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243阅读
  • 9回复

[湖北]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6-24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
 

  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省委政研室、建设厅、民政厅、公安厅、社会科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我省城市化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联合课题组分为城市发展、城市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改革三个调研组,分别由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负责,各调研组除在省内进行深入调研外,还分别到外省进行了考察,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和省政府领导同志对专题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又进行了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现状和机遇,提出了湖北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构想及加快湖北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对策。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湖北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现状与机遇

  (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湖北是我国实行市制最早的省份之一,1926年设置我省第一个市建制--汉口市。建国50多年来,我省城市化随着国家政策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具体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1949--195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我省解放后,湖北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城区合并设立武汉市。同年,设立宜昌、沙市市。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生产力布局向中部地区展开,使得湖北省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先后增设了黄石市、襄樊市;1954年武汉市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建立乡政权的过程中新设了一批建制镇,至1956年全省设镇196个。

  (2)1958—1964年为起伏阶段

  这一阶段我省城镇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由于“大跃进”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城镇脱离实际大办工业,导致城镇人口骤然膨胀。1960年鄂城县改为鄂城市,荆门沙洋镇改为沙洋市。全省非农业人口1958年达449.75万,1960年末达到560.76万,建制镇达362个。由于自然灾害和不利国际环境的影响,城镇人口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和农业所能提供农产品的能力。因此,从1961年开始,不得不压缩城市及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先后撤销了鄂城市、沙洋市,至1965年建制镇减少到189个,全省共压缩城镇人口39.1万,城市化水平又回到原来状态。

  (3)1965-1978年为停滞阶段

  受十年动乱影响,城市发展止步不前,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及其它城市人口上山下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全省只因为“三线建设”的战略需要增设了十堰一个市。1977年全省仅有102个镇,相当于各县只保留1个城关镇。从1958年算起共20年内,城市化水平才提高0.8个百分点。

  (4)1979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为城市化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城市的聚集作用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小城镇发展出现飞跃,大批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我省大、中、小城市得到全面发展,城区逐步扩展各城市经济的中心作用不断得到加强。2001年底,全省共设市36个,其中包括武汉在内的地级市12个、县级市24个,建制市数量比1978年增加30个,增长了5倍,也就是说,湖北现有建制市83%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设立的。另外,目前有建制镇734个,是1977年的7倍多。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市化水平以年均0.67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二)城市化的现状

  1、我省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 城镇数量较多,

  (2) 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2001年,我省设市城市36个,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其密度达1.8个/万Km2,是全国的2.6倍;建制镇734个,密度为42.8个/万km2,是全国的2.1倍。全省城市化水平以实际居住人口口径计算,达到近35%;以非农业人口口径和“五普”口径计算分别为28%和41%。与全国相比,前两种口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用“五普”口径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从中部省份看,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居上游;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城镇空间分布东密西疏,主要城市沿交通干线集聚

  从总体上看,我省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如果以丹江口--远安--宜昌--宜都一线分界,将省域划分成鄂东、鄂西,鄂西面积占全省的40.8%,而设市城市的数量不足20%,建制镇数量也仅占23%,城市人口占全省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建制镇人口也仅占16%。与鄂西相比,鄂东不仅城镇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而且还出现了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城市连绵区(雏形)。在武汉附近100公里(直线距离)的范围内,设市城市达13个之多,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36%。这种城市地域空间分布上的东密西疏特征,主要是自然环境造成的结果。从单个城市看,全省城镇大多沿江、沿线,集中分布在“两江、三路”(长江、汉江、宜黄高速公路、江渝铁路及汉十公路、焦柳铁路)一带,且主要城市都紧临长江或汉水,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过。省域交通干线附近,既是全省经济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地带,也是城镇分布和发展的主要轴线。

