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738阅读
  • 118回复

[陕西]汉中要当“汉城”![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6-28
确定以“汉城”为汉中城市个性形象的倡议
(刁永泉)


  每一个著名城市都必须确立自己的城市个性风格,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之林中自立、自尊、显赫、强大、繁盛,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关注和敬仰,否则必将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之群的阴影下被遮蔽、淹没、沉没、衰退或消亡,这是经过人类文明史所证明的简单常识。
  凭着汉中市落后的经济实力现况、微弱的潜力、渺小的地位、薄弱的基础、封闭的基础、封闭的地域,决不可能以现代化的楼厦街,工商业繁荣景象来壮大和制胜,确定为新兴的现代城市形象,若此,必将为强大的现代时潮远远抛离,日渐落伍,声誉递降,影响到汉中的政治、经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削弱自尊。
  汉中的优势除乡村山野的自然环境之外,是汉中无法被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取代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它的辉煌的汉代历史。
  汉中人喜欢把自己的乡土与汉朝、汉语、汉字、汉文化这些高大和神圣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自尊自信,并说服天下人。
  汉中以重大的汉代历史遗迹使自己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
  汉水发源地在汉中的宁强,依赖这条神圣的河使自己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性自然性光荣。
  强盛的大汉朝(西汉)因都不在汉中而在长安(西安),但西安把城市个性形象和古典风格确定为盛唐特点(因唐代长安是公元七、八世纪的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受到当代世界朝圣般的景仰)。目标和处境都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唐城”、“唐都”。有西安环城公园、雁塔广场等众多唐代历史的建筑、文化、遗址等内容为证。天下除西安外,只剩河南洛阳(东汉都)和汉中当得起自命“汉城”的使命,而汉中此洛阳、汉文化内容更充分更纯粹。
  汉中曾有汉王行宫,是汉代的根基地。并有自汉初至东汉末(至三国)以来众多的汉历史人物和文化遗迹。
  “汉”这个神圣的字受到历史,时代和当代人类的普遍尊敬,人们对“汉”据有朝圣心理。
  所以汉中自命谓“汉城”是适时的恰当的有利的明智的,使汉中具有汉代、汉文化历史和生活的万种内容、汉文化情调风格确定自己的城地形象,以汉城为明确的建城方向和目标,必将注目的自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之林,受到关注景仰,使自己发展壮大繁荣昌盛。
  办法:
  1、必须明确地提出“汉城”概念,希望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使“汉城”这个词汇在文件、媒体、文艺作的日常用语等各种文本和话语中扩大影响,普遍使用,活跃在各界人的意识中和汉中人生活中。
  2、宣传部、文化局、城建局、博物馆多种各级文化机构适时适机地组织讨论建设汉城活动。
  3、召开以历史学家、城建部门、文化人士、开发商等为主的讨论会,讨论“汉城”形象风格和个性一向议题,寻找与汉代历史有关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农医、文化、交通、民风民俗、历史遗存等汉代生活内容扩充“汉城”的文化内涵和具体内容。
  4、在汉大学、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等历史、语文、美术、音乐教学中编写程度不同的乡土教材(内容以汉历史、文化有关)。
  5、由文化局、群艺馆、剧团、剧协、音协、书协、美协等组织汉文化专题表演、创作和展览活动。
  6、电视台、报社组织多种形式的以汉文化历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现场和书面活动。
  7、在汉台博物馆周围开辟“汉代一条街”,规划“汉城”区域,统一汉代建筑风格,扩充汉文化内容。
  8、汉台区所有的街道、广场、民间重要建筑通统以与汉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迹等词汇重新命名。
  勉县街道等以三国蜀汉内容更名;城固张骞、李固;洋县蔡伦;留坝张良;宁强、略阳则围绕汉代蜀道遗迹;南郑寻找陆游诗词中与汉有明确关联内容的词汇。西乡:蜀汉西乡侯张飞;镇巴:定远侯班超等。总之,各区县所有街巷广场建筑等尽可能使命名接近本地的汉代内容。
  9、原计划在流经汉台区一段的汉水北岸过河滨公园应扩大到两岸,建筑以汉代风格、景点设施以汉代生活特点,石刻以汉代诗文,雕塑汉代人物广景,花木尽可能与“汉”有关。
  10、汉台区街道栽种树木应与汉有关,新建立城市街道商店的雕塑提倡与“汉”有关形象。
  11、通过其他种种方式使“汉城”意识和“汉城”观念深入人心。
  一旦“汉城”城市形象确立,汉文化风格形成,汉中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汉文化中心,自立于互相重复模仿的无特点个性的现代化世界城市之林,带动旅游、经济、投资、建设发展。必将展开汉中的新历史,在当代中国城建史甚至文化史中占有显赫篇页,为当代和历史称颂。
  建立“汉城”是汉中划时代的历史使命。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cct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6-28
乱说哦
怕“汉中”的比“汉城”历史悠久哦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6-28
“汉城”者——汉文化之城也!绝非彼南韩首都之“汉城”。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6-29
我也希望汉中好好发挥自己“汉”的特色。不要老喊自己“大西北、大西北......”的.连自己的南方特色都丢光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6-29
以下是引用tslx在2004-6-29 10:00:49的发言:
我也希望汉中好好发挥自己“汉”的特色。不要老喊自己“大西北、大西北......”的.连自己的南方特色都丢光了.


