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现行县市规模的分类
根据地方制度相关法规的规定,目前台湾省各县市的规模可从“户籍人口数”而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表一):
一、超大型县市:台北市、台北县,这两个县市人口都在两百万以上。
二、大型县市:高雄市、桃园县、台中县、彰化县;这些县市的人口数在两百万以下,一百二十五万以上。
三、中型县市:台中市、台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人口在一百二十五万以下,八十万以上。
四、小型县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南市、嘉义市、宜兰县、新竹县、苗栗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澎湖县、花莲县、台东县,人口数为八十万以下。
这样的划分基础,优点在于清楚明确,不会滋生太多的争议;然而,若在农业社会,以户籍人口数作为划分基础尚有其存在意义,但现今台湾社会职业流动与迁徙状况相当频繁,流动人口已比户籍人口更足以反映该县市之发展现实,更何况以台湾如此狭小面积的国家竟然划分成多达二十三个县市,且中小型县市(十七个)竟占七成以上,而各县市的生财条件与自治能力竟又差距如此之大,如人口数仅有九万人的澎湖县与多达三百多万的台北县,两者简直是天渊之别,故重组大县市,以整合各县市的资源乃成为未来必须思考的道路。
肆、重组大县市模式的提出:历史经验
关于台湾地区各县市如何进行区域重划的问题,于李登辉总统主政期间曾经掀起大规模的论战,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外乎是下列几种不同的版本:
一、 一省多市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考虑是:第一、强调省的重要地位;第二、以渐进调整为原则,故以省辖市与县的合并为主轴。在国发会召开期间,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一省多市版本,包括:(一)一省二市:台湾省及大台北市(台北县与台北市的整合)与大高雄市(高雄县与高雄式的整合);(二)一省三市:台湾省及大台北市、大高雄市、大台中市;(三)一省四市或五市:分别加上大新竹市与大台南市。
二、 多省两市模式:根据日据时代五州三厅的建制,将台湾划分为六省二市: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云嘉南、高屏澎、花东以及台北市与高雄市;这个模式主要是基于地理区域上的考虑,以日据时代的自然地理之测量数据为准据;变动虽较上述版本为大,但基本上并不违背宪法有关省制的规定。
三、 多县市模式:主要系依循废省主张后所提出的“多县市制”的构想,使台湾成为撤彻底底的中央与县市的两级制政府。多县市模式虽然主张将省这个层级予以精简或废除,但县市区域究应如何重新调整,则截至目前为止,并未提出具体的主张,基本上应与前述两个模式的看法相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完全废除省的行政层级。
伍、各怀鬼胎的县市重组经验
无论是那一重组模式,就作者看来,都有下列几项严重问题:
一、 太过强调“行政便宜性”,欠缺“理想主义”的色彩:鉴于行政区划的复杂性与政治性,所有重组版本的考虑几乎都环绕在“小幅变动”为最高指导原则,故非常强调邻近县市的合并,这样合并之意义何在?是否能够解决长期以来资源分配与社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尚未认真考虑过。因此,上述方案充斥着“妥协无奈”与“迁就现实”的色彩,欠缺理想性。
二、 “省”仍为行政区划思考的主轴:既然省已经走入历史,成为“福建省化”,则行政区划若还考虑到省的地位则甚不妥适;基本上,随着精省工程的推动,社会各界已能接受精省的现实,故目前的省这个层级已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概念,进行行政区划时,自然需以全新角度加以考虑。
三、 区划的原则太强调财政收入的“丰窳”:由于各县市政府的财政普遍拮据,基于分食财政大饼的考虑,大都主张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一旦行政区划涉及本县市资源的减少,则又鼓动县市居民进行抗争反对。因之,行政区划已经成为争食财政大饼的另一战场。
四、 区划模式隐含着浓厚的统独意识之斗争:民进党以独立意识为主体,提出废省的主张,以消弭具有“大中国意识”的省制;至于国民党或其它统派人士则以维持省制为主轴,于是敏感的政治神经就容易被挑起,成为另一场政治斗争。
陆、以专业主义进行大县市的重组
从上述四项严重问题看来,过去各党派所提出的重组版本都太过权谋、太过狭隘、太过迁就现实、太过陷入统独的争议;长远看来,进行县市行政区划的重组,必须从专业主义的角度进行全盘性的考虑,行政便宜性、政治权谋与意识型态则不宜作为行政区划的准据。所谓的专业主义系指必须以台湾地区现行地理特性、人口结构、产业类型、公共设施、国民住宅、环境质量、地方财政、家庭收支等层面因素进行多角度的考虑。换言之,大县市重组的专业性的指标包括:
(一)地理特性:如土地面积、山川地理、森林资源分布等。
(二)人口结构:人口总数、素质、识字率、大专以上程度人数百分比等。
(三)产业类型:一级、二级与三级产业结构比例。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
(四)公共设施:自来水普及率、平均每人每年用电度数、汽车持有率、公路密度、每万人医师数、每万人病床数。
(五)国民住宅:住宅持有率、平均每人楼地板面积。
(六)环境质量:空气污染、水质、垃圾量等。
(七)地方财政:财政自主度与财政依赖度。
(八)家庭收支:平均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百分比。
唯有进行以专业主义为基础的考虑,则这种行政区划才有其意义,才能真正擘划台湾未来百年的发展根基。
鉴于厚实县市生财条件与建立地方自治的考虑,或许可以参考日据时代五州三厅的建制,将台湾划分为六县二市: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云嘉南、高屏澎、花东以及台北市与高雄市;这个模式主要是基于地理区域邻近上的考虑,以日据时代自然地理之测量数据为准据,但仍须配合前述各项多元指标作为分割县(市)以下乡镇市的参考准据,如此必将使贫富差距过大的区域资源得以整合,当然北市独大的优势必将随着大县市的重组而有更多相互抗衡与竞争之机会。
柒、突破重组大县市的可能困境
目前看来,重组大县市的构想必将遭遇到许多的困境,最常听到的说法是:重组大县市未必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县市政府的财政困境。为了破解此种困境,重组大县市当然需要有适当的配套措施,特别是地方税法通则等相关配套法令应该尽速通过,中央政府应教导县市政府如何钓鱼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分鱼让大家争食,唯有让地方政府能够自主性地找寻适当的自主财源,才能降低地方的财政依赖度。当然,权与责的对称性是重组大县市的另一重要原则,既然要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限与更多的自主资源,就应该让他们担负起更多的政治与行政责任。因此,如何以绩效管理制度加强行政监督,乃是非常关键的作法。
此外,许多人担心;在地域主义与政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重组大县市根本很难从专业主义来考虑,相反地“政治考虑”将可能会主导所有的重组工程。记得前总统李登辉倡议国发会期间或精省时期,学政界人士曾提出重组大县市的构想,不少人的主张是从分食财政大饼与政治资源的角度思考;地方首长甚至担心一旦行政区划将牵动县市财政与政治资源的减少,因而竭尽心力地反对到底,县市区域的重划俨然成为争食资源的另一战场。这种困境绝对是会发生的,但透过开放的媒体讨论与政策辩论,多少可以降低政治因素的作祟。
重组大县市的构想容易提出,却不容易实现,执政者须以未来百年台湾发展的眼光作为规画的愿景,以国家整体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以专业主义作为县市重划的依据,如果县市区划又掀起财政与政治资源的争霸,则这样的重组大县市,不过是另一场政治斗争而已,还不如维持现状。
参考文献
丘昌泰(1999),“从公共政策过程的中心论到边陲论:修宪后地方政府角色的变迁与调整”,空大行政学报,第九期,6月,页1-26。
丘昌泰(1997),“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困境与突破”,公训报导,第七十七期。
丘昌泰(1998),“再造地方政府:修宪后地方政府组织架构的调整方向”,修宪后地方政府职权与组织调整方向学术研讨会,中国地方自治学会主办,四月十八日。
丘昌泰(1999),“强化地方政府的策略规划功能”,研考双月刊,第二十三卷三期,页26-34。
丘昌泰与谢百杰(1999),“再造小而能的地方政府:从美国经验看海峡两岸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两岸地方政府与政治”学术研讨会,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主办,9月28-29日。
--------------------------------------------------------------------------------
[1] 本节主要系参考台湾省政府新闻处编印,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就,民84。
http://www.ntpu.edu.tw/rcpoes/pag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