  (3)城市规模结构两头大、中间小,首位度高

  如果将全省城市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含建制镇)人口规模分级,则全省各级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13%、16.5%、50.5%,为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城镇规模结构。如果将全省36个设市城市按200万人以上、100--200万人、50--100万人、20--50万人、20万以下规模进行分类,则各类城市数量为1--0--4--14--17,全省缺少100--200万人口的城市,而50--100万人的荆州、襄樊、黄石、宜昌4个城市也都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逐步达到这类人口规模的。排在全省第一位城市的武汉,其人口规模是第二位城市的6倍多,这么高的首位度在全国其他省份不多见。这种状况有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武汉不仅是湖北的省会,而且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地位比较特殊,需要有足够的规模实力;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即我省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实力不强。

  (4)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观。目前,全省自来水综合日生产能力达到1387万吨,用水普及率98.9%,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50升,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35万公里,道路总面积1757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0.5平方米,城市拥有公交车辆17543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标台,燃气用户380万户,燃气普及率达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与全国相比,我省大部分城市的供水能力、少数城市的道路设施水平已适当超前,位居前列;但也有不少指标排名靠后,尤其是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省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污水处理厂21座,年处理量为2.5亿M2,其集中处理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距离国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2、我省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其发展速度应超过工业化速度。我省1999年工业化水平达43.9%,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城市化却远低于这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工业化达到36%、39%时,其城市化则分别达到57%、56%。

  (2)大城市发展不够,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在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人口首先向大中城市集中,使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然后再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都市区或大都市区,这已形成了城市化的主导模式。然而,我省大城市发展却很不够。作为湖北龙头和华中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市,经济实力与全国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不小,如同广州比,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武汉为1348亿元,广州为2685亿元,仅为其一半;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武汉为86亿元,广州为246亿元,仅为其1/3。省内大城市首位度偏高,大城市存在“断层”问题。宜昌、襄樊、黄石、荆州、十堰5大城市城区平均人口约在武汉市城区人口的1/7至1/8之间;包括所辖县市在内,5个市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武汉市的24%;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大城市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职能比较单一,或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或是轻纺工业占优势,或以水电城、汽车城、石油城、钢铁城著称,专业性远比综合性突出。五个城市在国际国内影响很大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太少,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不多,高科技产品更少;第三产业比重偏小,有的市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且内部层次较低;市场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有的市尚不完全具备中心城市应有的综合型、多功能的职能,难以带动所辖区域的发展,有的甚至是“小马拉大车”。另外,城市布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西部地区城市太少、现有城市实力太弱;宜黄高速公路武汉至荆州段为发达的江汉平原腹地,但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中等城市。

  (3)市镇发展重数量轻质量

  从理论上讲,衡量城市化水平应该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但至今尚无公认的能全面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和测试方法,因而一般仍多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小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近20年来是我省市镇发展最兴旺的时期,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一些设市建镇热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普遍较弱;重视设市,忽视建设,中小城市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初、中期,国家宏观调控不太严,加上解放后几十年的积累,设市出现了搞“批发”的火热景象,我省高峰时的1986年设6个市,一年设市数量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设市总和。另一个原因是地方领导将设市当政绩,为设市而设市,导致设市升温、城市质量下降。一些城市仅有城市的虚名,或者说还是“准城市”状态,明显存在着“小城区、大农村”的特征,在30个新增城市中有18个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值,有的城市化率不足15%。设镇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家设镇标准本来就偏低,各地更是热情高涨,导致我省目前镇比乡多。一些市镇本来先天不足,设立后又不重视建设,因此素质很低。在734个现有建制镇中,最小的镇城镇人口仅千余人,平均规模为7000人。与城市的情况相似,全省建制镇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其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值。

  (4)城市基层建制设置不太规范

  城市基层建制主要包括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它们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分区密切相关。由于国家没有严格规范的市辖区和街道办事处的设置标准,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我省市辖区及街道办事处的规模极不平衡。例如:随州市曾都区人口达160多万,而黄石铁山区、武汉汉南区、宜昌点军区和猇亭区等平均人口不足10万,相差15倍。有的同地区相同经济状况的同类建制,人口规模也相差10倍,这种状况不利于地方政府统一、规范、科学的行政管理。一些地方随意性较大,不顾实际情况设置城市基层建制,一些城市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插花地”的问题。