汉中本来就不是什么西北,是那些无知的愚木脑壳随口人云亦云而已!简直让人晕到,好象是戈壁中的一小片绿洲一样,到处宣称自己是“西北小江南”。[em07][em0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6-30
我最推崇这句话:“汉”这个神圣的字受到历史,时代和当代人类的普遍尊敬,人们对“汉”据有朝圣心理。

如果真正形成一种”朝圣”效应,汉中就成了中国的“麦加”了。


[em02]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6-30
支持楼上的说法。
我们都是汉人嘛!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7-01
建议改汉中市汉台区为“汉中市汉城区”!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7-01
两汉时期的“汉中”:

西汉:汉高祖元年,刘邦受项羽之封,就“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后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以汉中和巴蜀为根据地北定三秦,和项羽“逐鹿中原”,打了四年的楚汉战争,赢得天下,逐以“汉”为国号。因汉中属高祖“龙兴之地,封王之所”,汉初实行“分封”时,未封于任何诸侯;西汉继秦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治设于西城(今安康市)。汉中郡属“益州刺史部”。武帝时,国力强盛,大败匈奴,四海臣服。于是,周边民族皆称华夏民族为“汉人”。斯时也,“汉中-汉人-汉民族-汉字-汉文化”,就一脉相承了。

东汉:初年,汉中郡治迁回南郑,管辖同西汉,隶“益州刺史部”。东汉中后期,原13州刺史部演变为行政区。东汉末年,张鲁割据汉中20余年,实行“五斗米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当时已经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此时,正当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唯汉中一片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故流民奔汉者渐多。汉中成为当时中国大地的一片“王道乐土”!后,曹操赶走张鲁,占据汉中,曹操一次就从汉中“迁徒8万余户实洛阳”。按《隋书-地理志》的人口资料计算,8万户即为40——50万人!曹刘“定军山之战”后,刘备打败曹操占据汉中。公元221年,刘备于沔阳(今勉县旧州铺)就“汉中王”,次年在成都继“汉”称帝。

三国:汉中为蜀汉咽喉,伐魏基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八年伐魏即以汉中为“丞相府”所在地(今勉县武侯祠是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塬军中 ,同年8月归葬于勉县定军山。

