区划屡作变动,连带着省会城市也频繁迁移。截止到1968年,首府们各归其位,其中六座自清以降的百年老省府被取消了省会城市的建制,成为普通的省辖市。沧海桑田、风水流转,个中滋味莫说省内人士要心绪起伏,闲坐静观的别省人都难免唏嘘,不自主地生发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激昂之情。
  齐齐哈尔
  别称:鹤城
  所在省份:黑龙江
  始任首府时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卸任首府时间:1953年
  该省现任省会:哈尔滨
  作为目前黑龙江省的第二大城,齐齐哈尔的声望虽比不过哈尔滨,但也自有独步武林的必杀技。诸位朋友即使没听过徐秀娟,没听过扎龙自然保护区,也总听过那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歌曲所惋叹的那位女孩正是出身于齐齐哈尔驯鹤世家年仅23岁的姑娘徐秀娟,1987年因为寻找一只走失丹顶鹤而命陨沼泽地。
  
  清朝时,东北因是满族“肇兴”之地而实行长期军管,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初称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管理军民诸政。齐齐哈尔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被设为黑龙江将军的府邸驻所,成为事实上的黑龙江首府,而彼时哈尔滨仅是松花江畔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渔村。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20世纪初,哈尔滨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后发效应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井连锁反应到1954年,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和松江省(1953年8月哈尔滨市由松江省的省会改为中央直辖市)重新合并为一省时。最终将省会定在新兴城市;哈尔滨。
  作为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人一直以丹顶鹤为傲。2002年,齐齐哈尔的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请将丹顶鹤定为国鸟,随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鸟评选,丹顶鹤以64,92%的绝对优势在网络得票中遥遥领先。然而就在齐齐哈尔人筹备为丹顶鹤登顶国鸟欢呼时,却有动物学家站出表示:丹顶鹤的英文名(Japanese Crane)和拉丁文学名(Grus japonensis)都直译作“日本鹤”,作国鸟颇有不妥。于是,整个国鸟评选就此偃旗息鼓,齐齐哈尔人郁闷至今。
  吉林(市)
  别称:江城
  所在省份:吉林(省)
  始任首府时间:康熙十五年(1676年)
  卸任首府时间:1954年
  该省现任省会:长春
  我国的省份时常得名自当地重要城市,比如江苏,分别取自江宁(南京)和苏州,福建,其名来自福州和建宁。然而像吉林这样,省份与省辖市同名的情况却是独一份。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调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吉林由此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吉林,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毗邻松花江的优越区位造就了吉林在水运时代的辉煌,然而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时代的来临,后起之秀长春以南满铁路的优势后来居上。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时,长春曾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管道煤气、实现主干道电线人地的城市,先进程度一度超越日本东京。与如此强大的工业重镇对擂,吉林市在新中国建国之初落败吉林省首府之争于是成为情理中事。
  卸下首府重担,吉林市在城市发展中轻装上路,近年来更以发达的旅游业闻名东北:江城树挂(吉林雾凇)是久负盛名的美景,设施一流的松花湖雪场、北大湖雪场也持续吸引游客们前往嬉戏。
  保定
  所在省份:河北(清称直隶)
  始任首府时间:雍正二年(1724年)
  卸任首府时间:1958年(省会迁至天津),
  1968年(省会迁至石家庄:
  该省现任省会:石家庄
  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千年古城保定一路升格为河北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百年首府,一朝错手,保定憾失河北省会的过程可谓一唱三叹。
  
  从1958年到1968年,河北省会三易其地,搬迁次数之多创下新中国初期各省迁移省府之最。1958年,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往天津,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值“大跃进”启动阶段,河北省委认为:省会定在工业基础雄厚的天津将比蜗居在保定更能带动全省的工农业建设。然而仅仅8年,国际局势急剧恶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中苏关系又处破裂边缘,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大战略方针,考虑到天津地处沿海,一旦战事触发就是战火第一线,河北省委又决议将省会迁回保定。
  各路人马落定保定不到2年,征尘未洗,1968年,省会再度迁徙,此次搬迁权因“文革”作祟。1967年,保定成为河北乃至全国的动乱“重灾区”。1968年1月28日,北京军区向中央提请将河北省会迁往“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的石家庄,该申请上报第二天即获批准。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从这天起成为河北省省会。文革结束之后,河北省省委本想把省会重新搬回保定,打报告上中央,然而周恩来批示:“河北省省会不要再迁”,河北省省会至此一锤定音。

ps:原刊随附勘误表将上段“文革结束之后”更为“1971年”