  (5)城市行政区划工作缺乏科学规划

  设市建镇包括城市行政区的调整,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临时动议多,很多决策没有从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规划、论证,缺乏科学性。同时,有的地方过份强调历史习惯及集中管理等因素,忽视经济建设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城市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的问题

  市带县本来是为了打破地区封锁、实现市县优势互补及区域协调发展,但有的地方人为制造新的地方壁垒,限制地区间的公平交流;有的有意、无意地限制所辖县市的发展,出现“市压县”的情况。面对城市、农村两类不同性质地域管理对象并存的局面,有的只顾城区建设,一味建造“形象工程”,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或损失,有的“换汤不换药”,依然采取传统管理方式,忽视城市建设,“设不设市一个样”。

  (三)推进我省城市化面临的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加快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新机遇,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全省上下对城市化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认识越来越高;同时,我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这些为今后加快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2)中国加入WTO给湖北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湖北地理条件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有位居全国前列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装备,且劳动力成本低,世界制造业正向中国转移、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只要我们努力改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一定会壮大我省制造业,把湖北建成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区。武汉是我国承诺加入WTO后较早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城市之一,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制造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可利用“后发优势”及政策效应,加快发展步伐;而部分沿海省市将利用“先发效应”在本世纪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湖北作为东西地区的“结合部”,有得中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西部大开发中贯穿东西的“五网”(路网、电网、通讯网、燃气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和“五大通道”(公路、铁路、航空、信息、管线)大部分势必经过湖北,正在建设的“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连接川、渝、华中和华东的中部电网,在宜昌建立全国最大的电力调度中心。鄂西恩施地区本身即属于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将得到较之以往更多的政策扶持。此外,省域对内对外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襄荆高速公路以及长荆铁路、宜万(拟建)铁路的兴建和航空条件的改善,将大大缩短城际间的时空距离,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有利于抢占西部地区市场。

  (4)水资源优势明显。经济越是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是加快,淡水资源就越显重要。我省水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存在缺水问题,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或将大大改善我省的发展环境,三峡工程建设工期还有7年,三期工程动态投资约1300亿元。连续多年的巨额资金集中投入,将为全省特别是鄂西地区带来巨大的复合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三峡工程竣工后,可带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特别是能减轻省内广大地区的防洪负担,为经济和城镇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方面对我省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争取必要的补偿,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

  二、湖北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湖北城市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及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湖北城市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城市化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使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2)湖北城市化的发展方针

  我省上世纪80年代确定的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90年代初期,虽然提出了填补大城市“空白”的任务,但小城镇依然是我省城市化的重点。我省小城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大中城市,而大城市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要求和现代化进程。

  大城市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是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规律。20世纪,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目日益增多,其拥有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00—1990年,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11座增加到372座,增长了32.8倍。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国家,大城市所占人口比例迅速上升,而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比例却在下降。如在韩国1960--1995年35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由51.5%上升到66.3%,城市化水平则由39.2%上升到85.4%;与此同时,韩国5--10万人小城市的个数,从1960年的18个减少到1995年的6个,占城市人口比例由18.5%下降到2.1%。事实上,我国也存在着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聚的态势,速度超过中小城市,更超过小城镇。江苏、浙江等省认为,小城镇过多过散是导致城市化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不能墨守过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成规,而应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把城市化的发展方针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突出发展大中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

  我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居中上游水平,城市化道路变小城镇主导为大城市主导具有较好条件。湖北城市化的发展方针应该是:充分发挥特大城市优势,壮大完善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优势。就是充分发挥首位城市武汉的作用。武汉作为目前我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大城市,应在城市化中发挥龙头作用。

  --壮大完善大城市。宜昌、襄樊、荆州、黄石4个现有50万以上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大城市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完善功能。其中,宜昌、襄樊要加快向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为我省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发动机”和“推进器”的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城市。我省中等城市规模偏小,小城市实力也很弱。从我省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城市。十堰、荆门、鄂州等几个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要积极向大城市发展,其中十堰要尽快建成大城市。要力争建设一批城区聚居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和城区聚居人口在10—20万的小城市。从经济发展角度讲,应鼓励所有县级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实行公平竞争。目前已经设立地级市的城市和直管市,要努力发展经济,搞好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功能,壮大综合实力,建成名副其实的中等城市。要鼓励和支持一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级市和县建成中等城市或小城市。

