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79阅读
  • 20回复

[湖南]分县:[建议]在娄底北部新设康安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30
康安县取“富康、安居乐业”之意,为宁乡老县名新康县与安化县各取一字组成。本人认为比取名娄北县好。辖现宁乡县的西部约7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安化县东南部约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县城驻田坪镇或青山桥镇。此区域受娄底市辐射力强,故康安县属娄底市管辖。
宁乡现状,面积29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
安化现状,面积4944平方公里、人口95万
政府组成人员:将津市和澧县合并设立新的津市,多出一套人马调整到康安县。
请大家发表批评意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2-06-30
130万人,也不算多啊。
duhuanyu的管理帐号,任何人不得动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2-07-01
各取一字很好吗?别扭。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2-07-01
湖南平均每县(市)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万。
拟设康安县人民生活方式相近,受娄底辐射能力强, 消费税相当部分送给娄底,随洛湛铁路的建成,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娄底的消费将更多,而在现在的管理体制下,娄底不可能给回扣,现分属的两县在康安县的投资也有限,苦了农民。
洛湛铁路是其任一地方周边最近的铁路,在青山桥设站,将把康安人民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至于县名,虽是两县各取一字,但有含义,即反映了其来历,又是一种祝愿,何乐而不为,感觉不出别扭。只有没有含义的两县各取一字才别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2-07-02
1.作为非中心的乡镇得不到上级的投资支持,可能会苦了部分所在地的农民,但这个不能作为设县的根据,设县至少应该考虑一个省的经济布局,而不是说哪里得不到投资,哪里就设一县,至于给不给回扣之类的说法更是显得有些不搭调了,这些都没法作为增设县依据.
2.各取一字的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像你说的这种做法似乎并没有见过,一般倒是常见把两个主要的镇名各取一字的,因为新县将成为得名两县的邻居,从相邻两县各取一字的做法多少有些不合惯例.可以考虑以其中心镇名,或者两个镇名取字.
3.取名的祝愿之意,似乎一直都不是国内行政区定名考虑的思路,惯例还是考虑当地人的习惯与方便而取名,没有含义的各取一字并无甚别扭,省级单位有甘肃,安徽都是从当地最大两个影响最大的行政区划选字而来.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2-07-04
娄底的辐射有这么远吗
行政改革派行政改革派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2-12-16
半年前的帖子也掀出来了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2-12-16
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0 14:56:54编辑过]
我爱祖国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2-12-17
可以考虑.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2-12-17
“多出一套人马调整到康安县。”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5-15
楼主是不是觉得宁乡和安化的管辖面积太大了?
[img]http://www.hotik.com/sign.png[img]
sxf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5-15
确实,安化地域大,且被雪锋山余脉分断成一大一小两块,宁乡人口多,且县城偏北,另洛湛铁路使娄底北侧的这一区域构成了较紧密的经济联系,且各自与原来所在县的联系反而削弱了;也许成立一县后,加上其环境资源和地下资源,且靠近娄底,可以引来一定的投资。
与时俱进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5-15
安化县东南9乡镇
安化县总面积4944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2002年底有17镇12乡56居1130村。

大部分地区属于资水流域。

东南部9乡镇,位于雪峰山以南,有梅城,乐安,仙溪,长塘,大福,清塘铺6镇,高明,东山,栗林3乡。总人口36.8万,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人口和面积数据根据《湖南省行政区划简册 2003》汇总)。

9乡镇的中心应该是梅城镇,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6.1万,有4居61村。
梅城镇有古迹孔圣庙。

邮政编码:
长塘,大福,东山3乡镇属于沂溪河流域,沂溪河北流入资水。邮政编码413516-17。
其它6乡镇,属于漳水流域,漳水北流,切雪峰山入资水。邮政编码413521-24
安化县其它地方邮政编码为413500-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6 18:44:39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5-15
以下是引用里手坛主在2002-6-30 23:27:00的发言:
130万人,也不算多啊。


我觉得有点多了.一个县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比较合适~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5-25
叫梅山县还好,