  开封
  所在省份:河南
  始任首府时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卸任首府时间:1954年
  该省现任省会:郑州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十分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刊登了一篇评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章本意是警示纽约切勿步开封由荣转衰的覆辙,一面追颂了开封在千年之前的盛世繁华,另一面也刺激了开封人的脆弱神经,在开封当地引发激烈讨论:千年古都怎么就落得如今这番衰败田地?口诛笔伐间,不免提及50年前开封坐失河南首府地位。
  1954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就官方披露的资料来看,郑州优胜开封的原因有二:第一,郑州比开封更接近于河南省的地理几何中心,如省会迁往郑州,“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方便”;第二,郑州方面铁路发达,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汇,交通枢纽的地位展望全国都是举足轻重,郑州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
  从狭小破旧的开封迁往新兴广大的郑州,河南省省委是上下兴奋,据说副省长曾在动员大会上意气风发地宣布:“开步走,去郑州”。然而比之省委,开封当地却难解省会情结,直到1957年还有开封人在大发劳骚:“省会都迁郑州了,为什么还把铁塔留在开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时至21世纪,开封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郑汴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但愿双城携手能共同复兴昔日繁华,造就中原崛起。
  安庆
  别称:宜城
  所在省份:安徽
  始任首府时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卸任首府时间:1949年
  该省现任省会:合肥
  安庆的文化名片除了桐城派、黄梅戏,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其与太平天国的深厚渊源。不论是石达开“安庆改制”还是曾国藩建功立业的安庆保卫战,都使安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比起中国大多数省份,安徽省的建制形成颇晚。明朝时,现安徽之地位于南直
隶中,属于明朝的“龙兴之所”,享受与北直隶同等的地位。清朝时,南直隶改称江南行省,因为区域范围太大,清廷于是将江南行省一分为二,离析作江苏、安徽两省。原来的行省首府南京归江苏,安徽于是另择府都。安庆、太平、徽州、庐州(今合肥)均是首府备选,最后安庆因其濒临长江的便利和文化上的先进成为安徽首府。
  清中前期政局安定,安庆长期担任安徽省会,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政局飘摇,战事连绵,安徽省会数易其地,省府在安庆、台肥、蚌埠、六安、立煌、芜湖、电溪等地间迁移,某段时间甚至出现无省无会的局面。1952年,中央政府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重新成立安徽省,定省会于合肥,安徽的行政建制就此确定。
  其实20世纪50年代末,安徽省委的一些领导感觉合肥作为首府有诸多限制,曾想把省会再度迁到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然而毛泽东就此事亲向安徽省委书记曾希盛授意:“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安徽迁都就此作罢。
  桂林
  所在省份:广西
  始任首府时间:元至元二年(1336年)
  卸任首府时间:1912年,1949年
  该省现任省会:南宁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城市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致人们淡忘了它的政治、军事身份。自元至元二年(1336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以来,桂林一直是广西的行政中心,历时近六百年几无变动。然而安稳局面在民国元年(1912年)风波骤起,广西南北两议会互争首府的乱象引得全国侧目。
  民国元年(1912年),“广西省议会”中除桂林府之外的78名议员齐集南宁,依《广西临时约法》成立“广西临时省议会”,主张把南宁设为广西省会。而当时广西省会尚在桂林,留守桂林的十几名议员们同样成立“临时省议会”以正统自居。南北议会对峙,北边的“桂林议会”号称要“武力对付”迁省者,南边的“南宁议会”则回应:不迁省会就不交税。情势陷入僵局。北京政府责成广西提督陆荣廷进行调解,陆提出“省会迁邕(南宁),六司留桂”的折衷方案,迁省风波暂时得以平息。第二年,在陆荣廷的默许下余下的六部门也迁往南宁,自此,南宁取代桂林成为广西省会。
  尽管抗日战争期间,桂林复得首府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最终裁决南宁为广西省会。究其原因,有人分析为:南宁南部偏西的地理位置比位处北部偏东的桂林,更有军事、经济双重战略优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连结华南富庶之地,南宁优越的区位既是战争时期的国防重镇,又是和平时期对外贸易的桥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岁华诞,最新的一个省会城市海口市也已建制21年。当年的新旧省会交接引得几多失落怅然,然而省会迁移早已是既成事实,老省会与其耿耿在心。不如开怀以对。风物常宜放眼量,换一番积极心态:不做省会,何尝不是另一种机遇,城市发展岂会只有行政中心一条单行道可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3-16
新人求助
找不到本地图片上传路径
盼回复...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3-16
为什么天津叫恢复,重庆叫升格。
http://jiepaicun.blog.163.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3-17
帮你上去~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3-17
此文甚详,较全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3-17
鼓励一下。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03-17
回 f先生 的帖子
f先生:为什么天津叫恢复,重庆叫升格。 (2017-03-16 14:50) 