:三国末年,魏于公元263年灭蜀,分蜀旧地为“益”“梁”二州,各领8郡。益州驻成都,梁州驻南郑(今汉中)。公元265年,晋代魏后汉中亦为梁州治所。“梁州”辖区北至秦岭,南达今贵州北部(含今重庆直辖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5 16:10:28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7-01
在于发展,不在于改名。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7-01
以下是引用sadamu在2004-7-1 10:52:58的发言:
在于发展,不在于改名。
这叫“名牌战略”!——要不叫响,谁知道你呀?故,改名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em11]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7-01
没大用,再宣传也无法让汉族把汉中当成中心,更别提“朝拜”了
存在即合理,不过研讨还是必须的~~~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7-01
叫汉中大家都知道,叫汉城反而不知所云了。放者有着悠久历史的汉中不用,瞎改什么,愧对祖宗呀。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7-01
以下是引用天下大同在2004-7-1 14:32:52的发言:
叫汉中大家都知道,叫汉城反而不知所云了。放者有着悠久历史的汉中不用,瞎改什么,愧对祖宗呀。
谁说把汉中改名汉城了的?看清楚了再发表议论![em12]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7-01
宣传汉中就行,根本不必什么“汉城”
楼上在8楼不是提出改名汉城区吗?怎么先忘了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7-01
改汉城区也是将“汉台区”更名为“汉城区”,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汉中改为“汉城”!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7-01
现在的汉中“市”实际是汉中府呀,汉台区才是汉中市呀,更名汉城区根本不必呀。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07-01
以下是引用天下大同在2004-7-1 15:23:53的发言:
现在的汉中“市”实际是汉中府呀,汉台区才是汉中市呀,更名汉城区根本不必呀。
照您的解释,汉台区实际应称之为“南郑市”;西安市(西安府)也就是是名正言顺的“长安市”!
许多城市都是以“府”改“市”的。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7-02
好好发展吧,汉中是真正的江南,目前西北有几个地方都在自称是西北的江南,他们实际都是夸张性的形容而已,汉中不要和他们混为一谈,免得外地人误会,以为汉中也是黄土高原上长了一小片树林呢!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7-02
汉中以前“养在深闺无人知”——和陕西的对外宣传上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在省内不被重视,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当然,还有自身的问题:交通不便/盆地意识等等。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7-06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2 15:22:58的发言:
汉中以前“养在深闺无人知”——和陕西的对外宣传上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在省内不被重视,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当然,还有自身的问题:交通不便/盆地意识等等。


汉中人民不要灰心,只要搞市场经济,我相信汉中会重新争得全省第二把交椅的。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7-10
“汉”文化游记之一 ——留侯张良庙 【转贴】

  
张良庙位于316国道旁。从宝鸡乘车向南进入秦岭,三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是我们进入汉中辖区寻幽揽胜的第一站。

  秦岭的重要支脉紫柏山巍峨雄壮,海拔2600多米,其中柴观岭是316国道在秦岭山中要翻越的第三座峻岭。山高路险,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柴河、紫河在山谷中淙淙流过。张良庙就座落在这山环水抱之中。
  有民谣曰:

  柴关岭,雾气腾腾,
  张良庙,赛过北京。


  柴关岭的云海,据说一年四季天天都能看到。南来的暖湿气流被高高的山体挡住,徘徊之间,变成了一层层、一团团、一缕缕的白云,飘飘悠悠,翻卷奔涌。当汽车爬上山头时,只见下面云缠山腰,座座苍翠的高山如浮在云上,像海上仙岛一般。待汽车驶进谷底,举目仰望,峥嵘的群山峰头都已隐入白云深处,不见了真面目。如此壮观的云海,我只在黄山见到过。

  说张良庙赛过北京,固然是夸张,但在这丛山峻岭之中,这座依山枕水、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有房舍一百五六十间的古建筑群,却确实气势非凡。庙内分六个大院,殿、堂、楼、台、亭、阁、桥、榭、甬道、回廊,一应俱全,疏密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柱。使人有置身苏州园林之感。

