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有2000多年。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集安,在中国地图上仿佛鸡喙处的一粒痣,和朝鲜仅一江之隔。
小城对外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我去集安,从上海到沈阳,转通化,再换车,才抵达目的地。当地一位文物工作者说,或许正因为目前的交通状况,才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了高句丽遗迹。
“世遗新贵”青涩质朴
满山都是翠绿,石头搭起的城墙模样的建筑凸现在一片绿意中。“城墙”断口处,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断口是当年高句丽王朝丸都山城的南瓮门,这墙便是南墙。考古显示,南瓮门是进入山城的重要通道。
整座山见不到其他游人。我沿着山中新修的砂石道往上走,道路边青青的植物,是当地人种的玉米和蔬菜。一位农妇咬着青葱站在田里,和气地一笑,如对熟人般招呼我:“上来啦?”没想到,这个刚被评上“世遗”的景点,竟是如此质朴。
而在另一处景点——壁画墓,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在一个小柜子里翻找着旅游纪念品。而那些纪念品,只是一些领章和手帕。集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董峰解释道:“旅游纪念品还在设计,主要是景点开放得太突然,一切都没准备好。”
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
董峰是土生土长的集安人。儿时和小伙伴一起,常爬上将军坟、好太王陵等古墓戏耍。这一带的居民,都知道曾有个叫“高句丽”的民族在此繁衍征战。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人谁也没把这当回事。
2002年,有关部门同意高句丽遗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当地的文物工作者都大吃一惊。“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董峰说。
2003年春天,一切开始动起来。先是封锁古迹景点,禁止游人进入。之后,集安市动迁将军坟、好太王陵、好太王碑、国内城、丸都山城等多处古迹附近的居民、企业、机关1200多户。集安城小,拆房的、被拆的,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被卷了进来。
7月1日13时18分,遗迹入选的喜讯传来。听到鞭炮声的时候,当地居民郭华正在家里休息,这个四十岁出头的东北汉子鼻子顿时酸了起来:“集安终于闻名世界了。”
重新开放措手不及
可是,麻烦也接踵而来。
7月2日,上级部门通知:集安高句丽遗迹双休日正式对外开放。停业了一年半又突然开放,景点工作人员意外之余不由得乱了手脚。
来自吉林大学的游客爬上将军坟,往黑沉的洞口探头。将军坟有7层阶梯,由22层、1400多块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四条底边,原本每边各有3块巨大的护坟石,有一边中间一块护坟石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被谁拿走,那面的石墙已有点坍塌。
游人沿一个木头梯子到达第四层,再参观位于此层的墓穴。墓穴入口高仅一米,弯腰矮身才能进入。墓内潮湿,石壁渗水。讲解员邓秀芬站在墓内,见游人进来便开始介绍将军坟的建造及特点。反复介绍,一天不下10回。有游客举起照相机,她轻声阻止:这里不让拍照。又有胆大游客,爬上五层六层,到顶上一看究竟,也被她制止:不许乱爬。
“有一年半没接待游客了,现在刚评上‘世遗’,怎么接待游客我们还没准备。”集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董峰说。
本报特派记者任湘怡
高句丽遗迹保护规划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遗迹保护规划(2002━2020)》。
拆迁工程规模空前
拆迁工程涉及14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近23万人口。
截至去年8月,集安市政府已保护性征地1111亩;11200户居民、工厂、学校、机关单位从保护区内迁出,动迁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专门为保护与展示高句丽遗产而整理和建设的各类道路系统达36公里。
遗址公园“修旧如旧”
重新规划建设后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保护区将变得更加原始与沧桑。将军坟、好太王陵、千秋墓、五盔坟等王陵和贵族墓葬保护区,拆除了周边的不和谐建筑,原有的耕地变成了大面积的草场。雄伟的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前甚至没有修一条柏油马路,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通向神秘、巨大的墓体。
高科技手段体贴入微
遗产修整工作恢复了文物的山野原貌与历史沧桑感,而高科技保护措施则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通过视频数字系统展示“五盔坟”四号、五号墓的壁画;修建地下廊道消解外界有害气体对墓葬内部的干扰;在墓葬中安装不散热的冷光灯;通过远红外线监视系统实时监控文物温湿变化与安全情况;给1500多年前的好太王碑加装3厘米厚的钢化玻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