梅山历史(梅山由来)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学录方清撰写的第一部{安化县志》言:“汉梅山隶长沙益阳地,长沙王吴芮将梅绢之家林为下梅山,属安化。”清代,一批学者为了进一步阐明梅山因梅绢得名,作过于下记述:
其一,清同治《安县志·沿革》引《楚纪》言:“梅绢,长沙人,吴芮将也.汉高祖……以绢率百越从入武关有功,徙芮为长沙王,而绢从之,家益阳。因姓,其所居曰梅山;其二,清《湖南通志》据{汉书·吴芮传》,谓梅绢为益阳人。其三,《楚宝·梅山考》称:“按《楚志》,梅绢从吴芮之国长沙,以益阳梅林为家,遂世有其地。”其四,《长沙府志》载:“长沙自高帝五年改称国,县十三,益阳县属焉。徙吴芮为长沙王,其将梅绢从之,家益阳,因姓,其所居曰梅山。” 清嘉庆时,举人张裔炽撰文《梅山论》,对上述引文提出了质疑。
《梅山论》言:“邑旧志谓山以梅绢得名,律以古者因生赐姓之义,是臆说也。《楚志》谓梅绢从吴芮之国长沙,以益阳梅林为家,遂世有其地。考史汉项羽纪传:汉王元年,羽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其将梅绢功多,封十万户候,芮传亦云。及高帝五年,立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今长沙)……高祖封功臣一百四十七人,苟有功者封候,乃至黄极忠以群盗长,亦封千户候,而绢无封。”于是张裔炽断定:“意是时绢已卒,故不及受封为汉列候耳。”梅绢既死,“从吴芮之国长沙”当属子虚乌有。张裔炽又写道:“前{湖南通志》引《汉书·吴芮传》谓梅绢益阳人,今芮传无此文。{府志》亦据芮传而增绢从之,家益阳数语。如《通志》是绢返故乡也,如《府志》是绢起新家也。”笔者翻阅了《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梅绢确乎表上无名。《汉书·吴芮传》亦无梅绢家益阳之语。难怪张裔炽义愤填膺地写道:“记录古人,顾任意增饰其文,以涂后人之目,非所以传信也。继而笔锋一转,对准清嘉庆以前的《安化县志》“至邑旧志,谓梅绢之家林为下梅山,属安化,
其上梅山则新化,是则儿童之见,欲私梅绢为已有也。而《府志》亦仍其说。庄子所谓姑妄言之,
妄听之,固不足与辩也。”但出身举人的张裔炽并没有把话说死,接着写道:“安化旧志自前明嘉靖方清创修。谓《图经》,梅山以梅绢得名。按《图经》,亦志类也,如茶陵以产茶得名,亦《图经》之说。今谓无据。鲜不为好翻前人案也。况乡贤祠中首列梅绢。此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故辩论之,而仍存其说,以俟后之
君子,更加考订。”笔者认为,梅山确因梅绢得名。清嘉庆十六年(1811)出版的《安化县志》引《图经》标目言:“梅山隶长沙益阳地,长沙王吴芮将梅绢之家林也。”梅绢之家林既在梅山,梅山以梅绢得名当属无误。遗憾的是,该《图经》失传了。为论证梅山名称源于梅绢,有必要探讨.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5-25
县城为梅城