  门前旅游服务部卖一种仙人杖,是生长在庙里庙外的一种斑竹制成的,为此地独有。此竹长不大,只能长到笛子粗细,根部天生有一个拐头,俗名“拐拐竹”。它制成的仙人掌是张良庙风景区标志性旅游纪念品。来此游览的人几乎人手一杖。

  被奉为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另两杰是:在中国法律史上颇有建树的泰斗人物萧何和善于将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家韩信),封地在留(江苏沛县境内),死后也葬在留,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诺大的一座寺院?原来东汉末年,汉中王张鲁治理汉中期间,为拉大旗做虎皮,自称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子孙,为纪念祖先,就在当年张良送刘邦入汉中的连云栈道旁,选了这风光秀丽的去处,建了留侯祠。后年久湮灭。据庙内资料记载,现在的张良庙,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此后三百年间,张良庙香火日益旺盛,一直处于扩建之中。到一八六三年,农民义军太平天国的军队占领汉中,南距张良庙两公里的留坝县城也进驻了太平军的将士。一时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扩建工程从此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将损毁严重的地方维护修葺。近些年,为发展旅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整修。

  张良庙是陕南地区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其占地面积和房屋总数,在陕西境内古代人物纪念性建筑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像一代名相周公庙(岐山县)、千古智者诸葛亮庙(岐山五丈原)、八十一岁才被赏识的姜太公庙(宝鸡县攀溪钓鱼台)、创造汉字的苍颉庙(白水县)、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庙(韩城县)等,建筑物的规模都比张良庙小。就连声震海内外的华夏始祖黄帝陵前的轩辕庙,其建筑物和占地面积也没有张良庙大。

  天下名山僧占多。张良庙既名为庙,就有信众的香火和主持的僧道。庙中碑文记载,张鲁初建张良庙时,住持为道士。这是因为张鲁的祖父张道陵就是五斗米教的教主,而且据传张良晚年辞官不做后,曾习过道家的“避谷”之术。到了清初康熙年间,和尚赶走了道士,在庙中塑起了释迦牟尼的佛像。后来,一代廉吏于成龙两次因公路过张良庙,又下令赶走了和尚,重塑张良身着道装的塑像,恢复了道家的地盘。就这样赶来赶去,最后形成了目前这种释道合一的格局。

  张良是个传奇性人物,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可以传诵千古的史话。橡圮桥拾履,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博浪沙巨锤行刺秦始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等等。他一直是刘邦的总参谋长,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年追随刘邦转战南北的名将功臣们,立国后,虽被刘邦封王封侯,但总遭刘氏集团的猜忌,史书记载,有一百多名王侯不久即被刘家以各种罪名一家一家的满门抄斩了。其中包括韩信和英布这些领兵元帅级别的人物。而张良由于隐入道家,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才得以保全首领。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因为这个原因,张良庙里里外外赞颂他的碑文石刻多达一百三十多块,木刻楹联不计其数。多一半出自大人物和名家之手。其中北花园“拜石亭”旁,有一座高近三米、宽近一米的大石碑上,刻着“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更是游人拍照留念的最佳背景。

  浏览过南北二花园,曲曲折折的走过那么多的殿、堂、楼、阁,最后沿幽幽竹林之中的山间小道,登上了建在一百多米高的山头上的“授书楼”,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尽收眼底,一阵山风吹来,林涛好似仙乐。远处溪水潺潺,空气格外醇香。

  
  出门要离开时,风景管理区的一位先生告诉我们,留坝县境内还修复了一段栈道,在瘦牛岭上。但路较远,要下国道向东行二三十里,如果不去那里,向南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去处----萧何月下追上韩信的地方。那地方在公路边上,一个古亭子,一道古碑,不收门票的。三十分钟以后,我们就到了那个地方,国道旁的半山腰上,确有亭子和古碑,但面对附近颇不寂寞的山间小镇,我们已发不出思古之幽情了。遥想当年年轻气盛的韩信在项羽那里不受重视,才投奔了刘邦,但跟刘邦从中原到关中,又从关中到汉中,还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满腹才华不被赏识,眼看人生价值无法实现,一气之下,决定跳槽,某一天昏黑,来了个不辞而别。丞相萧何一听,大吃一惊,以为国失人才,也没告诉刘邦,跨马就追。一直追到这个地方才追上。此地就叫马道。算来这里离汉中也只有几十公里了。