天津长期做直辖市,1958--1967中断九年而已,九年对于天津直辖的时段来说,是非常短暂的。所以叫恢复。
直辖市的印象还没有消逝完就又一次直辖了。
重庆则不同,1954年到1997年中断直辖四十多年。直辖的印记遗忘殆尽了,中断太久了,不能算恢复了。而是从头再来了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03-18

此文与前三文同刊发表

边界风云:一个边界谈判者的回忆

孙国平

      行政区域界线不仅是政府的档案柜中发黄的图纸、地形图上的蛇行线、不仅是山、道、水、屋、树的构成,也是利益的界线,道德的界线,权力的界线。

  于大局而言,边界争议虽是疥癣之疾,但对于边界地区的安宁和安定,它却是心腹之患。说边界争议猛于虎,并不为过。

  助界,是勘定行政区域边界线的简称,由国务院领导,各级政府负责实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通过行政和法律的于段,搞清边界现状,解决边界争议,划定界线走向。

  “行政区域边界”一词,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字眼,而往往是被忽视的存在。人们很少从思想中眺望边界的山水,也不太容易在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和触摸它。地图上,它只是一条细细的、由小圆点和不长的线段相连接的标识。坐上长途火车,在汽笛的鸣响和车轮“咣咣”的换轨声中,偶尔会传来广播员略带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列车正经过某某大河,进入到某某大省境内。在朦胧中完成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的界线跨越,这是许多旅人对边界概念的残存记忆。

  

  但行政区域界线不仅是政府的档案柜中发黄的图纸、地形图上的蛇行线、不仅是山、道、水、屋、树的构成,也是利益的界线,道德的界线,权力的界线。当利益的趋动力开始加速,道德的界线成了被忽视、被回避、甚至被刻意隐藏的存在,那么,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争执、争抢和争斗。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边界争议见诸媒体报端详加披露和渲染的并不多。如果不是从事边界谈判工作,我也没有机会接触这个略带神秘的领域。在地域面积并不大的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构成和九十八个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这两大因素,构成了长达一万多公里的边界线。这万里边界上,星星点点分布着一千多处边界争议。大的争议涉及到上百平方公里,而小的则只几分地;就长度而言,长的六十公里以上,短的却只有一米多。并不是每处边界争议都会引发激烈的血腥冲突,但死人的事情确是经常发生的。

  离现在并不遥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宁海县与三门县的“十二棵松事件”,死十余人,伤几十人;缙云县与永嘉县边界发生大规模械斗,一个县委常委、人武部长赶去阻止,踩了当地山民埋设的土制地雷而殉职;浙皖边界著名的清凉峰争议闹得最凶时,浙江方浙川村的支部书记让人抬着棺材上山与对方拼命,声言活着要守住清凉峰,死了就埋在当地,成为清凉峰的鬼……这样带血的记录还有很多。虽年深月久,但发霉的纸片上仍隐隐然有杀伐之声。

  于大局而言,边界争议虽是疥癣之疾,但对于边界地区的安宁和安定,它却是心腹之患。说边界争议猛于虎,并不为过。与其一次次为解决单个边界争议而耗时费力,不如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痛快淋漓地解决已存在的边界争议。于是,便有了全国规模的边界大行动——勘界。

  

  “勘界不扰民”:浙赣线谈判

  

  浙赣线全长约327公里。涉及到浙江省衢州市所辖的开化、常山、江山三县市L3个乡镇和江西省上饶地区所辖的婺源、德兴、玉山、广丰四县市15个乡镇。浙赣线大都在海拨高程700米以上的山区,树木茂密,交通十分不便,有些地方连行人都十分困难。

  

  浙赣线的第一次集中核界只用了五天,成果是浙赣线77%地段的界线贯通。这个成绩对于第一次从事勘界工作的我们来说,都足以安慰辛苦、积聚希望、展望前景的美好了,尽管还有96处争议没有解决,还有近70公里的界线尚未贯通。