梅城慨述

梅城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镇。
铺开湖南地图,在沅湘之间,峰峦叠起,连绵千里。这一带古时为“梅山蛮”所居,史称“梅山”。而梅城乃其政治经济中心。
梅山的地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迁来了一支越人,其首领为梅姓。秦末,梅山出了一位传奇人物:梅绢。他辅汉破秦功高,被封为“十万户候”。但他不愿做官,隐逸而终。 :’
梅山古为“荒服”之地。居民“贡而不赋”,无徭役。境内古民族种类较多,汉时统称“武陵长沙蛮”,晋时称“湘州蛮”,南朝宋、齐时称“僚”,梁、陈至隋时称“莫徭”,唐宋时称“梅山蛮”或“梅山瑶”。
有汉以前,梅山就建立了酋邦制王国,《汉书·两粤列传》载:“西北有长沙,其中蛮夷亦称王”(时梅山隶长沙郡)。五代至北宋时,扶夷人左甲首领扶汉阳据有梅山,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在梅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朝廷遣翟守素引兵攻打梅山,扶汉阳战死,此后,梅山为瑶人首领苏氏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遣章悼“开梅山”。梅山首领苏甘迫于情势,乃率诸峒民归降。
安化白北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置县,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建立初,县治一直在梅城。1951年秋,县治迁往东坪后,梅城改置梅城镇。地域包括城区及紫云、梁乙两村中的几个村民小组。1987年和1996年,渺只:乙华、田心三乡先后并入梅城镇,地域扩大到今日规模。
今梅城镇东抵清塘镇,南与新化毗连,西接乐安镇,北界仙溪镇,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设4个管区,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和61个自然村。地理座标为北纬28度08分,东经111度38分,平均海拔约185米,日平均气温16~C,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余毫米。镇境群山簇拥,属芙蓉山系,呈南北走向,又有咿水及其支流漳溪与梅溪穿过,山环水绕,风光旖旎。境内“梅山十景”、“梅城八景”等,前人有过刻意的描述。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共有17340户,63489入,其中农业人口49708人。共有耕地46916,亩其中稻田28475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仅有耕地0.94亩。全镇尚有23万多亩有林地、荒地及河流等。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矿藏有煤、铁、锰、重晶石、矾等等。
梅城自古以来为安化的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中心,又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秦汉之际,梅山文化已具雏形。唐僖宗光启二年至北宋熙宁五年(886 1072),为梅山文化的全盛时期。以后湮沉千载,至1988年,在武汉长江文化研究会上,认为中国文化有两大主流——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梅山文化则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具有独特个性与丰富内涵的梅山文化,乃当代学人探讨的重大课题。从而把梅山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梅城是往昔安化的儒学中心。北宋熙宁五年,县治即置学宫以兴教化。南宋时,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张拭,字南轩,曾到梅城讲学授徒,彝在芙蓉山建有“南轩亭”。事后,安化人文蔚起,与善:L化(今长沙)齐名(参阅清嘉庆《安化县志补遗》)。清康熙三 十一年(1692),建“中梅书院”于县城西。安化名宦陶澍、罗绕典、龙锡庆、黄自元等,皆发轫如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县城开办培英高等小学堂,为全县新学之始。民国5年,始创县立中学。以后又创办甲种师范、乡村师范。清末民初,镇境儒学先后培养了辛亥革命著名烈士李唐、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等。自民国迄今,新学培养出中将2人,少将8人。