  马道以下几十里,公路都是沿着褒何而行,秦岭的南出山口修了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水库大坝,将褒河栏在了山里。所以整个南段的褒斜栈道遗迹都淹没在水里了。尽管如此,高峡平湖风光倒也惬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1 13:36:40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07-11
汉中人文、生态各项都很强,可惜被陕北的黄土地给盖住了。汉中的媒体要努力宣传自己啊。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07-19
“汉”文化游记之二 ——诸葛武侯墓【转载】

汉中古称梁州。是位于关中三秦和天府巴蜀之间的一块宝地。汉江从盆地中间流过,水肥土美,物阜民丰。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汉水流域活动。先秦时期就注重对汉中的开发,修筑了栈道从关中通往汉中。栈道共有四条,昨天我们走的316国道,其大部分是沿褒斜栈道修建的。

  当晚,在招待所附近的小吃摊上,我们认识了一位了解本地风物的中年人,给我们侃起了汉中的名胜。建议我们去看一看诸葛亮的墓和庙。都在勉县境内。不远,只有几十公里。来回多半天时间就够了。下午还可以看一看市里的韩信拜将台,以及古汉台里的望江楼。老者谈的眉飞色舞,说汉中可以游览的地方多着哩,还有……

  我们几个一商量,不如请这位先生做导游如何?此意一出,先生慨然允诺。约好时间,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结伴上路了。汽车出城向河东店方向开去,导游一路介绍,使我们的旅途增色不少。导游说,河东店是相对褒城县而言,褒城县在褒河西岸,因为小,五几年就并入勉县了。县虽小,却出过一个大美人,她就是春秋时代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她入宫后一直不笑,周幽王为引她发笑,点燃了只有在发生战争时才能点燃的烽火台,褒姒笑了。可是周朝的江山也亡了。褒河西岸至今还有一个村镇叫褒姒铺,据说就是褒姒的故乡。

  车过褒河时,导游一指褒河水库大坝,说那地方就是褒斜栈道的南口。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了。当年曹操从阳平关进入汉中,围剿割据汉中称王称霸的张鲁,大雪天从此路过,坐骑一脚踩空,连人带马滚落山下,老奸臣爬起来,连连叫好,提笔就写下了“衮雪”两字。手下有人提醒说:丞相,滚字少了三点水!曹操一声大笑说:有水还有老夫的命吗?这两字其大如斗,原来刻在山崖上,修水库时已割下来保存在汉中博物馆里了。

  他说的这两个字,我知道,隶体,很遒劲。前几年见过汉中文联的一本刊物就是用“衮雪”做为刊名的。我们返回来一定要在博物馆去看看。

  经勉县城向南,跨过汉江,约五六公里,就是诸葛亮墓。一代大军事家、大谋略家就长眠在这里。墓依定军山而建,取“如岗如陵”的含义。墓丘浑圆,其上生着两株高大的桂树,虽然已过了桂花飘香的季节,但丞相的魅力依然巨大,游览的人已经很多了,烧香的人却更多。我们的导游说,诸葛亮在五丈原升天后,一路七八百里回到汉中,怕司马懿掘坟盗墓,沿途埋了九九八十一个假坟。就连目前这个立着巨碑的大墓也是假的。我们问:真墓在哪里?导游指了指院内靠山的一面坡,说在哪里。果然,只见烧香磕头的在山前排了几溜子。一千八百年了,丞相在天之灵还再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定军山下曾是诸葛亮的元帅大营。生前战斗于兹,死后埋葬于兹,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他在汉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八年,他安抚百姓,屯垦军田,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了五十四岁。他被封为武乡侯,封地就在汉中市东北,今名叫武乡镇。已经没有当年的遗迹了。