  --择优发展小城镇。我省小城镇数量已经不少,今后应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小城镇。宜在各县(市)选择1—2个现状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有发展前途的建制镇作据点式发展。目前重点是发展1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省际边界口子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6-24
(3)基本原则

  我省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我省现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起始阶段,城市发展则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必须遵循“集聚发展阶段”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突出重点,加强集聚,发挥规模效益。江汉平原是我省城市化最具潜力的地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使其在全省城市化工业化方面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分类指导。我省各级各类城镇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必须分类指导,各有侧重。有的要突出优化职能,有的要强调壮大规模,有的还要适当合并和撤并。要防止“一刀切”、避免“一个模式”。

  --有序推进。我省地域环境差异大,地区发展参差不齐,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发达地区在壮大大城市的同时,要适当进行扩散,强化城镇网络,促进城镇群体的发展,形成更多、更大的城镇密集地区。欠发达地区则要坚持集中式发展,突出个体,壮大中心。

  --协调发展。要强化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城市个体等级、规模、职能的协调,还包括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的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北城市战略布局及功能定位

  (1)布局重点:变“一特五大”为“一主两副”

  早在“八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在继续发展特大城市的同时,将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和十堰5市作为大城市来规划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布局促进了湖北大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因而是正确的。但是,进入21世纪后,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对这一战略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建议,应变“一特五大”为“一主两副”,即武汉作为湖北主中心城市,襄樊、宜昌作为副中心城市,荆州、黄石、十堰作为大城市继续支持大力发展。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呢?其主要理由有

  一是必须改变湖北特大城市唱“独角戏”的局面。湖北的城市首位度高,除武汉外,没有特大城市,这种状况将会影响湖北的城市化进程。未来10—20年,湖北应至少再发展两个特大城市,使特大城市呈三足鼎立之势,从而改变大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现有五大城市中,襄樊、宜昌最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应当作为湖北中心城市加以定位,应当也可以发展成为特大城市。襄樊在90年代后期已被列为全省第二位的城市,其经济实力仅次武汉,汽车工业和纺织工业在全国占有较重要地位。襄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省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工贸收入以年均45%以上的速度递增。襄樊交通便捷,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汉丹、焦柳、襄渝三条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汉十、襄荆、许(昌)襄三条铁路、高速公路都在此交汇,也是全国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重要连结点。因此,襄樊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条件,作为省副中心城市是毋庸置疑的。宜昌市的经济实力(2001年全市GDP410亿元)仅次于武汉、襄樊居全省第三位,90年代以来其经济竞争力一直居第二位。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著名的旅游胜地,从1995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与其他四大城市的总和相当,并且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三峡工程的巨大投入是其他四市不能望其项背的。随着三峡工程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和首期发电阶段,宜昌市的投资密度会更大、经济发展后劲会更强,在不长的时间内,极有可能成为全省第二大城市。因此,将宜昌与襄樊一起确定为全省的副中心城市,与武汉一起构成我省“一主两副”的总体布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确的。

  二是必须建设湖北的城市群。近几十年来,城市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这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专家指出,未来城市的竞争将从单一城市竞争演变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心脏”,凭借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国内的城市群建设也正方兴未艾。江苏省的城市化重点是建设“三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值得一提的是苏锡常都市圈正在筹划建设沟通苏州、无锡、常州的城际轻轨交通(以后将连接上海和南京),进展十分顺利;浙江省的城市群规划是,主要发展杭州、宁波、温州3个大都市区;广东省的城市群规划是搞“一主两翼”,即发展壮大珠江三角洲这个主体城市群,加快发展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的东西两翼城市群;湖南省城市化工作重点是抓长株潭一体化,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目前正在开展“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工作,已经搞了13个项目。我省也在搞城市群建设。2002年3月7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市政府领导聚首江城,标志着“武汉都市区”正式出台。但仅有这一个城市群还不够,还应根据我省地理和经济状况再建设两个城市群,将全省都纳入其中,而要建设“城市群”就必须有一个城市作为龙头或核心。