镇境安化一中既是全县教育中心,又是中共领导安化人民从事革命的策源地。毛泽东曾于民国6年和14年两次到梅城。其中第二次就住宿在孔庙。同年6月,中共安化支部在孔庙成立。党员有在甲种师范任教的卢天放、姚炳南、刘肇经等。这些革命前辈大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员熊启凡、周建候、熊邵安等,也先后以梅城为据地,开展抗日救亡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斗争。其中熊邵安就以安师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党的工作,为安化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往昔梅城因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困苦,文化水平很低,据民国31年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1.1%县城文化水平虽然较高,文盲所占比重也不低于75%。新中国建立初,着手抓普及小学教育及扫除青壮年中文盲的工作。镇境各村均办起了小学。至1964年,全镇文盲半文盲约占总人口的34%左右。以后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镇15岁以上不识字者5720人,占总人口的10.1%。有大专以上文化者279人,高中或中专文化者421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0.49%和7.42%,2000年,全镇第五次人口普查,15岁以上不识字者2850人,仅占总人口的4.5%。有大专以上文化者1105人,高中或中专文化者684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4%和10.8%。
在教学改革中,镇境出现一批拥有电脑等先进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如安化一中连续七年高考在益阳市中学夺魁,跨入了全国著名中学的行列。梅城镇完小被定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镇境莘莘学子,在全国各地享誉较高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湖南省著名农业专家周新安、少将李作成、世界“羽毛球皇后”唐九红等等。
往昔梅山先民能歌善舞,有梅山峒歌、梅城地花鼓等流传于世。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瑶乡特色的“瑶歌”和梅缄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的重要源头。域区节日耍龙、舞狮、踩高脚、抬故事等活动,曾风靡40---50年代。70年代中期,梅城的电影放映事业受到中央文化部门的表彰。自80年代迄今,文化生活向着高层次发展,先后成立了梅山诗社、梅城书法社、梅缄音乐社、青年文学社等群众文化组织。而今梅城人自费出版诗集、文集、书画作品集已成为时尚,并有大批作品在省以上刊物面世。此外,当代文化娱乐设施:电视、录相、音响等,也普及到乡村角落。
梅城的医疗卫生事业源远流长。早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县惠民药局设今启安村。元明时期,安化每年有贵重药材二十多斤(老秤)上贡。民间中草药治病绵延数千年至今。但受条件局限,医疗事业发展缓慢。至民国时期,镇境医师总数不到20人。70年代初,各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医疗卫生人员达210人。改革开放以来i队伍迅速壮大。至2000年,总数达588人(离退休人员在外),占全镇总人口的9.26%。医疗卫生单位发展到130多家。其中第二人民医院拥有CT、B超等先进医疗设施。西医在癌症手术和其他高难手术、中医在治疗肝病及其他疑难病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梅城的经济经历过长期、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
早在]匕宋“开梅山”前,受五代楚“犁文化”的影响,城区附近已有稻谷种植。北宋初,梅山附近汉人有将田产寄瑶人户下以避赋税者。但发展很不平衡,山区峒民,长期靠“刀耕火种”、“摘山射猎”以为生计。 ’
民国时期,梅城稻田丰年亩产200--250公斤。遇上灾年,所收无几。农民外去讨米逃荒者众。居边远山区的农民,历来以种植红薯、玉米、高梁、粟等杂粮度日。至60年代,尚有“烧畲”播种粟、荞等粗放的农耕习俗。
50年代初,农业、特别是粮食被放在首要位置。镇境整修和新修了2000多口山塘和150多处河坝。60--70年代中期,新修好一座小I型水库、10座小II型水库和40多座微型水库。70--80年代,重点修好了廖家坪水库流经镇境的渠线配套工程。至目前为止,全镇稻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数的87.8%。确保大旱之年不成灾。 …
在耕作技术方面,1955年开始种双季稻。1964年起采用矮杆品种。1975年开始,引进杂交水稻品种栽培,稻田亩产逐年上升。至90年代,平均亩产逾600公斤。2000年,全镇产稻谷17678吨,亩均624公斤。 .
60年代前,为扩大旱粮种植面积,年年毁林开荒,但旱粮最高年产量也只占粮食总产量的35%。1980年以来,重视退耕还林,旱粮作物减少。2000年,仅占粮食总产量的17.1%。1980年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种植自主权。1995年以后,取消粮食定购定销,加大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于是,镇境农民有将稻田改种蔬菜、改作鱼塘、藕田者。也有将耕地改种药材、烤烟者。山区稻田由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挤出劳力去挣钱。常年耕作土部分改作果园。至2000年,果园总面积达4100多亩,年产水果1200多吨,成为农民的一笔可观收入。