  拜谒武侯墓出来,我们直奔城西武侯庙。庙在勉县城西四公里处,是一处背依汉水,面临公路的古建筑群,共有五六十间房舍,是明代始从汉江南岸武侯墓处迁到此处来的。 原来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只有坟,没有庙,到公元263年刘备的儿子刘禅在朝臣的建议下,才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前建起了庙堂,享受人间香火。据记载,这是全国各地武侯祠中建的最早的。可惜的是,当年冬天,邓艾统帅的晋军攻入了成都。蜀汉王朝宣告结束。武侯祠在民间香火中自然延续了五百多年,唐宋多有题词石刻,迁庙时一道迁来,现基本保存完好。

  物换星移,岁月流逝。诸葛亮在民族心理中的形象日益完美,已升华为超人的神仙。这当然与《三国演义》及其与诸葛亮有关的文艺作品广为传布有关,也与诸葛亮一生传奇式的经历分不开。人们为他立祠塑像,顶礼膜拜,四时祭祀,以求赐福。是很自然的。

  返回汉中已是半下午了。我们一行直奔汉台,据说这是刘邦祭祀的地方,它是汉中市中心一块高地,市博物馆就设在这里。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这里有一个书法界最为驰名的石门摩崖石刻收藏馆。石门是褒斜栈道南口的一段人工隧道,石门内壁及其附近山崖上原有自汉代至明清的摩崖石刻一百多方,是摩崖石刻荟萃之胜地。石门摩崖石刻久负盛名,其书法艺术是历代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孙中山、于佑仁、周恩来等人都曾习过石门书法。就连日本的书法也全得益于石门书法,日本一书法家在汉中博物馆内题有一碑:“石门书法,日本之师”。一九七零年,修石门水库时,包括“石门十三品”和曹操“衮雪”题词在内的大部分石刻,都被抢救性的切割下来,搬到了博物馆,成了馆中瑰宝。

  据说原先登上望江楼是可以望见汉江的,如今不行了。周围的高大建筑已将视线挡住了。此时天色已晚,走下汉台出了博物馆,向南拐下去,不久就到了一个大广场,有坛有台有牌坊,这就是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当年萧何追回韩信就说服刘邦,筑下此坛,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不久就开始了进军三秦争夺中原的楚汉之争。

  昔日的纷争已远去了,拜将台在暮色中丝毫没有肃杀之气,熙来攘往的人流在广场上信步,一派小城市夜生活的恬静。 导游说,东边还有刘邦的饮马池,西边还有马岱斩叛将巍延的虎头桥旧址,但近几年城市改建扩建,这些古籍都找不见了。言下不无唏嘘之感。

  导游说,跨汉江向南进入南郑县,有几处特大的溶洞,据说叫小南海的那个溶洞,洞深几百里,直通四川境内,每年都有探险的人在洞内出事。还有一个大佛洞,已开发了五公里长,还深不见底。另有南湖风景区,有几十万平米的水面,是度假的好去处。但考虑到这些景观和我们这次以人文景观游览为主旨的动机有悖,只好放弃。

  明日我们将去博望侯张骞的纪念馆和陵园游览,景点集中,就不需要导游了。带着十分的谢意,我们告别了这位热心的汉中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1 13:46:08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4-07-21
“汉”文化游记之三---------博望侯张骞墓 【转载】

  博望侯张骞的故里在城固县。他的纪念馆和他的墓冢建在一起。城固县距汉中市30公里,纪念馆在县城西北四公里处。远远就望见高大的古柏,郁郁葱葱。

  在中国的历史上,张骞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人,。他是历史上走出华夏地盘带有明确外交任务的第一个外交部长,也是带着中国特产丝绸、开拓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以物易物货物贸易的第一个外贸部长:他是中国历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打开国门、从外国引进大量物种的科学家,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家:他是深入不毛、走过天山、翻越过帕米尔高原、探索过澜沧江大峡谷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代表汉朝访问过几十个国家的亲善大使:他是和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者进行过面对面斗争的军事家,也是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过有史以来第一个外来物种大规模引种训育基地的农业科学家。