  我们建议:首先,建设好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武汉都市圈。武汉的生命线在于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对武汉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武汉因江汉平原而兴,也必然不能脱离江汉平原而发展。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富庶之地,原来评为“十强县市”十之八九在江汉平原,它们在武汉以西形成半月形拱己之势,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和功能分工上比较容易与武汉市实现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武汉进一步发展可依托的厚实的腹地。在江苏省,为什么省会南京的经济实力会被省内的苏州、无锡超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京周围都是较穷的农村,而苏南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则是全国最富饶的地区,形成连片中小城市群,所以苏州、无锡具有坚实的腹地,具有了超越南京的基础和条件。现在搞的“武汉都市圈”主要包括东部地区,江汉平原只覆盖了东半部,而江汉平原最主要的两个城市荆州、荆门没有包括进去,其理由是这两个城市空间距离与武汉远一些。实际上,高速公路到荆州只需2个半小时,这比到天门的时间不会长多少。而2002年9月长荆铁路通车后,武汉到荆门的距离被“拉”直了,而且“十一五”期间,武汉到荆门的高速修通之后,往来会更方便,所需时间与到荆州相同。因此,建议将荆州、荆门两市纳入“武汉大都市圈”范围,以利江汉平原的整体发展,构成武汉市完整的腹地,实现武汉市与江汉平原的良性互助,共同发展,早日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城市密集区。

  其次,还要建设宜昌都市区和襄樊都市区。武汉都市区覆盖鄂东地区和江汉平原,宜昌都市区覆盖鄂西南,襄樊都市区覆盖鄂西北地区。要通过三大都市区的建设,优化我省区域城镇布局,加强都市区内城镇布局网络化,统筹安排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努力发挥集约效应、突破作用和“拳头”功能,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当然,提“一主两副”并不是不重视其他大城市的发展,而是更准确地调整各个城市的定位,以利于各大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更快地发展。目前的大城市中,荆州、黄石能发展多快就鼓励、支持发展多快,未来10年如也可以发展成为特大城市,那当然是大好事,但目前不宜做“空头”规划。到2020年,荆州、黄石将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十堰市应继续作为大城市支持发展。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提法,是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是为了给各个城市准确定位,搞好城市建设中的布局,促进所有城市的发展,这与行政级别无关,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大谁小的问题,更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各城市应树立全局意识,充分认识自身的经济、区位、资源、人员、历史等因素,选择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功能,既要有竞争观念,又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分工越明确、协作性越高,其功能也就越强大,城市发展就越快。

  (2)功能定位

  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中部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教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重点发展功能:首先,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加大经济结构中知识经济的比重。主要包括对传统产业的全面知识化改造和向高新技术转移,重点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即: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以轿车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钢材制造及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基地。其次,增强对外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管理、综合技术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优化商贸、旅游等传统第三产业,提高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文化辐射吸引能力,积极培育武汉都市区。再次,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及商贸环境,吸引东部乃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进军广阔的西部大市场。

  襄樊:湖北省副中心城市,鄂西北地区即襄樊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的交通和信息枢纽城市,全国重点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发展功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完善汽车工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创汇。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全国性的物流和信息枢纽。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和房地产产业,增强对外服务功能,推进襄樊大都市区健康快速发展。

  宜昌:湖北省副中心城市,鄂西南的中心城市,世界水电之都和旅游名城。发展功能:依托三峡工程的潜在效能,加快交通网络配套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长江三峡风光和世界水电之都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世界旅游名城。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在城市合理布局、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发展纺织、化工、机电工业,同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综合技术服务和信息产业,提高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

