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http://www.xzqh.org/bbs/dispbbs.asp?boardid=21&id=21400这个帖子发表完,就在网上查到下面的东西,不知全国其它的地名更改是不是也是由于郭沫若的原因?当时这样改真是太轻率了,损失的文化意义难以估量。幸亏“虢”不是县名,才保存了下来。
http://www.xawb.com/gb/wbpaper/2004-03/02/content_152306.htm
回忆陕西省改换 县以上生僻地名字
www.xawb.com 2004-03-02 1964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的专论《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这篇文章占报纸一个整版,后来由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郭老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如‘ 源’已改为‘门源’,‘酆都’已改为‘丰都’,‘雩都’已改为‘于都’,‘鳛水’已改为‘习水’……大家都感到方便。”
当时,胡乔木同志在杭州休养,看了郭老文章以后,就给原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写了一封信说:郭老意见很好,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难写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刘澜涛把乔木同志的信转给正在住院治病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我那时在陕西省教育厅文字改革办公室工作。六七月间,民政厅一位同志找我告知了上述情况,并要求共同研究这一问题。我请示了当时主管文改工作的冯一航副厅长之后,就查阅资料,按照郭老文章的精神提出了15个生僻字需要改换的初步意见。(其中有一个虢镇的“虢”字,虽不是县名,但是是宝鸡县人民委员会(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议改为“国”字。)
当时正值召开省人民代表大会,有些县的负责人就在西安,我们就分别征求意见。鄜县原拟改为夫县,该县负责人觉得不好,商量结果,换了个第四声的富字。葭县县长对改成佳县非常满意,说佳字好读好写,意思又好。
当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很支持这件事,由杜松寿先生在北京专门拜访了全国人大杨明轩副委员长(户县人),请杨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1964年6月10日),拥护把鄠县改为户县,反响很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省人大于夏末将意见上报国务院,很快得到批准。1964年9月9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国务院批准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这一重大消息。全部如下:
商雒专区 改 商洛专区
盩厔县 改 周至县
郿县 改 眉县
醴泉县 改 礼泉县
郃阳县 改 合阳县
鄠县 改 户县
雒南县 改 洛南县
邠县 改 彬县
鄜县 改 富县
葭县 改 佳县
沔县 改 勉县
栒邑县 改 旬邑县
洵阳县 改 旬阳县
汧阳县 改 千阳县
(虢镇因不是县以上地名,可由省政府批准。)[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