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17阅读
  • 6回复

[历史地名]历史上的直辖县(府)[推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5-17
公元965年(宋太祖乾德3年),改三泉县(今汉中宁强阳平关西南)直隶于京师,开中国“直辖”之先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0 20:43:22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5-20
以后的呢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5-20
请各位高手继续补正!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1-15

直隶于京师是实际是一种错误。

在宋代史料中,首先,三泉县在没有上级机构大安军时,一直与其他州军并列,因此可以是隔级管辖。

其次,宋朝的京师是开封府,但没有任何“开封府三泉县”及类似的说法,因此,三泉县不属于开封府,也就是说,三泉县不属于京师。

第三,在宋初,转运司路和安抚使路是属于监察性质,因此特别混乱。可以说,当时所有的府州军都直属于朝廷,如果把原文中所谓“京师”改为朝廷,就不难理解了。之后路转变成行政区划,因此三泉县和其他一些府州军一样,属于利州路。

如果这方面看过元人编的《宋史》相关史籍,就明白元人如何混帐的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1-24

  直辖于京师的县我没有看到,即使一时出现,我想也是减少管理层次,不可能长久。
  九十年代出版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明代在安徽境内的设置”小节中倒有关于直隶于六部的州的描述,因为近来需要翻阅整理的地方志资料太多,没有验证它的真实性,现照录如下:

  〔直隶滁州〕

  元属扬州路。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郭子兴部总管朱元璋攻克滁州,滁州成为起义军的另一个政治中心。龙凤九年(1363年)三月,朱元璋挟韩林儿居滁州,使滁州成为龙凤政权名义上的首都,至龙凤十二年十二月,属江南行省扬州府(龙凤三年十月,改为淮海府。七年十二月,改为维扬府。龙凤十二年正月,改为扬州府)。洪武元年八月,罢江南行省,改属中书省扬州府,并清流、全椒、来安3个县入滁州,仍治今滁州市区,不领县。七年,改属中书省凤阳府。十三年正月,改属六部凤阳府。十一月,复置全椒、来安2个县,仍属凤阳府。二十二年二月,升滁州为直隶州,直隶六部。永乐元年,改属南京,仍治今滁州市区,领2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全椒县:仍治今全椒县城襄河镇。洪武元年八月撤销,并入滁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来安县:仍治今来安县城新安镇。洪武元年八月撤销,并入滁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直隶和州〕

  元属庐州路。龙凤元年(1355年),为朱元璋攻占。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和州改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废江淮行省,改属江南行省庐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撤销和州,并入历阳县,撤销乌江、含山2个县,并入历阳县,改属庐州府。二年九月,升历阳县为直隶和州,仍治今和县城历阳镇,不领县,直隶中书省。七年,降直隶和州为散州,改属中立府。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和州改属凤阳府。不久,复升和州为直隶和州,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十一月,复置含山县。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仍治今和县城历阳镇,仅领1个县。
  含山县:仍治今含山县城环峰镇。洪武元年撤销,并入历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

  〔直隶广德州〕
  元广德路。龙凤二年(1356年)六月,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改广德县为广阳县,均取吉利语。七月,改属江南行省。洪武元年八月,仍名广兴府,改属中书省。四年九月,改为直隶广德州,仍治广德县,领2个县。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四月,撤销州治广德县,并入直隶广德州,仅领1个县。永乐元年,改属南京,仍治今广德县城桃州镇,仅领1个县。
  建平县:仍治今郎溪县郎步镇(今名城关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1-24
“直隶于京师”,不等于中央直辖县呀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1-25
明代的南北直隶,直隶本来就不是政区名,而是地域名,表示这个范围之内的所有府和直隶州都直属于中央六部。因此十三布政使司是布政使司属于六部,再辖有府和直隶州。而南直隶的十四府四直隶州,北直隶的八府都是直属于中央六部的。看一下明史的百官志,就会很明白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