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河夺淮泗入海,苏北腹地自然地理概念上都比较混乱。
本来是以淮河为界划分南北的,今淮河入洪泽湖而不复存在,洪泽湖以东的古淮河河道废弃(今淮安淮阴区东南张福河--淮安市区东北废黄河),其中废黄河的突起更是阻碍了淮北沂沭泗支流和淮河干流。
建国后有修筑苏北灌溉总渠,大概位于古淮河河道以南5--15公里不等,于是本来以秦岭--淮河的地理分界到了江苏省被苏北灌溉总渠所取代,于是乎许多地理分界线也变得莫衷一是,是是而非。如:
黄淮海平原(淮北平原)的南界究竟到哪里?是到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还是通扬运河?一般现在来说,普遍认为是到苏北灌溉总渠,渠北都算是黄淮海平原的范围,有些地理书上解释说,渠北是黄泛平原,多沙质盐碱地,而渠南则进入江淮平原,渠北本为旱作,渠南为水田。而在江苏省内,黄淮海平原本为淮河,黄河,以及沂沭泗支流冲击而成,而废黄河就是淮南和淮北沂沭泗的分界线,为何此处又变成总渠了呢?
江苏省内淮北淮南地区的分界线究竟是哪条河,是古淮河还是苏北灌溉总渠?
江苏里下河地区的确切地理范围,很多地理书上都这样定义:江苏省内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
以南,里运河以东,串场河以西,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势低洼区。问题是总渠和废黄河(古淮河)并不重合,之间还有一块很大的区域,那么这块区域之间的范围(涉及淮安市区,楚州区运东渠北地区,阜宁等地区)算什么?
我不知道当初苏北灌溉总渠的路线的选择有什么依据,可是据说从渠南到渠北无论是自然(土壤,植被,耕作方式)还是人文(方言,文化)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我很奇怪一道建国以后修筑的河道,而且也不宽,怎么会有怎么大的隔绝效应,甚至影响到人文了。我曾从渠南走到渠北,赎我愚钝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自然和人文差别,相反倒是过了废黄河,差异更明显。
不明之处,哪位高手指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