  黄石:鄂东地区中心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基地。发展功能: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加工工业,大力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轻工业比重,增加工业门类,建立多支柱、稳定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充分利用铁路、公路、港口交汇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信息产业。进一步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力量雄厚、大中专院校较多及体育场馆建设比较优良优势,强化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对鄂东地区的综合服务能力,真正形成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荆州:鄂中南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功能:发展新兴工业,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改造传统工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强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功能,提高为周边地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教育、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形成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国内旅游目的地。

  十堰:鄂渝豫陕四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发展功能:壮大提高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工业,发展资源型特色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形成多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抓住银武高速公路、武当山机场建设契机,积极参与“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发展交通信息、商贸流通产业。依托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和现代汽车两大旅游品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城市以外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开展水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仙桃: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轻纺、化工、食品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流运输业,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服务功能。

  鄂州:鄂东冶金工业走廊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钢铁、服装、食品等工业。

  孝感:湖北省汽车走廊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汽车、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商贸、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教育业发展比较均衡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周边城镇特别是武汉的旅游业。

  黄冈:重点发展生物医化、机械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商贸、信息、金融、科教中心。

  咸宁:充分利用本地矿产、地热、旅游资源,发展工矿、旅游等支柱产业。利用地处鄂南,与湘、赣两省毗邻的区位优势和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在此交汇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流运输业。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互利互惠、紧密合作。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发挥作为地区中心的综合行政管理、经济辐射、文化传播功能。

  荆门:地区中心城市。应用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建材、食品、机电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对外综合服务功能。

  随州:湖北省汽车工业基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扶持基础较好的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仪器加工等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充分挖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强化商贸、金融、社会服务等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恩施:地区中心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基础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全方位地引进省内、东部地区乃至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充分挖掘丰富的林特、矿产、旅游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和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强化科学化教育、金融、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功能,成为鄂西地区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

  其余城市为县(市)域中心城市。

  未来20年,是湖北城市化急剧壮大的20年,也是湖北城市体系格局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20年。到2020年,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建立大中小城市并举、等级规模有序、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以带动和支撑湖北省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口径和“五普”口径这两种口径预测,根据湖北的实际情况,采取联合国法、时间回归分析法、经济相关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预测。两种口径的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见表。

  


湖北省两种口径的城镇化水平预测
年 份 城镇实际居住人口 “五普”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水平(%)
2000年 2040 34.3 2393 40.22
2005年 2400 38.7 2800 45
2010年 2800 44 3250 51
2020年 3650 55 4100 62
(注:预计2005年总人口为6200万人;2010年总人口为635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6600万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6-24
(三)城市规模目标

  到2020年,建成5个特大城市。武汉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发展到510万人;宜昌、襄樊、黄石、荆州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建成特大城市;建成8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即:十堰、鄂州、荆门、仙桃、孝感、随州、黄冈、潜江;建成28个非农业人口达到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即:咸宁、钟祥、天门、老河口、赤壁、恩施、枣阳、武穴、麻城、洪湖、丹江口、石首、应城、宜城、当阳、枝江、安陆、广水、汉川、宜都、松滋、利川、京山、监利、浠水、公安、谷城、阳新、蕲春、黄梅市区(或县城);建成22个非农业人口达到10—20万人的小城市,即:红安、嘉鱼、郧县、南漳、秭归、建始、云梦、通城、房县、祟阳、大悟、英山、罗田、远安、来凤、通山、团风、沙洋、孝昌、江陵等县城及胡集、洪山、阳逻等镇;建成12个3—10万人的小城市,即:竹山、巴东、竹溪、郧西、保康、长阳、兴山、五峰、咸丰、宣恩、鹤峰等县城和神农架。