  又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工作,96处争议中的绝大多数变成了通途。然而留在最后的,往往都是最难协商最难解开的结。这样的“结”,在并不算长的浙赣线上有10处,齐溪林场、苏庄林场、小关、峡山寺、嵩枫寺、河滩……这些原本很少提及的地名,在双方的谈判中成了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

  1997年1月的浙赣线第二次协商谈判只解决了一处争议,进展之缓慢,使双方心里都罩上了一层严霜。1997年3月27日,我们又一次赴江西上饶,进行浙赣线的第三次谈判。

  3月谈判最后的焦点问题是河滩村。浙赣边界有两个河滩村,一个属江西,一个属浙江,紧挨在一起,家家相连,户户相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河滩几乎就是一个村子。村民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喝的都是穿村而过清溪水,犁的都是老龙岗下方寸地,用同一种方言讲同一个古老的传说,用同一个村名聚同一群人的生命繁衍。这样的地方,要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谈判桌上的方案摆了又摆,图上的界线划了又划,但始终没有一个方案、一条界线是双方都满意或可以接受的,剩下的办法只有再到实地踏勘,进一步核对资料,标绘草图,才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我们一行来到这个在宾馆中争执不下的村落,发现河滩村的村民显然对勘界有不小的误解。江西河滩村的老支书甚至担心划界后两村之间要每间隔50米埋设一颗界桩,每个界桩之间还要拉上铁丝网,对此,他愤愤不平,埋怨上头吃了饭没事做,尽干些老百姓不愿做的事。我们不得不一边对村里几个特征明显的地形指指点点,一边不停地做着解释工作。直到最后离开时,他终于将信将疑:原来勘界并不会动村民们的一寸土地,不会改变村民们早已密不可分的地缘亲属关系,也不会像日本鬼子进村那样,拉上长长的铁丝网,村民们种地摘瓜都要绕道走、偷偷钻。

  实地踏勘河滩的成果并不是形成了心中的一条界线,而是搞清了当地村民的真实想法。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只要什么都跟以前一样,什么都没有改变,就是最大的愿望,他们并不指望勘界给他们多一份土地、多一道山梁。这使我感触颇深:“勘界不扰民”,正是通过这一次的实地踏勘,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

  回到谈判地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当夜,在向国勘办副主任宋继华汇报新方案的时候,我只说了半句话:“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做出重大让步……”却怎么也想不起“河滩”这个村名,脑子一片空白。我病倒了。

  不知是实地调查起了作用,还是我的病情感动了江西代表,第二天他们提出的河滩解决方案比我们想象中的方案更容易接受。我斜躺在沙发上,听同事们一字一句地朗读文字协议,并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就这样完成了浙赣线最后九处未贯通地段的协议书定稿工作。下午,两省代表在宾馆大堂签字,浙赣线终于全线贯通了。

  如同漫长的浙闽边界一样,

  浙闽线谈判也是征途漫漫,似无尽头。

  最后,七大本厚厚的地图装订成册,七大本技术资料成果和文字资料成果被装订成册,一本约三万字的《浙江省与江西省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定稿草签。我情不自禁地双手捧起一本地图册,把它贴在胸前,贴在脸颊上,然后在封面上深深地印上一个吻,就像亲自已的孩子一般。在场的同志无不为之动容,大家都知道,这可是我们上百号人的心血!后来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浙赣线全线贯通标绘在1:1万地形图上的红线,足足有33米长。七本边界线地形图如果平铺在 地上,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边界线上埋设的界桩加起来足足有6吨重,而其中的大多数,是靠当地民工手抬肩挑运上千米高山的。

  

  踏遍青山:浙闽线堪界

  

  在浙江省的五条省际边界线中,浙闽线是离省会杭州最远的一条,也是省际边界中最长的一条,670公里的界线几乎占了浙江省边界总长的五分之二。可以说,整个浙江省南部边界都是和福建接壤的。这条边界线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千山万壑,气象不凡。

  如同漫长的浙闽边界一样,浙闽线谈判也是征途漫漫,似无尽头。第一次谈判,真正有突破性进展的结果并不多。1999年1月12日,我又一次带队赶赴浙闽边境,在福建省福鼎市与对方进行面对面的边界谈判。

