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主要想搞清楚当年的老 临川县 下的行政结构。
从我手头的资料,我推算大概在北宋初年(很可能就是元丰间)县下乡、都两级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此后就一直比较稳定,直到清末。
按照元丰九域志,临川县有17乡,南宋时划出两整乡给崇仁,还剩15乡,而清末临川名义还有13个乡(部分乡已经不完整),那也就是说有两个整乡划给了东乡县,另外几个乡划出了一部分。
〈古今图书集成〉是雍正年间御批的丛书,是集大成的,主要把之前的文章、书籍进行全文引录。 在方舆志一篇,好象主要依据各府县志。 书中说,大清:临川县编户625里(下文是446里)。 而赣州府不少县只有4个里、5个里。
所以本人怀疑,当时的里也主要是明朝的完全继承,一般没有改变, 例如临川之625里,很可能是在划出东乡以前的资料。
清光绪二年丙子重修本《抚州府志》卷二之一地理志.疆域
附廓临川县:共四隅五廂十三鄉
四隅(略)
城外五廂:
城外曰廂,古三廂,本宋立,属兵马司,元废三廂,立録事司,在五县之上,明改属县,增廂一,顺治四年改灵台乡之十二都为外西廂,始有五廂。
港东廂为里者二;外东廂为里者四;外南廂为里者二;外西廂(灵台鄉之十二都)为里者十;外北廂为里者十。
城外十三鄉(都71,里446):
临汝鄉为都者四(1-4都)(城南至城东北):
一都(为里者16) 二都(里9) 三都(里10) 四都(里12,有华溪、唱凯墟)
长宁鄉为都者四(5-8都)(城东):
五都(里11) 六都(里8,流坊墟) 七都(里5) 八都(里14,罗湖墟)
灵台鄉为都者四(9-13都)(自城南至城西):
九都(里10,凤崗墟) 十都(里8) 十一都(里9,上顿渡市) 十三都(里8)
招贤鄉为都者四(14-17都)(城西):
十四都(里4) 十五都(里6) 十六都(里8) 十七都(里4)
十八至三十一都为惠安、秀颖二鄉,宋绍兴十九年割益崇仁县。
尽安鄉为都者八(32-39都)(城西):
三二都(里3) 三三都(里4) 三四都(里4) 三五都(里6,三桥墟、高坪墟) 三六都(里7) 三七都(里4,温泉) 三八都(里9,战坪墟) 三九都(里2)
明贤鄉为都者六(41-45都)(在郡西北):
四十都(里4) 四一都(里5,黄昏渡集) 四二都(里10,同源集、许家渡集)四三都(里10,金鸡城) 四四都(里8,大江墟) 四五都(里11,焦石市、李家渡市)
长乐鄉为都者九(46-54都)(郡正北):
四六都(里17,罗针市) 四七都(里10) 四八都(里5,云山墟) 四九都(里6) 五十都(里5) 五一都(里8,白家墟) 五二都(里12) 五三都(里7,李坊墟、温家圳市) 五四都(里10,王家墟、白城节孝坊)
五十五都至五十七都,明正德七年割置东乡县。
安宁鄉为都者一(58都)(在东界近北):
五八都(里2)
五十九都至七十三都,明正德七年割置东乡县。
延寿鄉为都者二(74-75都)(在东界):
七四都(里8) 七五都(里6,武城墟)
七十六都至八十都,明正德七年割置东乡县。
崇德鄉为都者七(81-87都)(在南之东):
八一都(里5,滕桥市、邓坊市) 八二都 (里4) 八三都里6,神前墟、鹏田墟)八四都(里3) 八五都(里6,青泥市) 八六都(里4) 八七都(里3,黄汰渡墟)
积善鄉为都者七(88-94都)(在南):
八八都(里5,游家市) 八九都(里3) 九十都(里2) 九一都(里3,东馆市)九二都(里2) 九三都(里4) 九四都(里4,松湖墟)
长安鄉为都者六(95-100都)(在南):
九五都(里3) 九六都(里3,何家岭墟、上官里新墟) 九七都(里4) 九十八都(里7,游顿新墟、河埠墟) 九九都(里6) 百都(里7,长岡墟)
九十八都为里者七,其小邶曰海螺山,游顿水源出焉,有游顿新墟、河埠墟;有儒宗坊、进士坊 。
新丰鄉为都者九(101-109都)(在南界):
百一都(里2,毛排墟) 百二都(里2) 百三都(里7,荣山墟) 百四都(里7,下麓墟) 百五都(里7,龙溪市) 百六都(里5,下村市) 百七都(里4,梅洲市)百八都(里4) 百九都(里2)