  三、加快湖北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市化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要把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去年世界银行的一次会上说: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达到30%以上是城市化的起飞线。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日本城市化程度从36%提高到50%只花了7年时间。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要高于工业化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中国目前城市化还低于工业化15个百分点。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在这一发展浪潮中,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会重新洗牌,我们只有认清大势,掌握规律,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因势利导、促进发展,使我省城市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加快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城市化进程,既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工商企业的投资建设和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住房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潜力巨大。如果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结合起来,将使房地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发生作用的增长点。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有利于增加社会商品消费需求,为经济提供持久推动力。三是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四是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我省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曾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这对发展农村经济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布局过于分散、竞争力逐步减弱的问题。将乡镇企业逐步向城市和较大的中心镇聚集,使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将使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五是有利于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许多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中使用的活劳动太多。推进城市化,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六是有利于推进少生优育,减轻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压力。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会转变生育观念,城市化是推进计划生育的灵丹妙药。七是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八是有利于节约建设用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省城市人均建设用地89平方米,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76.7平方米。人口向城市集中,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浙江省把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抓,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通过推进城市化,浙江打破城乡分割,促进了人口向城市流动。据测算,浙江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45万农民转为市民。1998年到2001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长10.5%,其中城市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空前加大,使全省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年多来,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2500多亿元。到2001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5.2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城市化还为提升县域经济、带动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公布的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前100强县(市)中,浙江省占了22席,居全国首位。城市化在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省要把城市化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二)做好城市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做好城市规划,对加快城市发展极为重要。我省曾历时4年于1994年编制完成了湖北省设市预测与规划。此规划对我省设市建镇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现在市镇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国家准备出台新的设市建镇标准。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做好城市化发展规划,必须树立市场经济发展观、总体战略观、积极稳妥观,做到“五个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未来发展相结合,旧城改造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结合,工矿企业布局与居民生活小区配套设施相结合,生态环境、地域空间与人口密度相结合,城市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城市标准相结合。当前,我们建议做好四项规划:一是制定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纲要。通过纲要勾画出我省未来十年、二十年城市化发展的蓝图,明确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方向、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战略步骤,用以指导全省城市化建设。从全国范围来看,要力争继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中地区、胶东半岛5大城市群之后,在我省建成我国第六大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使其在全国城市体系中占居重要地位。二是修订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全省城市化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对我省城镇的布局、规模、功能进行合理定位,以促进我省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从全省大的框架看,要重点建设三个都市区,即:武汉都市区、襄樊都市区、宜昌都市区,其中,武汉都市区为重中之重。三是完善各大、中、小城市规划。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要做好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水电气供应、交通通信防洪、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各专项规划。四是科学制定设镇规划。要根据国家设镇标准及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拟定湖北省设镇标准,作为我省建制镇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制定设镇规划。重点抓好省、地(市)两级设镇规划,先由地级市在本行政区内开展设镇规划工作,然后省里汇集全省情况进行总体规划。

  (三)适时调整城市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要密切配合城市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我省城市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体系的完善;行政区划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调整变更,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行政区划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确定每个行政区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总的看,我省目前城市行政区划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人为分割区域和经济联系,“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仍然存在,江汉平原腹地缺少名副其实的中等城市。建议行政区划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我省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角度出发,对行政区划进行个别调整,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划矛盾,以促进我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要调整、完善城市内部的行政区划,从有利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出发,解决市辖区过大或过小的问题,解决“城中村”、“插花地”的问题,做好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城市基层设置的完善工作。2001年全省已进行了大范围的撤乡并镇,今后乡镇要保持相对稳定,只需局部地方作些微调,工作重点要放在城区周边地带。

  (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就不会有城市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张,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发展城市经济,要大力培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城市经济,还要抓好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生产力布局。要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实现产业聚集。就全省而言,要重点建设好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医药工业走廊,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武汉--荆门--宜昌能源、化工、饮料工业走廊,黄石--鄂州--武汉--仙桃--荆州沿江纺织服装工业走廊,孝感--武汉--咸宁食品、建材和建筑工业走廊,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的经济带。就各市而言,要划分功能区,在中心城区建好商贸区,在城郊建好工业园区、开发区。二是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要对民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通过减少限制、降低门槛、行业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经营城市公用事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好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探索出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大中城市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不断壮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年销售收入过十亿百亿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同时,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服务、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建好中心商务区,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城镇要在发展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上下功夫,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主动接纳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普通制造业和传统加工业,不断壮大自身“块头”;以治散为重点,大力集聚乡村工业,走集约型工业发展之路。四是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要淘汰落后产品,降低粗加工产品比例,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生产,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在省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