  浙江泰顺与福建福鼎的争论焦点在氡泉。氡泉在泰顺县境内,是高山峡谷间的一处温泉,因泉中化学元素氡含量较高,故名。氡泉既是温泉,又是“药”泉,能治多种疾病。贫困的泰顺将其视为掌上奇珍,倍加呵护,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发,自然绝不允许别人染指。名为界线之争,实为资源之争;名为资源之争,实为名利之争。泰顺和福鼎在氡泉附近发生过数不清的摩擦,虽然大都不在泰顺境内泉眼处,却都是围绕这眼泉做文章的。前些年,福鼎在泉眼下游三四公里的自家地盘试探性地打了几口井,想看看下游能不能也冒出一股清泉来,但不到两天,那几口井就被人用炸药给炸平了。有人说,这准是泰顺人干的,但月黑风高,几声闷响在旷野中传不出很远,人证物证均无从着手。公安部门参与了调查。最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不了了之。

  因双方的认识差距太大,同时氡泉附近还有数户泰顺农民与福鼎人联姻,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氡泉的争议只好暂时搁置一边。好在经过谈判,我们还是解决了泰福段除氡泉以外的其他争论,此外,景宁与寿宁段、庆元与寿宁段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不过,前后9天只贯通了51.6公里的界线,如果算算参加谈判的50余名代表花费的精力和费用,其成本之高真算得上是“寸土寸金”了。

  1999年6月14~17日,浙闽线第三次谈判又移师浙江杭州举行。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争论还是那些争论,理由还是那一大堆一大堆的理由,要求也还是那些要求,一切都失去了新鲜感,双方比的是耐心,比的是谁先露出疲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攻坚战,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只贯通了34.2公里,但遂昌浦城段、龙泉浦城段、庆元政和段、泰顺福鼎段、苍南福鼎段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氡泉、大春、界牌、东止点等几处重大争议也得到了圆满解决。谈判结束后,苍南、泰顺和庆元的“兄弟们”想请我去吃夜宵,而我已累得不想再跨出房门挪动半步。

  第四次谈判在福州举行,焦点问题是寿泰溪。寿泰溪坐落在浙江泰顺和福建寿宁之间的高山峡谷中,是两县的界河。寿泰溪很长,几乎整条泰寿边界线都被它缠绕着,北岸是泰顺的村落,南岸多为寿宁的百姓。丰水季节,它给两岸的百姓提供充足的水源,而在枯水期,偌大的河床裸露着,成千上万的鹅卵石上晒满了红红绿绿的衣裳、被单。这理应是一条属于两县人民的生命之河。

  但历史毕竟只是一个曾经的存在。寿宁方几次谈判都坚持一个观点:寿泰溪没有什么好谈的,寿宁与泰顺的界线应该以寿泰溪的北岸为界。他们言之凿凿,态度坚决,似乎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而我始终坚持泰寿边界的核心问题是寿泰溪,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揽子的争议问题。泰顺只有一个要求:以寿泰溪中心线为界,永远消除泰寿边界争议的根源。

  尽管双方观点在实地的差距只有数十米,而从图上看则只有区区几个毫米,但这都是本质问题,所以双方坚持自己观点的意志都十分坚决,在短短4天的谈判中并没有丝毫松动,甚至连溪两岸一些零星的土地争议也越谈越远。

  存于天地间的寿泰溪依然以它自然舒展的姿态平静地流淌,并无私地滋养着两岸的百姓;两岸的人民依然一如往昔,在寿泰溪边淘米洗菜,在光洁的鹅卵石上铺展着自己并不富足的生活。而在烟雾呛人的会议室,在参加谈判的每个人心里,它是一条“悬河”,一条悬而未决的河,一条悬在心中的河。横向数十米的差距构成了长达31.7公里的争议路线。

  直到1999年10月18日在浙江瑞安举行的第五轮谈判中,双方才最终同意以寿泰溪中心线为两省泰寿段分界线,但遗憾的是,两县在图纸上没有签字,也没有形成文字协议和纪要。不管怎么说,问题终于都解决了,浙闽线实现了全线贯通。

  

  太湖啊,让我为你作证

  

  太湖之争是苏浙边界谈判“最后的晚餐”。在这个晚餐开宴之前,经过一系列“前哨战”,苏浙线的陆地边界线已全部贯通,全长205.21公里。

  现实中的太湖于国人而言已是耳熟能详了。一曲吴语款款的《太湖美》如轻浪拥堤,微风拂江,娓娓道出太湖如画的美景。那水上的白帆,水下的红菱,水边的绿苇,水底的青虾,使人心向往之。当然,太湖奉献和承载的远不止这些。辽阔的水域,就像是一只聚宝盆,滋养着流域内近千万人口,流泻出其他湖泊难以比肩的丰饶和富足。