自90年代起,镇境出现了一批牲猪、山羊、家禽和特种养殖专业户。2006年,全镇牲猪出栏折白肉3225吨,比1984年增加近2200吨。此外,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跑运输、外出打工者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0年,镇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相当于1966年的27.5倍和1979年的9倍。商业是梅城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五代十国时为“梅山蛮”的鼎盛时期,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州治为今长沙市、邵阳市、黔阳的黔城镇、常德市),纵横千里。作为梅山先民的政治经济中心的梅城,就有原始商业,集市贸易风靡一方。梅山瑶人秉性淳朴。《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载其俗:“不淫不盗,无讼争。或遗一物,虽至朽敝不取,有道不拾遗之风。与人约必践,交易不二价……”这种传统美德“数千年不易本俗”。
民国时期,梅城尚有莫同发、黄三泰等数家商店崇尚传统商德,,实行童叟无欺。悬挂“一言堂”匾额。遵循“交易不二价”优良传统,生意兴旺。民国末期,城区有商店及摊贩100多家,集市贸易在抗战时期早·已自行消失。
50年代初,国民经济迅速恢复,镇境商业产发展到200多家。且湮沉多年的“赶场”蓬勃兴起,全镇自发形成毛田、苗公桥及城区三个集市点。每逢场期,商贾云集,交易额逐年上升。来梅缄赶场者,远涉县内外及省内外。当时,梅缄便有六县(涟源、新化、宁乡、·益阳、桃江、常德)通衢,八方集镇之美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营及合作商业兴起,、个体商业在改造中消失,以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物资紧缺,
商业萎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调整产业结构,疏通商业渠道,搞活流通,从而给古镇梅城注入了活力。·
80年代初,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获得较大发展。私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由1981年的几家猛增至1985年的240多家。集市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不少农民赶场起家,入城经商办企业,成为腰缠万贯的商人或企业家。
1987年和1992年,两次走集资建农贸市场的道路。建成新、老两个农贸市场,并衔接起来,可容纳1000多人就业该农贸市场是集市贸易的深化和固定化,是当时全省建制乡镇中最大的农贸市场。1992年,省体改委批准梅城为经济开发区。1995年,梅城镇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次年,省授予梅城“经济百强镇”光荣称号。2001年,被定为省城镇建设重点镇。梅城工业起源较早。明清时期,田心清水塘便有人挖煤炭、烧石灰。民国时期,城区手工业有纺织、印染、制袜、铁业、木业、缝纫、印刷,食品、加工、雨具等行业。新中国建立后原有采矿业、手工业等均有发展。加工业中逐步有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大米加工厂、面粉厂、农具厂、茶叶粗制厂等。70年代初,安化县氮肥厂在启安坪建成投产。 80 90年代,镇境先后办起利得粉厂、冻肉厂、隆光电器厂、中华茶叶精制厂、建筑材料厂等。目前来势较好的有冻肉厂、建筑材料厂、红薯绿色食品加工厂、精细木板厂、纸厂等。但从整体看,工业仍为梅城经济的薄弱环节。
梅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腾飞,任重而道远。
(一)自然环境优越。梅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207国道和217、311省道(原柘湘公路、梅新公路)交汇贯通。·梅城东部、北部地区直通长沙、益阳、常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西部经新化、邵阳通向湘西、湘西南,至西部开发区,是衔接东、西部的黄金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更兼河山毓秀,环境幽雅,为梅山景区的中心。其东为芙蓉高山风景区,南为思游风景区。思游与新化、涟源毗邻,纵横数百里,遍布峻岩怪石、神奇溶洞、无底堰塘,构成了一个偌大的“地质公园”。西北部可通柘溪风景区直至张家界。因此,梅城是个具有神奇魅力的、潜在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亟待开发。
(二)资源丰富。梅城山多耕地少,农村富余劳力多,是经济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财富。更兼在海内外工作者数以千计,其中不乏科学家、金融家、大商贾、军、政界要人。梅城的经济建设可从中取得资金和技术援助。
梅城的物产资源大多在山上。林业以松、杉、楠竹为多。但在“大跃进”时期,毁林开荒种粮,森林覆盖率减少到占总面积的15%。60年代起,特别是1981年以来,重视植树造林,至2000年,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2.6%。林木紧缺现象已一去不返。而且恢复了竹木市场,历来木材有松、杉、楠竹、樟、梓、水桐等,
畅销省内外,但迄今竹木大多局限于原产品销售。今后竹木储积量逐年递增,发展竹木精深加工,前景看好。