  (五)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

  城市是城市化的依托和载体,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所在。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抓好城市道路、桥梁、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使之超前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好标志性建筑,使之既能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能体现城市的现代风貌;搞好城市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城市管理方面,大中城市要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好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等问题,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级职能,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适当集中行政处罚权,实际综合执法,解决多层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建议借鉴广东、山东等地的经验,将规划、土地、市政、公用、园林、市容环卫、测绘、房地产、建材等与城建密切相关的部门归口市建委管理,这样既同国家建设部门职能相对应,又可加强城市行政职能部门的权威,减少部门职交叉、多头负责、相互制肘的矛盾。城建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从管资金、管项目向加强宏观指导、研究政策法规、作好区域规划、协调重大工程以及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转变。

  在经营城市方面,要转变观念,破除把城建事业单纯当作社会公益事业的作法,树立产业意识。要对城市土地资本、城市设施、产业资本和无形资产等基本要素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具体的做法是:鼓励企业、社会各方面和外商参与城市改造和城市开发建设,通过拍卖、参股、出租、转让等形式,盘活城市部分基础设施,如拍卖城市部分基础设施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城市路桥公交站点冠名权、黄金路段广告经营权、交通线路经营权,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实行经营性流动开发;抓好老城区的改造和中心城区工业性企业搬迁,退二进三,让城内宝贵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抓好城市山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城市特色和品牌。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推进城市化,就是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作了不少调整,但还没有实质性改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已显现出来,它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目前,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河北、湖南等省份已在户籍管理上进行了改革。根据他们的经验和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全省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人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性质,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本省居民户口统一称为“湖北居民户口”。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以居住合法住所、职业、经济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户口迁移落户的依据,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准入条件由各设区的市政府制定,报上级政府备案。大城市的准入条件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尽可能放宽,武汉属特大城市,准入条件可适当高于其他城市,其他大城市要进一步降低进城落户的门槛,凡在城市购买商品房住宅达到一定面积或价值,投资、兴办实业出资或纳税达到一定额度的公民及家属,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中小城市应基本放开准许入条件,只要居民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就应允许其长期居住,不要把他们“另类对待”。

  (七)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我国人多地少,而城市化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如何既尽可能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又保证建设用地,推进城市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一是土地资源开发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逐步规范城镇土地市场,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扩大土地使用出让的招标、拍卖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二是改变在一个行政区划内实现土地动态平衡(即占一补一)的办法,推行全省范围内土地动态平衡,解决城镇密集区和城镇化进程较快地区用地多而无法补充耕地的矛盾,做到不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建设和城市发展。三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要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城镇内用地结构,增加居住、道路、绿化和公共设施用地,减少工业和仓储用地,在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以提高土地的价值,利于持续开发、辐射周边地区。建设用地要本着节约、合理的原则,鼓励旧城改造、利用闲置土地。规划和土地部门要对建设用地严格把关。四是鼓励乡镇企业适当集聚。要逐步解决乡镇工业布局分散的问题,当前尤其要先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问题,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五是农村农户宿舍建设要制定规划。要鼓励迁村并点、退宅还耕,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摒弃以往村民居住点缺乏整体布局、分离松散、景观不良的随意性建设方式,避免造成土地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八)加强对城市化工作的领导

  城市建设直接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县以上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类城市党委、政府应将城市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开好全省城市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全省城市化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二是借鉴浙江经验,成立推进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门研究、协调重大问题和事项;办公室挂靠省建设厅,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及时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促进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对一些地方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总结推广,用以指导面上工作。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10-16
好文章啊!
真的饿值得大家看看!
划小省区,省直管县,三级市制,县下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10-26
但愿荆州不要只成为文化中心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10-26
好大喜功!!!
做爱做的事  交配交的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10-26
看完了。
觉得“建成”特大城市、大城市……怪怪的。

倒是惊奇的发现胡集这座死城居然也被列入发展成小城市的计划~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8-16
图呢?传上来看看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8-17
写得太空洞
没有实际可操作的东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8-17
现在就基本实现了!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