  站在博望侯张骞墓前,我忽然想到我们今天这些人,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劳碌的最大受惠者。我们时常吃的玉米、核桃、芝麻、葡萄、石榴、土豆、黄瓜、西瓜、甜瓜、蚕豆、大蒜、芫荽(香菜)、洋葱、胡萝卜、包心菜等四十余种食品,都是张骞从西域引进回来的。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是从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上走向世界的。可是,他的伟大业绩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当代传媒对他不公。他没有被写进小说,他没有被编进戏剧,更没有以他为主人公的电影和电视剧。

  一对十几米高的石旗杆矗立在宏伟的汉代建筑风格的大门两边。进门是纪念馆,纪念馆后面就是陵墓。墓冢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古柏很粗,几人才能合抱。墓前两侧,供奉着一对大型石翼兽(当地村民俗称“石虎”)。石翼兽和石旗杆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极具考古和研究价值,十分珍贵。墓前有好几道大型石碑,较有名有两块:一块是清代学问家毕沅所题之碑,一块是西北联合大学所题之碑。毕沅在陕南作过官,而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进行过发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由平津迁移到汉中城固县,组成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址在城固县小西门外,即现在的城固一中院内。(当时还有一个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局虽然动乱,但是在许寿裳、黎锦熙、徐诵明、李蒸、何士骥等教授的主持下,还是对张骞墓进行了发掘。但挖掘工作只进行了外围清理,尚未进入墓室,就被张骞后裔所阻止,只有少量文物面世。现在墓前西北联大所立之碑,正面碑文《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由黎锦熙书写;碑背面《汉书张骞传》由许寿裳书写。黎锦熙是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者,他在碑刻中,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这在碑文中是第一次。许寿裳是文学家,鲁迅的挚友。今日我们抚摸着他们的文字,思想起风起云涌的年代,不无沧桑之感。

  附近村民对张爷信奉备至,磕头烧香的络绎不绝。一位中年人告诉我们:每年庙会,陵园内树木花卉、竹林植物上,拴满了村民们用来祈福免灾的红丝带、红绸子、红毛线。张骞长眠在这里已经一千九百多年了,还在保佑着一方百姓。

  陵园很小,纪念馆内可供参观的东西亦不多。一位老者说,县城西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古城”,是张骞晚年颐养的去处,可以看看。我们立即驱车前往。的确不远,就在108国道旁边。村子很大,四周有土城围子,像城墙,墙下有护城河遗迹。资料上讲,此地原叫“胡城”,也叫“胡姬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与胡妻俱还汉中。带回来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乐谱,经常教习演练“胡乐”。晋代曾在这里出土过十二枚编钟。地下应该还有文物埋藏。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胡城”已沦为村居了。

  县城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座张骞手持汉节的大型雕塑。有十几米高,是现代人的作品。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孩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恩泽千秋、惠及万代的一代伟人。

  关于张骞墓前的两只石翼兽,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夏等国,并探索黄河源头。他(从黄河)乘槎(坐船)逆水上行一月多,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城郭繁华如内地州府,见一女子在室内织布,又建议丈夫牵牛在河边饮水。张骞在河边拾了两块石头,回来拿给博学家东方朔辨认,东方一看,大吃一惊说,此乃天上织女支机石也!才知道他到过的地方是天上,见过的人就是牛郎和织女。后来演化为墓前的两个石翼兽就是侄女的支机石。此事唐以后多有诗人歌咏之。以至乘槎、星槎、浮槎等词,竟成了外交、出使的同义语。同时也有了“黄河通天”之说。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