梅城的土特产是物产资源中的重要方面。如历史悠久的茶叶、药材、花生、桐油、生漆、棕片、木瓜、猕猴桃、山苍子及新兴的烤烟、水果、黄姜等等,都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茶叶有史以来靠质量取胜。清代及以前,梅城是“贡茶”制作中心。民国时期,安化茶叶曾在巴黎博览会上获金奖。但自50年代以来,忽视了质量提高,茶叶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卖不到好价钱。如今梅城人正在挖掘贡茶制作术。用人工栽培贡茶
的重要配料——茶乡草,以期复兴梅山的贡茶。梅城的木瓜成品“紫苏木瓜”有百余年制作史。而今镇境木瓜树栽培己逾3000亩,并有了几个小型木瓜加工厂。进一步扩大木瓜种植面积,办较大的木瓜加工厂,打出梅城绿色食品梅山“木瓜干”晶牌,将指日可待。梅城农村普遍种花生。80年代年总产量逾lOOO吨。
90年代起价格下跌,产量有所减少。其实,梅城“小于花生”质量上乘,赛过浙江出口的名牌花生“小京生”。梅城人完全可以打出自己的小于花生产品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安化是全国产棕片最多的县之一,梅缄又是安化棕片集中的产区。五星村则是梅堀棕制品的重要基地。棕绳、棕垫、棕扫帚等均为传统手工产品,卖不到好价钱。而沿海城市棕制用品昂贵。如贵州所产棕床垫,外销价格超过梅城床垫十多倍。因此,努力创造高质量的棕制用品名牌,打入国内外市场,是梅城棕制品行业的当务之急。此外,梅城的养殖业如养猪、养羊、养牛等,特种养殖业如养鳖、养野鸡以及利用本地野生资源,训养野猪、麂子等,都有广阔发展前景。众多的资源项目,包括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期待人们进一步开发、利用。
开发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梅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城区占地面积由50年代的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5平方公里,预计2015年增至5平方公里。街道向四方伸展,东部延伸至207国道与梅田公路交接的“见官亭”,西部延伸到紫云与龙安交界的马溪桥,南部延伸到南桥墩,北部延伸到望城坡北侧。
街道建设以新梅街为主轴,建成大小新街道十多条,与老街衔接,形成棋盘网络格局。
新垒起540多栋商业和居住用房,其中不乏七八层的高楼大厦。开发区房屋总建筑面积增加到60多万平方米,为民国时期的六倍。其中占地40多亩的农贸市场拔地而起,为全省目前乡镇级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到开发区经商者远涉全国28个省市。
建成了1l万伏的变电站。梅缄汽车站也是全省一流的县级汽车站。建起了日供水一万吨的自来水厂,电力、通信、电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这些都为梅城开办工矿企业、商业,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民风敦朴、梅城人的“背景文化”是梅山文化。表现在民情风俗方面则是敦厚朴实。
如对待邻里有“亲帮亲、邻帮邻”的好传统。做买卖不尔虞我诈。有“交易不二价”,讲信誉的美德。对待事业有艰苦经营,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待客人无分贵贱,坦诚相待。梅堀人好茶,到农村喝茶,无论泡茶、擂茶,都不要钱。客人在喝茶、品茶中,无不受到质朴、温馨的乡土风情的熏陶。梅城的民风,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因此,百年来到梅城经商者,今日大多成了梅城籍人。
梅缄确定为开放区后,从事工:商各界的客籍人超过半数。回顾已往,梅城的经济建设己初见成效i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还很大,追赶的道路还很长。今后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改革开放,注重科教兴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实现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把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梅城推向世界,是每个梅城人——包括梅城在外和外来梅城工作的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5-25
梅山指的是新化和安化两地,不宜用来单独命名新县

梅城镇为安化老县城,即下梅。新化县城为上梅镇,即上梅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1-15
宁乡县城偏东,安化县城偏西,两县交界处确有很大一块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增设一个新县的想法我赞成,但县名的问题还可斟酌。
重新分省,均衡是一个重要目标。
一是面积、人口和所辖县市数目的大体均衡;
二是省会城市向省内各个方向辐射力的均衡。
http://blog.sina.com.cn/ababang
sxf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10-18
同意。
与时俱进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10-18
可以考虑。

陈年老帖,楼主未必看啊。如果看到,最好搞个图出来。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2-14
横市做县城更合适吧。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