  太湖北岸江苏的无锡和苏州都是中国的名城,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历史悠久,美景如画,被誉为“天堂的前门”。左近的宜兴,虽及不上苏、锡,却也因为盛产紫砂陶器而闻名。相比之下,南岸的浙江湖州,在名气和影响上就大为逊色了。

  其实湖州的历史同样悠久,土地同样肥沃,物产同样丰饶,人民也同样勤劳。在近代中国,湖州在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也是个不能被忽略的城市。以缫丝为主业的民族工业在湖州发育得很充分,机杼声声中带来的是滚滚的财源。在清末和民国初期,湖州的富庶绝不亚于太湖对岸的苏州和无锡。

  湖州在一段时期内的衰落和被忽略,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于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二是太湖。新中国成立后,湖州大的行政区划变动不下五次,行政区划对湖州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是十分明显的。而太湖,则是数百万湖州人心中又一个难以抹平的伤口。湖州以太湖而得名,清至民国,浙江和江苏在太湖中的分界线是:北起长兴县父子岭,经太湖中的大雷山、小雷山、泽山南至湖州市郊的湖漤,此线之南为浙江省管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左右,俗称“南太湖”。这片辽阔的水域对太湖流域南线的嘉兴、湖州而言,其意义和拥有整个太湖没有多少差别,太湖就像湖州的后院水泊,储藏能量,汲取营养。

  问题的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浙苏两省解放后,为了统一太湖地区的剿匪,华东军政委员会于1949年7月设立苏南太湖剿匪指挥部和太湖行政特派员办事处(简称太湖办事处)。1950年11月21日,经内务部核准,由华东军政委员下令,将浙江省所辖的南太湖区域划归苏南太湖办事处。1952年12月,内务部同意新建太湖区。1953年3月18日,改太湖区为县,称震泽县。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震泽县,原区域并入吴县。太湖就这样划归江苏。但是,关于太湖的争议并没有停止过。

  伴随着时断时续的明争暗斗,太湖流域跨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太湖对湖州的制约和湖州对太湖的热盼日益凸现,交织在湖州人的心里,成了挥之不去的隐痛。当苏浙边界谈判开始时,湖州人积压在心中几十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他们对于太湖边界关注之深,呼声之急,要求之高,是我始料不及的,尽管事先我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准备。

  经过综合分析后,在2000年8月14日浙江省与江苏省面对面谈判的时刻,我们提出,太湖的以下范围应由浙江省行使行政管辖权和相应的生产经营、开发使用权:西自长兴县与宜兴市陆地分界线45度延伸人太湖水域1.5公里处,东至湖州市城区织里湖溇村与吴江市七都分界线向正北延伸入太湖水域1.5公里处止,两点直线连接。该连接线以南的水面和底土,均由浙江省负责行政管辖和生产经营、开发使用。

  但江苏也毫不含糊,他们明确提出太湖段界线应沿太湖南岸与浙江相邻的湖岸线划界。针尖对麦芒,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谈判进行得异常激烈。

  鉴于双方均表示不能接受对方的意见,民政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的联合协调组拿出了太湖段争议的协调意见:

  一、两省太湖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具体走向,从父子岭起,沿浙江段环湖大堤迎水坡脚向垂直延伸70米,到湖溇止。界线以实测为准。

  二、从父子岭直线经大雷山北侧、小雷山北侧到湖溇,接两省太湖段行政区域界线所构成的水域范围内,浙江方享有开发利用的权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关事项的管理维持现状。

  但是,一直到8月19日,双方均表示不接受这个协调意见,谈判宣告破裂。9月7日,民政部李宝库副部长召集苏浙两省代表在南京再次协调苏浙线太湖段的争议。李副部长表示,江浙双方各自提出了对《协调意见》的修改意见,但双方差距很大,无法统一。民政部的《协调意见》是农、水、民三部的共同意见,也是多吉才让部长决定的最终意见,不会再更改。如果双方不签字,只好请两省政府在一周之内向国务院请示裁决。最后,两省勘界办终于分别在协调意见和会议纪要上签字。

  至此,太湖之争尘埃落定。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04-03
补图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7-04-04
内蒙就没属于大行政区管辖过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04-07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7-04-07
原来太湖基本都是江苏的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7-04-07
《地图Map》是本好杂志,可惜办得不温不火的
Sold my soul broke my bones
Tell me what did I get
I kept my promise man
Show me the promised land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7-04-07
这几篇好像有人转过?记不清楚了。无论如何,都是难得好资料。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7-04-07
屯溪打错了 打成电溪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